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舊時爭戰之場。盛衰何常,強弱安在?念此,令人心灰。
10月24日
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世人都喜好榮華,厭惡蒙受屈辱,但這都是個人的運命與際遇,不是人力所能強爲。所以人對于得失應淡然處之,是所謂“寵辱不驚”。
人看見庭前的花開花謝,和人間的榮辱是同樣的光景,所以應當絕不對于得失榮辱動心。
一旦致仕或真除,對于去留升降應當毫不介意,把他看作天外的雲彩一般,任他隨風向去留,沒有一絲一毫的固執與挂礙。這樣的人生,才算是完滿達成。
【後集○七○】
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
10月25日
苦海茫茫,回頭是岸
在晴朗的月光下,蟲鳥都可以自由飛翔,只有飛蛾偏要撲向夜間的燈火被活活的燒死。在山林綠草之中,很多東西都可以作爲自由的飲食,鸱鸮偏偏喜歡那些已死的腐敗老鼠,這比之人是說天地是廣闊的,飲食是自在的
一般世人只顧貪圖高官厚祿,認爲不如此就不足以保全他的身家,終而貪婪事敗而亡身破家,恰如飛蛾鸱鸮一樣不知死活。
可是,世間的人有幾個人不去做飛蛾與鸱鸮呢?這實在是令人概歎而沒有價值的事啊!
【後集○七一】
晴空朗月,何處不可翺翔,而飛蛾獨投夜燭;清泉綠草,何物不可飲琢,而鸱鸮偏嗜腐鼠。億!世之不爲飛蛾鸱鸮者,幾何人哉!
10月26日
求心內之佛,卻心外之法
船筏只是渡河的工貝,渡過了河海就一文不值了。然而,只說船筏而不渡河海,或者渡過了河海還不肯舍棄船筏,都是執著不化的人,實在是愚蠢的行爲呀!佛祖聖賢的經論,大都讀了之後給予轉迷開悟的方便。經論好像是渡海的船筏,人能夠藉著它度過煩惱生死的苦海;然後就把它舍棄,才是一個無事的道人。進一步更能因此轉迷開悟,用悟來轉迷。等到迷沒有了,開悟也就成爲無用之物。
在煩惱生死之外,菩提涅槃也可以說是烏有了。既能斷盡煩惱生死,則無別求菩提涅槃的必要。修道的若是不明此理,而自稱大徹大悟,得了菩提涅樂,仍然和執著于船筏之理同樣不通。《傳燈錄》上說:“如不了解心即是佛,那真是等于騎驢而覓驢。”又說:“參禅有兩個病,一個是騎驢而覓驢,一個是騎驢而不肯下驢。”《涅槃經》上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馬祖禅師也說:“即心即佛。”佛不可在自己之外去求。人人自心即佛而不自知,心向外去求佛,就好像騎驢而更向他方去找驢。
另有一種禅病,那便是無論怎樣坐禅終究不能了悟,這叫做“不了的禅師”。以前所說的不能舍去船筏而執著船筏,這和騎驢不肯下驢,是同樣的病態啊!不僅參禅的道理如此,世上任何道理都是如此。我們應當好好加以注意!
【後集○七二】
才就筏便思舍筏,方是無事道人;若騎驢又複覓驢,終爲不了禅師。
10月27日
以冷情當事,如湯之消雪
古來權貴英雄的功勳偉業固然顯赫一時,但以冷眼人在當時站在旁觀的立場,就已經認爲他們不過是如蟻聚膻,如蠅競血。何況千百年後,早已事過境遷,只不過是電光石火的倏然一現而已。
其次,對于是非得失在當時亦不過蜂起猬興的故事,像莊子所說的蝸牛角較雌論雄的許大世界了。
榮華易逝,好景不常,人能深深體會個中的道理,自然可以打消爭逐是非得失念頭。
【後集○七叁】
權貴龍骧,英雄虎戰,以冷眼視之,如蟻聚膻,如蠅競血;是非蜂起,得失謂興,以冷情當之,如冶化金,如湯消雪。
10月28日
徹見真性,自達聖境
人被外物的欲念所困系,自然感到人生是可悲的。反之,如果能徹見自己的真性,則心不爲外物所累而悠遊自適,這時候就會感到人生是快樂無比的。孟子說:“役物而不役于物。”老子說:“人之大患在吾有身,及吾無臭則吾有何患?”道理在此。
佛陀的精義,在于袪除煩惱,圓證無生。怎樣能夠袪除煩惱呢?那就要從徹見自己的真性上下工夫。真性就是天理,人能去人欲存天理,即能照見真性即見如來,然後達到圓證無生的地步。佛陀嘗說人生無常,又說人身難得。佛陀是在人中成佛,且在人中說教,足見佛並未否定人生,佛所以這樣做,乃是欲在人生當中以圓覺來證道,使人生達于無生的地步。吾人切不可以無生爲否定人生。再者,人受了物欲的束縛,認爲人生是可悲,唯其能悟得生的可悲,便可以消除妄想與我執。唯其知道人生的可樂,聖人的境地自然就可以現前。
【後集○七四】
羁鎖于物欲,覺吾生之可哀;0猶于性真,覺的吾生之可樂。如其可哀,則塵情立破;如其可樂,則聖境自臻。
10月29日
心月開朗,水月無礙
我們接觸任何事物的時候,心中如果不起一點物欲的私念,就好像冰雪遇到了日光和火焰,一切障礙都融化于無形了,因此不爲物所動,自然不受物所害。
其次,被事物所轉動的人,都是因爲他心中有物欲。如果物欲不起,絕不會受物所轉動。這時候眼前自有一段空明,也就是不起塵念,心境豁然開朗。一切煩惱都雲消霧散,而心眼的光明對于任何地方都可照透。
達到這樣的境界就恰似明月懸在青天之上,月影映照在河海之中,無礙自在,天地萬物莫不被無量燦發的光明所照破了。
【後集○七五】
胸中即無半點物欲,已如雪爐焰冰消日;眼前自有一段空明,時見月在青天影在波。
10月30日
野趣豐處,詩興自湧
灞水是在陝西省西安府藍田縣北到鹹甯縣和渭水會合的一條河。鄭綮(字叫“蘊武”)在唐昭宗乾甯年間官拜相國,他善于作詩。有人問他說:“相國最近可有新詩嗎?”他說:“詩興在灞橋的風雪之中,這裏怎能得到?”另有一位詩人賀知章是永興人,在開元年間官拜侍郎兼集賦殿學士,天寶初年他做夢夢到仙宮去遊玩,因而有所感悟,自己請求作了道士,告老還鄉在鄉間蓋了一座廟叫“千秋觀”,又請求朝廷把周官湖數萬頃方圓的水塘作爲放生池。于是,唐明皇下诏賜給他《鏡湖》、《剡川》兩首歌曲。
誠如鄭綮所說,詩歌的思藻不在瓊林瑤樹金殿玉樓之間,而在風雪之日騎驢過灞橋之處。此時如果微吟詩句,則四方的林岫廣闊浩然,有不可言喻的壯麗景色。因此風流清興,不在珠簾畫棟酒池肉林之中,而在唐明皇賜給賀知章的《鏡湖》一曲。在這種地方一個人獨行,眺望欣賞不完的天然美景,再也沒有比這更美的事了。
總之,詩思雅興不在于富貴顯榮之處,而在于脫塵超世之地。
【後集○七六】
詩思在灞淩橋上,微吟就,林岫便已浩然;野興在鏡湖曲邊,獨往時,山川自相映發。
10月31日
見微知著,守正待時
秦朝末年陳勝起兵于農家,反抗秦朝的暴政,雖然後來事敗被殺,卻留名千古,萬世流芳。他在少年的時候和其他少年一同鋤地,大家都笑他。他說了一句大話:“燕雀安知鴻鹄志。”他後來果然起兵抗秦而成功。
以鳥來比人所謂“伏久者飛必高”,以花來比人所謂“開先者謝獨早”。陳勝起兵最先亦是先行失敗的一人,漢高祖劉邦起兵最遲年齡亦晚,可是成功最大,先滅秦而後滅楚,造就了漢朝四百年的基業。以人比物雖不盡恰當,但參之人事窺以天道,離道就不遠了。
是以成功的遲早,凋謝的先後,雖是人事的努力,其中卻有天道的存在。又何必斤斤于蹭蹬之憂呢?
【後集○七七】
伏久者飛必高,開先者謝獨早;知此,可以免增蹬之憂,可以消躁急之念。
11月1日
森羅萬象,夢幻泡影
天有四時是春夏秋冬,人也有四時是生旺衰亡。古時以秋氣肅殺白帝行權,樹木花草到了秋天,被寒霜所踐,枝葉凋落花萼枯萎。這比之于人一如中年已過。漸漸邁入衰老。
俗語說:“月過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無後成。”人世的榮華富貴只不過短短的幾十年光陰,等到死後蓋棺,則一切子女錢財都于我無用。所以有人主張:“兒孫自有兒孫福,不與兒孫作馬牛。”這是看破了世事的說法。人能夠常作存此想,就可以減少貪欲的私情,也不致起爭名奪利的念頭了。
【後集○七八】
樹木至歸根,而後知華萼枝業之徒榮;人事至蓋棺,而後知子女玉帛之無益。
11月2日
在世出世,真空不空
佛教說真空而妙有。《般若心經》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天地萬物各種形相的曆然顯現,實在是因爲諸種因緣而顯現的色相,原來本無實體。比方說,一間房屋是用土木竹石等物質構合而成。本來沒有所謂這“家”的實體,既無實體就不能不說是“空”了。我們的身體也是如此,人類的肉體本由地水火風和合而成了五尺之軀。地水火風一經分散,就立刻會滅亡。這豈不是空的迹象嗎?所以說:“色即是空。”然而另一方面,雖然說是空,但明明白白的眼前顯現了自身,怎能說那是空而無有呢?所以又說:“空即是色。”如此萬有莫不是空,空也即是萬有。明白這“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就不可不把這空有圓融無礙的應用起來。
“空”、“有”很容易偏于一端。所謂“真空”並非離開有的“空”,是色即是空的“空”,而不是像偏空是什麼也沒有的虛無。執著于萬物的形相,而認爲有其實體的當然與真理不相契合;如果破形相而墮入虛無的偏空,也是違背了真理。要是偏于空與有任何一方面,都是違反真理的邪見。世尊怎樣解釋這個問題?那就是“在世而超世”,這就是佛教最上乘的教義。
其次,放縱人欲是一件大苦惱,但完全絕棄人欲也末嘗不是苦惱。比方說觸著火焰會被燒死,但背棄了火也會凍死。因此,最好是不觸不背而善爲運用。同樣的道理,縱人欲陷入于著相,絕棄人欲墮入到破相。都不免于苦惱,最好不執著也不破壞,善自修持,由微入漸而倍得其中妙處。
【後集○七九】
真空不空,執相非真,破相亦非真,問世尊如何發付?在世出世。徇欲是苦,絕欲亦是苦。聽吾侪善自修持。
11…
《夜夜夜思(聖印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