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天天蓝(圣印法师)▪P4

  ..续本文上一页也不会过与不及了。

  【前集一四五】

  德随量进,量由识长。故欲厚其德,不可不弘其量。欲弘其量,不可不大其识。

  5月25日

  人心唯危,道心唯微

  一灯萤然,万籁无声,这是夜半时分;此时天地寂然,只有枕边一点灯光,这时候正是万事万念俱亡,使人更能安静宴息。到了天光破晓,人畜鸟兽一切动物都还没有起来,才是吾人开始出于混沌时。

  所谓“混沌初开”,即是天地尚未分明,这时候天地好像鹤卵浑然一团,渐渐的,清气上升而浊气下降,山川草木人畜次第的发生出来了。人当休眠入睡时间,身心都在休止状态,此时既没有善恶也没有苦乐,恰似天地尚未开辟以前的混沌时代,等到一梦醒来,万物还未兴起的时候,宛如初出混沌尚不辨是非与邪正。等到身心一有动作,善恶是非之念就开始发生了。

  所以,当著宴寂入眠的时候,或是在混沌初出的时候,要用一念把自己回光返照一下,探索是非善恶因果在何处,才明白善恶是非既不是什么身外之物,它的发生也绝不在于一念未生的混沌初开之时,而是因为人有了耳目口鼻,对于事物才生出来情欲嗜好,然后基于情欲嗜好的取舍爱憎,而有了种种的妄想与分别,因之而苦恼了身心。

  这样说来,耳目口鼻都是束缚身心的桎梏,情欲嗜好都是使身心陷落到机械中的一种障碍。善恶苦乐本身实有之物,只缘由耳目口鼻所生之情欲嗜好而发生,但是,人又不能抛弃耳目口鼻之情欲嗜好,不能如顽石帖木无情,那么,应当怎样做才对呢?只有在这回光返照的一刹那间,反省觉悟世间一切都是虚幻。

  不要为那些而劳役身心,应当自由自在的处于其中。

  【前集一四六】

  一灯萤然,万籁无声,此吾人初入宴寂时也;晓梦初醒,群动未起,此吾人初出混沌处也。乘此而一念回光,炯然返照,始知耳目口鼻皆桎梏,而情欲嗜好悉机械矣。

  5月26日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人能自己反省,其所言所行都能够不离于道,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能取之以为借鉴而加以反省,这样的话,就成修养自己身心最好的工贝了。久而久之 便能进德修业,自能达到圣贤的地步。

  反过来说,不去反省自己,反而全归咎于他人的过失,终日看旁人有何过失而妄自批评,这样的人其所做所为都是恶行。不但伤人,且自伤其身。

  因此,反省自己的人,是广开众善之门,不能反省自己的人,则恶事日渐增多。善人恶人的差别,只在这反省与否之一念罢了。

  

  【前集一四七】

  反己者,触事皆成药石;尤人者,动念即是戈矛。一以辟众善之路,一以浚诸恶之源,相去宵壤矣。

  5月27日

  功名一时,气节千载

  一个人的事业和他所作的文章,无论多么成功伟大、优良简练,到了他死之后,这股力量便化为乌有了。只有人的精神可以传之万代而不会改变,精神的伟大便可以使后世的人受到极大的感化。

  富贵与功名随著时代的转移而改变,这代的功名,到了下一代便一文不值。现在贫困的人到了后代子孙也许就变成富贵了。唯有人生的气节,一直到千万年之后都是不变的。

  由此看来,事业文章功名富贵,与精神气节来比较其价值实有天地之别,所以,君子不可因寻求事业文章功名富贵,而玷污了自己的精神与气节。

  【前集一四八】

  事业文章随身销毁,而精神万古如新;功名富贵逐世转移,而气节千载一日。君子信不当以彼易此也。

  5月28日

  自然造化之妙,智巧所不能及

  捉鱼张网,而鸿雁误陷到里面,这封鸿雁来说是多么可怜和不幸。螳螂捕蝉而黄雀伺于其后,这对于螳螂来说是多么的悲惨和危险。

  世间的事不仅限于鸿雁与螳螂的事情而已。

  所谓“一机之中又藏一机,一变之外复生一变”,天地之大,事事物物,无奇不有,神妙得使人感到不可思、不可议,又岂是人的智慧和才能所能够追得上的。

  【前集一四九】

  鱼网之设,鸿则罹其中;蛙螂之贪,雀又乘其后。机里藏机,变外生变,智巧何足恃哉。

  5月29日

  真诚为人,圆转涉世

  做人必须讲真诚,否则他的言行都不足以使人相信,像一个伪造的假人形,既没有灵魂,又不像真人能够动作。这样的人活在世间也了无生趣,自欺而欺人,久了必定会暴露。

  其次是过于顽固的人,与人落落寡合,毫无圆转滑脱的通融机趣,这样的人就像木偶,到处都受到人的冷遇,事事都行不通了。

  所以,处世过于虚伪既得不到别人的信任,处世过于呆板也一定不受人欢迎啊!

  【前集一五0】

  作人无点真恳念头,使成个花子,事事皆虚;涉世无段圆活机趣,便是个木人,处处有碍。

  5月30日

  云去而本觉之月现,尘拂而真如之镜明

  水不遇见风,就不会掀起波浪,自然归于平静安稳,镜子没有尘埃的掩蔽,自然就会现出光明。人心本来是清洁澄澈的,只因为被妄想的尘垢所遮蔽,消失了本来的光泽。只要拂拭掉那些烦恼与妄想,其清净光明的本来面目就出现了。

  欢乐是不必去强求的,只要能够除去使他本心苦痛的私欲、私见、私利就好了,至于妄想寻求欢乐,结果是内心得不到安稳平静,欢乐也就一点都得不到了。

  【前集一五一】

  水不波则自足,鉴不翳则自明,故心无可清,去其混之者,而清自现;乐不必寻,去其苦之者,而乐自存。

  5月31日

  一念能动鬼神,一行克勤天地

  人做事假如稍不留意,就容易招致失败,而遭到不测祸患。所以对于一言一行都不可不加谨慎。

  人有一念不修而犯了上天的禁诫,因一言不慎而破坏了世间的和平,有一事不谨而酿成了后世子孙的祸患。因此,我们不能轻起一念,乱发一言,错做一事。

  古德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古代兵法说:“一言不慎身败名裂,一语不慎全军覆灭。”这样看来,怎能轻举妄动,草率的用事呢?

  【前集一五二】

  有一念犯鬼神之禁,一言而伤天地之和,一事而酿子孙之祸者,最宜切戒。

  6月1日

  情急招损,严厉生恨

  一件事情发生了,想调查彻底颇不容易,在真相未明之前,应当放宽一步任其自然发展,慢慢的终必水落石出;如果操之过急,反而容易引起他人的忿怒和反感,增加求真实结果的障碍。

  其次,关于支配他人服从你,如果自己巧用心机施行操纵,反而招致他的不服从。不如听其自然,使对方心悦诚服的遵从。所谓“以德服人者真服也,以力服人非真服也”,如果只知严厉管束,反而使他顽抗不服,事情就越弄越坏而不堪收拾了。

  【前集一五三】

  事有急之不白者,宽之或自明,毋躁急以速其忿;人有操之不从者,纵之或自化,毋操切以益其顽。

  6月2日

  不能养德,终归末节

  把陶土拿来烧,才能成为光滑无比的器皿。把生铁拿来镕锻,才能成为坚硬宝贵的金钢。“陶镕”的意义也是如此;一切的物质都必须经过锻炼才能有所成就。

  人的节义虽然可以高傲过青云,文章可以妙胜过白雪,假如不是由道德的心锻炼出来的节义和文章,则他的节义不过是自私,文章也不过是普通的,这也许与那侠客的义节与骚士的文章毫无差别了。

  【前集一五四】

  节义傲青云,文章高白雪,若不以德性陶镕之,终为血气之私,技能之末。

  6月3日

  急流勇退,与世无争

  古语云:“功成身退。”这是君子之教,当事业全盛时期能毅然引退,自己意足,他人也羡慕不已。平时置身的场所应当选择与世无争的地位,这样去做,不但是自己安全,就是他人也不会嫉妒,实在是“明哲保身,受人尊敬”的好方法。

  以汉代的韩信、张良与汉高祖谋事来说,就是很好的例证。张良能够明哲保身,功成而身退,僻谷以求仙,终于得以保全他的声誉。韩信不明这个道理,致屡遭贬抑,终于被杀掉了性命。

  【前集一五五】

  谢事当谢于正盛之时,居身宜居于独后之地。

  6月4日

  慎德于小事,施恩于无缘

  人若想要进德修业,就要处处努力,必须在人所不注意的极微细事情上加以留意。如果认为是小事情而不去做,只注意大的地方不犯过错,小的地方错误重重,且认为小疵不致妨碍大体,那就错了。因为小事往往会变成大事,而大事的结果都是由小事渐渐累积得来。所谓:“千丈之提,坏于一穴。”这话我们应加以三思。

  其次是施恩予人,绝不希望人家报答,世间有些人对人施恩了却使受恩者深深感受到他的压迫。这样一来,“恩”很可能变成“仇”了。所以,最好是施恩于不能报恩或是无力报答的人,那才是真正施舍了恩德。

  【前集一五六】

  谨德须谨于至微之事,施恩务施于不报之人。

  6月5日

  文华不如简素,谈今不如述古

  由人的行为来看,在表面上好像是有利益,但在实际上则有伤道德,贻误终身的事情往往不少。

  都市上的人多半是生活浮华,举动轻薄,人在都市生活久了,难免会染上不良习气,不如去和山中隐退的老人谈心。官高位大的富贵之门,日子久了也难免沾染坏的习惯,趋向堕落生活,所以不如去和居住在茅屋的穷人相亲近,反而比较有益。

  听街头巷尾的传闻消息,使人动气,名利观念便萦回于心中不去,使情绪紊乱,如果能退居到田舍去听那些樵夫牧童的山歌之乐,心中就悠然自得。其次是谈论批评现代人的言行得失,这也是于人有损于己无益的事。如果人把古圣先贤的立身处世,以及可歌可泣的事迹加以琢磨,于本身的增进学识、修养道德都有很大的帮助,何乐不为呢?

  【前集一五七】

  

  交市人不如友山翁,诣未门不如亲白屋;听街谈巷语,不如闻樵歌牧咏;谈今人失德过举,不如述古人嘉言懿行。

  6月6日

  修身种德,事业之基

  建筑房屋要先打好地基,如果根基不稳固,所建的房屋一定不坚固。人作一番事业,也一定要先建立基础,如果基础不坚牢,事业也随之不能悠久。这基础就是人间不可缺的道德。

  有坚忍不…

《天天天蓝(圣印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