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見出鏡子的光明,也是絕不可能的事,因此悟道見性,必須先明了心念,明了心念必須先清淨意識。
佛家說:“諸惡莫作,衆善奉行。”道理也在此。
【前集一七一】
心虛則性現,不息心而求見性,如撥波覓月;意淨則心清,不了意而未明心,如索鏡增塵。
6月20日
人情冷暖,世態炎涼
我身位居于高官高位,人們尊敬我的德高望重,多半是尊敬我身上華貴的衣服,與其說是尊重人物,不如說是尊敬地位。
我身的地位在低賤的民間,人們都對我輕視。某輕視者不一定是我的人格與德行,多半是輕侮我身所穿的布衣草履,因而侮辱了我的身分。
由此看來,在高官高位之時,人對我的尊敬並非真實,所以找也不必太喜歡。又我在民間,人對我的侮辱也並非真實對我侮辱,所以我也無須發怒與計較。
從前有一個和尚穿著破衣服托著缽向一個富豪之家化緣,這富豪對他非常輕視,連一文錢都不施舍給他。後來這和尚換了金色燦爛的袈裟又到富豪之家化緣。富豪把他請到內堂,供養一桌富盛的素齋。並且布施了很多錢。和尚于是把袈裟和衣服一起脫下來,放在床上,把素齋和布施的錢都供奉在袈裟和衣服的面前,而他自己連手部不觸一下。主人覺得很奇怪,問他是什麼緣故?和尚說,施主今天的供養不是供養小僧 是供養袈裟和小僧的衣服。所以,我把素齋和怖施奉獻到袈裟和衣服的前面,叫他們享受施主的盛意。主人于是大感慚愧,連忙請和尚恕他以前的失禮。
以上這個例子,說明了尊崇權勢而輕蔑貧賤是愚蠢的行爲,而和尚以巧妙的說教警戒富豪的愚癡。
【前集一七二】
我貴而人奉之,奉此峨冠大帶也;我賤而人侮之,侮此布衣草履也;然則原非奉我,我胡爲喜。原非侮我,我胡爲怒。
6月21日
慈悲之心,生生之機
古人認爲人既是萬物的靈長,應當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萬世開太平。
所謂“人道”也,是幫助天地發育生生不已的機用而生的,人類也就是這生生發育的根本,所以應當對于萬物懷有慈悲心。
如果人類沒有這種念頭,就是無情無義的東西,與土木無異,也不過等同行屍走肉了。
【前集一七叁】
爲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古人此等念頭,是吾人一點生生之機,無此,便所謂土木形骸而已。
6月22日
勿爲欲情所系,使與本體相合
人心的本體是一個小天地。我心生出了喜悅之念,天也就現出景星慶雲。我心生出了忿怒之念,則天也就降下雷雨風雹。我心生出了威嚴之念,則天就表現出烈日秋霜的景色。此所謂“上應天象,下應人事”,是天人合一的道理。
這喜、怒、慈、嚴四種念頭,好像是天有四時景象,對于心體來說缺一不可,一切都是必要的現象,此四者是一致協調的,隨起隨滅過而不留,所以人心也是一樣。但上天是都能作用在適當的時候,故人蒙上天恩惠而化育生長,綿延不絕。
【前集一七四】
心體便是天體:一念之喜,景星慶雲;一念之慈,和風甘露;一念之嚴,烈日秋霜;何者少得。只要隨起隨滅,廓然無礙,便與太虛同體。
6月23日
無事寂寂以照惺惺,有事惺惺以主寂寂
人在周圍的環境沒有什麼變化的時候,心就像在睡眠時候一樣,心體的運用也非常遲鈍。心雖如此安靜,但若和外界的事物相接觸,則如同明鏡般映照出來,絕不使外界的動作有所逃脫。如果不能以靜寂來照見的話,心就陷于昏冥欲睡的狀態,對于一切意外事件的事理,都不能靈活敏捷了。
反之,當我們遇到意外事變的時候,心就忙亂不易控製,這時候一定要求其心平靜、沈著、警覺,以理智冷靜的頭腦去應付。
總之,心之爲用在閑暇之時,不可任其昏冥而入于眠睡狀態。在有事之秋,也不可狂亂慌張,始可免除錯誤。
【前集一七五】
無事時,心易昏冥,宜寂寂而照以惺惺;有事時,心易奔逸,宜惺惺而主以寂寂。
6月24日
明利害之情,忘利害之慮
古諺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置身于事外的旁觀者,才能夠虛心平氣來評議是非,辨別利害,所以他的判定是正確的。反之,置身于事中首當其事者,應當忘掉利害的念頭而能一心一意的處理,才可以使事業有所成就。
一個國家立法機構是評議政事的,而行政機構則是實行政事的,但是立法機構如果被行政機構驅使,或是行政機構受立法機構過分牽製,則兩方面都不能夠善盡其職,而使政治改善勢所不能。
這就是如上面所說的一樣,立法者雖然是居于超然地位,但應當熟悉事務內中的利害情形,而執政者雖然是居于當事人地位,但應當忘卻利害的顧慮。能夠這樣做,是一秉大公出于至誠,一切政事才能完滿而無阻礙。
【前集一七六】
議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身居事中,當忘利害之慮。
6月25日
操持嚴明,守正不阿
君子得志的時候,處于國家的樞要地位,要使威權行于天下,那就當操守嚴明,心氣和易。要守正不阿,勤勉修身,以天下爲己任。不稍放縱,不事營私,不結小人,不邪惡,執法公正無私,做事必須無過與不及,能夠如此做,不致有“近惡濁,以招腥擅之氣”或觸犯小人受不必要之氣的禍患。
範仲淹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因爲他有這種偉大的政治理想,才能成爲廟堂之器。這實在值得後世執政者效法。
我們做事必須要有防患未然的精神,凡事必須有了預備才能夠免去後患。怎樣才能做到以上的地步,還是要由正心、誠意、修身、正德方面下手,更必須言出必行,才可以擔當起政治上重責。
【前集一七七】
士君子處權門要路,操履要嚴明,心氣安和易,毋少隨而近腥檀之黨,亦毋過激而犯蜂之毒。
6月26日
渾然和氣,處世珍寶
有學問的人往往被無學問的人恥笑,有道德的人往往被險詐的小人排斥,有道行修養的宗教家往往被欺世的假慈善家誹謗。世間往往是認假而不認真。但是真正達到學問淵博、道行高深的學問家、宗教家們,他們絕不說一句罵人的話,看起來也絕不受他人的注意,這是和氣不露頭角,居身處世的最好辦法。
以節義爲外表的人,絕不是真正的節義。以道學爲號召的人,也絕不是真正的道學。所以,標榜節義反而因節義受社會人士亵渎,以道學爲號召的結果是反受世人的批評和嘲笑。
君子不標節義、不榜道學,只是審慎而不做惡事,亦不立善名受世間的褒揚。因此,只有渾然和氣不露鋒芒,才是處世之道、度世之寶啊!
【前集一七八】
標節義者,必以節義受謗;榜道學者,常因道學招尤;故君子不近惡事,亦不立善名;只渾然和氣,才是居身之珍。
6月27日
誠心和氣陶冶暴惡,名義氣節激砺邪曲
人性本是善良的,對于任何邪僻奸惡的人,都可以用方法引導、感化,這樣不但可以減少爲惡,並且可感化向善。比方對于虛僞奸詐的人,要誠心誠意的對待,使他感動得改變欺詐的行爲;對于粗暴不講道德的人,我們要以溫和的心情相接觸,就如焚名香以去惡臭,其暴逆之性就必定融化于和平氣氛之中。
對于爲一己的私利私欲而欺心的人,我們要給他名譽、義理與節操,使他本心恢複到善境,用這樣的作法,既不損人性,又合乎人的心理。能用適當的工夫,天下的人都能歸于教化而成善行。假如是以善心而不能去其惡行,那就是自己的德溥或是熱心不足。
在日本史上後叁年之役,源義家殺了敵人安倍宗任。俘虜了他的弟弟貞任,義家赦了他的罪過,命貞任爲他的近侍。貞任心裏打算替哥哥報仇,義家對于此事或許明知而不問,絲毫也不加警戒。貞任想要殺掉義家的機會很多,但是見了義家的威嚴。躊躇而不敢下手,經過一年,有一天義家外出,只有貞任一個人隨侍,他在義家的後面走著,認爲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
幾次想要拔刀殺掉義家,但看見了義家溫和慈祥的態度,還是忍住不下手。等到義家回府之後,貞任審然覺悟,向義家自首請罪,義家安慰了一番並未加以責備,貞任此後對義家更爲心服,就終生效忠于義家。這故事證明了和氣足可薰陶暴戾。
【前集一七九】
遇欺詐之人,以誠心感動之;遇暴戾的人,以和氣薰蒸之;遇傾邪私曲的人,以名義氣節激砺之,天下無不入我陶冶中矣。
6月28日
行至中點,一省吾身
6月29日
行至中點,再省吾身
6月30日
行至中點,叁省吾身
7月1日
和氣致祥瑞,潔白留清名
“慈悲”兩個字可以解釋爲“慈悲之心”,人有慈悲心,便有非常大的力量。所謂“醞釀兩間和氣”,是說可以製造出天地之間的溫和氣象。從前有一個學生,周遊西洋各國。看見買賣奴隸的事情太不人道,把人當成下等動物看待,實在覺得殘酷。于是,他主張解放奴隸。各國人受了他的感動,全都開始實行解放奴隸。
“寸心”是說人的心在胸中只有方寸之大,古語說:“一心潔白,留方千古。”中國古時候有一個名叫楊震的人,夜間有人給他送賄賂,說這件事誰也不會知道,請他收下,楊震當即告訴行賄的人說:“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如何可以說誰也不知道?”所以,楊震四知的清廉潔白名譽,乃得傳之于後世。
總之,人的一念至誠,可以動天地,所以我們應當勤去惡念而常起善心。
【前集一八0】
一念慈祥,可以醞釀兩間和氣;寸心潔白,可以昭垂百代清芬。
7月2日
庸德庸行,和平之基
在世間,有奇言異行的人不知作了多少驚怪駭人的事,他們爲了使人家知道他們的不平凡而想揚名于世,當然很好。可是,從古至今又有幾人可以安全度世,全了性命呢?
所以,言行怪異是涉性的禍根所在,只有道德才是合身保家最好的方策。以前莊子的混沌比喻不過是警世的一種寓言,人在混沌時期的無爲無事,當然就無傷人之本性。
太古時期的人大都很長命,到了後來人的智慧日漸進步,與…
《天天天藍(聖印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