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天天蓝(圣印法师)▪P10

  ..续本文上一页算是得到了书中的真谛,所谓“不落荃蹄”。

  “筌”是钓鱼的漂木,“蹄”是捉兔的陷阱。钓鱼和捉免的时候,虽然要靠著漂木和陷阱,但是只要能捉住兔钓得鱼,漂木与陷阱怎样都没有关系。这仿佛是读书不必依靠书中的文字,只要了解书中的意旨,文字就没有什么用了。所以,善于读书的人,应该认识书中妙处所在。

  其次,善于观物的人,应当观察到心融神洽的妙处,也就是把精神与物质融合在一起,而不要只拘泥于事物的迹象,然后才能看出事务的真相,所以,观物不能只看表面的形相,应当看破里面的神髓。

  

  【前集二一七】

  善讲书者,要讲到手舞足蹈处,才不落筌蹄;善观物者,要观到心融神洽时,方不泥迹象。

  8月8日

  勿逞所长以形人之短,勿恃所有以凌人之贫

  上天在众多的人当中选出贤明的人,为的是教化众人,使愚者智而劣者善。然而,世间有许多学者号称贤能,高高在上,自认为超人一等,不但不去贡献所长,为社会人民服务,反而舞文弄墨,夸一己之长,讥他人之短。论地位是居于社会上层,论享受是驾乎他人之上,他这样违反天命、欺世盗名的作风,究竟是福是祸?到头来总是难逃公道,不受公论的制裁。

  上天在多数人当中选出一个富人,是为救济众人而来,如果富人不作慈善事业,反而为富不仁压榨贫民,那就辜负了上天的一片苦心,如庄子所说的“天之戮民”了。

  【前集二一八】

  天贤一人,以诲众人之愚,而世反逞所长,以形人之短;天富一人,以济聚人之困,而世反挟所有,以凌人之贫,真天之戮民哉。

  8月9日

  上智下愚可与论学,中才之人难与下手

  达道的人,对外物断绝了妄执的心,离却了物质的欲念,心思淡泊宁静,凡事顺其自然。其次,无知无识的人,心中既无所知便不会对事物做过多的思考,以致产生疑虑。

  这贤愚两者虽属两个极端,但其心中没有偏执的自然状态却是一样的。这两种人都可以和他们共同研究学问,建立事业。

  最困难的则是立于贤者、愚者之间的中方之士,他们也贝备著知识与学问,然而缺乏道德基础,万事凭逞臆测。猜疑之心非常强,一切事情不但做不好,且越弄越糟,这种人是“成事不足,坏事有余”,和这种人相处实在困难,当然更谈不上事业有什么成功的希望了。

  【前集二一九】

  至人何思何虑,愚人不识不知,可与论学亦可与建功;唯中才的人,多一番思虑知识便多一番臆度猜疑,事事难与下手。

  8月10日

  守口须密,防意须严

  心有所思而口有所言,所以口是心之门,言语不慎就是口不严紧。心是口之主,如果口不严的话,则心中的意思都从口中泄漏出来,所以说:“口也是祸之门。”我们应当严加警戒,切勿信口开河。

  “意”是心的倾向,心有所思则意念趋往心的方向。如此说来,意即是心的足,随著欲念而改变。心如果也受欲念的支配而不能自主,心就走上了邪路。所以,如果为防止意念走入歧途,只有严防心起不正的欲念。

  【前集二二0】

  口乃心之门,守口不密,泄尽真机;意乃心之足,防意不严,走尽邪蹊。

  8月11日

  责人宜宽,责己宜苛

  对于旁人的过失,一般人总是小题大作,责备得体无完肤。对于自己有了过失,则不如反省。古语说:“见人之过易,见己之过难。”我们责人万万不可过于苛酷,希望他以后不再犯过就好了。

  亲切的劝勉有过的人,则人绝不会起怨恨心。反之,自己平时没有错误,也要仔细检查一下,是不是有什么地方不当。

  所谓“闭门思过”、“防患未然”,能够常常反省自己,德业也就与日俱进了。

  【前集二二一】

  责人者,原无过于有过之中,则情平;责己者,求有过于无过之内,则德进。

  8月12日

  幼不学,不成器

  青年子弟都是未来的大人物,是“大人之胚胎”。黉门秀才都将是他日的士大夫,说“士夫之胚胎”。因此,如果在现在不加以严格的训练与考验,就不能成为一等人了。这好比是炼造钢铁之器,如果不经过充分的火力,则不能陶铸成钟鼎之才。

  在教育的原则上,如果主张自由主义和放任主义,顺著子弟的意思任意胡行,高尚的人格就不能培养起来。即使有点才识学术,也不能脚踏实地的做事,最后一定走到堕落的途径,什么事业也不会成功。

  【前集二二二】

  子弟者,大人之胚胎;秀才者,士夫之胚胎;此时若火力不到,陶铸不纯,他日涉世立朝,终难成个令器。

  8月13日

  不忧患难,不畏权豪

  小人有患难才担忧,心中只想沉醉于宴乐,不考虑后来的祸患。君子遇患难,也绝不担忧。他心中只有平心静气的思想,和如何排除患难的方法。如果事情已经到了不可勉强的地步,他也只有任其自然,慢慢处理,心中绝没有一点动摇。当他宴饮的时候,也绝不耽溺声歌,留连忘返,并且时时警惕,留心有所失误之处。

  小人遇到比自己有权力的豪门权贵,心中就十分害怕,便趋炎附势,一意逢迎,顺著有力者的意思来捏造黑白,颠倒是非。对于孤儿寡妇无依无靠的人,则仗势欺人。压制别人受苦,自己则享受幸福。

  君子则不畏惧权门的势力,因为他心地公正光明,所以无畏无惧。对于孤寡无靠的人,不但不去欺侮压迫,反而同情、救济他们。

  总之,小人受环境驱使而动乱了他的心,因人之贫富贵贱不同而生两样的态度,即“欺软怕硬”,君子则不是这样。

  【前集二二三】

  君子处患难而不受,当宴游而惕虑,通权豪而不惧,对茕独而惊心。

  8月14日

  浓夭淡久,大器晚成

  桃花李花,虽然艳丽好看,但一经风吹雨打,落花狼籍,那鲜丽的姿态就消失了。松树柏树只有青青的颜色,不受人的注重欣赏,但经过了盛夏的炎暑和严冬的霜雪,都保持四季常青的颜色,因此,松柏坚贞的节操是桃李所不能相比的。

  梨子和杏子的味道虽然甘甜适口,但还赶不上黄橙绿橘味道的馨香芳例。所以,一时的浓夭华丽,不如淡泊来得长久。同样的道理,早岁的头角峥嵘还不如大器晚成来得纯实。

  再说,逞现一时的才华,转眼到了凋谢之期,到底不如坚贞的节操能够耐久;少年立身出世过早,则其凋谢之期亦必早,不能成就大业。三国时候的周瑜,虽然位重惧高,早年得志,但因他死得太早,除了赤壁一战之外,没有留下什么大的基业。

  

  【前集二二四】

  桃李虽艳,何如松苍柏翠之坚贞;梨杏虽甘,何如橙黄橘绿之馨冽。信乎,浓夭不及淡久,早秀不如晚成也。

  8月15日

  静中见真境,淡中诚本然

  热心奔走事物的时候,像在大海的巨浪里行船一样忙碌;到了无事的时候,像是海上风平浪静一样,水的静止如一面镜子。当大海波浪四溢的时候,人不容易分辨出大海的形态。这就像人受环境的支配而奔走事业,不知道本身的境遇,在平静无事的时候,才开始意味人生的真实境界。

  又,人在吃山珍海味和听管弦乐,当时心被外物所动,受珍馐美味悦耳声歌诱引,不能认出本然的心体。只有在接触淡泊的味道,一切静寂的时候,才开始认出本然的心体。也就是说,默坐在松树之间听松树的风声,心中一点也不为所动,才能够认识出自然的本体。

  所以,想要认识人生的真境和本然的心体,不是在动摇的境界,而是在寂静的境界才能体认出来。

  【前集二二五】

  风恬浪静中,见人生之真境;味淡声希处,识心体之本然。

  8月16日

  言多者多不顾行,谈者未必真知

  对任何一件事,总喜欢在口头上表示的人,末必能够窥见其中的堂奥。反之,真能入其道而体会其中妙旨的人,反而不现于色、不形于言。

  每天在都会热闹场合竞逐名利的人,口口声声讲述山林田园生活如何趣味,以表示他既高贵又风雅的气质,像是真正体会了山林趣味,不过是自高身价的一种掩饰烟幕罢了。比方在楼阁的外面装饰一些花草庭园以为点缀,怎能说是真正得到了山林的真趣呢?还有一些达官贵人权威显宦,每天都忙于应酬接待饮宴,但他们常常对人表示厌倦了名闻利禄的生活,恨不得早日脱离。他们嘴里虽这么说,真要他们脱离尘世远遁山林,恐怕没有一个人能舍得放下。

  诚如曹操说的:“欲罢不能耳!”嘴上谈著讨厌名利,而心中正在打算名利,这不能说是尽忘名利之情。社会的事,往往是能说不能行,言行多不能一致。

  【后集00一】

  谈山林之乐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厌名利之谈者,未必尽忘名利之情。

  8月17日

  无为无作,悠游清逸

  忘却了世间的杂事,坐在河边去钓鱼,远离浮世扰攘的烦恼,可以说是相当高雅的行为;然而手握鱼钓竿索,仍然操弄生杀鱼鳖的权柄,心中怀抱得大鱼的欲望,这是变更了争逐的境界,并未改变争逐的形式罢了。

  在下围棋的时候万念俱静,一心争逐于棋盘上的黑白棋子,可以称作清雅的游戏。然而,对于胜负的观念、竞争的意识,并不比对其他事情的成分少,这其间如战争一般的大动杀机,不过是范围不比战争大,也不会弄出伤人的事来。可是,在互相对奕杀得难解难分的时候,无形中消耗的精神也不减于战场上的行为。

  因此,喜好多事不如减少来得适宜,多能多技不若无能与技来得天真无邪。

  【后集00二】

  钓水,遂事也,尚待生杀之柄;奕棋,清戏也,且动战争之心。可见喜事不知省事之为适,多能不若无能之全真。

  8月18日

  春色为人间之妆饰,秋气见天地之真吾

  莺啼鸟啭,花发草茂,在大地山谷间,布满了浓艳的彩色,由外表来看,诚然是一个美丽的世界。但仔细的向里推求一下,这不过是天地的一种幻相,一种装饰。莺啼鸟啭不过是一瞬间的声音,花发草茂不过是一刹那的景象,等到了花落草衰、川水枯竭,崖岸岩石都露出本来的面目,赤裸裸的毫无掩饰,这时候就出现天地的真体。

  人生也是如此。所谓名誉,所谓权势,都不过是人生的装…

《天天天蓝(圣印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