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算是得到了書中的真谛,所謂“不落荃蹄”。
“筌”是釣魚的漂木,“蹄”是捉兔的陷阱。釣魚和捉免的時候,雖然要靠著漂木和陷阱,但是只要能捉住兔釣得魚,漂木與陷阱怎樣都沒有關系。這仿佛是讀書不必依靠書中的文字,只要了解書中的意旨,文字就沒有什麼用了。所以,善于讀書的人,應該認識書中妙處所在。
其次,善于觀物的人,應當觀察到心融神洽的妙處,也就是把精神與物質融合在一起,而不要只拘泥于事物的迹象,然後才能看出事務的真相,所以,觀物不能只看表面的形相,應當看破裏面的神髓。
【前集二一七】
善講書者,要講到手舞足蹈處,才不落筌蹄;善觀物者,要觀到心融神洽時,方不泥迹象。
8月8日
勿逞所長以形人之短,勿恃所有以淩人之貧
上天在衆多的人當中選出賢明的人,爲的是教化衆人,使愚者智而劣者善。然而,世間有許多學者號稱賢能,高高在上,自認爲超人一等,不但不去貢獻所長,爲社會人民服務,反而舞文弄墨,誇一己之長,譏他人之短。論地位是居于社會上層,論享受是駕乎他人之上,他這樣違反天命、欺世盜名的作風,究竟是福是禍?到頭來總是難逃公道,不受公論的製裁。
上天在多數人當中選出一個富人,是爲救濟衆人而來,如果富人不作慈善事業,反而爲富不仁壓榨貧民,那就辜負了上天的一片苦心,如莊子所說的“天之戮民”了。
【前集二一八】
天賢一人,以誨衆人之愚,而世反逞所長,以形人之短;天富一人,以濟聚人之困,而世反挾所有,以淩人之貧,真天之戮民哉。
8月9日
上智下愚可與論學,中才之人難與下手
達道的人,對外物斷絕了妄執的心,離卻了物質的欲念,心思淡泊甯靜,凡事順其自然。其次,無知無識的人,心中既無所知便不會對事物做過多的思考,以致産生疑慮。
這賢愚兩者雖屬兩個極端,但其心中沒有偏執的自然狀態卻是一樣的。這兩種人都可以和他們共同研究學問,建立事業。
最困難的則是立于賢者、愚者之間的中方之士,他們也貝備著知識與學問,然而缺乏道德基礎,萬事憑逞臆測。猜疑之心非常強,一切事情不但做不好,且越弄越糟,這種人是“成事不足,壞事有余”,和這種人相處實在困難,當然更談不上事業有什麼成功的希望了。
【前集二一九】
至人何思何慮,愚人不識不知,可與論學亦可與建功;唯中才的人,多一番思慮知識便多一番臆度猜疑,事事難與下手。
8月10日
守口須密,防意須嚴
心有所思而口有所言,所以口是心之門,言語不慎就是口不嚴緊。心是口之主,如果口不嚴的話,則心中的意思都從口中泄漏出來,所以說:“口也是禍之門。”我們應當嚴加警戒,切勿信口開河。
“意”是心的傾向,心有所思則意念趨往心的方向。如此說來,意即是心的足,隨著欲念而改變。心如果也受欲念的支配而不能自主,心就走上了邪路。所以,如果爲防止意念走入歧途,只有嚴防心起不正的欲念。
【前集二二0】
口乃心之門,守口不密,泄盡真機;意乃心之足,防意不嚴,走盡邪蹊。
8月11日
責人宜寬,責己宜苛
對于旁人的過失,一般人總是小題大作,責備得體無完膚。對于自己有了過失,則不如反省。古語說:“見人之過易,見己之過難。”我們責人萬萬不可過于苛酷,希望他以後不再犯過就好了。
親切的勸勉有過的人,則人絕不會起怨恨心。反之,自己平時沒有錯誤,也要仔細檢查一下,是不是有什麼地方不當。
所謂“閉門思過”、“防患未然”,能夠常常反省自己,德業也就與日俱進了。
【前集二二一】
責人者,原無過于有過之中,則情平;責己者,求有過于無過之內,則德進。
8月12日
幼不學,不成器
青年子弟都是未來的大人物,是“大人之胚胎”。黉門秀才都將是他日的士大夫,說“士夫之胚胎”。因此,如果在現在不加以嚴格的訓練與考驗,就不能成爲一等人了。這好比是煉造鋼鐵之器,如果不經過充分的火力,則不能陶鑄成鍾鼎之才。
在教育的原則上,如果主張自由主義和放任主義,順著子弟的意思任意胡行,高尚的人格就不能培養起來。即使有點才識學術,也不能腳踏實地的做事,最後一定走到墮落的途徑,什麼事業也不會成功。
【前集二二二】
子弟者,大人之胚胎;秀才者,士夫之胚胎;此時若火力不到,陶鑄不純,他日涉世立朝,終難成個令器。
8月13日
不憂患難,不畏權豪
小人有患難才擔憂,心中只想沈醉于宴樂,不考慮後來的禍患。君子遇患難,也絕不擔憂。他心中只有平心靜氣的思想,和如何排除患難的方法。如果事情已經到了不可勉強的地步,他也只有任其自然,慢慢處理,心中絕沒有一點動搖。當他宴飲的時候,也絕不耽溺聲歌,留連忘返,並且時時警惕,留心有所失誤之處。
小人遇到比自己有權力的豪門權貴,心中就十分害怕,便趨炎附勢,一意逢迎,順著有力者的意思來捏造黑白,顛倒是非。對于孤兒寡婦無依無靠的人,則仗勢欺人。壓製別人受苦,自己則享受幸福。
君子則不畏懼權門的勢力,因爲他心地公正光明,所以無畏無懼。對于孤寡無靠的人,不但不去欺侮壓迫,反而同情、救濟他們。
總之,小人受環境驅使而動亂了他的心,因人之貧富貴賤不同而生兩樣的態度,即“欺軟怕硬”,君子則不是這樣。
【前集二二叁】
君子處患難而不受,當宴遊而惕慮,通權豪而不懼,對茕獨而驚心。
8月14日
濃夭淡久,大器晚成
桃花李花,雖然豔麗好看,但一經風吹雨打,落花狼籍,那鮮麗的姿態就消失了。松樹柏樹只有青青的顔色,不受人的注重欣賞,但經過了盛夏的炎暑和嚴冬的霜雪,都保持四季常青的顔色,因此,松柏堅貞的節操是桃李所不能相比的。
梨子和杏子的味道雖然甘甜適口,但還趕不上黃橙綠橘味道的馨香芳例。所以,一時的濃夭華麗,不如淡泊來得長久。同樣的道理,早歲的頭角峥嵘還不如大器晚成來得純實。
再說,逞現一時的才華,轉眼到了凋謝之期,到底不如堅貞的節操能夠耐久;少年立身出世過早,則其凋謝之期亦必早,不能成就大業。叁國時候的周瑜,雖然位重懼高,早年得志,但因他死得太早,除了赤壁一戰之外,沒有留下什麼大的基業。
【前集二二四】
桃李雖豔,何如松蒼柏翠之堅貞;梨杏雖甘,何如橙黃橘綠之馨冽。信乎,濃夭不及淡久,早秀不如晚成也。
8月15日
靜中見真境,淡中誠本然
熱心奔走事物的時候,像在大海的巨浪裏行船一樣忙碌;到了無事的時候,像是海上風平浪靜一樣,水的靜止如一面鏡子。當大海波浪四溢的時候,人不容易分辨出大海的形態。這就像人受環境的支配而奔走事業,不知道本身的境遇,在平靜無事的時候,才開始意味人生的真實境界。
又,人在吃山珍海味和聽管弦樂,當時心被外物所動,受珍馐美味悅耳聲歌誘引,不能認出本然的心體。只有在接觸淡泊的味道,一切靜寂的時候,才開始認出本然的心體。也就是說,默坐在松樹之間聽松樹的風聲,心中一點也不爲所動,才能夠認識出自然的本體。
所以,想要認識人生的真境和本然的心體,不是在動搖的境界,而是在寂靜的境界才能體認出來。
【前集二二五】
風恬浪靜中,見人生之真境;味淡聲希處,識心體之本然。
8月16日
言多者多不顧行,談者未必真知
對任何一件事,總喜歡在口頭上表示的人,末必能夠窺見其中的堂奧。反之,真能入其道而體會其中妙旨的人,反而不現于色、不形于言。
每天在都會熱鬧場合競逐名利的人,口口聲聲講述山林田園生活如何趣味,以表示他既高貴又風雅的氣質,像是真正體會了山林趣味,不過是自高身價的一種掩飾煙幕罷了。比方在樓閣的外面裝飾一些花草庭園以爲點綴,怎能說是真正得到了山林的真趣呢?還有一些達官貴人權威顯宦,每天都忙于應酬接待飲宴,但他們常常對人表示厭倦了名聞利祿的生活,恨不得早日脫離。他們嘴裏雖這麼說,真要他們脫離塵世遠遁山林,恐怕沒有一個人能舍得放下。
誠如曹操說的:“欲罷不能耳!”嘴上談著討厭名利,而心中正在打算名利,這不能說是盡忘名利之情。社會的事,往往是能說不能行,言行多不能一致。
【後集00一】
談山林之樂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厭名利之談者,未必盡忘名利之情。
8月17日
無爲無作,悠遊清逸
忘卻了世間的雜事,坐在河邊去釣魚,遠離浮世擾攘的煩惱,可以說是相當高雅的行爲;然而手握魚釣竿索,仍然操弄生殺魚鼈的權柄,心中懷抱得大魚的欲望,這是變更了爭逐的境界,並未改變爭逐的形式罷了。
在下圍棋的時候萬念俱靜,一心爭逐于棋盤上的黑白棋子,可以稱作清雅的遊戲。然而,對于勝負的觀念、競爭的意識,並不比對其他事情的成分少,這其間如戰爭一般的大動殺機,不過是範圍不比戰爭大,也不會弄出傷人的事來。可是,在互相對奕殺得難解難分的時候,無形中消耗的精神也不減于戰場上的行爲。
因此,喜好多事不如減少來得適宜,多能多技不若無能與技來得天真無邪。
【後集00二】
釣水,遂事也,尚待生殺之柄;奕棋,清戲也,且動戰爭之心。可見喜事不知省事之爲適,多能不若無能之全真。
8月18日
春色爲人間之妝飾,秋氣見天地之真吾
莺啼鳥啭,花發草茂,在大地山谷間,布滿了濃豔的彩色,由外表來看,誠然是一個美麗的世界。但仔細的向裏推求一下,這不過是天地的一種幻相,一種裝飾。莺啼鳥啭不過是一瞬間的聲音,花發草茂不過是一刹那的景象,等到了花落草衰、川水枯竭,崖岸岩石都露出本來的面目,赤裸裸的毫無掩飾,這時候就出現天地的真體。
人生也是如此。所謂名譽,所謂權勢,都不過是人生的裝…
《天天天藍(聖印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