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夜夜夜思(聖印法師)▪P3

  ..續本文上一頁界。人獻苦樂之心不除,就不能得到真實的安樂。應當把苦樂之心全都除去。所謂“欣厭兩俱非”,然後才能達到更高的境地。

  【後集○二八】

  熱不必除,而除此熱惱,身常在清涼臺上;窮不可遣,而遣此窮愁,心常居安樂窩中。

  9月13日

  居安思危,處進思退

  羊是一種愚笨的獸類,走路時不顧前後,角很容易觸到籬笆上面,夾住而進退不得。這比喻人在前進一步的時候,需要看有沒有退後的地步,才可免致災禍上身。

  虎是凶猛的獸類,人要是騎上虎背就不容易下來,因爲下來就有被它吞噬的危險。俗語所謂騎虎之勢,就是比喻人做事要見機而行。凡事著手的時候,先要看放手的機會,才能得免成騎虎難下的危險。如果在著手時不考慮放手之時,就容易陷于進退維谷。騎虎難下的境地,人處世必須極端慎重,以免遭到不測的禍害。

  【後集○叁九】

  進步處便思退步,庶兔觸藩之禍;著手時先圖放手,才脫騎虎之危。

  9月14日

  貪得者雖富亦貧,知足者雖貧亦富

  金子比玉石貴重,公爵比侯爵尊榮。已經封爲公爵的地位.而不被封爲侯爵也沒有什麼遺憾。可是貪得無厭的人,得了金子他還埋怨沒有得到玉石,封爲公爵他還希望再受位侯爵。這種人雖有钜萬的財産,居于王公的地位,權威勢力壓倒萬人,但是他的心始終不滿足。雖身爲權貴,其實跟乞丐一樣可憐。這是他的心念不正,甘願做乞丐。

  反之,知足守份的人對于自己的身分感到滿足,每天雖然吃的菜蔬?羹,也比吃肥甘膏粱感覺好得多。身上穿的雖然是布衣,也比穿著狐貂的皮懊要暖和。雖然是一個無爵無位的平民,心中高尚而愉快。

  總之,人間的苦樂是在于個人的心,衣食住的厚薄、爵祿地位的高低都不足道,首先還是修心最重要。近世人心不古,有很多的權豪乞丐,這使人慨歎啊!

  【後集○叁○】

  貪得者,分金恨不得玉,封公恕不受侯,權豪自甘乞丐;知足者,(草黎)羹旨于膏梁,布袍暖于狐貉,編民不讓王公。

  9月15日

  隱者高明,省事平安

  把自己的名譽向旁人誇耀來表示驕傲,不如把自己的名譽不必宣揚于世上,而能逃出于名利之外,這是饒有趣味的事情。

  法國的拿破侖是向外誇耀功名的人,美國的華盛頓是功成身退逃遁功名利祿的人,前者被放逐海上孤島,死于異域,後者則晚景逍遙名垂千古。兩者相互比較,哪一個有趣,哪一個悠久深遠,自然不言而喻。古德說:“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意思是才華不外露,善于韬光養晦,才是處世悠久之道。

  老子說:“阡陌相連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俗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也就是唯恐怕多事的處理不當,反不如省事的息事甯人爲佳。

  【後集○叁一】

  矜名不若逃名趣,練事何如省事閑。

  9月16日

  超越喧寂,悠然自適

  厭棄世間的喧嘩叫囂而嗜好悠閑寂靜的人,入于山林之中靜觀白雲和幽石,而悟透了微妙玄機之理。反之,喜榮耀繁華的人,聽見清脆的歌聲,看見美妙的舞蹈,不但不覺得喧囂,反而忘卻了倦怠。在前者是厭世的隱士而後者是溺世的俗人,都是走向極端偏頗,行爲都不可取。

  悠然自得的人。多是由于他的內心有所准備,不爲外物所控製。因此,也就沒有喧囂閑寂的分別,沒有榮華衰枯的差異。他能悠然自適于天地之間,無往而不自得,這才是真正的入世高人。如果受環境改變而動心的人,那就算不得真正入世的偉人。

  【後集○叁二】

  嗜寂者,觀白雲幽石而通玄;趨榮者,見清歌妙舞而忘倦。唯自得之士,無喧寂,無榮枯,無往非自適之天。

  9月17日

  得道無牽系,靜躁兩無關

  人感覺到白雲來去一無牽挂,飛奔任他自由。陶淵明的《歸去來辭》說:“雲無心而出岫,鳥倦飛而知還。”也就是說,萬物現象都是往還來去一任自然的。

  一輪明月懸照在天空之中,他的皎潔光明,照耀著下界的靜寂或是喧噪的各地方,沒有一點厚此薄彼的分別。

  人的出處進退也應當像孤雲無心出岫,人心的明朗更應當像懸在空中的明月一般。

  【後集○叁叁】

  孤雲出岫,去留一無所系;朗鏡懸空,靜躁兩不相幹。

  9月18日

  濃處味短,淡中趣長

  人的心時常保持悠閑鎮靜,這趣味之能夠長久,不是由濃厚的美味中得來。喝酒吃肉的味道雖濃,但這享受非常短,入口下咽之後便不再有什麼。同時,也不是由富貴的境遇中産生得來,像高官顯爵轉瞬便成過去,況且,于隆盛榮華時,也末必能有悠閑鎮靜的趣味。這悠閑鎮靜的趣味是怎樣産生的,它乃是由于淡泊之味所生。這不是喝酒吃肉和功名富貴場合中所能體驗得到的,悠閑鎮靜的趣味,只有在貧賤的境遇當中才能夠得到。

  人常常感到懷物的情腸,這情腸是由于調和絲竹而發生的。所以,人生淡中則有真趣。濃厚的味道只不過是一時感覺而已,所以它的壽命是短暫的。

  【後集○叁四】

  悠長之趣,不得于醲酽,而得于啜菽飲水;惆怅之懷,不生于枯寂,而生于品竹調絲。固觀濃處味常短,淡中趣獨真也。

  9月19日

  理寓于易,道不在遠

  禅宗曾有這樣的一句,“饑來吃飯倦來眠。”就是說餓了吃飯,累了睡覺。這句話打開了佛教禅宗的奧妙之處。禅宗的語句多有高尚深遠的寓意,但是當參禅到了意念極端則理盡而詞窮,欲說而不可說了。當詞窮意盡的時候,只有“饑來吃飯倦來眠”一途了。

  古語雲:“悟了同末悟。”也就是達到了意念之極,沒有什麼玄妙奇特之處了。對于談論詩的旨趣說:“眼前景致口頭語。”所謂作詩的妙旨,並不在于強把平生耳目末見未聞之處一一展露,而是口頭當著眼前的景物,而絕不用什麼生澀難解的文字典故去言聯對偶,不僅詩與禮如此,世間無論什麼事都是在極平易之處,寓藏著極高深的道理。而世間的困難也多由容易裏面産生出來,禅宗的“饑來吃飯倦來眠”,和詩旨的“眼前景致口頭語”是參禅悟道作詩填詞,它的玄機妙理高深到了極點,深奧到了至難處,卻反而是存在于極易之處。

  所以說,“有意者反遠,無心者近真”。做事于無心之中,反而與天真與自然接近了,生出不可思議的力量來。至于作詩填詞,用了好些費解的語句,搜集了許多奇怪的典故,這都是出于有意而不能成真。陶淵明和寒山的詩都是很平易、很淺近的,都是些眼前的景致、口頭的語句,而成爲古今的名言。

  禅宗李翺說:“我來問道無余說,月在青天水在瓶。”蘇東坡有詞說:“到得歸來無別事,廬山煙雨浙江潮。”這都是寫盡了意念的極端,全都由無心而寫出來的,所以成了天真自然的名句。

  再者,“饑來吃飯倦來眠”,是王陽明說的話,而不是出于禅宗。無論怎麼說,這句話原來是禅宗的偈語。王陽明是儒家與禅宗的學者,況且,這句話在禅語的全集裏面很多地方出現,縱然是陽明的話。稱他是禅宗也沒錯誤。說這不是禅語而辯論的人,是不知道禅宗和王學的關系。

  【後集○叁五】

  禅宗曰:“饑來吃飯倦來眠。”詩旨曰:“眼前景致口頭語。”蓋極高寓于極平,至難出于至易。有意者反遠,無心者自近也。

  9月20日

  動靜合一,悟入無心

  河裏面的水流著,在這個河邊境地裏一點也聽不見流水的聲音,好比是處于喧嘩噪鬧的地方,一點也不墮入到喧嘩裏面,卻領會出“鬧中取靜”的趣味來。水流的時候本來是水在那裏動蕩,是有聲音的,偏偏一點聲音也聽不出來,這正是在動蕩之時不墮入其中,也就是“動中之靜”的意思。

  高山雖然巍峨高聳,但他並不能妨礙白雲通過,由此我們可以覺悟到“出于有心,入于無心”的機用。晉陶淵明的“雲無心以出岫”,和古人所說的“山高豈礙白雲飛”,用在這裏恰恰相合。

  人生雖然遭遇了進退兩難和意外的變化,應當像山一般不爲所動,這樣就可以出于有心而入于無心之境。

  【後集○叁六】

  水流而境無聲,得處喧見寂靜趣;山高而雲不礙,悟出有入無心機。

  9月21日

  執著是苦海,解脫是樂鄉

  山林是遠離世俗紅塵的地方,但如果熱戀于山林,而想作種種營造修建的事情,那山林也就化爲風塵仆仆的市朝了。寫字繪畫本是相當風雅之事。如果一起貪戀的心,立刻就變成帶市俗臭味的商賈買賣性質了。

  如果心不執著于感染,就是俗物囤積的地方,也可以如同仙人的場所一樣。此心一起愛戀,則安樂境界立刻化爲苦痛。

  《維摩經》裏說:“心淨則佛土亦淨。”所謂俗與雅不由于事物,實在是由于心。所謂苦與樂也不在于境遇,而在于心對它所發生的感覺。《華嚴經》裏也說:“處于世間一切皆知虛空,如蓮華之著水。”故處世的要訣是不要著相。

  【後集○叁七】

  山林是勝地,一營戀便成市朝;書畫是雅事,一貪癡便成商賈。蓋心無染著,欲界是仙都;此心有系戀,樂境成苦海矣。

  9月22日

  躁極則昏,靜極則明

  水清明月現,心靜思自明。當我們用木杖去攪清靜水,水混了泥沙都會浮起來,這時候水底的任何東西都看不清了,等水澄清了之後,泥沙沈到底下,這時候就看得一清二楚。

  當我們事務紛忙,情緒雜亂,腦筋被弄得把平日所記憶想像的、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都突然模糊不清了。等到事情過去,心裏才平靜了下來,這時候便慢慢的把過去忘記的事情,一件一件的像放映影片一樣出現在心頭。這一鬧一靜的中間,表現出一昏一明的差別。

  所以,我們的心要常保持清靜,對于外事外物自然能夠了解得非常透徹。

  【後集○叁八】

  時當喧雜,則平日所記憶者,皆漫然忘去;境在清甯,則夙昔所遺忘者,又恍爾現前。可見靜躁稍分,昏明頓異也。

  9月23日

  臥雲弄月,絕俗超塵

  蘆葦的花絮可以代替棉花裝填到臥具裏面做成被子,但那是很粗糙的下等臥具。“一窩”的意思,就是代表一間小屋子。臥雪眠雲是形容接觸…

《夜夜夜思(聖印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