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天天藍(聖印法師)▪P4

  ..續本文上一頁也不會過與不及了。

  【前集一四五】

  德隨量進,量由識長。故欲厚其德,不可不弘其量。欲弘其量,不可不大其識。

  5月25日

  人心唯危,道心唯微

  一燈螢然,萬籁無聲,這是夜半時分;此時天地寂然,只有枕邊一點燈光,這時候正是萬事萬念俱亡,使人更能安靜宴息。到了天光破曉,人畜鳥獸一切動物都還沒有起來,才是吾人開始出于混沌時。

  所謂“混沌初開”,即是天地尚未分明,這時候天地好像鶴卵渾然一團,漸漸的,清氣上升而濁氣下降,山川草木人畜次第的發生出來了。人當休眠入睡時間,身心都在休止狀態,此時既沒有善惡也沒有苦樂,恰似天地尚未開辟以前的混沌時代,等到一夢醒來,萬物還未興起的時候,宛如初出混沌尚不辨是非與邪正。等到身心一有動作,善惡是非之念就開始發生了。

  所以,當著宴寂入眠的時候,或是在混沌初出的時候,要用一念把自己回光返照一下,探索是非善惡因果在何處,才明白善惡是非既不是什麼身外之物,它的發生也絕不在于一念未生的混沌初開之時,而是因爲人有了耳目口鼻,對于事物才生出來情欲嗜好,然後基于情欲嗜好的取舍愛憎,而有了種種的妄想與分別,因之而苦惱了身心。

  這樣說來,耳目口鼻都是束縛身心的桎梏,情欲嗜好都是使身心陷落到機械中的一種障礙。善惡苦樂本身實有之物,只緣由耳目口鼻所生之情欲嗜好而發生,但是,人又不能抛棄耳目口鼻之情欲嗜好,不能如頑石帖木無情,那麼,應當怎樣做才對呢?只有在這回光返照的一刹那間,反省覺悟世間一切都是虛幻。

  不要爲那些而勞役身心,應當自由自在的處于其中。

  【前集一四六】

  一燈螢然,萬籁無聲,此吾人初入宴寂時也;曉夢初醒,群動未起,此吾人初出混沌處也。乘此而一念回光,炯然返照,始知耳目口鼻皆桎梏,而情欲嗜好悉機械矣。

  5月26日

  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人能自己反省,其所言所行都能夠不離于道,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能取之以爲借鑒而加以反省,這樣的話,就成修養自己身心最好的工貝了。久而久之 便能進德修業,自能達到聖賢的地步。

  反過來說,不去反省自己,反而全歸咎于他人的過失,終日看旁人有何過失而妄自批評,這樣的人其所做所爲都是惡行。不但傷人,且自傷其身。

  因此,反省自己的人,是廣開衆善之門,不能反省自己的人,則惡事日漸增多。善人惡人的差別,只在這反省與否之一念罷了。

  

  【前集一四七】

  反己者,觸事皆成藥石;尤人者,動念即是戈矛。一以辟衆善之路,一以浚諸惡之源,相去宵壤矣。

  5月27日

  功名一時,氣節千載

  一個人的事業和他所作的文章,無論多麼成功偉大、優良簡練,到了他死之後,這股力量便化爲烏有了。只有人的精神可以傳之萬代而不會改變,精神的偉大便可以使後世的人受到極大的感化。

  富貴與功名隨著時代的轉移而改變,這代的功名,到了下一代便一文不值。現在貧困的人到了後代子孫也許就變成富貴了。唯有人生的氣節,一直到千萬年之後都是不變的。

  由此看來,事業文章功名富貴,與精神氣節來比較其價值實有天地之別,所以,君子不可因尋求事業文章功名富貴,而玷汙了自己的精神與氣節。

  【前集一四八】

  事業文章隨身銷毀,而精神萬古如新;功名富貴逐世轉移,而氣節千載一日。君子信不當以彼易此也。

  5月28日

  自然造化之妙,智巧所不能及

  捉魚張網,而鴻雁誤陷到裏面,這封鴻雁來說是多麼可憐和不幸。螳螂捕蟬而黃雀伺于其後,這對于螳螂來說是多麼的悲慘和危險。

  世間的事不僅限于鴻雁與螳螂的事情而已。

  所謂“一機之中又藏一機,一變之外複生一變”,天地之大,事事物物,無奇不有,神妙得使人感到不可思、不可議,又豈是人的智慧和才能所能夠追得上的。

  【前集一四九】

  魚網之設,鴻則罹其中;蛙螂之貪,雀又乘其後。機裏藏機,變外生變,智巧何足恃哉。

  5月29日

  真誠爲人,圓轉涉世

  做人必須講真誠,否則他的言行都不足以使人相信,像一個僞造的假人形,既沒有靈魂,又不像真人能夠動作。這樣的人活在世間也了無生趣,自欺而欺人,久了必定會暴露。

  其次是過于頑固的人,與人落落寡合,毫無圓轉滑脫的通融機趣,這樣的人就像木偶,到處都受到人的冷遇,事事都行不通了。

  所以,處世過于虛僞既得不到別人的信任,處世過于呆板也一定不受人歡迎啊!

  【前集一五0】

  作人無點真懇念頭,使成個花子,事事皆虛;涉世無段圓活機趣,便是個木人,處處有礙。

  5月30日

  雲去而本覺之月現,塵拂而真如之鏡明

  水不遇見風,就不會掀起波浪,自然歸于平靜安穩,鏡子沒有塵埃的掩蔽,自然就會現出光明。人心本來是清潔澄澈的,只因爲被妄想的塵垢所遮蔽,消失了本來的光澤。只要拂拭掉那些煩惱與妄想,其清淨光明的本來面目就出現了。

  歡樂是不必去強求的,只要能夠除去使他本心苦痛的私欲、私見、私利就好了,至于妄想尋求歡樂,結果是內心得不到安穩平靜,歡樂也就一點都得不到了。

  【前集一五一】

  水不波則自足,鑒不翳則自明,故心無可清,去其混之者,而清自現;樂不必尋,去其苦之者,而樂自存。

  5月31日

  一念能動鬼神,一行克勤天地

  人做事假如稍不留意,就容易招致失敗,而遭到不測禍患。所以對于一言一行都不可不加謹慎。

  人有一念不修而犯了上天的禁誡,因一言不慎而破壞了世間的和平,有一事不謹而釀成了後世子孫的禍患。因此,我們不能輕起一念,亂發一言,錯做一事。

  古德說:“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古代兵法說:“一言不慎身敗名裂,一語不慎全軍覆滅。”這樣看來,怎能輕舉妄動,草率的用事呢?

  【前集一五二】

  有一念犯鬼神之禁,一言而傷天地之和,一事而釀子孫之禍者,最宜切戒。

  6月1日

  情急招損,嚴厲生恨

  一件事情發生了,想調查徹底頗不容易,在真相未明之前,應當放寬一步任其自然發展,慢慢的終必水落石出;如果操之過急,反而容易引起他人的忿怒和反感,增加求真實結果的障礙。

  其次,關于支配他人服從你,如果自己巧用心機施行操縱,反而招致他的不服從。不如聽其自然,使對方心悅誠服的遵從。所謂“以德服人者真服也,以力服人非真服也”,如果只知嚴厲管束,反而使他頑抗不服,事情就越弄越壞而不堪收拾了。

  【前集一五叁】

  事有急之不白者,寬之或自明,毋躁急以速其忿;人有操之不從者,縱之或自化,毋操切以益其頑。

  6月2日

  不能養德,終歸末節

  把陶土拿來燒,才能成爲光滑無比的器皿。把生鐵拿來镕鍛,才能成爲堅硬寶貴的金鋼。“陶镕”的意義也是如此;一切的物質都必須經過鍛煉才能有所成就。

  人的節義雖然可以高傲過青雲,文章可以妙勝過白雪,假如不是由道德的心鍛煉出來的節義和文章,則他的節義不過是自私,文章也不過是普通的,這也許與那俠客的義節與騷士的文章毫無差別了。

  【前集一五四】

  節義傲青雲,文章高白雪,若不以德性陶镕之,終爲血氣之私,技能之末。

  6月3日

  急流勇退,與世無爭

  古語雲:“功成身退。”這是君子之教,當事業全盛時期能毅然引退,自己意足,他人也羨慕不已。平時置身的場所應當選擇與世無爭的地位,這樣去做,不但是自己安全,就是他人也不會嫉妒,實在是“明哲保身,受人尊敬”的好方法。

  以漢代的韓信、張良與漢高祖謀事來說,就是很好的例證。張良能夠明哲保身,功成而身退,僻谷以求仙,終于得以保全他的聲譽。韓信不明這個道理,致屢遭貶抑,終于被殺掉了性命。

  【前集一五五】

  謝事當謝于正盛之時,居身宜居于獨後之地。

  6月4日

  慎德于小事,施恩于無緣

  人若想要進德修業,就要處處努力,必須在人所不注意的極微細事情上加以留意。如果認爲是小事情而不去做,只注意大的地方不犯過錯,小的地方錯誤重重,且認爲小疵不致妨礙大體,那就錯了。因爲小事往往會變成大事,而大事的結果都是由小事漸漸累積得來。所謂:“千丈之提,壞于一穴。”這話我們應加以叁思。

  其次是施恩予人,絕不希望人家報答,世間有些人對人施恩了卻使受恩者深深感受到他的壓迫。這樣一來,“恩”很可能變成“仇”了。所以,最好是施恩于不能報恩或是無力報答的人,那才是真正施舍了恩德。

  【前集一五六】

  謹德須謹于至微之事,施恩務施于不報之人。

  6月5日

  文華不如簡素,談今不如述古

  由人的行爲來看,在表面上好像是有利益,但在實際上則有傷道德,贻誤終身的事情往往不少。

  都市上的人多半是生活浮華,舉動輕薄,人在都市生活久了,難免會染上不良習氣,不如去和山中隱退的老人談心。官高位大的富貴之門,日子久了也難免沾染壞的習慣,趨向墮落生活,所以不如去和居住在茅屋的窮人相親近,反而比較有益。

  聽街頭巷尾的傳聞消息,使人動氣,名利觀念便萦回于心中不去,使情緒紊亂,如果能退居到田舍去聽那些樵夫牧童的山歌之樂,心中就悠然自得。其次是談論批評現代人的言行得失,這也是于人有損于己無益的事。如果人把古聖先賢的立身處世,以及可歌可泣的事迹加以琢磨,于本身的增進學識、修養道德都有很大的幫助,何樂不爲呢?

  【前集一五七】

  

  交市人不如友山翁,詣未門不如親白屋;聽街談巷語,不如聞樵歌牧詠;談今人失德過舉,不如述古人嘉言懿行。

  6月6日

  修身種德,事業之基

  建築房屋要先打好地基,如果根基不穩固,所建的房屋一定不堅固。人作一番事業,也一定要先建立基礎,如果基礎不堅牢,事業也隨之不能悠久。這基礎就是人間不可缺的道德。

  有堅忍不…

《天天天藍(聖印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