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夜夜夜思(聖印法師)

  夜夜夜思

  聖印法師著

  “競逐”是競爭相逐的意思,世人爲了想得到功名利祿,互相爭逐排斥,就像人喝醉了酒而半顛半倒一樣。這在旁觀者看來有點狂氣。和這樣的人相處,當然不好表示出自己的真意,只有聽其自由,順其自然,切不可對他露出嫌自厭棄的態度。自己也要平淡而處之,不積極于功名的有無。悠然適意而自得,千萬不要認爲世人皆醉唯我獨醒,來誇耀自己如何。···

  夜夜夜思

  —菜根譚的智慧(3)

  聖印法師著

  前言:一日一則,一期一會

  不親富貴,不溺酒食

  恬淡適己,身心自在

  廣狹長短,由于心念

  栽花臺竹,心境無我

  知足則仙凡路異,善用則生殺自殊

  守正安分,遠禍之道

  與閑雲爲友,以風月爲家

  存道心,消幻業

  退步寬平,清淡悠久

  修養定靜工夫,臨變方不動亂

  隱者無榮辱,道義無炎涼

  去思苦亦樂,隨心熱亦涼

  居安思危,處造思退

  貪得者雖富亦貧,知足者雖貧亦富

  隱者高明,省事平安

  超越喧寂,悠然自適

  得道無牽系,靜躁兩無關

  濃處味短,淡中趣長

  理寓于易,道不在遠

  動靜合宜,悟入無心

  執著是苦海,解脫是樂鄉

  躁極則昏,靜極則明

  臥雲弄月,絕俗超塵

  鄙俗不及風雅,淡泊反勝濃厚

  出世在涉世,了心在盡心

  身放閑處,心在靜中

  雲中世界,靜裏乾坤

  不希榮達,不畏權勢

  聖境之下,調心養神

  春之繁華,秋之清爽

  得詩家真趣,悟禮教玄機

  相由心生,相隨心滅

  來去自如,融通自在

  憂喜取舍之情,皆是形氣用事

  夢幻空華,真如之月

  欲心生邪念,虛心生正念

  富者多憂,貴者多險

  讀易松間,談經竹下

  人爲乏生趣,天機在自然

  煩惱由我起,嗜好自心生

  以失意之思,製得意之念

  世態變化無極,萬事必須達觀

  鬧中取靜,冷處熱心

  世間原無絕對,安樂只是尋常

  接近自然風光,物我歸于一如

  生死成敗,一任自然

  處世流水落花,身心皆得自在

  勘破乾坤妙趣,識見天地文章

  猛獸易服,人心難製

  心地能平穩安靜,觸處皆青山綠水

  生活自適其性,貴人不若平民

  處世忘世,超物樂天

  人生本無常,盛衰何可恃

  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苦海茫茫,回頭是岸

  求心內之佛,卻心外之法

  以冷情當事,如湯之消雪

  徹見真性,自達聖境

  心月開朗,水月無礙

  野趣豐處,詩興自湧

  見微知著,守正待時

  森羅萬象,夢幻泡影

  在世出世,真空不空

  欲望雖有尊卑,貪爭並無二致

  毀譽褒貶,一任世情

  不爲念想囚系,凡事皆要隨緣

  自然得真機,造作減趣味

  徹見自性,不必談禅

  心境恬淡,絕慮忘憂

  真不離幻,雅不離俗

  凡俗差別觀,道心一體觀

  布茅蔬淡,頤養天和

  了心悟性,俗即是僧

  斷絕思慮,光風霁月

  機神觸事,應物而發

  操持身心,收放自如

  自然人心,融和一體

  不弄技巧,以拙爲進

  以我轉物,逍遙自在

  形影皆去,心境皆空

  任其自然,萬事安樂

  思及生死,萬念灰冷

  卓智之人,洞燭機先

  雌雄妍醜,一時假相

  風月木石之真趣,唯靜與閑者得之

  天全欲淡,雖凡亦仙

  本真即佛,何待觀心

  勿待興盡,適可而止

  修行宜絕迹于塵寰,悟道當涉足于世

  人我一視,動靜兩忘

  山居清酒,入都俗氣

  人我合一之時,則雲留而鳥伴

  禍福苦樂,一念之差

  若要工夫深,鐵件磨成針

  機息心情,月到風來

  落葉蘊育萌芽,生機藏于肅殺

  雨後山色鮮,靜夜鍾聲清

  雪夜讀書神清,登山眺望心曠

  萬鍾一發,存乎一心

  要以我轉物,勿以物役我

  就身了身,以物付物

  不可徒勞身心,當樂風月之趣

  何處無妙境,何處無淨土

  順逆一視,欣戚兩忘

  風迹月影,過而不留

  世間皆樂,苦自心生

  月盈則虧,履滿者戒

  體任自然,不染世法

  觀物須有自得,勿徒留連光景

  陷于不義,生不若死

  非分之收獲,陷溺之根源

  把握要點,卷舒自在

  利害乃世之常,不若無事爲福

  茫茫世間,矛盾之窟

  身在局中,心在局外

  減繁增靜,安樂之基

  滿腔和氣,隨地春風

  超越口耳之嗜欲,得見人生之真趣

  萬事皆緣,隨遇而安

  除舊布新,一清吾心

  除舊布新,再清苦心

  除舊布新,叁清吾心

  前言

  一日一則,一期一會

  《菜根譚》一般人看作是聖典,但一提到“聖典”兩個字,就以爲是二千年前的釋迦牟尼、耶稣、孔子、老子或莊子等的經典,或是其他一宗一派的祖師寫成的宗派聖典,其實《菜根譚》並不是那樣古老的書籍,而是大約叁百年前的著作,作者並非大宗一派的祖師,而是一個涉獵過道教、儒教,尤其是對佛教特別通達的人,所以他能引用各教的教義詞句,可說是一部徹研叁教真理的結晶。

  作者不但把叁教的思想化爲己有,更把叁教的道理,平易地闡述出來,使人讀了咀嚼玩味,體會其中困苦艱辛的經驗、清冷淡泊的趣味,對于人的正心、修身、養性、育德,有不可思議的潛移默化力量。它是一部萬古不易、教人化世的聖典。作者的一言一語都含義深遠,字句雖是片斷的,卻很能警世感人,真正是一本有益于世道人心的書籍。

  《菜根譚》共分前、後叁集,前集有二百二十五則,後集有一百叁十五則,共計叁百六十則;正適合一日一則,天天直見生命。體裁是隨筆,也有人視作“語錄”,其根本思想是中國的思想、儒教的現實主義、老莊的玄旨,以及佛教的道法,所謂叁教合一,集結儒、釋、道各派的精華,冶于一爐,誠爲曠古稀世之奇箴寶訓。

  作者隱君子“洪自誠”,明代人,號“還初道人”。關于他的事迹,沒有正史可稽,所以很難斷定他是一個怎樣的人。當時社會局勢十分混亂,他對于功名吉田貴看得很淡泊,專心埋首于著述。他的著述很多,如《聯瑾》、《樵談》、《筆疇》、《傳家寶》等書,都是當時的警世教言,雖然後世無傳,但這本《菜根譚》卻散放不朽的光明,歡喜讀它的人不少。從《菜根譚》中可看出作者的思想、文辭、性格等,絕不是一般學者如膠柱鼓瑟或侈言清談者流所可比擬。

  書名爲何叫《菜根譚》?宋儒汪民曾說:“得常咬菜根,即做百事成。”胡康侯聽了這話,擊節歎賞。菜根者,即青菜的根,如蘿蔔、番薯、芋頭等粗食,咬得菜根,即表示能夠受艱難困苦,才會做成偉大事業。洪先生取斯語以爲書名,其寓意是在淡淡乏味的菜根中有著無限真味存在,故本書是修身處世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

  如果把東方與西洋的文章作一比較,西洋的文章是較爲客觀寫實的,描寫生動而有力,但蘊藉的意味並不深遠。東方的文章用字雖然不多,含義卻特別隽永豐富。因此,西洋的文章如油畫一樣,東方的文章則如文人的墨寶,不著華麗而韻致無窮。東方文章解釋方面不大注重,要讀者自己去省悟、去自覺,這可說是民族性的自然趨向。因此,《菜根譚》充分代表了東方文藝的特色,這大概沒有人能夠否認吧!

  推究“菜根”的意義,“菜”就是所謂青菜的菜葉,“菜根”如蘿蔔、大根、牛蒡等,是一種粗俗淡泊的食品,在《鶴林玉露》一書中說:“士大夫不可一日離菜根,百姓不可一日無色水。”這是當時貼在寺廟的門框上,教人去咬菜根味的警語,其意義是老百姓如無菜可吃,徒嗅菜根以療饑渴,那麼就是政治家的不是了。故看一般老百姓的面色即知當時執政者的成績如何。因此“菜根”二字,當時十分流行。用此二字警告世人,以堅忍、清苦磨練身心,栽培灌溉,充實自我。這是作者洪自誠親身體驗孕育出來的結晶。故本書頗通人情世態,裏面包蘊甜、酸、苦、澀等人間味道。

  《菜根譚》也有同名異類者,如乾隆五十九年,以還初堂主人的識語爲冠的洪應明之著作便是,這與本講話所用的底本,雖然有人說是同人異名,其實不管是內容、編纂等都有懸殊的差異。

  洪自誠的《菜根譚》分爲二集,洪應明的《菜根譚》不但分爲修省、應酬、評議、閑適、概論五項,尤其裏面散見清朝石惺齊之《續菜根譚》的語句,故我們可以斷定洪應明的《菜根譚》是後人的合纂,唯洪自誠的著作才是正宗。

  本書問世後。博得許多人的贊賞,學者間爭先恐後寫了很多續篇,或類似的書籍,其中只有清石惺齊的《續菜根譚》二卷、劉子載的《吾家菜根譚》二卷比較出色,而這更突顯原典的可貴價值。

  9月1日

  不親富貴,不溺酒食

  人總是喜歡偏于一端,這種傾向有失中庸之道。孔子說:“疏食飲水,曲肱而枕,樂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雲。”可見聖賢畢竟與俗不同,把富貴看作浮雲,是極端光明高潔的風氣。但他們並不是討厭世間的一切,想要逃入山中棲于岩穴,過那種猿猴般的生活。

  仙人要過仙人的生活,至于聖賢就不羨仙人的生活了,他們只爲增進社會幸福而努力奮鬥。至于嗜好喝酒喜歡吟詩的人,他們大多厭嫌世間生活,因而有目好泉石之樂,浏覽煙霞之癖。企圖逃世和遁世,同樣是一種病態。

  所謂“泉石膏肓,煙霞痼疾”,膏肓的膏是在心之上,肓是在胸肋之下,都是藥力難以達到的地方;病入膏肓是難治病症。如果人沒有這種惡癖,又能悠然自得的飲酒賦詩,這樣處世安身,則立己立人,不與世間風俗相抵抗,就是處世的要訣啊!

  【後集○一七】

  有浮雲富貴之風,而不必岩棲穴處;無膏肓泉石之癖,而常自醉酒耽詩。

  9月2日

  恬淡適己,身心自在

  “競逐”是競爭相逐的意思,世人爲了想得到功名利祿,互相爭逐排斥,就像人喝醉了酒而半顛半倒一樣。這在旁觀者看來有點狂氣。和這樣的人相處,當然不好表示出自己的真意,只有聽其自由,順其自然,切不可對他露出嫌自厭棄的態度。自己也要平淡而處之,不積極于功名的有無。悠…

《夜夜夜思(聖印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