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自己本身尚且在變化不可常久保留,就無怪乎世間人情的變化萬端了。
【後集○五八】
人情世態,倏忽萬端,不宜認得太真。堯夫雲:“昔日所雲我,而今卻伊,不知今日我,又屬後來誰?”人常作是觀,便可解卻胸中罥矣。
10月13日
鬧中取靜,冷處熱心
在事務繁忙的時候,如果能夠心平氣和的處理事情,身體雖忙心仍有多余的時間,這就所謂“忙裏偷閑”。無論有多大的困難與苦痛,都可以把它除去而得到快樂。
其次是在一切的事情不能順心如意的去施行,弄到了失敗和絕望的地步。這時候千萬不要自暴自棄,一定要下定決心再接再勵奮鬥,在冷落失望當中,應當以烈火般的熱心去解決苦況。那麼身雖在困苦之中,心反添加了人生的真趣。以這種心情去做事,就使事業在失敗當中獲得成功的機會。
【後集○五九】
熱鬧中著一冷眼,便省許多苦心思;冷落處存一熱心,便得許多真趣味。
10月14日
世間原無絕對,安樂只是尋常
天地間的苦樂都是相對的。在一種安樂的境界裏,相反的必有一種不樂的苦痛存在。同樣的道理,有一種美麗的景色,必定有一種相反的不好的景色抵消它。舉例來說,貯存金銀財寶,終日飽食美味,這就是一種樂境的享受。同時怕財産失落,于食美味之後,又感覺腸胃的痛苦,這都是和快樂相對的不快樂。
人如果能夠樂天知命,就是吃尋常的家常便飯,觀賞自然的風光,不擔心祿位也不爲名利勞心,凡事隨遇而安,自然到處都是安樂場所。一般人不知道這個道理,只貪圖快樂境界的好光景,卻不知道有不快樂和不好的光景將要發生。人的貪念不息,就有傾跌的危險而致狼狽不堪了。
【後集○六○】
有一樂境界,就有一不樂的相對待;有一好光景,就有一不好的相乘除。只是尋常家飯,素位風光,才是個安樂的窩巢。
10月15日
接近自然風光,物我歸于一如
古詩《四時讀書樂》裏面有兩句詩說:“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這是形容乾坤的自在,天地的真知。人住在靠近山邊水濱的地方,每天在早晚之間高卷窗簾,看見山間白雲與江山的煙波蕩漾,就識得了天地的偉大與自然了。
春天到來的時候,竹子和樹木的枝葉都露出青色,燕子也到了構築巢穴哺育乳燕的時候。等到秋天到來的時候,斑鸠來到枝葉繁茂的樹林,不斷的鳴喚聲音是清脆可聽。他們都是順著天地四時的次序來迎送季節,吾人觀物達到了微妙精細的境遇中,就不禁成了物我兩忘的恍惚狀態。
【後集○六一】
簾攏高敞,看青山綠水吞吐雲煙,識乾坤之自在;竹樹扶疏,任乳燕嗚鸠送迎時序,知物我之兩忘。
10月16日
生死成敗,一任自然
天地所成之物,早晚必敗,所以我們對于一切事物求其成就之心,也不必太過于苛求。所謂“希望越堅,失望也越大”,成功固然很歡喜,但遭遇了失敗,就頹敗懊喪而一敗塗地了。
在一件事情開始做的時候,應是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的。成功固然不足喜,失敗也不足爲憂。凡事也聽其自然,不必操之過急,雖然失敗了,也不會過度的失望灰心。其次,天地所生之物早晚必死,人也是難免一死。既然如此,則人對于求長生之道,也就不必過于辛勞。
所以,人對事過于強求,往往反而招致相反的結果,最好是守著自然適當的尺度爲要。
【後集○六二】
知成之必敗,則求成之心不必太堅;知生之必死,則保生之道不必過勞。
10月17日
處世流水落花,身心皆得自在
“竹影掃階塵不動,月輪穿沼水無痕。”這兩句話和之前的“風動掃竹風去而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周而潭不留影。”是同一個意趣。這是物與物雖然相接,但互不相犯。
所謂“應虛則無迹”,凡事只可虛幻,不可想其真面目。
儒家也說過:“水流任急境常靜,花落雖頻意自閑。”這是定靜的修養工夫,即是動中而有靜。心能保持鎮定,則應事接物都能夠自由自在、圓融無礙了。
【後集○六叁】
古德雲:“竹影掃階塵不動,月輪穿沼水無痕。”吾儒雲:“水流任急境常靜,花落雖頻意自閑。”人常持此意,以應事接物,身心何等自在。
10月18日
勘破乾坤妙趣,識見天地文章
人僅知道琴瑟笙鼓是樂器,但那只是人工的音樂。人能去對林間松樹被風吹動的聲音,和對溪流泉水擊石子的聲音,靜心的聽就感到抑揚頓挫節奏,可說是天然的音樂。“鳴佩”是古時女人帶的環佩相擊叮當作響,聲音清脆十分好聽。
其次,以文章來說,絕不是用筆墨寫到紙上的文章,這乃是人的構思造意。如果能對起于草邊上的霞光和照在水中的雲月加以眺望,就看出乾坤中有最好的文章和最好的圖畫了。
【後集○六四】
林間松韻,石上泉聲,靜裏聽來,識天地自然鳴佩;草際煙光,水心雲影,閑中觀去,見乾坤最上文章。
10月19日
猛獸易服,人心難製
西晉大將索靖知道西晉將要大亂,指著洛陽宮門的銅駱駝說:“我將要看見你流落在荊榛荒草裏面。”後來,果然如他的預言而亡掉。當世局發生變化,無論怎樣有權力的豪門權貴,轉眼之間就己身家。當人在有權有勢的時侯,只知道誇自己的權力勇氣,以利刃武力去製服他人。對于時衰運敗本身滅亡的命運,一點都不察覺,實在是可悲之至。
秦始皇滅掉六國統一天下,收天下的兵器鑄造十二個金人,築成萬裏長城以防備胡人的南襲。想叫子孫萬代百世千世做皇帝。不料他身死屍首未幹,強秦就滅于楚漢之手。可見想以武力製服人的人,實在最愚蠢不過。
西晉的王侯貴人不想自己早晚是要死,終歸要葬在洛陽城外北邙山地方,被那些狐鼠來吃掉屍身,仍然每日汲汲于功名利祿,拼命的貯存黃金。一旦死亡後身體都沒有了,還要黃金何用?古語說:“猛獸易伏,人心難降,溪壑易填,人心難滿。”這說明了人心是貪而無厭的。
【後集○六五】
眼看西晉之荊榛,猶矜白刃;身屬北邙之狐兔,尚惜黃金。語雲:“猛獸易伏,人心難降,溪壑易填,人心難滿。”信哉!
10月20日
心地能平穩安靜,觸處皆青山綠水
心是一切善惡發生的根源,如同大地生長草木百谷一般,所以把心叫做“心地”。波濤是起于河海而不發生于陸地,所謂“平地起波瀾”,就是說在不應該起事的地方起事。“隨在”和“觸處”兩者的意義也就是到處。但人受了環境的改變而心有種種的變化。這是自己的修養還不夠到家,則心易爲外物所轉。
如果自己修養成熟就不被物轉,心上的思念也就不動搖了,無論對任何事物都能平靜如常。比方說站在紅綠街頭,對著牡丹玫瑰一般的美人,好像是對著死灰枯木而不動心。
古語說“天地化育萬物”,而人心能作出萬事,只要自己的心能和天地合爲一體,沒有一體偏私,就可以化育到性天之中,與天地齊德,而有化育萬物之量,則到處都有鸢飛魚躍海闊天空的妙用,可以說是活潑而無礙,無往而不自如。
【後集○六六】
心地上無風濤,隨在皆青山綠樹;性天中有化育,觸處見魚躍鸢飛。
10月21日
生活自適其性,貴人不若平民
春秋時候,齊國有一位將軍“田單”守著即墨小城,被燕國軍隊圍住。他集合了一千多頭牛,給牛穿上紅色衣服畫上五彩的龍紋,把兵刃綁在牛角上面,在牛尾巴上綁一束葦草,塗上很厚的油脂。然後用火把點起來,乘著黑夜之間,牛群同燕軍陣裏沖去,後面跟隨著敢死的勇士。手持白刃以一當百的向燕軍沖殺。燕軍大亂,大敗而逃,這就是“驅火牛”的典故。
其次是《左傳》齊桓公集合諸侯兵侵入蔡國,蔡國潰敗,齊于是乘機伐楚。楚子向齊侯說:“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意思是說齊和楚相隔得很遠。雖然把牝馬牡牛互相引誘放到遠方去,從齊也到不了楚地,這是“誘風馬”的典故。
這兩個故事都是反自然而作出來的不合道理的事情。人有愛好自然的天性,所以峨冠大帶長筵廣席的人,有時候也羨慕那輕蓑小笠疏簾淨幾的無憂無慮生活。然而,世人多有驅火牛、誘廁馬的不合理的事,不適于自然本性,富貴權豪的人應該引以爲鑒。
【後集○六七】
峨冠大帶之士,一旦睹輕蓑小笠飄飄然逸也,未必不動其咨嗟;長筵廣席之豪,一旦遇疏簾淨幾悠悠焉靜也,未必不增其绻戀。人奈何驅以火牛,誘以風馬,而不思自適其性哉。
10月22日
處世忘世,超物樂天
魚在水中遊泳,它本身並沒有在水中的感覺。鳥在空中飛翔,本身也不知道四周有風。
人處在世間受外物的羁絆,自己並不知道要超脫于物外,所以終生苦惱憂愁;而能得天然的妙機,不能享自然的樂趣。
宏智禅師曾說:“水清澈地魚行遲,空闊透天鳥飛杳。”道一禅師也說:“鳥雖飛去飛回,但不忘其道路。”人如果能超脫物外不爲外物所系累,就能如鸢飛魚躍享受那天然妙機的樂趣。
【後集○六八】
魚得水逝,而相忘乎水,鳥乘風飛,而不知有風。識此可以超物累,可以樂天機。
10月23日
人生本無常,盛衰何可恃
在《桃花扇傳奇》裏的《哀江南》說:“俺曾見金陵玉阙莺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眼見他,起朱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風流覺,將五十年興亡看飽。烏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鳳凰臺,棲枭鳥,不信這輿圖換橋……謅一套哀江南,放悲歌,唱到老。”這一段彈詞和以上所說的是一般無二的。
絕代豪富,千古英雄,只逞一時的榮華,弄一朝的權勢,想不到如春夢一場。人若能悟透“盛衰不常,強弱皆空”的道理,自然就不爲野心所困,不爲物欲所縛,心中常存這樣的念頭,則渴望功名富貴的心理,自然而然就消失了。
【後集○六九】
狐眠敗砌,兔走荒臺,盡是當年歌舞之地;露冷黃花,煙迷衰草,悉屬…
《夜夜夜思(聖印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