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夜夜夜思(圣印法师)

  夜夜夜思

  圣印法师著

  “竞逐”是竞争相逐的意思,世人为了想得到功名利禄,互相争逐排斥,就像人喝醉了酒而半颠半倒一样。这在旁观者看来有点狂气。和这样的人相处,当然不好表示出自己的真意,只有听其自由,顺其自然,切不可对他露出嫌自厌弃的态度。自己也要平淡而处之,不积极于功名的有无。悠然适意而自得,千万不要认为世人皆醉唯我独醒,来夸耀自己如何。···

  夜夜夜思

  —菜根谭的智慧(3)

  圣印法师著

  前言:一日一则,一期一会

  不亲富贵,不溺酒食

  恬淡适己,身心自在

  广狭长短,由于心念

  栽花台竹,心境无我

  知足则仙凡路异,善用则生杀自殊

  守正安分,远祸之道

  与闲云为友,以风月为家

  存道心,消幻业

  退步宽平,清淡悠久

  修养定静工夫,临变方不动乱

  隐者无荣辱,道义无炎凉

  去思苦亦乐,随心热亦凉

  居安思危,处造思退

  贪得者虽富亦贫,知足者虽贫亦富

  隐者高明,省事平安

  超越喧寂,悠然自适

  得道无牵系,静躁两无关

  浓处味短,淡中趣长

  理寓于易,道不在远

  动静合宜,悟入无心

  执著是苦海,解脱是乐乡

  躁极则昏,静极则明

  卧云弄月,绝俗超尘

  鄙俗不及风雅,淡泊反胜浓厚

  出世在涉世,了心在尽心

  身放闲处,心在静中

  云中世界,静里乾坤

  不希荣达,不畏权势

  圣境之下,调心养神

  春之繁华,秋之清爽

  得诗家真趣,悟礼教玄机

  相由心生,相随心灭

  来去自如,融通自在

  忧喜取舍之情,皆是形气用事

  梦幻空华,真如之月

  欲心生邪念,虚心生正念

  富者多忧,贵者多险

  读易松间,谈经竹下

  人为乏生趣,天机在自然

  烦恼由我起,嗜好自心生

  以失意之思,制得意之念

  世态变化无极,万事必须达观

  闹中取静,冷处热心

  世间原无绝对,安乐只是寻常

  接近自然风光,物我归于一如

  生死成败,一任自然

  处世流水落花,身心皆得自在

  勘破乾坤妙趣,识见天地文章

  猛兽易服,人心难制

  心地能平稳安静,触处皆青山绿水

  生活自适其性,贵人不若平民

  处世忘世,超物乐天

  人生本无常,盛衰何可恃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苦海茫茫,回头是岸

  求心内之佛,却心外之法

  以冷情当事,如汤之消雪

  彻见真性,自达圣境

  心月开朗,水月无碍

  野趣丰处,诗兴自涌

  见微知著,守正待时

  森罗万象,梦幻泡影

  在世出世,真空不空

  欲望虽有尊卑,贪争并无二致

  毁誉褒贬,一任世情

  不为念想囚系,凡事皆要随缘

  自然得真机,造作减趣味

  彻见自性,不必谈禅

  心境恬淡,绝虑忘忧

  真不离幻,雅不离俗

  凡俗差别观,道心一体观

  布茅蔬淡,颐养天和

  了心悟性,俗即是僧

  断绝思虑,光风霁月

  机神触事,应物而发

  操持身心,收放自如

  自然人心,融和一体

  不弄技巧,以拙为进

  以我转物,逍遥自在

  形影皆去,心境皆空

  任其自然,万事安乐

  思及生死,万念灰冷

  卓智之人,洞烛机先

  雌雄妍丑,一时假相

  风月木石之真趣,唯静与闲者得之

  天全欲淡,虽凡亦仙

  本真即佛,何待观心

  勿待兴尽,适可而止

  修行宜绝迹于尘寰,悟道当涉足于世

  人我一视,动静两忘

  山居清酒,入都俗气

  人我合一之时,则云留而鸟伴

  祸福苦乐,一念之差

  若要工夫深,铁件磨成针

  机息心情,月到风来

  落叶蕴育萌芽,生机藏于肃杀

  雨后山色鲜,静夜钟声清

  雪夜读书神清,登山眺望心旷

  万钟一发,存乎一心

  要以我转物,勿以物役我

  就身了身,以物付物

  不可徒劳身心,当乐风月之趣

  何处无妙境,何处无净土

  顺逆一视,欣戚两忘

  风迹月影,过而不留

  世间皆乐,苦自心生

  月盈则亏,履满者戒

  体任自然,不染世法

  观物须有自得,勿徒留连光景

  陷于不义,生不若死

  非分之收获,陷溺之根源

  把握要点,卷舒自在

  利害乃世之常,不若无事为福

  茫茫世间,矛盾之窟

  身在局中,心在局外

  减繁增静,安乐之基

  满腔和气,随地春风

  超越口耳之嗜欲,得见人生之真趣

  万事皆缘,随遇而安

  除旧布新,一清吾心

  除旧布新,再清苦心

  除旧布新,三清吾心

  前言

  一日一则,一期一会

  《菜根谭》一般人看作是圣典,但一提到“圣典”两个字,就以为是二千年前的释迦牟尼、耶稣、孔子、老子或庄子等的经典,或是其他一宗一派的祖师写成的宗派圣典,其实《菜根谭》并不是那样古老的书籍,而是大约三百年前的著作,作者并非大宗一派的祖师,而是一个涉猎过道教、儒教,尤其是对佛教特别通达的人,所以他能引用各教的教义词句,可说是一部彻研三教真理的结晶。

  作者不但把三教的思想化为己有,更把三教的道理,平易地阐述出来,使人读了咀嚼玩味,体会其中困苦艰辛的经验、清冷淡泊的趣味,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力量。它是一部万古不易、教人化世的圣典。作者的一言一语都含义深远,字句虽是片断的,却很能警世感人,真正是一本有益于世道人心的书籍。

  《菜根谭》共分前、后三集,前集有二百二十五则,后集有一百三十五则,共计三百六十则;正适合一日一则,天天直见生命。体裁是随笔,也有人视作“语录”,其根本思想是中国的思想、儒教的现实主义、老庄的玄旨,以及佛教的道法,所谓三教合一,集结儒、释、道各派的精华,冶于一炉,诚为旷古稀世之奇箴宝训。

  作者隐君子“洪自诚”,明代人,号“还初道人”。关于他的事迹,没有正史可稽,所以很难断定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当时社会局势十分混乱,他对于功名吉田贵看得很淡泊,专心埋首于著述。他的著述很多,如《联瑾》、《樵谈》、《笔畴》、《传家宝》等书,都是当时的警世教言,虽然后世无传,但这本《菜根谭》却散放不朽的光明,欢喜读它的人不少。从《菜根谭》中可看出作者的思想、文辞、性格等,绝不是一般学者如胶柱鼓瑟或侈言清谈者流所可比拟。

  书名为何叫《菜根谭》?宋儒汪民曾说:“得常咬菜根,即做百事成。”胡康侯听了这话,击节叹赏。菜根者,即青菜的根,如萝卜、番薯、芋头等粗食,咬得菜根,即表示能够受艰难困苦,才会做成伟大事业。洪先生取斯语以为书名,其寓意是在淡淡乏味的菜根中有著无限真味存在,故本书是修身处世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如果把东方与西洋的文章作一比较,西洋的文章是较为客观写实的,描写生动而有力,但蕴藉的意味并不深远。东方的文章用字虽然不多,含义却特别隽永丰富。因此,西洋的文章如油画一样,东方的文章则如文人的墨宝,不著华丽而韵致无穷。东方文章解释方面不大注重,要读者自己去省悟、去自觉,这可说是民族性的自然趋向。因此,《菜根谭》充分代表了东方文艺的特色,这大概没有人能够否认吧!

  推究“菜根”的意义,“菜”就是所谓青菜的菜叶,“菜根”如萝卜、大根、牛蒡等,是一种粗俗淡泊的食品,在《鹤林玉露》一书中说:“士大夫不可一日离菜根,百姓不可一日无色水。”这是当时贴在寺庙的门框上,教人去咬菜根味的警语,其意义是老百姓如无菜可吃,徒嗅菜根以疗饥渴,那么就是政治家的不是了。故看一般老百姓的面色即知当时执政者的成绩如何。因此“菜根”二字,当时十分流行。用此二字警告世人,以坚忍、清苦磨练身心,栽培灌溉,充实自我。这是作者洪自诚亲身体验孕育出来的结晶。故本书颇通人情世态,里面包蕴甜、酸、苦、涩等人间味道。

  《菜根谭》也有同名异类者,如乾隆五十九年,以还初堂主人的识语为冠的洪应明之著作便是,这与本讲话所用的底本,虽然有人说是同人异名,其实不管是内容、编纂等都有悬殊的差异。

  洪自诚的《菜根谭》分为二集,洪应明的《菜根谭》不但分为修省、应酬、评议、闲适、概论五项,尤其里面散见清朝石惺齐之《续菜根谭》的语句,故我们可以断定洪应明的《菜根谭》是后人的合纂,唯洪自诚的著作才是正宗。

  本书问世后。博得许多人的赞赏,学者间争先恐后写了很多续篇,或类似的书籍,其中只有清石惺齐的《续菜根谭》二卷、刘子载的《吾家菜根谭》二卷比较出色,而这更突显原典的可贵价值。

  9月1日

  不亲富贵,不溺酒食

  人总是喜欢偏于一端,这种倾向有失中庸之道。孔子说:“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可见圣贤毕竟与俗不同,把富贵看作浮云,是极端光明高洁的风气。但他们并不是讨厌世间的一切,想要逃入山中栖于岩穴,过那种猿猴般的生活。

  仙人要过仙人的生活,至于圣贤就不羡仙人的生活了,他们只为增进社会幸福而努力奋斗。至于嗜好喝酒喜欢吟诗的人,他们大多厌嫌世间生活,因而有目好泉石之乐,浏览烟霞之癖。企图逃世和遁世,同样是一种病态。

  所谓“泉石膏肓,烟霞痼疾”,膏肓的膏是在心之上,肓是在胸肋之下,都是药力难以达到的地方;病入膏肓是难治病症。如果人没有这种恶癖,又能悠然自得的饮酒赋诗,这样处世安身,则立己立人,不与世间风俗相抵抗,就是处世的要诀啊!

  【后集○一七】

  有浮云富贵之风,而不必岩栖穴处;无膏肓泉石之癖,而常自醉酒耽诗。

  9月2日

  恬淡适己,身心自在

  “竞逐”是竞争相逐的意思,世人为了想得到功名利禄,互相争逐排斥,就像人喝醉了酒而半颠半倒一样。这在旁观者看来有点狂气。和这样的人相处,当然不好表示出自己的真意,只有听其自由,顺其自然,切不可对他露出嫌自厌弃的态度。自己也要平淡而处之,不积极于功名的有无。悠…

《夜夜夜思(圣印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