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界。人献苦乐之心不除,就不能得到真实的安乐。应当把苦乐之心全都除去。所谓“欣厌两俱非”,然后才能达到更高的境地。
【后集○二八】
热不必除,而除此热恼,身常在清凉台上;穷不可遣,而遣此穷愁,心常居安乐窝中。
9月13日
居安思危,处进思退
羊是一种愚笨的兽类,走路时不顾前后,角很容易触到篱笆上面,夹住而进退不得。这比喻人在前进一步的时候,需要看有没有退后的地步,才可免致灾祸上身。
虎是凶猛的兽类,人要是骑上虎背就不容易下来,因为下来就有被它吞噬的危险。俗语所谓骑虎之势,就是比喻人做事要见机而行。凡事著手的时候,先要看放手的机会,才能得免成骑虎难下的危险。如果在著手时不考虑放手之时,就容易陷于进退维谷。骑虎难下的境地,人处世必须极端慎重,以免遭到不测的祸害。
【后集○三九】
进步处便思退步,庶兔触藩之祸;著手时先图放手,才脱骑虎之危。
9月14日
贪得者虽富亦贫,知足者虽贫亦富
金子比玉石贵重,公爵比侯爵尊荣。已经封为公爵的地位.而不被封为侯爵也没有什么遗憾。可是贪得无厌的人,得了金子他还埋怨没有得到玉石,封为公爵他还希望再受位侯爵。这种人虽有钜万的财产,居于王公的地位,权威势力压倒万人,但是他的心始终不满足。虽身为权贵,其实跟乞丐一样可怜。这是他的心念不正,甘愿做乞丐。
反之,知足守份的人对于自己的身分感到满足,每天虽然吃的菜蔬?羹,也比吃肥甘膏粱感觉好得多。身上穿的虽然是布衣,也比穿著狐貂的皮懊要暖和。虽然是一个无爵无位的平民,心中高尚而愉快。
总之,人间的苦乐是在于个人的心,衣食住的厚薄、爵禄地位的高低都不足道,首先还是修心最重要。近世人心不古,有很多的权豪乞丐,这使人慨叹啊!
【后集○三○】
贪得者,分金恨不得玉,封公恕不受侯,权豪自甘乞丐;知足者,(草黎)羹旨于膏梁,布袍暖于狐貉,编民不让王公。
9月15日
隐者高明,省事平安
把自己的名誉向旁人夸耀来表示骄傲,不如把自己的名誉不必宣扬于世上,而能逃出于名利之外,这是饶有趣味的事情。
法国的拿破仑是向外夸耀功名的人,美国的华盛顿是功成身退逃遁功名利禄的人,前者被放逐海上孤岛,死于异域,后者则晚景逍遥名垂千古。两者相互比较,哪一个有趣,哪一个悠久深远,自然不言而喻。古德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意思是才华不外露,善于韬光养晦,才是处世悠久之道。
老子说:“阡陌相连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俗话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也就是唯恐怕多事的处理不当,反不如省事的息事宁人为佳。
【后集○三一】
矜名不若逃名趣,练事何如省事闲。
9月16日
超越喧寂,悠然自适
厌弃世间的喧哗叫嚣而嗜好悠闲寂静的人,入于山林之中静观白云和幽石,而悟透了微妙玄机之理。反之,喜荣耀繁华的人,听见清脆的歌声,看见美妙的舞蹈,不但不觉得喧嚣,反而忘却了倦怠。在前者是厌世的隐士而后者是溺世的俗人,都是走向极端偏颇,行为都不可取。
悠然自得的人。多是由于他的内心有所准备,不为外物所控制。因此,也就没有喧嚣闲寂的分别,没有荣华衰枯的差异。他能悠然自适于天地之间,无往而不自得,这才是真正的入世高人。如果受环境改变而动心的人,那就算不得真正入世的伟人。
【后集○三二】
嗜寂者,观白云幽石而通玄;趋荣者,见清歌妙舞而忘倦。唯自得之士,无喧寂,无荣枯,无往非自适之天。
9月17日
得道无牵系,静躁两无关
人感觉到白云来去一无牵挂,飞奔任他自由。陶渊明的《归去来辞》说:“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也就是说,万物现象都是往还来去一任自然的。
一轮明月悬照在天空之中,他的皎洁光明,照耀著下界的静寂或是喧噪的各地方,没有一点厚此薄彼的分别。
人的出处进退也应当像孤云无心出岫,人心的明朗更应当像悬在空中的明月一般。
【后集○三三】
孤云出岫,去留一无所系;朗镜悬空,静躁两不相干。
9月18日
浓处味短,淡中趣长
人的心时常保持悠闲镇静,这趣味之能够长久,不是由浓厚的美味中得来。喝酒吃肉的味道虽浓,但这享受非常短,入口下咽之后便不再有什么。同时,也不是由富贵的境遇中产生得来,像高官显爵转瞬便成过去,况且,于隆盛荣华时,也末必能有悠闲镇静的趣味。这悠闲镇静的趣味是怎样产生的,它乃是由于淡泊之味所生。这不是喝酒吃肉和功名富贵场合中所能体验得到的,悠闲镇静的趣味,只有在贫贱的境遇当中才能够得到。
人常常感到怀物的情肠,这情肠是由于调和丝竹而发生的。所以,人生淡中则有真趣。浓厚的味道只不过是一时感觉而已,所以它的寿命是短暂的。
【后集○三四】
悠长之趣,不得于醲酽,而得于啜菽饮水;惆怅之怀,不生于枯寂,而生于品竹调丝。固观浓处味常短,淡中趣独真也。
9月19日
理寓于易,道不在远
禅宗曾有这样的一句,“饥来吃饭倦来眠。”就是说饿了吃饭,累了睡觉。这句话打开了佛教禅宗的奥妙之处。禅宗的语句多有高尚深远的寓意,但是当参禅到了意念极端则理尽而词穷,欲说而不可说了。当词穷意尽的时候,只有“饥来吃饭倦来眠”一途了。
古语云:“悟了同末悟。”也就是达到了意念之极,没有什么玄妙奇特之处了。对于谈论诗的旨趣说:“眼前景致口头语。”所谓作诗的妙旨,并不在于强把平生耳目末见未闻之处一一展露,而是口头当著眼前的景物,而绝不用什么生涩难解的文字典故去言联对偶,不仅诗与礼如此,世间无论什么事都是在极平易之处,寓藏著极高深的道理。而世间的困难也多由容易里面产生出来,禅宗的“饥来吃饭倦来眠”,和诗旨的“眼前景致口头语”是参禅悟道作诗填词,它的玄机妙理高深到了极点,深奥到了至难处,却反而是存在于极易之处。
所以说,“有意者反远,无心者近真”。做事于无心之中,反而与天真与自然接近了,生出不可思议的力量来。至于作诗填词,用了好些费解的语句,搜集了许多奇怪的典故,这都是出于有意而不能成真。陶渊明和寒山的诗都是很平易、很浅近的,都是些眼前的景致、口头的语句,而成为古今的名言。
禅宗李翱说:“我来问道无余说,月在青天水在瓶。”苏东坡有词说:“到得归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这都是写尽了意念的极端,全都由无心而写出来的,所以成了天真自然的名句。
再者,“饥来吃饭倦来眠”,是王阳明说的话,而不是出于禅宗。无论怎么说,这句话原来是禅宗的偈语。王阳明是儒家与禅宗的学者,况且,这句话在禅语的全集里面很多地方出现,纵然是阳明的话。称他是禅宗也没错误。说这不是禅语而辩论的人,是不知道禅宗和王学的关系。
【后集○三五】
禅宗曰:“饥来吃饭倦来眠。”诗旨曰:“眼前景致口头语。”盖极高寓于极平,至难出于至易。有意者反远,无心者自近也。
9月20日
动静合一,悟入无心
河里面的水流著,在这个河边境地里一点也听不见流水的声音,好比是处于喧哗噪闹的地方,一点也不堕入到喧哗里面,却领会出“闹中取静”的趣味来。水流的时候本来是水在那里动荡,是有声音的,偏偏一点声音也听不出来,这正是在动荡之时不堕入其中,也就是“动中之静”的意思。
高山虽然巍峨高耸,但他并不能妨碍白云通过,由此我们可以觉悟到“出于有心,入于无心”的机用。晋陶渊明的“云无心以出岫”,和古人所说的“山高岂碍白云飞”,用在这里恰恰相合。
人生虽然遭遇了进退两难和意外的变化,应当像山一般不为所动,这样就可以出于有心而入于无心之境。
【后集○三六】
水流而境无声,得处喧见寂静趣;山高而云不碍,悟出有入无心机。
9月21日
执著是苦海,解脱是乐乡
山林是远离世俗红尘的地方,但如果热恋于山林,而想作种种营造修建的事情,那山林也就化为风尘仆仆的市朝了。写字绘画本是相当风雅之事。如果一起贪恋的心,立刻就变成带市俗臭味的商贾买卖性质了。
如果心不执著于感染,就是俗物囤积的地方,也可以如同仙人的场所一样。此心一起爱恋,则安乐境界立刻化为苦痛。
《维摩经》里说:“心净则佛土亦净。”所谓俗与雅不由于事物,实在是由于心。所谓苦与乐也不在于境遇,而在于心对它所发生的感觉。《华严经》里也说:“处于世间一切皆知虚空,如莲华之著水。”故处世的要诀是不要著相。
【后集○三七】
山林是胜地,一营恋便成市朝;书画是雅事,一贪痴便成商贾。盖心无染著,欲界是仙都;此心有系恋,乐境成苦海矣。
9月22日
躁极则昏,静极则明
水清明月现,心静思自明。当我们用木杖去搅清静水,水混了泥沙都会浮起来,这时候水底的任何东西都看不清了,等水澄清了之后,泥沙沉到底下,这时候就看得一清二楚。
当我们事务纷忙,情绪杂乱,脑筋被弄得把平日所记忆想像的、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都突然模糊不清了。等到事情过去,心里才平静了下来,这时候便慢慢的把过去忘记的事情,一件一件的像放映影片一样出现在心头。这一闹一静的中间,表现出一昏一明的差别。
所以,我们的心要常保持清静,对于外事外物自然能够了解得非常透彻。
【后集○三八】
时当喧杂,则平日所记忆者,皆漫然忘去;境在清宁,则夙昔所遗忘者,又恍尔现前。可见静躁稍分,昏明顿异也。
9月23日
卧云弄月,绝俗超尘
芦苇的花絮可以代替棉花装填到卧具里面做成被子,但那是很粗糙的下等卧具。“一窝”的意思,就是代表一间小屋子。卧雪眠云是形容接触…
《夜夜夜思(圣印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