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天天藍(聖印法師)▪P5

  ..續本文上一頁拔的道德基礎,所營事業必定圓滿;如果建立的道德深厚,其功業也必定更加悠久綿長。反之,僅憑一時的利害而互相爲用,縱使成功也不過是一時而已,絕不會悠久綿長。這就像建築房屋一樣,根基不穩固的房屋是不會支持長久的。

  古德說:“德爲善政,政在養民,正德、利用、厚生。”古人爲政的基礎也在于道德。唯有正德,才可以利用,才可以厚生,然後方可以解決民生問題,所以,一切事莫不是以道德爲基礎。

  【前集一五八】

  德者事業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棟宇堅久者。

  6月7日

  心善而子孫盛,根固而枝葉榮

  我身和子孫的關系,好比是樹木的根和枝葉,根本堅固則枝葉必定茂盛繁榮。根本薄弱,枝葉也就不會發達了,所以身心必須健全,才能期待子孫綿延不絕。

  但是,這裏所指的“我身”,並不是肉體,而是體內的心。心正則積德,子孫就蒙受更多的恩惠。如果心執著于妄念,失去了光明,多行不義之事,則淪爲社會上的害蟲。這種人還天天在神佛面前膜拜,想祈求自己子孫的繁昌,無異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

  【前集一五九】

  心者後裔之根,未有根不植而枝葉榮茂者。

  6月8日

  勿妄自菲薄,勿自誇自傲

  《學佛入門》有雲:“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座靈山塔,好在靈山塔下修。”也就是說:心即是佛,人人皆備,只求諸內心,勿求于物外。

  我們不要抛卻自家的寶藏去向人家乞討。不要向人自誇所有,人人皆有良知與明德。良知與明德是與生俱來的,所以聖賢君子之道,只是求諸于本心,只是修心養性的工夫高人一籌。

  須知道本無涯,學無止境。如果能在“格物致知”方面下工夫,則修身正德之道,自然非你莫屬了。

  【前集一六0】

  前人雲:抛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持缽效貧兒。又雲:暴富貧兒休說夢,誰家竈裏火無煙。一箴自昧所有,一箴自誇所有,可爲學問切成。

  6月9日

  道乃公正無私,學當隨事警惕

  道德並不是聖人與君子的占有物,乃是一種公共且公開于世的事物。所以垃沒有彼此高下的差別的,是人人都可以接近的,是人人都應該施行的。

  相同的,學問之爲物,也不是學者的私有物。它好比家常便飯,是人人不可缺的。然而,學問的目的,不僅僅是辨明道理的一種知識,而是希望學問能夠實用。

  當一件事情發生了,人們必須以大學問的工夫去警惕研究,希望在根本上得到一個圓滿解決的方法。

  【前集一六一】

  道是一重公衆物事,當隨人而接引;學是一個尋常客飯,當隨事而警惕。

  6月10日

  信人示己之誠,疑人顯己之詐

  忠恕之道,是待人以誠,推己及人;俗話說“將心比心”,也是夫子的恕道。

  所以,我心正直,則相信他人亦必正直,反之我心不正,他人也是如此。我如果信任他人,則以爲他人如我的誠實不欺,實際世間的人未必都如我之誠實。只因我一念之誠,相信他人與我一樣,則他人亦多少必得掬誠相見,于是互相幫助而事業得到發展。

  反過來說,我如果一直懷疑人家,以爲他人都是欺人騙人,則對方縱然是正直的人,也因爲我的猜疑而不能接近了。這麼一來,自己形成孤立,大家離心離德,結果所做的事業沒有不失敗的。

  【前集一六二】

  信人者,人未必盡誠,己則獨誠矣;疑人者,人未必皆詐,己則先詐矣。

  6月11日

  春風育物,朔雪殺生

  心胸廣大人、情厚重的人,如同春風薰化萬物,所接觸到的都是生生之機,其所感應者都是和和之氣,草木欣欣向榮,萬物生長發展。其人如冬日之可愛,人們都願意與他親近。

  反之,性情殘忍、刻薄多疑的人,如同秋霜,草木接近沒有不枝枯葉脫,這樣的人還有誰敢和他接近呢?

  所以,“待人接物”應當如春風之和,而不當知秋氣之肅殺。

  【前集一六叁】

  念頭寬厚的,如春風煦育,萬物遭之而生;念頭忌刻的,如朔雪陰凝,萬物遭之而死。

  6月12日

  善根暗長,惡損潛消

  做善事不見善報,如草裏長冬瓜,善根暗長,慢慢的自然壯大。做惡事不見惡報,如庭前積雪,春天一到必定暗自消失。

  又如做善事的人不見善報,也許是因爲祖先有了余殃波及他這一代,或是還要延及他的子孫,因此應當不斷積善修福以補償善行的不足。又如做惡的人不見惡報,也許因爲他的祖先尚有余慶,蔭及了他這一代或還要庇及他的子孫,等他的余蔭完了之後,如果他仍然怙惡不悛,則必定要受惡報。

  【前集一六四】

  爲善不見其益,如草裏東瓜,自應暗長;爲惡不見其損,如庭前春雪,當必潛消。

  6月13日

  厚待故交,禮遇衰朽

  人人都有喜新厭舊的毛病,易于親近新交的朋友,而疏遠舊日的朋友,所以我們一旦遇到故舊之交,切不可忽略或忘記,一定要更比以前還要親切相對。

  人在一般人前,多表示自己是光明磊落的,但在人所不見之處就容易胡作。我們應當在暗地裏比明面上,以還要光明正大的心迹來處理事情,不要認爲在人所不見之處就任意胡作妄爲。無論任何時候,也要不計其私才好。

  我們對待老朽的人,應當比盛旺的人更隆重,才是敬老扶弱之道。

  【前集一六五】

  遇故舊之交,意氣要愈新;處隱微之事,心迹宜越顯;待衰朽之人,恩禮當愈隆。

  6月14日

  君子以勤儉立德,小人以勤儉圖利

  所謂“勤勉”,本來就是爲人之道,是實行道德仁義所應當奮勉不懈的一種行爲,然而,世人竟誤認爲勤勉是增殖財貨以達到富貴榮華必經的手段。所謂“儉約”,本來是對于增殖財産、圖謀利潤的一種淡泊行爲,世人誤認爲存貯財貨凍結不用是一種儉約行爲,竟爲他的吝薔行爲作辯護。

  世間事大多是如此,本來爲君子保身之守則,竟成了小人圖私利欲的工具,比方說春秋時候有歐冶子製成的千將莫邪雌雄二劍。這劍用在名將完成了克敵致勝的功業,這劍要是落到壞人的手裏,就變成了殺人越貨的凶器。

  同一種東西,有兩面不同的用法,因此利害也就不同了。

  【前集一六六】

  動者敏于德義,而世人借勤以濟其貧;儉者淡于貨利,而世人假儉以飾其吝;君子持身之符,反爲小人營私之具矣,惜矣!

  6月15日

  學貴有恒,道在悟真

  “不退之輪”,輪是*輪的意思。如來說法,摧破衆生的執迷邪見,轉成廣大正見,如車輪輾過的地方,邪見都被摧毀輾破。所以,佛家所說的“*輪常轉”,又叫“不退轉輪”。此處所說的不退轉輪,是“唯有前進而不後退”的意思。僅憑著一時血氣之勇的人,做一件事將起始就突然終止去做別的事情,這樣忽做忽辍,絕不是出于本心的堅持,當然無法持續到永久。

  如來說本智的光明是永久燃燒而不滅熄的,所以用“常明之燈”來比喻它。如果僅僅從情識之中來分別道理,則有時解悟,有時迷惑,終不能大徹大悟,所以說,從情識之解悟者,終非常明之燈。

  【前集一六七】

  憑意興作爲者,隨作則隨止,豈是不退之輪;從情識解悟者,有悟則有迷,終非常明之燈。

  6月16日

  律己宜嚴,待人宜寬

  古人說:“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他人有了過失,總要原諒寬恕,不應當嚴厲的責備。但自己有了過失的時候,一定要嚴加改正,不可以自己原諒自己,務必真正改正方可以。

  自己有了困苦不堪的事情,要盡力的加以忍耐,但是遇到別人有了困難的時候,則要毫不猶豫的加以援助,使他的痛苦能夠解除,能夠這樣做,道德才算是有進步,事業才能夠成功。孟子所說“舍生取義”的道理就在于此。

  【前集一六八】

  人之過誤宜恕,而在己則不可恕;己之困辱宜忍,而在人則不可忍。

  6月17日

  爲奇不爲異,求清不求激

  一個人如果能夠棄舍名利之念,當然是很可貴的,是與衆不同的人。

  如果一個抱名利之念的人而好做與常人不同的言論與行爲,就不是奇人而是怪物。

  處于汙濁的世俗之中,其心卻不被染汙,這種人像蓮花的性質,出汙泥而不染,同流而不合汙,這就是清淨潔白的人。如果心存世俗之念卻又斷絕與世俗的來往,藉以表示自己的清淨潔白,便不是真正清淨廉潔的人。

  【前集一六九】

  能脫俗便奇,作意尚奇者,不爲奇而爲異;不合汙便是清,絕俗求清者,不爲清而爲激。

  6月18日

  恩宜自薄而厚,威須先嚴後寬

  對人施恩,應先從少量慢慢的增加。如果先前對人很厚道,慢慢的減少了分量,則受恩的人不但不加以感激,反而因冷淡而生怨恨。

  上對下應先嚴而後寬,如果先寬而後嚴,在下者怨恨在上者苛酷,心中並不傾服。

  所謂“恩威並濟”,是在上者、在下者表示威嚴,同時也對下施予適當的恩惠。另付威嚴而無恩惠使人不服,表面忠實而內裏多行不義,則使人抱怨而去。如果只施恩惠而無威嚴,則受恩者對他失卻尊敬之心。于是,在上者命令不行紊亂了統製,這與無恩招怨同樣有害。但威嚴也不可以過度,大抵在上者以大分恩惠、四分威嚴統禦部下,就可以達到恩威並濟了。

  【前集一七0】

  恩宜自淡而濃,先濃後淡者,人忘其惠;威宜自嚴而寬,先寬後嚴者,人怨其酷。

  6月19日

  心虛意淨,明心見性

  心、性、意叁者俗語叫做“心”,但其實有點區別,“性”就是萬物之性,也可以叫“天性”,只有徹悟的人才能夠照見本性。所謂“心念”也就是本性的作用,所謂“意識”也就是心的馳聘與奔走。本性好比是主人,心念是經紀人,意識是受命的夥計。這叁種東西雖然在人身裏面發生作用,結果仍然要看主人的本性。當心中空寂一事也不想的時候,就會顯露出本性來。假如善惡是非、取舍憎愛的各種念頭不能熄滅而想要徹見本性,那宛如“鏡中看花,水裏撈月”,是絕不可能的事。

  當意識淨化,不破妄想與煩惱汙染的時候,心念自然澄清了,假如意識不清而妄想尋求心念的清明,那就恰如在有塵汙的鏡子上面想要…

《天天天藍(聖印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