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天天藍(聖印法師)▪P11

  ..續本文上一頁飾,一種假的姿態,等到名譽失掉了,權勢也衰敗了,才看出來人生的真正價值。所以,朱子說的真吾,就是人的真正價值。人能永不失其真吾,則價值雖曆千古,亦不能磨滅。占代的聖賢不失其德,忠臣不失其節,都是不失渾厚天真,所以能傳名百代而不衰,曆時千年而不滅,所謂與天地參永垂不朽。

  我們如果不失天真,就一定能夠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鬼神合其吉凶了。明白了這個道理,就要像孟子說的“善爲養吾浩然之氣”,以達到返回真吾的境地。

  【後集00叁】

  莺花茂而山濃谷豔,總是乾坤之幻境;水木落而石瘦崖枯,才見天地之真吾。

  8月19日

  世間之廣狹,皆由于自造

  歲月的時光,本來是很長久的,然而人爲生活所迫,終日奔波忙碌,自早到晚,在這漫長的歲月當中,反而覺得時間是短促的。李白說:“浮生若夢,爲歡幾何?”這是形容人生的短促。這種觀念我們不以爲然。

  人生壽命不過百年,時間不算太長,但在這百年歲月當中,人應當做的事太多了。整天埋頭苦幹,恐怕還是做不完,若只管去縱情享樂,嫌日月時光太短,這種人生毫無價值、毫無意義。

  我們生于天地之間,是頂天立地繼往開來的,以人數十年短促之壽命,爲後來的人立萬世不拔的基礎才對。其次以天地的寬闊廣大,日月星辰山川河嶽都無所不包,人間到處都可以橫行闊步自由的活動,如果以爲世間狹隘,未免太愚笨!

  那春天的百花爛漫,夏日的涼風徐徐,秋天的明月咬潔和冬季的白雪晶瑩,這四時的天然美景任何人都可以任意欣賞;但日夜爲名利擾攘、奔馳在世間的人們,連去欣賞一下的時間都沒有。他們不知何時是花開花謝,更不知何時是冰凍雪融。在他們看來,風花雪月都匆忙的消失掉,這是爲自己的名利而顧不到流覽自然的風光。因此,人看世間的一切,應當有靜心的工夫、安定的智慧,千萬不要受外物的牽累。

  【後集00四】

  歲月本長,而忙者自促;天地本寬,而卑者自隘;風花雪月本閑,而勞攘者自冗。

  8月20日

  樂貴自然真趣,景物不在多遠

  一般的人往往跑到很遠的地方,去尋求很多的地方名勝古迹,以爲只有如此才能理解事物的風情與雅趣。殊不知得趣不在多,會景不在遠,在你的身旁附近庭院之間,哪怕是不大的池子,拳大的石頭,都可以具有山谷煙霞的宏大景色。

  古人作《陋室銘》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我們會景適趣的地方,不在多處與遠處,而在心的深處,物的近處。

  在茅棚草舍的窗前,栽花種竹,到了夏日也有乘涼納蔭的快樂。秋日的天高氣爽、晴風明月,內心深處自有一番悠靜閑然的情趣發生。

  【後集00五】

  得趣不在多。盆池拳石問,煙霞具足;會景不在遠,蓬窗竹屋下,風月自賒。

  8月21日

  心靜而本體現,水清而月影明

  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中說:“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爲歡幾何”在這悠久無限的宇宙空間,人的一生活動期限不過五十年的壽命,如夢一般很快的過去。

  在這如夢的一生當中,一切吉凶禍福哭笑歌泣,爲種種事物實在可算是夢裏的夢。在日間裏,爲種種的事情所逼迫而奔走勞碌,不起什麼思考,等到夜靜人寂、萬籁俱靜的時候,聽見了遠寺的鍾聲铿然作響,此時恍如大夢初醒,覺此身所作所爲,真知夢中的夢。

  而我的身體雖僅僅是五尺之軀,但放開眼界一看,才知道天地萬物都是我的全身。在平日匆忙的時候,難以留意自覺,等到潭水澄清,天上的月影照耀在潭內,就可以知道月亮不僅在于天上,同時也能現影于水中。而我的五尺之軀不僅是我的全身,同時到處可以呈現出我來,這時候就可以窺見了身外之身,才明白了夢中之夢。才能如大夢初醒,不執著于虛相幻身,如此方可稱爲明達事理的人。

  【後集00六】

  聽靜夜之鍾聲,換醒夢中之夢;觀澄潭之月影,窺見身外之身。

  8月22日

  天地萬物,皆是實相

  如果不用文字和言語就不能傳授出宇宙的真理和天地的大道。但是釋尊說法達四十九年之久最後終于一字不說,後世根據釋尊所說的經文和祖師所講的論證,經過種種的研究,認爲僅憑文字言詞尚不能悟得釋尊的真意;因此,禅宗又有不宜文字的教外別傳,倡“以心傳心”之說。就是一切不以經論爲本據,由師尊之悟道處,其弟子亦自行解悟。所以禅宗不以經論的法門相傳,只以佛心代代相傳。

  所謂“佛心”即宇宙的真心,天地的大道。釋迦牟尼佛悟解了這個道理,就是佛心,至于怎樣才能夠覺悟,原來萬物都基于此一真理,亦即由此佛心出現,除了理解萬物的道理之外,別無他路可以尋找;仰起頭來看天,則有星辰日月,低下頭來看地,則萬象峥嵘,這都顯露出天地的真心。因此樹間的鳥啭,草裏的蟲鳴,都是傳心的要訣。還有花的英萼、草的顔色,也都是見道文章。釋尊看見明星的閃光而悟道,靈雲和尚看桃花開放而悟道,香岩和尚聽打擊竹子的聲音而悟道,這都是根據物理而看破了傳心要訣和見道文章。

  如此看來,天地萬物現存著曆曆分明的真理大道,爲什麼不能徹見了悟呢?因爲人人的胸中被煩惱和妄想的愚濁所混,以致真理大道不能映現出來。因此,學者要清澈天然的心機,要使自己胸懷,如同玲珑的水晶映現外界的一切事物,然後使萬物與自己的心合而爲一,能這樣的體會它,自然而然會得領悟。

  【後集00七】

  鳥語蟲聲,總是傳心之訣;花英草包,無非見道之文。學者要天機清澈,胸次玲珑,觸物皆有會心處。

  8月23日

  觀形不如觀心,神用勝過迹用

  世人只能讀念理解有字的書,而不能讀念理解無字的書。文字是代表思想的符號,但僅去捉摸符號而不去研究符號所代表的意義,就沒有什麼用處。世人只能了解字中的意思,而不能看破字的妙理。假如我們放眼四乃,則宇宙的萬象、諸般的人事都是沒有文字的活書籍。多數的學者雖然看到這些活書籍,仍無法理解其中的奧妙。

  其次,世人只知道彈有弦的琴,而不知道彈沒有弦的琴,只知道應用物的外形,而不知捉摸物的精神,這樣就不能領會出來其中的趣味。陶淵明撫琴表示自己的快樂,有的人看見他的琴上沒有一根弦,覺得奇怪而問他,他答覆說:“若知琴中趣,何弄弦上音。”這話的意思是說,真正知道琴裏的趣味,就不必去聽賞弦的聲音了。

  總之,僅僅取用物的形象尚不能了解真味,唯有捉摸其中的精神才能得實際的妙用。

  【後集00八】

  人解讀有字書,不解讀無字書;知彈有弦琴,不知彈無弦琴;以迹用,不以神用,何以得琴書之趣。

  8月24日

  心無物欲乾坤靜,坐有琴書便是仙

  人被物欲所控製,妄想與煩悶常在胸中翻騰不絕。如果心中沒有物欲,心就不被外物所囚系;其心如秋日的天空澄澈高潔,如平靜的海面廣闊明亮。在人的身邊放置琴和書籍,則心常被琴書所淨化。

  因此這一念,就會差之毫厘而有千裏之謬,所以古人說去人欲在天理,也就是一種養心的最好方法。

  座旁有琴書,屋中便充滿脫俗的氣氛。又何必一定要遠入深山,住在丹丘洞穴呢?

  【後集00九】

  心無物欲,即是秋空霁海;坐有琴書,便成石室丹丘。

  8月25日

  歡樂極兮哀情多,興味濃後感索然

  人在宴會的時候,賓客如雲霞集會往一起,飲酒作樂,酣暢淋漓,興會盡致。等到宴會完了,客人散去了,這時候夜深人靜,漏水滴盡,殘余的蠟燭燒不久,香也銷了,茶也冷了,于是,這盛宴的樂趣反而變成嘔吐嗚咽的悲泣情景,想起來不覺索然無味。

  不僅宴會是這樣,天下的事大都是如此。漢武帝(秋風辭)說:“歡樂極兮哀情多。”天下事盛極必衰,物極必反。盛時是極一時之樂,衰時是悲情四起,然而世人卻不及早的回頭。雖然明明知道那些虛榮浮華是一時的景象,但大多數人仍是執迷不悟,這實在是可憐又可悲的事情!

  【後集0一0】

  賓朋雲集,劇飲淋漓樂矣,俄而漏盡燭殘,香銷茗冷,不覺反成嘔咽,令人索然無味,天下事率類此,奈何不早回頭也。

  8月26日

  知機其神乎,會趣明道矣

  “五湖”是中國五百裏以上的大湖,一共有五個;一、饒洲的沈陽湖,二、嶽洲的青草湖,叁、潤洲的丹陽湖,四、颚洲的洞庭湖,五、蘇州的太湖。這五處都有煙霞風月的景色,古來的詩人墨客多半要到這些地方來遊玩和欣賞,但這些名勝的風景也要因人才生趣,如果來遊覽的人沒有什麼風雅的趣味 這些風景也就沒有什麼興味了。如果有風雅趣味的人,就能領會其中的情趣 可以把天下的名勝,如蒼茫可觀的五湖煙月景色,盡情的收入眼底一覽無遺。孟浩然詩說:“八月湖水平,涵空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樓。”由以上這首詩,洞庭的名勝立刻就出現眼前了。詩人想要領會其中的趣味,不一定要親身到那個地方,也不一定要親眼看見那個地方的景色。在鬥室之中就可以把天下的名勝大觀,自由自在的賞玩觀覽了。

  同樣的道理,能夠看破了眼前的天機,則千古的英雄豪傑。都可以收歸自己的掌握。這話的意思是:古往今來的豪傑英雄都可以和他們握手談笑,促膝談心。也可以依賴他們作爲肱股而建立功勳與偉業,這豈不是人生的一大快事嗎?無論古今或遠近,都是由空間和時間比較而來,如果超越了這一個比較而采取達觀,則大至宇宙小至塵芥都可以了若指掌,所以能了悟目前之機,便能夠領會萬古之道。

  【後集0一一】

  會得個中趣,五湖之煙月盡入寸裏;破得眼前機,千古之英雄盡歸掌握。

  8月27日

  萬象皆空幻,達人須達觀

  佛家說世界有“成住壞空”四劫,世界最初是空虛的。由空虛之中而生出天地萬物,這一個時期叫“成劫”(“劫)的意思就是時間)。于是人畜等物繼續的發生,這一個時期叫做“住劫”。等到萬物都生長完…

《天天天藍(聖印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