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夜夜夜思(聖印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然適意而自得,千萬不要認爲世人皆醉唯我獨醒,來誇耀自己如何。

  待人處世總要順其自然,隨便由世人的競逐,而不必誇逞自己的清高出衆,如此才是處世之道,可以無往而不自如。這就是佛家所說的“不爲法所纏 不爲空所纏”。所謂法就是諸法,即是世間一切的事物;纏者即是束縛之意。世間凡夫爲事物糾纏,如蠶繭自縛,反而不能自由的活動。二乘聲聞的學者以爲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空的,一切都如枯木死灰,這就是爲空所纏縛了。

  無論是爲物所纏或爲牢所纏,兩方面都不能達到自由解脫的境界。競逐于酒醉的人是爲物所纏,誇逞獨醒的人是爲空所纏,因此如能不醉不醒超越到醉與醒之上,既不爲物所纏,亦不爲空所纏,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而且身心兩方面都是自在無比。這樣才算是達到真正領悟真理的境地啊!

  【後集○一八】

  競逐聽人,而不嫌盡醉;恬淡適己,而不誇獨醒;此釋民所謂不爲法纏,不爲空纏。身心兩自在者。

  9月3日

  廣狹長短,由于心念

  “延促”是表示長短,“寬窄”是表示廣狹。日月時間的長短,並非是日月本身有什麼長短,而是由于我們一念而有長短的不同。所以,心情悠閑的人,雖然是一天也覺得很長,反之,心意忙亂的人,經過了長久的歲月,在他覺得比一日還短。每一個人只要對此稍一留心,自己就可以清醒過來。

  如果某一天工作很忙,就感覺那一天時間過得很快。或者某一天閑暇無事,就感覺那一天時間特別長。所以時間的長短,不是時間的本身有長短,而是人的感覺不同罷了。同樣的,空間的廣狹也是由心所起的。心意廣闊的人,雖然身處于鬥室之中,也像在天地兩大之間。反之,心地狹窄,雖處于天地之

  【後集○一九】

  延促由于一念,寬窄系之寸心。故機閑者,一日遙于千古;意廣者,鬥室寬若兩間。

  9月4日

  栽花種竹,心境無我

  人如果能鏟除物欲的念頭,每天只做些栽花種竹的工作,眼中不管看見什麼事情,都認爲它原本就沒有目的,也就是一切完成化爲烏有。

  漢朝司馬相如所做的賦中有“子虛”、“烏有先生”和“亡是公”叁個寓言的人物。一個人的名字叫做“烏有”,烏有是焉有的意思,是根本就沒有這麼一個人,此處是表示“一切私念完全化爲無有”的意思。

  其次是人應當把常人不容易忘掉的事忘掉,無論是燒香、煮茶,總不問白衣童子是一個怎樣的人。晉朝的陶淵明曾在一個九月九日那一天沒有酒喝了,獨自一個人去摘東籬下的菊花,看見一個穿白衣服的人拿了酒來,那個人名叫王弘,于是兩個人就對喝起來。喝到醉了,陶淵明也不問那個人姓甚名誰。這也是“損之又損,忘無可忘”的無爲精神。

  【後集○二○】

  損之又損,栽花種竹,盡交還烏有先生;忘無可忘,焚杳煮茗,總不問白衣童子。

  9月5日

  知足則仙凡路異,善用則生殺自殊

  世間的一切事情千頭萬緒,不管到什麼地方也找不出他的際限來。因而對于一切事物的滿足與否,全看自己的判斷如何而定。所謂:“知足者常樂,能忍者自安。”我們無論遭遇到如何的境遇,一點也不覺得痛苦,處處感到滿足,這好像是離開那紅塵,處于仙人的境界。反過來說,事事不知道滿足,則無論處于什麼境界,都是凡夫一般的境界。佛家說:“知足的人雖然倒臥在地上,他也感覺是快樂的。不知足的人,身子雖然處在天堂,心中仍然感覺是痛苦的。”

  人如果能夠超出世間塵俗之外,不外是善用眼前的機會。能善用就是生機,也就成了“于人有益,于物有用”的機用。反之,如果善用變成了惡用,便成了害人的殺機。舉例來說,當一件事情初起,其目的都是爲自己的利益,至于別人受了什麼災害認爲沒有什麼關系,起了這種觀念,就變成了殺機。人若是一心一意爲社會爲人群,這種念頭就是生機。

  同樣一件事,根據心的一念而有善惡,其結果大不相同。能夠超脫世間之外的人,只有根據自己的心念而做事,成功與失敗都在所不計,並且無論到了什麼時候也會心安理得。所以,我們對于一件事一定要分別是生機與殺機,並去善用它啊!

  【後集○二一】

  都來眼前事,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總出世上因,善用者生殺自殊。

  9月6日

  守正安分,遠禍之道

  有權有勢的人,當他的權勢旺盛的時候,好像炎炎的火。而趨炎附勢就是依附那些有權威有勢力的人,雖然一時得了富貴名利,但是一方面有利,一方面也有害。短暫的附和,固然一時僥幸得福很厚,但等到時衰運敗,他得禍也必然最爲悲慘。其禍害的來臨,也必定是很快而沒有避免的余地。

  觀察曆史上的奸佞之輩,一時縱然得了富貴榮華恣逞他的權勢,但等到他勢敗時衰抄家滅祖時,妻子家族也被他連累一同遭遇極悲慘的下場。

  反之,不賣貪欲、不羨功名的人,他能夠恬淡度日勤儉持家。既不阿附于權勢,也不去鑽營于豪門,守住淡泊生活,清閑的過日子,這種淡泊的生活趣味,是既快樂又悠久的。

  諸葛武侯的座右銘就是:“甯靜以致遠,淡泊以明志。”這兩句話實在意義深長,不妨好好的玩味!

  【後集○二二】

  趨炎附勢之禍,其慘亦甚速;棲恬守逸之味,最淡亦最長。

  9月7日

  與閑雲爲友,以風月爲家

  在長著青青松樹的山澗旁邊,攜著拐杖散步獨行,世間的塵埃之氣一點都不沾染。這時候伫立遙望天邊的白雲,仿佛兩袖破衲之中都是雲朵,大有飄飄然身爲神仙之感。

  在有綠竹的窗下,以書籍當著枕頭而臥,一切功名妄念不起,等到一覺醒來,看見明月照著寒涼的氈子,此時卻覺得往來于紅塵和爭名奪利的俗人在一起 自己也感染了一身的俗氣。倒不如在青松綠竹之間起臥,洗盡一切庸俗之氣來得好些。

  所以,人想要轉變心境,必須選擇甯靜無嘩的居處才好。

  【後集○二叁】

  松澗邊,攜杖獨行,立處雲生破柄;竹窗下,枕書高臥,竟時月侵寒氈。

  9月8日

  存道心,消幻業

  年輕人血氣方剛的時候,色欲非常強盛,像火一般燃燒著,這時候日以繼夜消耗精神而不自覺。等到得病骨瘦如柴的時候,其生活的興味索然而色欲也就煙消火滅了。

  其次,任何人對于功名利祿都想競爭得到手,但一想到老死將至,便覺得一切都是痛苦,而功名利祿也忽然如同嚼蠟一樣的無味了。

  色欲和名利,當人在身體健壯的時候,都是很有興趣的,一旦有病或是身亡,興味也隨之而滅。所以,人如果能夠常常對于死和病加以注意.以色欲和名利是夢幻泡影,心不起幻業,反可以增長了道心。“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慎勿放逸。”佛教常以這叁句話來警覺衆僧,也是這個道理。

  【後集○二四】

  色欲火熾,而一念及病時,便興似寒灰;名利饴甘,而一想到死地,便味如嚼蠟。故人常憂死慮病,方可消幻業而長道心。

  9月9日

  退步寬平,清淡悠久

  和別人爭路要想自己搶先一步,必定把人家排擠到後面。兩人相爭,道路就很窄了,前進會發生困難。如果能夠後退一步,不起爭奪之心,自然環境平穩,身心舒適。

  滋味過濃時,只能感覺愉快爽口于一時,絕不能長久。所以,人的飲食只要能夠清淡,就能感覺回味悠久了。這是正藉飲食來比喻人的功名富貴,如同那濃豔滋味一樣,可惜的是好景無常,難以悠久啊!

  如果人能對自然風景發生興趣 此心甯靜,與世無爭 自然就可以悠久無恙了。

  【後集○二五】

  爭先的徑路窄,退後一步,自寬平一步;濃豔的滋味短,清淡一分,自悠長一分。

  9月10日

  修養定靜工夫,臨變方不動亂

  在多事繁忙的時候,能夠不亂其性的,除非是在平素閑暇的時候,能夠有充分的精神修養,否則在臨急的時候沒有不亂本性的。

  人在將要死的時候不動心,能夠從容就死。這必須是生前能夠看破事物的真相,否則到了生命將終的場面,絕不能無動于衷的,然而人多半是在平常無事的時候放縱逸樂,對于精神的修養全然忽略了,一朝有了困難,或是有意外的變故,就慌張失措了。

  【後集○二六】

  忙處不亂性,須閑處心神養得清;死時不動心,須生時事物看得破。

  9月11日

  隱者無榮辱,道義無炎涼

  榮華和汙辱都是世間平凡的事情,這對于逃出世間隱遁山林度清逸生活的隱士是感覺不到。

  一般世人多半和富貴的人親密交往,結合溫暖的情誼。對于貧賤的人則多半采取冷淡的態度。如果基于仁義道德的立場來與人交往,則富貴貧賤的炎涼變化就都不存在了。

  【後集○叁七】

  隱逸林中無榮辱,道義路上無炎涼。

  9月12日

  去思苦亦樂,隨心熱亦涼

  當炎天暑熱的時候,人人都感覺苦惱,想去避暑,想去遊泳,他們只打算除去熱的苦惱,結果還是不能徹底除去。酷寒酷暑固然惱人,但寒暑的侵入,是因人心苦惱于寒暑。所以,要除去暑熱的苦惱,先要除去不堪忍受暑熱的苦惱心。只要其心不苦熱,身體就如同常常坐在清涼的庭臺上。

  日本甲斐地方惠林寺有一個快川和尚,因爲得罪了織田信長,就和衆僧徒同登寺廟的山門。織田下令部下的人,把廟團團圍住,四面用火燒起來。快川和一些僧衆都靜靜的打坐起來,泰然的人于涅槃。臨終時,快川和尚還說了兩句偈語:“安禅何必須山水,滅卻心頭火亦涼。”快川的禅工夫和修養就在于此處。日本古歌:“過寒熱地獄不起喝茶的心,自然就不會受暑了。”

  其次,貧窮是人人討厭的事,任何人都想把貧窮趕走,但這是前世的因緣,不是人力所能強爲的。大凡貧窮的人常常起悲愁的念頭。只要能夠把悲愁的念頭除掉,身心等于生活在安樂窩中。孔子說:“一簟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這就是顔子的賢德過人之處。佛家所說的超脫生死的苦海,往生彼岸的樂土,也是這個道理。人能夠滅卻厭棄生死之苦的心,則此心滅盡自然娑婆寂靜,此身才能往生到極樂的境…

《夜夜夜思(聖印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