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夜夜夜思(聖印法師)▪P5

  ..續本文上一頁的尊敬。他常常和石勒的養子石虎在一起閑遊,石勒一族的人也都敬服佛圖澄的道德。這就說明佛圖澄的高德可以感化石虎的暴威,使他化爲柔順,宛如猛虎化爲海鷗一樣無害了。可見一個人如能做到無念無心的地步,對周圍之物都不起敵意。不但不足以畏懼,反而可使他服從自己,共同在一起遊樂。

  南北朝《南史》中有叫做孔稚圭的一位官吏,他是齊明帝時候的南郡太守。他在家裏營造山水樓臺,閑暇的時候獨自飲酒取樂,從來不打掃庭堂,以致池塘裏的蛙聲天天喧噪。有人問:“太守是否要效法陳蕃之爲人?”他說:“不是的,這蛙的聲音像給我在吃飯飲酒的時候來作鼓樂助興,我並非要效法陳蕃約爲人。”蛙鳴之聲本出于無心無念,這喧噪的聲音反而成了助興的鼓樂。

  我們眼見、耳聽的一切,如果是起于個人的心念,就發生了喜歡和憎惡。石虎可作海鷗,蛀聲可當鼓樂,所見、所聞之物,不但不含有殺機,反而顯露天然的真機。所以,天地萬物的善惡,共緣于我心一念的變化。

  【後集○四八】

  機動的,弓影疑爲蛇蠍,寢石視爲伏虎,此中渾是殺氣;念息的,石虎可作海鷗,蛙聲可當鼓吹,觸處俱見真機。

  10月3日

  來去自如,融通自在

  世間如海一樣風波無常,如果不知道渡海的技術,則一生之中不知道要遇到多少困難?所以,渡海的技術要加以講求。自己的身體好像一艘沒有繩纜牽系的船一樣,風吹的時候就向前流行,風止的時候就停止,任著風向吹動絕不會有翻船的危險。

  其次,自己的心能夠像枯木死灰一樣,對于外界毫不動心。即使是受到刀割而心不痛,塗上了香料而心不喜。換句話說,遇到順境就向前求進,遇到逆境,就退屈于下。心能離開了名利之念,就是被人侮辱也不生氣。接受名譽也不歡喜,這樣就能夠樂道順天,安然度過一世。

  【後集○四九】

  身如不系之舟,一任流行坎止;心似既灰之木,何妨刀割香塗。

  10月4日

  憂喜取舍之情,皆是形氣用事

  人情的一舉一動都是天意,然而,很多人卻違反天意做出不公平與偏頗的事來。

  一般人聽見莺鳥的歌聲都感覺悅耳,聽見了蛙鳴騷亂感到厭惡。莺聲與蛙聲的區別,乃是人情的感受。一般人看見了美麗的花都愛慕而想去栽培,看見了雜草叢生就想把它連根鏟除。對于花與草的愛惡,也是根據人情才有了差別。但若仔細考慮,一切善惡美醜都是人做出來的。如果能去私欲存天理,則莺聲蛙鳴都表示出人間真正的玄妙道理。美花雜草也都是冥冥中所賦予的生生之意。

  萬物是根據天地自然之理而平等生生化育,因此,我們不應該任意加以善惡好醜的區別。

  【後集○五○】

  人情聽莺啼則喜,聞蛙鳴則厭,見花則思培之,遇草則欲去之,但是以形氣用事。若以性天視之,何者非自嗚其天機,非自暢其生意也。

  10月5日

  夢幻空華,真如之月

  人到了老年,就和壯年血氣正盛的時候大大不同了。毛發脫落,牙齒稀疏,任何人都是免不了的。人的形體本來是幻影,時刻變遷,絕不是不變的,所以人把人體叫做“幻形之體”。至于凋謝,是形容人的衰老變化好像花草凋落,任憑你是再世的美人或是勇敢的英雄。一到了老年,身體的幻形就變成衰老不堪。這事是不回避免,也只好順其自然了。

  我們的幻形雖然是如夢幻,但人的實性則充滿于天地間而不變。我們把這不變的實性,叫做“真如”。真就“真實”,如就是“不動”的意思。這個真如的自性,依著因緣次第而幻化山河草木人畜蟲魚,恰似水因著空氣的作用而次第化爲雨霰雪水等。這形體雖是千變萬化,但本性是一點也不變的。

  誠如古人所說的:“青青翠竹悉是宜真如,郁郁黃花莫非般若。”能夠悟得了此理,也就明了了宇宙的真谛。

  【後集○五一】

  發落齒疏,任幻形之凋謝;鳥吟花開,識自性之真如。

  10月6日

  欲心生邪念,虛心生正念

  日本古時候有個快川和尚,他因爲得罪了織田信長,被信長的士兵圍住寺院,把寺裏的和尚都用火燒死,快川在臨終時說了兩句偈言是:“安禅何必須山水,滅卻心頭火亦涼。”這就是在精神上把握住定靜安慮之道,所以臨大難而不苟,一切熱火與酷刑都不能使他們動心。不像小人的人隨著境遇有種種的轉變相反,達人的心可以心來轉變境遇。佛家所謂:“行人修德雖火坑亦是青蓮。”就是這個道理。

  心中不定,不能把握欲念,即使是遠離都市隱避到山林,身體雖得安靜,心中卻充滿了欲念,如滾水一樣沸騰,反而煩躁不堪,因此,一切的寂靜對他而言是毫無感受的。

  反之,人若能去人欲存天理,心常放在空虛之地,則精神抖撤。雖然在盛夏酷暑中,也會感到清涼。雖然有車馬聲音雜沓其心亦不感覺騷亂。所以說,萬裏均由心念所生啊!

  【後集○五二】

  欲其中者,波沸寒潭,山林不見其寂;虛其中者,涼生酷暑,朝市不知其喧。

  10月7日

  富者多憂,貴者多險

  俗語說:“謾藏誨盜。”又說:“多藏厚亡。”金錢是招禍之根。在金錢儲存太多的時候,如不設法預爲退身之計,失敗的時候往往是一塌糊塗,倒不如無錢時候的平安。

  富豪長者,一旦破産,多因債臺高築被逼而亡身,反而此貧窮的人痛苦。所以,有錢的人比不上貧窮的人無憂無慮。

  在路上邁高步的人,當他跌倒的時候,要比一般人來得快些。這好比地位高貴的人,不及身分卑賤的人常能保持安穩。這並不是說富貴可厭而貧賤可愛,實在是因爲世人多半知道富貴的利,而不知道其害。僅知道貧賤的苦而不知其樂,明白了貧富的利害得失,就知道富貴不足貪,貧賤亦不足厭。

  【後集○五叁】

  多藏者厚亡,故知富不如貧之無慮;高步者疾顛,故知貴不如賤之常安。

  10月8日

  讀易松間,談經竹下

  《周易》是聖人說明天地妙理的書,在露天的窗子下,天將破曉的時候讀它,一面用丹砂來研磨松樹間的露水,圈點著逗句,注明了要點,這都是超脫世外的高人隱士所做的清雅之事。

  在正午的時間談經說法,一面敲著寶磬,聲震竹林生風作音,這種甯靜的景況是出塵離俗僧伽的清高行爲。世人從早到晚汲汲于名利,走在塵俗之間,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精神自然就頹喪了,身體也會漸見衰敗。如能時時把身心移到這樣悠閑清雅的環境,則身心得以煥發,恢複本色,才算是得到了天地間的真趣。古人悠遊于林下不入于塵俗,其中的道理很奧妙,其中的趣味更是深長啊!

  【後集○五四】

  請易曉窗,丹砂研松間之露;談經午案,寶磐宣竹下之風。

  10月9日

  人爲乏生趣,天機在自然

  花天生就具有美麗的顔色和芬芳的香味,如果把它栽種在盆子裏長起來,終究比不上自然的芳香豔麗,並且缺乏生氣,不比自然的茂盛。鳥本來有美麗清脆的聲音,如果把它捉到籠子裏豢養,教它各種音聲來啼唱,總是嫌過于呆板,不若自然來得活潑。人在山間看見花鳥互相交錯飛舞,心中自然感到有說不出的樂趣。

  總而言之,損壞了自然的生機和天然的風趣,就不能領會出天真的妙趣。所以,古人說:“勿背天之道,勿絕地之理,勿逆人之倫。”不僅花鳥如此,無論天地萬物,都要順其自然生長,才能感到真的樂趣。世間人們往往喜歡違背自然而勉強造作,這可以說是人生的虛幻,是怎麼樣也不會悠久的。

  【後集○五五】

  花居盆內終乏生機,鳥入籠中便減天趣;不若山間花鳥錯集成文,翺翔自若,悠然會心。

  10月10日

  煩惱由我起,嗜好自心生

  世人把“我”之一字看得太重了,所以惹出種種的嗜好和煩惱。

  古人不以“我”爲重,總以“物”爲貴。這乃是因爲身體是由地水火風結合而成,不能執著一己之我,因此人的思想也是時刻改變而不停止。陶淵明說的“悟今是而昨非”,就是這個道理。有時喜悅,過了一個時期忽然悲觀起來,推究原因,不外是執著「我”,因而有了種種的嗜好和煩惱罷了,如果人能達到無我之境,明白自己不如外物之可貴,就不起貪心。貪欲、嗔恚、愚癡所謂之叁毒,實是一切煩惱之根源,這些煩惱的興起,實因思想中執著「我”一字。

  古人不知道有我,何能被煩惱所侵?因此,古人的無我之語可謂一語破的,得了其中真谛啊!

  【後集○五六】

  世人只緣認得我字太真,故多種種嗜好,種種煩惱,前人雲:“不複知有我,安知物爲貴。”又雲:“知身不是我,煩惱更何侵。”真破的之言也。

  10月11日

  以失意之思,製得意之念

  人被功名利祿之心驅使,都想居于人們的上位,于是互相競爭、互相排斥和互相傾軋。但是歲月不待人,只知計較名利,不知老年將至,功成名就的人還可以勉強保住于一時,而失敗的人就老大徒感傷悲了。如果人以老人之心來看年輕人的鬥爭狀態,就會對于這個時間不久的人生慨歎,而猶爭長論短,奔馳角逐,實在是愚不可及的事。即使幸而達到了功名富貴,一般人都喜好熱鬧繁華的生活,對于凋零沒落的景象他們從不一顧。

  俗語說:“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人能時時以零落清冷之心,去看富貴人們繁華奢侈的生活,自己就會更加謹慎,自然而然的就能抛棄鉛華靡麗的念頭。

  【後集○五七】

  自老視少,可以消奔馳角逐之心;自瘁視榮,可以絕紛華靡麗之念。

  10月12日

  世態變化無極,萬事必須達觀

  人情之所以有變化也正如人一樣。人由青年到老年就有很大的變化,何況是人情,當然也逃不出隨著年齡與時代而變化不同。所謂“不宜太認真”,就是不要固執己見,不要過于主觀,總要傾乎人情去做人做事。

  宋儒邵堯夫說:“昔日所雲我,我今卻是伊,不知今日我,又屬後來誰?”這話的意思說明了連自己都保持不住原狀時時刻刻在變,那就難怪人情是瞬息萬變了。如能了解這個道理,自然除去了“我執”的偏見,而能自由自在的處世。

  …

《夜夜夜思(聖印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