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天天蓝(圣印法师)▪P7

  ..续本文上一页外界接触更多了,于是变化多端加深,终于夭折了寿命。因此,只有与世无争,免招了忌不讨人厌,才是明哲保身之道。

  【前集一八一】

  阴谋怪习,异行奇能,俱是涉世的祸胎,又一个庸德庸行,便可以完混沌而召和平。

  7月3日

  忍得住耐得过,则得自在之境

  古人说:“登高涉险,临深履薄。”这个时候就要用上“耐”这一个字。不仅是登山踏雪需要这一个“耐”字,同样的,你接触阴险的社会,有高低障碍横 互 在眼前,如果你不能坚持住这一个“耐”字,很少有成功的。如果忘了这个“耐”字,就立刻跌到了深山幽谷棘丛中,遭遇到丧身的危险。

  从前有一农人,他家的后面有一座山崩塌了,他每天把后面山上的土运一些到他家前面的水塘。有一个有知识的人看见了,就对他说:“你每天运这些土的目的是什么?”农人一面擦著脸上的汗,一面说:“我用山崩了的土填满前面这个池塘,将来山也变成平地可以种田,池塘则变成菜圃种菜。再撒上一些麦种,一年的食粮也就不虞匮乏了。”

  这个有知识的人笑了起来说:“这是不可能的事。你这是在说梦话。恐怕你日以继夜不停的工作,这一生恐怕也不会填满,我看你还是早早停止这个工作吧。”

  这个农人摇摇头说:“也许你说得很对,但是无论多么困难的事情,只要能够忍耐就没有做不到的事,在我这一代即使不能成功,可以由我的儿子继续来工作。儿子不能完成,再由孙子那一代来工作。”

  有知识的人听了这话不禁愕然:“你说的话简直是荒唐,和你这样的人说话,是自白的浪费了时间。”说完就气愤的走了,而农人仍然头也不抬,照旧做他移山填池的工作。

  看了这一段故事之后,应当效法这农人的作风,还是听从有知识的人的说法呢?

  我想还是应当效法农人。不是吗?

  【前集一八二】

  语云:“登山耐侧路,踏雪耐危桥。”一吋字极有意味。如倾险之人情,坎坷之世道,若不得一耐字撑持过去,几何不坠入榛莽坑堑哉?

  7月4日

  心体莹然,不失本真

  凭一人的事业功名与天齐,或者是诗歌文章光海内,到头来都不过是身外之物,游戏人生。

  所以,这些由外物而建立的人生,都是止于人间一个短短的时间而已。吾人最可尊敬的东西不在身外,而在于本心。如果人心的本体不受污秽,像玉石一般清莹光辉,就是不建功立业、不作文章,也是堂堂正正的做人。然而,世间许多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往往被外物夺了他的心,这真是可怜之至。

  禅宗修佛之道是直指其心而不求物外,所谓“明心见性于一念之间”就是必须先觉悟心体的本真,才能达到圆觉真知之境,修佛的方法,莫过于禅宗最为直截了当。

  【前集一八三】

  夸逞功业,炫耀文章,皆是靠外物做人。不知心体莹然,本来不失,即无寸功只字,亦自有堂堂正正做人处。

  7月5日

  忙里偷闲,闹中取静

  当你在事务繁忙的时候,要想忙里偷闲,就得先在闲暇的时候找一个机会,也就是说,在平常无事的时候,要把心安置好,有寄托的地方,然后,在忙里才能不乱方寸而有悠闲时间。当你在喧哗闹乱中,想要取得一个寂静的境界,就必须先要在寂静当中立住一个中心主宰,也就是把自己的心紧紧的放在主宰万物上;要使心不受外界的影响,否则心随物动,心就要见异思迁,心就要随事而变了。

  英雄豪杰在战乱中,每能当风高歌对月吟诗,其心显然犹有充裕的境地。伟大的人物临生死之变的时候,心不稍动,反而悠然像平时的料理事务。这都是掌握住良机,建立一个主宰,才能达到这一个境界。

  【前集一八四】

  忙里要偷闲,须先向闲时讨个把柄;闹中要取静,须先从静处立个主宰。不然,未有不困境而迁,随事而靡者。

  7月6日

  为天地立心,为子孙造福

  心体是一个小天地,它和大的天地是相融合的。为了完成这天地应有的使命,人应当体会到我心即是另一小天地,所以应当为天地立心。

  为天地立心的道路有三条:第一是不受外物的引诱而泯灭本心;第二是不要苛待他人到不堪忍受的痛苦程度;第三是役使万物要任其自然,不可以过用超越了限度使其力全消。此三者即是人天地之心,人若能善为体会运用,就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子孙造福。

  不昧己心的人,心地一定是光明正大的;不尽人情的人,热情一定是充沛有力的;不消耗物力的人,则一定爱惜物力。心地光明的人,则公正无私;热情充沛的人,则人情厚重;爱惜物力的人,则不怕缺乏。此三者可使大地立心、民命安稳和万物生息。这不但可以使现在的生活美满,也可以为将来的子孙造福。

  【前集一八五】

  不昧己心,不尽人情,不竭物力;三者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子孙造福。

  7月7日

  为官公廉,居家恕俭

  作官的人,应当遵守两句话:第一是“公平无私来办事,不要以私情而害公义”,也就是不能以私情来左右事务,这样的办事才能得到正确的判断,而智慧也朗朗光明;第二是“清廉洁白”,不图私利才能够被人家尊敬信服,自然也就不失个人的威严。

  其次,治家也必须遵守两条训诫:第一是“互相原谅对方过失”,这样就不起什么不平或抱怨,家庭间使和气融融,心境自然平稳;第二是“力求俭约不浪费”,量入为出,别家用常常是富足而没有缺乏的忧虑。

  

  【前集一八六】

  居官有二话,曰:“唯公则生明,唯廉则生威。”居家有二语,曰:“唯恕则情平,唯俭则用足。”

  7月8日

  处富知贫,居安思危

  人当富贵的时候并不感觉到有任何不足,所以对于贫穷人的苦痛,他们也感觉不到。

  然而,世事变幻无常,人们被运命之神所愚弄,曾几何时由高贵的地位变成了贫贱的环境。所以,我们应当在富贵的时候,不要忘记贫穷人的痛苦。常言说:“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能够常常这样思想,就能够保持富贵悠久了。

  其次是人当少壮时代,血气旺盛,对于外界环境毫不惧怕,身体强壮勇气百倍。然而,岁月易逝,不知转瞬者之将至。所以,在年轻的时代,要知道衰老时期的辛酸痛苦,应当事先锻炼身体,保持健康。

  古语说:“少年休笑白头翁,花开能有几日红。”又说:“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都是教人爱惜青春的意思。

  【前集一八七】

  处富贵之地,要知贫贱的痛痒;当少壮之时,须念衰老的辛酸。

  7月9日

  清浊并包,善恶兼容

  处世之道,首先要明哲保身。如果一个人自己持身清白太过,亦受他人的忌视。人处世能够清浊并包,容纳污秽,则豁豁大度,众望所归,以之成名建功立业都是无往而不利的。古时楚汉相争,汉王能容物而项羽对人嫉苛,故汉王获得垓下一战的成功。

  与人交际爱憎好恶之念不可过于分明。一切贤愚善恶总须包容于心,则未有不受尊敬的。古语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也就是这个道理。

  做大人物处世,要诀亦在于此。

  【前集一八八】

  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恶贤愚要包容得。

  7月10日

  勿仇小人,勿媚君子

  黄雀食虫,猫来捕鼠,天地间万物是互相制服著的。

  所以,小人也自有制服它的人们存在,无须我来和他为敌,小人自有他的敌手。我如果不与小人为敌,小人自然也不会和我作对,这样便可以避其祸害了。

  对君子切莫逢迎谄媚,因为君子是公平无私的,我如向他卑躬屈膝,反而引起它的鄙视,即或有所乞求,他也绝不施以恩惠。

  所谓“士以器识”,千万不要在君子面前失礼,致使他对我的器量低估过甚了。

  【前集一八九】

  休与小人仇仇,小人自有对头;休向君子谄媚,君子原无私惠。

  7月11日

  疾病易医,魔障难除

  放纵情欲的人,好像口贪美味,耳贪妙音,心恋酒色,痴迷不悟。这些病当然比身体所得的痛要难治得多,但还不能说是到了不堪救药的地步。

  顽固于偏颇的道理,执一而不化的人,不接受他人的劝说,更不可以理喻解,这样的病想要治疗可就难了。

  除去事物的障碍还不算是难事,但想除去拘泥于理由的障碍就难得多了。这种人即所谓的“食古不化”。

  王阳明说:“除山中之盗易,除心中之贼难。”除有形的痛易,除无形的痛难。纵饮的痛是俗人的病症,执理的痛是学者的病症,和有病的学者去谈究竟,是谈不出什么好结果的。

  【前集一九0】

  纵欲之病可医,而势理之病难医;事物之障可除,而义理之障难除。

  7月12日

  金须百炼,矢不轻发

  修养身心好比是冶炼刀剑,百炼钢能成绕指柔。“若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工夫越久,其钢越纯越硬。

  古时候楚国有夫妻二人冶铁炼雌雄二剑,雄剑名叫“干将”,雌剑名叫“莫邪”。他们用了极强的火力都炼不成功,最后,这个男人为了增强火力,自己跳到炉中做燃料,于是雄剑成就了。女人见男人跳到炉中成了雄剑,她也跳到炉中,做了雌剑的燃料。于是,雌雄二剑干将、莫邪遂成千古的名剑。不过,这段故事不见于正史,只是一段传说故事,但也足以证明古人做事的专心与牺牲精神的伟大了。

  炼剑工夫不深就不能成为名剑,一般人凡事欲求速成,根本谈不上修养。其次,做事好像是用千钧之力拉开硬弓,必须用上全身的力量,如果轻拉而轻发,必定不会中的。如果轻于著手、草率从事的话,也必定不会有什么大的功效。

  【前集一九一】

  磨砺当如百炼之金,急就者,非□养;施为似千钧之弩,轻发者,无宏功。

  7月13日

  宁为小人所毁,毋为君子所容

  小人的行为是只要认为对自己有利益,对方虽然是恶人也可以互相为用;如果没有利益,对方虽然是善人,他也不去接近。小人只是知道依著自己的利益而予人以毁誉。

  所以,被小人嫌忌或诽谤,…

《天天天蓝(圣印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