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那清寒的夜色,在這時候臥倒在蘆花被中,一塵不染可以說超脫了世俗的生活。竹葉在釀酒的時候,放到裏面味道很好,所以世人便把這種酒叫做“竹葉青”,竹葉杯就是酒杯的意思。蘆花被對以竹葉杯,很是恰當。如果手持酒杯,賞風月吟詩歌,平日在紅塵中翻騰的人們,一時也可以遠離世俗的種種煩惱。
平日汲汲于追求名利的小人,只知使自己衣食住行豪奢豐足,他的心便自然而然的世俗化了。反之,處于清寒淡泊的境界,倒有著無窮的趣味。
【後集○叁九】
蘆花被下臥雪眠雲,保全得一窩夜氣;竹葉杯中吟風弄月,躲離了萬丈紅塵。
9月24日
鄙俗不及風雅,淡泊反勝濃厚
衮冕行中持一黎杖的山人,爲什麼增加一段高尚的風雅呢?因爲山人是居處在山野鄉村的,能夠摻雜到朝官貴人當中,必定別具一番超衆出群的高風亮節。受朝官貴人尊敬崇仰,所以添增了一段高尚的風度。
反過來看,在漁父樵夫往來的地方,本來充滿著大自然的景色,過著樂天知命的生活。而著衮衣的朝士,本來是在世俗間熱中于功名富貴的。一旦穿了朝衣到鄉間原野,同漁父樵夫炫耀它的榮華富貴,自然不免顯得俗氣。
況且,淡泊的滋味長久,而濃美的滋味不長。所以,鄙俗的濃麗之氣怎麼也趕不上清雅淡泊之風。
【後集○四○】
衮冕行中,若一(草黎)杖的山人,便增一段高風;漁樵路上,若一衮衣的朝士,轉添許多俗氣。固知濃不勝淡,俗不如雅也。
9月25日
出世在涉世,了心在盡心
出世之道,就是脫離世間之道。世間是五欲六塵之巷,陷溺到這裏的人們,妄想多端而煩悶無窮。因此想遠離這些煩惱,超脫于世外,處于高尚的境界,而去作種種的修行。比如佛教就是一種出世之道。
然而,許多人認爲出世之道,要居處到世間的外面。所以多半是進入深山幽谷,和世人斷絕往來。這和完全離開世間,過著猿猴麋鹿的生活一樣。他們認爲這就達到了出世的目的,其實是大錯的想法。
我們既然是人,當然與禽獸不同。原本就是帶有社會交際性的動物,要是違背著人的本性進入深山幽谷,過那孤立的生活,按著做人的道理來說,並不是達到出世的目的。縱令終身住在山谷裏面,過著出世的生活,也沒有什麼利益,不過把人退化成木石一般的物質罷了。而不能算做是出世,這只是厭世棄世的人罷了。
佛教所謂出世之道,並非厭世與棄世,而是要人處于世間和人交往,不陷溺于名利。不染于世俗,像是蓮花生在淤泥裏面,不被淤泥所染,反而開出清淨潔白芳香的花朵,這才是真正的出世之道。佛家講求明心的工夫,就在于窮究心的盡頭處。究竟心是一個什麼東西?仔細的思索一下,就可以明了心的本來面目。比方火可以使物質溫暖,但也可以燒壞了東西。因此明白火性,就可以避開它燒物的害處,而取它暖物的益處。如果怕人的害處避而不用,人就不免于凍死。心的功用也如此。
窮究心性,並不是絕棄人間共有的情欲,使心像死灰一般。佛教中小乘的聲聞學者們,以爲妄想與煩惱,都是由情欲所起。把一切的情欲,如耳目口鼻飲食見聞等等完全棄絕,則一切是非善惡之念不起,身體像枯木一樣,心性如死灰一般,這樣就是人徹大悟了。其實這種見解完全錯誤,正像人怕火燒避而不用,終于陳死是同樣的道理。
【後集○四一】
出世之道,即在涉世中,不必絕人以逃世;了心之功,即在盡心內,不必絕欲以灰心。
9月26日
身放閑處,心在靜中
常常把自己的身體放在閑靜的境界,悠遊歲月,絕不爲榮華汙辱得失損益而顛倒。如果喜愛榮華,悲痛汙辱,誇張利益,憂愁損失,終日爲外欲而搖動心神,就是把自己的身體放于惡處。若是把身體放在閑處,就無論是什麼事物也不能任意的差遣我了。
自己的心要常常處于寂靜,安然不爲一切所動,則一切是非利害都蒙蔽不了我的本心。
所以,君子常置身心于閑靜之中,臨事遭變從容而不迫。
【後集○四二】
此身常放在閑處,榮辱得失誰能差遣我;此心常安在靜中,是非利害誰能瞞昧我。
9月27日
雲中世界,靜裏乾坤
人常因環境而改變心情。
在玉宇瓊樓裏聽管弦絲竹的聲音,雖然流露非凡的元音,欲脫不了鄙俗之氣。如果在竹籠茅舍下聽見狗吠鶴叫,恍惚是脫離了浮華世間。在白雲深處,仿佛別有一番世界。
在珠簾紗窗之內,聽簾外的清歌,看別人的妙舞,雖然很優雅,但總是脫不了淫靡之態,沈醉之音。
【後集○四叁】
竹籬下忽開犬吠雞嗚,恍似雲中世界;芸窗中雅聽蟬吟鴉噪,方知靜裏乾坤。
9月28日
不希榮達,不畏權勢
捉魚捕獸必須用香餌作誘引。人欲圖高官顯爵,也需要以利祿來賄送才能達成心願。但是,一旦做了官之後,又得去應付非常的苦惱,這時候再想脫身已來不及了。所以,利祿是捕捉人才的香餌,居官的人不可不小心啊!如果我們沒有思想榮華的念頭,就不必擔心什麼利祿的香餌與陷阱。得利祿不一定就是壞事,但與希望榮華的念頭在一起那就錯了。
做官有時候會遭到不測,這樣看來,做官也許是招禍的根源,但終究的原因,都是和別人競爭角逐,爲了自己的前途而引起的。如果我們不圖升進,就不起競爭之心,也就不必擔心做官有什麼危險。
所以,作官不是危險,有競爭排斥的念頭,才是危險的最大原因。
【後集○四五】
倘佯于山林泉石之間,而塵心漸息;夷猶于詩書圖畫之內,而俗氣潛消。故君子雖不玩物喪志,亦常借境調心。
9月29日
聖境之下,調心養神
離開了市廛糾紛之地,徘徊于山林泉石之間。胸中的一切塵心自然就止息下去,起了清淨幽雅之念。放下帳簿等等繁瑣事情,到詩書圖畫裏鑽研,鄙俗的氣息自然就消除了。這樣看來,人是因居處的場所不同,情緒也就大大不同了。君子雖然是不要因爲玩弄物品而消磨志氣,但也應當藉幽雅的境界來調整心情,不要流入卑鄙庸俗。
一般世俗之人造別墅、築庭園、收藏珍書奇物、愛玩骨董器皿,卻把一生空過,這便是玩物而喪志,君子絕不可如此。
所謂“居移氣,養移體”,因爲居處地方有雅俗的不同,其心的雅俗也就不同。藉著山林泉石幽雅的境遇,轉移紅塵的雜亂,使自己的心性精神得到調和與修養,這就是君子與小人不同的地方。
【後集○四五】
徜徉于山林泉石之間,而塵心漸息;夷猶于詩書圖畫之內,而俗氣潛消。故君子雖不玩物喪志,亦常借境調心。
9月30日
春之繁華,秋之清爽
春天的時候,百花齊放,十分芬芳,而小鳥歌唱,蝴蝶飛舞,變成繁華的氣象,令人心神舒暢。但是這樣比不上秋天的景色,秋天的雲白風清,蘭桂的花一起開放,香馥之氣四散,水色和天光合爲一體,上下特別清明使人氣爽。
春天、秋天的好壞,是因人而不同,同時也難有一定的評判。人不僅喜好春天的繁華氣象,對于任何事都喜歡繁華熱鬧,不願有冷靜清寒的景色産生。相較之下,人還是超越多數人的所好而去喜愛那秋高氣爽、清明之容的秋天爲妙。
世間一般人都說春天是幸福之氣,而秋天是陰氣。詩人形容春日草木滋長
秋天。但仔細思考一下,只有近道的人喜秋而不喜春。世人所以愛春天,討厭秋天,是根據人情來說的,不是對春秋的本質來說的。我們把這話仔細想一下,就不難感覺出其中有極大的道理在。
【後集○四六】
春日氣象繁華,令人心神骀蕩,不若秋日雲白風清,蘭芳桂馥,水天一色,上下空明,使人神骨俱清也。
10月1日
得詩家真趣,悟禅教玄機
詩是用文字來表達的,理解文字的人未必能夠作詩。詩是言志的,我們用詩來表達志向的如何。如果志向沒有詩意,無論把文字寫到任何深奧程度,都不能作出好詩。反之,縱令一字不識,而有詩意的人,就是他自己得了詩人的真趣,認識不認識文字都沒有關系。
禅有許多是不立文字而教外別傳,原不拘泥于文字。中國禅宗的六祖惠能是新洲的一個樵夫,有一天聽人誦念《金剛經》,忽然有了悟解,就到黃梅山大滿禅師那裏做一個搗米的和尚。有一天,大滿禅師對七百個和尚當中的高徒神秀,試驗他悟解禅機的程度。不識字的慧能禅師比神秀優秀得多,因此承繼了五祖的衣缽,成爲禅宗第六代祖師。
可見理解文字不過是表現意志,僅僅通達文字,並不能得其真趣。不僅作詩和參禅如此,一切事情都是如此。
【後集○四七】
一字不識而有詩意者,得詩家真趣;一偈不參而有禅味者,悟禅教玄機。
10月2日
相由心生,相隨心滅
把弓的影子當蛇蠍來看,這是疑心生暗鬼。晉朝一位名叫樂廣的人,曾作過河南的縣令,有一個親友病了很久,他派人去打聽。原來是親友之前到他那裏喝酒的時候,看見酒杯裏有蛇,回去後感覺精神惶恐而得了大病。他以前所見的蛇影,乃是河南縣府牆上挂著的角弓上面用漆畫的一條蛇。樂廣考察的結果,知道是那蛇畫的影子照到了杯子裏面,于是又把這位親友請來飲酒。當場叫他又像以前看杯子裏面的蛇影,對他說明這是角弓的蛇影,並不是杯子裏面真有了蛇。他的親友豁然大悟,終年的大病也就好了。
楚國有一位熊渠子,有一天走在山裏,看見了一個臥牛石,以爲是一頭石虎而用箭去射,把箭射到石頭裏面。另外,漢朝李廣在打獵的時候,看到草裏面有一頭猛虎,他用箭射去,老虎並不動轉,李廣近前一看。原來把箭射到石頭裏面,連箭尾的羽毛都沒在石頭裏了,這是著名的“射石飲羽”的故事。
以上故事都源于人的心機一動,看見的東西都像要殺害自己的東西,心懷恐懼,從而起了殺機。反之,自己的心念靜止于無念當中,石虎也可以變成海鷗。《世說新語》裏面記載:晉朝有一個有權威的人叫做石勒。當時的人民對于他這一族人都非常害怕,視之爲狼虎。有一位高僧叫佛圖澄,很得石?…
《夜夜夜思(聖印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