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外界接觸更多了,于是變化多端加深,終于夭折了壽命。因此,只有與世無爭,免招了忌不討人厭,才是明哲保身之道。
【前集一八一】
陰謀怪習,異行奇能,俱是涉世的禍胎,又一個庸德庸行,便可以完混沌而召和平。
7月3日
忍得住耐得過,則得自在之境
古人說:“登高涉險,臨深履薄。”這個時候就要用上“耐”這一個字。不僅是登山踏雪需要這一個“耐”字,同樣的,你接觸陰險的社會,有高低障礙橫 互 在眼前,如果你不能堅持住這一個“耐”字,很少有成功的。如果忘了這個“耐”字,就立刻跌到了深山幽谷棘叢中,遭遇到喪身的危險。
從前有一農人,他家的後面有一座山崩塌了,他每天把後面山上的土運一些到他家前面的水塘。有一個有知識的人看見了,就對他說:“你每天運這些土的目的是什麼?”農人一面擦著臉上的汗,一面說:“我用山崩了的土填滿前面這個池塘,將來山也變成平地可以種田,池塘則變成菜圃種菜。再撒上一些麥種,一年的食糧也就不虞匮乏了。”
這個有知識的人笑了起來說:“這是不可能的事。你這是在說夢話。恐怕你日以繼夜不停的工作,這一生恐怕也不會填滿,我看你還是早早停止這個工作吧。”
這個農人搖搖頭說:“也許你說得很對,但是無論多麼困難的事情,只要能夠忍耐就沒有做不到的事,在我這一代即使不能成功,可以由我的兒子繼續來工作。兒子不能完成,再由孫子那一代來工作。”
有知識的人聽了這話不禁愕然:“你說的話簡直是荒唐,和你這樣的人說話,是自白的浪費了時間。”說完就氣憤的走了,而農人仍然頭也不擡,照舊做他移山填池的工作。
看了這一段故事之後,應當效法這農人的作風,還是聽從有知識的人的說法呢?
我想還是應當效法農人。不是嗎?
【前集一八二】
語雲:“登山耐側路,踏雪耐危橋。”一吋字極有意味。如傾險之人情,坎坷之世道,若不得一耐字撐持過去,幾何不墜入榛莽坑塹哉?
7月4日
心體瑩然,不失本真
憑一人的事業功名與天齊,或者是詩歌文章光海內,到頭來都不過是身外之物,遊戲人生。
所以,這些由外物而建立的人生,都是止于人間一個短短的時間而已。吾人最可尊敬的東西不在身外,而在于本心。如果人心的本體不受汙穢,像玉石一般清瑩光輝,就是不建功立業、不作文章,也是堂堂正正的做人。然而,世間許多的人不明白這個道理,往往被外物奪了他的心,這真是可憐之至。
禅宗修佛之道是直指其心而不求物外,所謂“明心見性于一念之間”就是必須先覺悟心體的本真,才能達到圓覺真知之境,修佛的方法,莫過于禅宗最爲直截了當。
【前集一八叁】
誇逞功業,炫耀文章,皆是靠外物做人。不知心體瑩然,本來不失,即無寸功只字,亦自有堂堂正正做人處。
7月5日
忙裏偷閑,鬧中取靜
當你在事務繁忙的時候,要想忙裏偷閑,就得先在閑暇的時候找一個機會,也就是說,在平常無事的時候,要把心安置好,有寄托的地方,然後,在忙裏才能不亂方寸而有悠閑時間。當你在喧嘩鬧亂中,想要取得一個寂靜的境界,就必須先要在寂靜當中立住一個中心主宰,也就是把自己的心緊緊的放在主宰萬物上;要使心不受外界的影響,否則心隨物動,心就要見異思遷,心就要隨事而變了。
英雄豪傑在戰亂中,每能當風高歌對月吟詩,其心顯然猶有充裕的境地。偉大的人物臨生死之變的時候,心不稍動,反而悠然像平時的料理事務。這都是掌握住良機,建立一個主宰,才能達到這一個境界。
【前集一八四】
忙裏要偷閑,須先向閑時討個把柄;鬧中要取靜,須先從靜處立個主宰。不然,未有不困境而遷,隨事而靡者。
7月6日
爲天地立心,爲子孫造福
心體是一個小天地,它和大的天地是相融合的。爲了完成這天地應有的使命,人應當體會到我心即是另一小天地,所以應當爲天地立心。
爲天地立心的道路有叁條:第一是不受外物的引誘而泯滅本心;第二是不要苛待他人到不堪忍受的痛苦程度;第叁是役使萬物要任其自然,不可以過用超越了限度使其力全消。此叁者即是人天地之心,人若能善爲體會運用,就可以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子孫造福。
不昧己心的人,心地一定是光明正大的;不盡人情的人,熱情一定是充沛有力的;不消耗物力的人,則一定愛惜物力。心地光明的人,則公正無私;熱情充沛的人,則人情厚重;愛惜物力的人,則不怕缺乏。此叁者可使大地立心、民命安穩和萬物生息。這不但可以使現在的生活美滿,也可以爲將來的子孫造福。
【前集一八五】
不昧己心,不盡人情,不竭物力;叁者可以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子孫造福。
7月7日
爲官公廉,居家恕儉
作官的人,應當遵守兩句話:第一是“公平無私來辦事,不要以私情而害公義”,也就是不能以私情來左右事務,這樣的辦事才能得到正確的判斷,而智慧也朗朗光明;第二是“清廉潔白”,不圖私利才能夠被人家尊敬信服,自然也就不失個人的威嚴。
其次,治家也必須遵守兩條訓誡:第一是“互相原諒對方過失”,這樣就不起什麼不平或抱怨,家庭間使和氣融融,心境自然平穩;第二是“力求儉約不浪費”,量入爲出,別家用常常是富足而沒有缺乏的憂慮。
【前集一八六】
居官有二話,曰:“唯公則生明,唯廉則生威。”居家有二語,曰:“唯恕則情平,唯儉則用足。”
7月8日
處富知貧,居安思危
人當富貴的時候並不感覺到有任何不足,所以對于貧窮人的苦痛,他們也感覺不到。
然而,世事變幻無常,人們被運命之神所愚弄,曾幾何時由高貴的地位變成了貧賤的環境。所以,我們應當在富貴的時候,不要忘記貧窮人的痛苦。常言說:“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能夠常常這樣思想,就能夠保持富貴悠久了。
其次是人當少壯時代,血氣旺盛,對于外界環境毫不懼怕,身體強壯勇氣百倍。然而,歲月易逝,不知轉瞬者之將至。所以,在年輕的時代,要知道衰老時期的辛酸痛苦,應當事先鍛煉身體,保持健康。
古語說:“少年休笑白頭翁,花開能有幾日紅。”又說:“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都是教人愛惜青春的意思。
【前集一八七】
處富貴之地,要知貧賤的痛癢;當少壯之時,須念衰老的辛酸。
7月9日
清濁並包,善惡兼容
處世之道,首先要明哲保身。如果一個人自己持身清白太過,亦受他人的忌視。人處世能夠清濁並包,容納汙穢,則豁豁大度,衆望所歸,以之成名建功立業都是無往而不利的。古時楚漢相爭,漢王能容物而項羽對人嫉苛,故漢王獲得垓下一戰的成功。
與人交際愛憎好惡之念不可過于分明。一切賢愚善惡總須包容于心,則未有不受尊敬的。古語說:“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大。”也就是這個道理。
做大人物處世,要訣亦在于此。
【前集一八八】
持身不可太皎潔,一切汙辱垢穢,要茹納得;與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惡賢愚要包容得。
7月10日
勿仇小人,勿媚君子
黃雀食蟲,貓來捕鼠,天地間萬物是互相製服著的。
所以,小人也自有製服它的人們存在,無須我來和他爲敵,小人自有他的敵手。我如果不與小人爲敵,小人自然也不會和我作對,這樣便可以避其禍害了。
對君子切莫逢迎谄媚,因爲君子是公平無私的,我如向他卑躬屈膝,反而引起它的鄙視,即或有所乞求,他也絕不施以恩惠。
所謂“士以器識”,千萬不要在君子面前失禮,致使他對我的器量低估過甚了。
【前集一八九】
休與小人仇仇,小人自有對頭;休向君子谄媚,君子原無私惠。
7月11日
疾病易醫,魔障難除
放縱情欲的人,好像口貪美味,耳貪妙音,心戀酒色,癡迷不悟。這些病當然比身體所得的痛要難治得多,但還不能說是到了不堪救藥的地步。
頑固于偏頗的道理,執一而不化的人,不接受他人的勸說,更不可以理喻解,這樣的病想要治療可就難了。
除去事物的障礙還不算是難事,但想除去拘泥于理由的障礙就難得多了。這種人即所謂的“食古不化”。
王陽明說:“除山中之盜易,除心中之賊難。”除有形的痛易,除無形的痛難。縱飲的痛是俗人的病症,執理的痛是學者的病症,和有病的學者去談究竟,是談不出什麼好結果的。
【前集一九0】
縱欲之病可醫,而勢理之病難醫;事物之障可除,而義理之障難除。
7月12日
金須百煉,矢不輕發
修養身心好比是冶煉刀劍,百煉鋼能成繞指柔。“若要工夫深,鐵杵磨成針。”工夫越久,其鋼越純越硬。
古時候楚國有夫妻二人冶鐵煉雌雄二劍,雄劍名叫“幹將”,雌劍名叫“莫邪”。他們用了極強的火力都煉不成功,最後,這個男人爲了增強火力,自己跳到爐中做燃料,于是雄劍成就了。女人見男人跳到爐中成了雄劍,她也跳到爐中,做了雌劍的燃料。于是,雌雄二劍幹將、莫邪遂成千古的名劍。不過,這段故事不見于正史,只是一段傳說故事,但也足以證明古人做事的專心與犧牲精神的偉大了。
煉劍工夫不深就不能成爲名劍,一般人凡事欲求速成,根本談不上修養。其次,做事好像是用千鈞之力拉開硬弓,必須用上全身的力量,如果輕拉而輕發,必定不會中的。如果輕于著手、草率從事的話,也必定不會有什麼大的功效。
【前集一九一】
磨砺當如百煉之金,急就者,非□養;施爲似千鈞之弩,輕發者,無宏功。
7月13日
甯爲小人所毀,毋爲君子所容
小人的行爲是只要認爲對自己有利益,對方雖然是惡人也可以互相爲用;如果沒有利益,對方雖然是善人,他也不去接近。小人只是知道依著自己的利益而予人以毀譽。
所以,被小人嫌忌或誹謗,…
《天天天藍(聖印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