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于个人并无丝毫的损失。如果为小人所喜悦而自以为得计,那就难免被人家认为是与小人臭味相投了。
君子虽然面对一个人,也要讲道说法,导人向善。只要有一线希望,都不轻易的放弃,而对于没有希望的小人就不用说了。
所以,受君子的斥责,正是证明自己还是一个有希望的人。如果我有了过失,受君子宽恕而不加责备,那就说明我已没有做善人的希望了。
【前集一九二】
宁为小人所忌毁,毋为小人所媚悦;宁为君子所责备,毋为君子所包容。
7月14日
好利者害显而浅,好名者害隐而深
整日为利益而奔走的小人,自始就不重视道义,做事的时候公然超出道德的范围,去做那些不正当的事,流毒于社会,当然为社会一般人所指责,但他为害的范围并不深广。
反之,为求名誉的伪君子,戴著假面具,在暗中却多行不义与不德,他对于社会的害处使人不知不觉,久而久之其所行之恶越多而其害处亦越大。在社会里,教育家、宗教家和事业家,在名教、慈善与社会救济等等的美名之下,以饱私囊的人不知有多少,而其害处之深也不知有多大啊!
【前集一九三】
好利者,逸出于道义之外,其害显而浅;好名者,窜入于道义之中,其害隐而深。
7月15日
忘恩报怨,刻薄之尤
人情的缺点有种种不同,其中最无人情缺点的要算是受恩不报;反之,对人有怨,时常挂念于心。这样的人要算是违反人的常情了。
听见人家的恶事,不管真假却深信不疑,并且以幸灾乐祸的心情来待人处世,唯恐人家比自己强,希望人家都不如自己。
这种心理如果能导之以正、化之以德,未始不可变成向上前进的意志,但是,如果任性妄为而不受人批评指正,则养成残酷刻薄的行为,最后终至身败名裂。
【前集一九四】
受人之恩,虽深不报,怨则浅亦报之;闻人之恶,虽隐不疑,善则显亦疑之。此刻之极,薄之尤也;宜切戒之。
7月16日
谗言如云蔽日,甘言如风侵肌
人们受了谗言诽谤,或破人恶意攻击,心中有冤无处诉,感觉委曲,然而事实总是事实;如果不是实在的诬陷,这不过是短暂的黑暗,宛如乌云遮日,不久云散而重现光明;所以,人们如果被他人造了谣言,最好不去理会,久而久之自会水落石出,谣言不攻而自破了。因此造谣言的人如果再去挑拨离间,也就不再发生效果了。
人们都喜欢赞扬或受人尊敬。有些人专会收买人欢心,对人当面恭维,这种谄媚阿谀的风气,如果不改正过来,就好比是由窗缝钻进来的寒风,不知不觉逼侵人身肌肤,久之便得了寒风侵袭的病症,使人受了健康的损害而不自觉。
所以,甘言蜜语欺骗人的话,绝不可随便听信,以免损害了品德。宁受人谤勿受人扬,受人诽谤则知所警惕,受人谄媚则败德丧身而不觉。
【前集一九五】
谗夫毁士,如寸云蔽日,不久自明;媚子阿人,似隙风侵肌,不觉其损。
7月17日
戒高绝之行,忌褊急之衷
高山峻岭地质大都是岩石,所以草木不易生长;拿来和人相比,就是说人的性格如过于刚慢自用,过于坚顽就不易与人相近,结果孤立无援,事业难成。社会是一群人民的组合,如果大家对你印象不好,又将何所适从呢?反之,在溪谷幽深之处,草木苍翠,这是说人的性格如果能够俯顺人情,则大家都愿意相亲接近。
另外,在水湍急的洪流里面,鱼鳖很难停留。这正代表人的性格偏急狭隘,量小不能容物,则他人都避而远之。又如在深海巨洋里面,不但能容鱼鳖且可隐匿蛟龙;这好比人的气量宽大能够包罗万象,则人们都愿来趋附。所以,君子处世要兼容并包。古语说:“得道者多助,失德者寡助。”人能谦恭待人,仁民爱物,自不会孤立。所谓“德不孤必有邻”,就是这个道理。
【前集一九六】
山之高峻处无木,而溪谷回环则草木丛生;水之湍急处无鱼,而渊潭停蓄则鱼鳖聚集。此高绝之行,褊急之衷,君子重有戒焉。
7月18日
虚圆立业,偾事失机
古今中外,成大功、立大业的圣贤豪杰,做人多半是虚心求教,宽宏大量,其做事则能机敏圆融容人纳物。
反之,执著顽梗不化的人,做人则心性偏激,不能容物,做事则主观太强成见太深。
伟大的人物能善于用人,凡事从大处著眼,不拘泥小节,所以因人成事,其功业成就并非出于偶然。而执著自恃的人,却往往失掉机会,甚至功败垂成,楚汉相争的项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前集一九七】
建功立业者,多虚圆之士;偾事失机者,必执拗之人。
7月19日
处世要道,不即不离
处世如果和俗人混同搅在一起,自己也就成了平凡之人,谈不上什么建功立业,崭露头角。反之,如果不同于世俗,并且表现出与世俗完全不相同,那就被俗人排除而孤立起来。所以,处世既不要流于世俗,也不能与世俗完全相异,总要中正不移合乎中庸之道。仿佛人在水里面游泳,既不能离开水面,也不能沉溺水里,才能向前进行。
其次,做事情不要讨人厌恶,但也不能使一切的人都喜欢,因为事业不是一人之力所能成就,会与很多的人发生关系。讨人厌恶,则人人不愿同他接近,做事就无人帮助,事业也绝不会成功。如果要令一切的人都喜欢,必须迎合一切人的意旨去作业,结果是不能按著自己的意志去做,也做不出什么有益的事业来。
因此,吾人是既不讨人厌恶,也不讨人喜欢,能够处于中庸之道无太过与不及,这样才是处世的仪规。
【前集一九八】
处世不宜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作事不宜令人厌,亦不宜令人喜。
7月20日
老当益壮,大器晚成
人当少壮时,年富力强,血气方刚,志气旺盛,精力充沛。一到老年精力衰颓了,志气也不免消沉,一旦有了疾病便一病不起,所以,人到老年应格外锻炼体格奋发精神,越老而越壮健才好。就像黄昏日头虽然快要落下,仍然映现出一片绚烂的云彩。
一年之中到了冬天,行将岁暮,一切草木都露出枯萎状态,唯有那橙橘之类树木,正在默默结果生实。所以,君子在晚年更应当比少壮时期精神百倍,古人说:“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意思也就是人到老年当如松柏之强劲,做事应当贯彻到底,亦如人生最后都有个归宿,凡事都有个结果啊!
【前集一九九】
日既暮而犹烟霞绚烂,岁将晚而更橙橘芳馨。故末路晚年,君子更宜精神百倍。
7月21日
藏才隐智,任重致远
“行知病虎,立如眠鹰”是形容人聪明才华不外露,但也说明了人的心机深刻,智谋高远隐秘。
所谓:“静若处女,动若脱兔。”当鹰在搏兔或虎在攫食的时候,最先是不动声色,不露锋芒,懒懒的好像在睡觉,其实它是在作准备,不发则已,一发即必达到他攫取食物的目的,所以,君子应当要有“鹰立如睡,虎行若病”的工夫,才能勇于任事。
常言说得好:“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也就是说,君子要聪明才华不露,才是明哲保身、消灾远祸的最好方法。
【前集二00】
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他攫入噬人手段处。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肩鸿任钜的力量。
7月22日
过俭者吝蔷,过让者卑曲
俭为美德,但太过则变成吝蔷,有伤大雅。礼让是美行,但太过则足恭曲谨,反而有失常态。所以,君子处世无过与不及,只要恰到好处。
处于动乱的社会,人心陷溺已久,只知争夺权利,忘掉道德义行,以致风俗日坏,道德沦亡。
要想使人心恢复,重整道德风俗,只有从生活上著手。
首先应当制止奢靡浮华的生活和改正虚伪不诚的风气,使人人生活节俭朴实,养成崇礼的德性,在物质生活上不要太吝蔷,或是太奢侈,在精神生活上要宁奉之拙勿失之巧。做到这样,才能够转移风俗,振作人心。
【前集二0一】
俭,美德也,过则为悭吝,为鄙吾,反伤雅道;让,懿行也,过则为足恭,为曲谨,多出机心。
7月23日
喜庆安危,勿介于心
不要忧愁失意,要知道失意正是得意的基础。不要欢喜得意,要知道得意正是失意的根源。不要以为有恃而无恐,应当晓得“日中则昃,月盈则亏”。
天道尚不可久恃,何况人事呢?不要怕起头困难,这困难是为了更向前进一步。
在佛家看来,人生原无得意与失意,只是人的观念的分别。世间一切事物皆知电光石火,皆知梦幻泡影,在人生道路上只有用辛苦突破艰难,就像蜗牛爬壁,一步步的往上而已。人入世以来,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只求人生在世平安即可。
【前集二0二】
毋忧拂意,毋喜快心,毋恃久安,毋惮初难。
7月24日
宴乐声色名位,三者不可过贪
日以继夜贪图酣乐的人家,是奢侈浪费生活的代表,这样的人家享受过度,等到福报已完,便互见衰败消亡。
古时候读书的人都是“十载寒窗一举成名”,如果在读书的时候就贪爱那些声色之乐、华美之装,这样的士人,也绝对不是真的读好了书。即使是读了些书,也不是治国安邦的经典。不过是一些骚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于世无补,于身无益,结果无声无嗅的埋没了一生。有的文人无行,还做出许多风流韵事为后人的笑柄。
有知识的人,如果名利心太重,就会不顾一切争权夺利。自古为了功名利禄臣逆拭其君父者,不知道有多少,如王莽、曹操、隋炀帝、唐太宗之辈,尽管是位高权重,或是贵为天子,但是在百代之下,后人的笔墨形容,也是难脱公道啊!
【前集二0三】
饮宴之乐多,不是个好人家;声华之习胜,不是个好士子;名住之念重,不是个好臣士。
7月25日
乐极生悲,苦尽甘来
世人多半以为自己所喜欢的便是快乐,反而被乐心把他引到了苦痛的境界。比方说喜欢吃好穿好的人,认为衣食丰满就是快乐,不知他被这享乐的心引到了负债累累的境域,因此是苦痛不是快乐了。
反之,明达事理的人,常处逆境和有…
《天天天蓝(圣印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