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天天蓝(圣印法师)▪P5

  ..续本文上一页拔的道德基础,所营事业必定圆满;如果建立的道德深厚,其功业也必定更加悠久绵长。反之,仅凭一时的利害而互相为用,纵使成功也不过是一时而已,绝不会悠久绵长。这就像建筑房屋一样,根基不稳固的房屋是不会支持长久的。

  古德说:“德为善政,政在养民,正德、利用、厚生。”古人为政的基础也在于道德。唯有正德,才可以利用,才可以厚生,然后方可以解决民生问题,所以,一切事莫不是以道德为基础。

  【前集一五八】

  德者事业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栋宇坚久者。

  6月7日

  心善而子孙盛,根固而枝叶荣

  我身和子孙的关系,好比是树木的根和枝叶,根本坚固则枝叶必定茂盛繁荣。根本薄弱,枝叶也就不会发达了,所以身心必须健全,才能期待子孙绵延不绝。

  但是,这里所指的“我身”,并不是肉体,而是体内的心。心正则积德,子孙就蒙受更多的恩惠。如果心执著于妄念,失去了光明,多行不义之事,则沦为社会上的害虫。这种人还天天在神佛面前膜拜,想祈求自己子孙的繁昌,无异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前集一五九】

  心者后裔之根,未有根不植而枝叶荣茂者。

  6月8日

  勿妄自菲薄,勿自夸自傲

  《学佛入门》有云:“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在灵山塔下修。”也就是说:心即是佛,人人皆备,只求诸内心,勿求于物外。

  我们不要抛却自家的宝藏去向人家乞讨。不要向人自夸所有,人人皆有良知与明德。良知与明德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圣贤君子之道,只是求诸于本心,只是修心养性的工夫高人一筹。

  须知道本无涯,学无止境。如果能在“格物致知”方面下工夫,则修身正德之道,自然非你莫属了。

  【前集一六0】

  前人云: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又云:暴富贫儿休说梦,谁家灶里火无烟。一箴自昧所有,一箴自夸所有,可为学问切成。

  6月9日

  道乃公正无私,学当随事警惕

  道德并不是圣人与君子的占有物,乃是一种公共且公开于世的事物。所以垃没有彼此高下的差别的,是人人都可以接近的,是人人都应该施行的。

  相同的,学问之为物,也不是学者的私有物。它好比家常便饭,是人人不可缺的。然而,学问的目的,不仅仅是辨明道理的一种知识,而是希望学问能够实用。

  当一件事情发生了,人们必须以大学问的工夫去警惕研究,希望在根本上得到一个圆满解决的方法。

  【前集一六一】

  道是一重公众物事,当随人而接引;学是一个寻常客饭,当随事而警惕。

  6月10日

  信人示己之诚,疑人显己之诈

  忠恕之道,是待人以诚,推己及人;俗话说“将心比心”,也是夫子的恕道。

  所以,我心正直,则相信他人亦必正直,反之我心不正,他人也是如此。我如果信任他人,则以为他人如我的诚实不欺,实际世间的人未必都如我之诚实。只因我一念之诚,相信他人与我一样,则他人亦多少必得掬诚相见,于是互相帮助而事业得到发展。

  反过来说,我如果一直怀疑人家,以为他人都是欺人骗人,则对方纵然是正直的人,也因为我的猜疑而不能接近了。这么一来,自己形成孤立,大家离心离德,结果所做的事业没有不失败的。

  【前集一六二】

  信人者,人未必尽诚,己则独诚矣;疑人者,人未必皆诈,己则先诈矣。

  6月11日

  春风育物,朔雪杀生

  心胸广大人、情厚重的人,如同春风薰化万物,所接触到的都是生生之机,其所感应者都是和和之气,草木欣欣向荣,万物生长发展。其人如冬日之可爱,人们都愿意与他亲近。

  反之,性情残忍、刻薄多疑的人,如同秋霜,草木接近没有不枝枯叶脱,这样的人还有谁敢和他接近呢?

  所以,“待人接物”应当如春风之和,而不当知秋气之肃杀。

  【前集一六三】

  念头宽厚的,如春风煦育,万物遭之而生;念头忌刻的,如朔雪阴凝,万物遭之而死。

  6月12日

  善根暗长,恶损潜消

  做善事不见善报,如草里长冬瓜,善根暗长,慢慢的自然壮大。做恶事不见恶报,如庭前积雪,春天一到必定暗自消失。

  又如做善事的人不见善报,也许是因为祖先有了余殃波及他这一代,或是还要延及他的子孙,因此应当不断积善修福以补偿善行的不足。又如做恶的人不见恶报,也许因为他的祖先尚有余庆,荫及了他这一代或还要庇及他的子孙,等他的余荫完了之后,如果他仍然怙恶不悛,则必定要受恶报。

  【前集一六四】

  为善不见其益,如草里东瓜,自应暗长;为恶不见其损,如庭前春雪,当必潜消。

  6月13日

  厚待故交,礼遇衰朽

  人人都有喜新厌旧的毛病,易于亲近新交的朋友,而疏远旧日的朋友,所以我们一旦遇到故旧之交,切不可忽略或忘记,一定要更比以前还要亲切相对。

  人在一般人前,多表示自己是光明磊落的,但在人所不见之处就容易胡作。我们应当在暗地里比明面上,以还要光明正大的心迹来处理事情,不要认为在人所不见之处就任意胡作妄为。无论任何时候,也要不计其私才好。

  我们对待老朽的人,应当比盛旺的人更隆重,才是敬老扶弱之道。

  【前集一六五】

  遇故旧之交,意气要愈新;处隐微之事,心迹宜越显;待衰朽之人,恩礼当愈隆。

  6月14日

  君子以勤俭立德,小人以勤俭图利

  所谓“勤勉”,本来就是为人之道,是实行道德仁义所应当奋勉不懈的一种行为,然而,世人竟误认为勤勉是增殖财货以达到富贵荣华必经的手段。所谓“俭约”,本来是对于增殖财产、图谋利润的一种淡泊行为,世人误认为存贮财货冻结不用是一种俭约行为,竟为他的吝蔷行为作辩护。

  世间事大多是如此,本来为君子保身之守则,竟成了小人图私利欲的工具,比方说春秋时候有欧冶子制成的千将莫邪雌雄二剑。这剑用在名将完成了克敌致胜的功业,这剑要是落到坏人的手里,就变成了杀人越货的凶器。

  同一种东西,有两面不同的用法,因此利害也就不同了。

  【前集一六六】

  动者敏于德义,而世人借勤以济其贫;俭者淡于货利,而世人假俭以饰其吝;君子持身之符,反为小人营私之具矣,惜矣!

  6月15日

  学贵有恒,道在悟真

  “不退之轮”,轮是*轮的意思。如来说法,摧破众生的执迷邪见,转成广大正见,如车轮辗过的地方,邪见都被摧毁辗破。所以,佛家所说的“*轮常转”,又叫“不退转轮”。此处所说的不退转轮,是“唯有前进而不后退”的意思。仅凭著一时血气之勇的人,做一件事将起始就突然终止去做别的事情,这样忽做忽辍,绝不是出于本心的坚持,当然无法持续到永久。

  如来说本智的光明是永久燃烧而不灭熄的,所以用“常明之灯”来比喻它。如果仅仅从情识之中来分别道理,则有时解悟,有时迷惑,终不能大彻大悟,所以说,从情识之解悟者,终非常明之灯。

  【前集一六七】

  凭意兴作为者,随作则随止,岂是不退之轮;从情识解悟者,有悟则有迷,终非常明之灯。

  6月16日

  律己宜严,待人宜宽

  古人说:“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他人有了过失,总要原谅宽恕,不应当严厉的责备。但自己有了过失的时候,一定要严加改正,不可以自己原谅自己,务必真正改正方可以。

  自己有了困苦不堪的事情,要尽力的加以忍耐,但是遇到别人有了困难的时候,则要毫不犹豫的加以援助,使他的痛苦能够解除,能够这样做,道德才算是有进步,事业才能够成功。孟子所说“舍生取义”的道理就在于此。

  【前集一六八】

  人之过误宜恕,而在己则不可恕;己之困辱宜忍,而在人则不可忍。

  6月17日

  为奇不为异,求清不求激

  一个人如果能够弃舍名利之念,当然是很可贵的,是与众不同的人。

  如果一个抱名利之念的人而好做与常人不同的言论与行为,就不是奇人而是怪物。

  处于污浊的世俗之中,其心却不被染污,这种人像莲花的性质,出污泥而不染,同流而不合污,这就是清净洁白的人。如果心存世俗之念却又断绝与世俗的来往,藉以表示自己的清净洁白,便不是真正清净廉洁的人。

  【前集一六九】

  能脱俗便奇,作意尚奇者,不为奇而为异;不合污便是清,绝俗求清者,不为清而为激。

  6月18日

  恩宜自薄而厚,威须先严后宽

  对人施恩,应先从少量慢慢的增加。如果先前对人很厚道,慢慢的减少了分量,则受恩的人不但不加以感激,反而因冷淡而生怨恨。

  上对下应先严而后宽,如果先宽而后严,在下者怨恨在上者苛酷,心中并不倾服。

  所谓“恩威并济”,是在上者、在下者表示威严,同时也对下施予适当的恩惠。另付威严而无恩惠使人不服,表面忠实而内里多行不义,则使人抱怨而去。如果只施恩惠而无威严,则受恩者对他失却尊敬之心。于是,在上者命令不行紊乱了统制,这与无恩招怨同样有害。但威严也不可以过度,大抵在上者以大分恩惠、四分威严统御部下,就可以达到恩威并济了。

  【前集一七0】

  恩宜自淡而浓,先浓后淡者,人忘其惠;威宜自严而宽,先宽后严者,人怨其酷。

  6月19日

  心虚意净,明心见性

  心、性、意三者俗语叫做“心”,但其实有点区别,“性”就是万物之性,也可以叫“天性”,只有彻悟的人才能够照见本性。所谓“心念”也就是本性的作用,所谓“意识”也就是心的驰聘与奔走。本性好比是主人,心念是经纪人,意识是受命的伙计。这三种东西虽然在人身里面发生作用,结果仍然要看主人的本性。当心中空寂一事也不想的时候,就会显露出本性来。假如善恶是非、取舍憎爱的各种念头不能熄灭而想要彻见本性,那宛如“镜中看花,水里捞月”,是绝不可能的事。

  当意识净化,不破妄想与烦恼污染的时候,心念自然澄清了,假如意识不清而妄想寻求心念的清明,那就恰如在有尘污的镜子上面想要…

《天天天蓝(圣印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