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于個人並無絲毫的損失。如果爲小人所喜悅而自以爲得計,那就難免被人家認爲是與小人臭味相投了。
君子雖然面對一個人,也要講道說法,導人向善。只要有一線希望,都不輕易的放棄,而對于沒有希望的小人就不用說了。
所以,受君子的斥責,正是證明自己還是一個有希望的人。如果我有了過失,受君子寬恕而不加責備,那就說明我已沒有做善人的希望了。
【前集一九二】
甯爲小人所忌毀,毋爲小人所媚悅;甯爲君子所責備,毋爲君子所包容。
7月14日
好利者害顯而淺,好名者害隱而深
整日爲利益而奔走的小人,自始就不重視道義,做事的時候公然超出道德的範圍,去做那些不正當的事,流毒于社會,當然爲社會一般人所指責,但他爲害的範圍並不深廣。
反之,爲求名譽的僞君子,戴著假面具,在暗中卻多行不義與不德,他對于社會的害處使人不知不覺,久而久之其所行之惡越多而其害處亦越大。在社會裏,教育家、宗教家和事業家,在名教、慈善與社會救濟等等的美名之下,以飽私囊的人不知有多少,而其害處之深也不知有多大啊!
【前集一九叁】
好利者,逸出于道義之外,其害顯而淺;好名者,竄入于道義之中,其害隱而深。
7月15日
忘恩報怨,刻薄之尤
人情的缺點有種種不同,其中最無人情缺點的要算是受恩不報;反之,對人有怨,時常挂念于心。這樣的人要算是違反人的常情了。
聽見人家的惡事,不管真假卻深信不疑,並且以幸災樂禍的心情來待人處世,唯恐人家比自己強,希望人家都不如自己。
這種心理如果能導之以正、化之以德,未始不可變成向上前進的意志,但是,如果任性妄爲而不受人批評指正,則養成殘酷刻薄的行爲,最後終至身敗名裂。
【前集一九四】
受人之恩,雖深不報,怨則淺亦報之;聞人之惡,雖隱不疑,善則顯亦疑之。此刻之極,薄之尤也;宜切戒之。
7月16日
讒言如雲蔽日,甘言如風侵肌
人們受了讒言誹謗,或破人惡意攻擊,心中有冤無處訴,感覺委曲,然而事實總是事實;如果不是實在的誣陷,這不過是短暫的黑暗,宛如烏雲遮日,不久雲散而重現光明;所以,人們如果被他人造了謠言,最好不去理會,久而久之自會水落石出,謠言不攻而自破了。因此造謠言的人如果再去挑撥離間,也就不再發生效果了。
人們都喜歡贊揚或受人尊敬。有些人專會收買人歡心,對人當面恭維,這種谄媚阿谀的風氣,如果不改正過來,就好比是由窗縫鑽進來的寒風,不知不覺逼侵人身肌膚,久之便得了寒風侵襲的病症,使人受了健康的損害而不自覺。
所以,甘言蜜語欺騙人的話,絕不可隨便聽信,以免損害了品德。甯受人謗勿受人揚,受人誹謗則知所警惕,受人谄媚則敗德喪身而不覺。
【前集一九五】
讒夫毀士,如寸雲蔽日,不久自明;媚子阿人,似隙風侵肌,不覺其損。
7月17日
戒高絕之行,忌褊急之衷
高山峻嶺地質大都是岩石,所以草木不易生長;拿來和人相比,就是說人的性格如過于剛慢自用,過于堅頑就不易與人相近,結果孤立無援,事業難成。社會是一群人民的組合,如果大家對你印象不好,又將何所適從呢?反之,在溪谷幽深之處,草木蒼翠,這是說人的性格如果能夠俯順人情,則大家都願意相親接近。
另外,在水湍急的洪流裏面,魚鼈很難停留。這正代表人的性格偏急狹隘,量小不能容物,則他人都避而遠之。又如在深海巨洋裏面,不但能容魚鼈且可隱匿蛟龍;這好比人的氣量寬大能夠包羅萬象,則人們都願來趨附。所以,君子處世要兼容並包。古語說:“得道者多助,失德者寡助。”人能謙恭待人,仁民愛物,自不會孤立。所謂“德不孤必有鄰”,就是這個道理。
【前集一九六】
山之高峻處無木,而溪谷回環則草木叢生;水之湍急處無魚,而淵潭停蓄則魚鼈聚集。此高絕之行,褊急之衷,君子重有戒焉。
7月18日
虛圓立業,偾事失機
古今中外,成大功、立大業的聖賢豪傑,做人多半是虛心求教,寬宏大量,其做事則能機敏圓融容人納物。
反之,執著頑梗不化的人,做人則心性偏激,不能容物,做事則主觀太強成見太深。
偉大的人物能善于用人,凡事從大處著眼,不拘泥小節,所以因人成事,其功業成就並非出于偶然。而執著自恃的人,卻往往失掉機會,甚至功敗垂成,楚漢相爭的項羽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前集一九七】
建功立業者,多虛圓之士;偾事失機者,必執拗之人。
7月19日
處世要道,不即不離
處世如果和俗人混同攪在一起,自己也就成了平凡之人,談不上什麼建功立業,嶄露頭角。反之,如果不同于世俗,並且表現出與世俗完全不相同,那就被俗人排除而孤立起來。所以,處世既不要流于世俗,也不能與世俗完全相異,總要中正不移合乎中庸之道。仿佛人在水裏面遊泳,既不能離開水面,也不能沈溺水裏,才能向前進行。
其次,做事情不要討人厭惡,但也不能使一切的人都喜歡,因爲事業不是一人之力所能成就,會與很多的人發生關系。討人厭惡,則人人不願同他接近,做事就無人幫助,事業也絕不會成功。如果要令一切的人都喜歡,必須迎合一切人的意旨去作業,結果是不能按著自己的意志去做,也做不出什麼有益的事業來。
因此,吾人是既不討人厭惡,也不討人喜歡,能夠處于中庸之道無太過與不及,這樣才是處世的儀規。
【前集一九八】
處世不宜與俗同,亦不宜與俗異;作事不宜令人厭,亦不宜令人喜。
7月20日
老當益壯,大器晚成
人當少壯時,年富力強,血氣方剛,志氣旺盛,精力充沛。一到老年精力衰頹了,志氣也不免消沈,一旦有了疾病便一病不起,所以,人到老年應格外鍛煉體格奮發精神,越老而越壯健才好。就像黃昏日頭雖然快要落下,仍然映現出一片絢爛的雲彩。
一年之中到了冬天,行將歲暮,一切草木都露出枯萎狀態,唯有那橙橘之類樹木,正在默默結果生實。所以,君子在晚年更應當比少壯時期精神百倍,古人說:“歲寒而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這意思也就是人到老年當如松柏之強勁,做事應當貫徹到底,亦如人生最後都有個歸宿,凡事都有個結果啊!
【前集一九九】
日既暮而猶煙霞絢爛,歲將晚而更橙橘芳馨。故末路晚年,君子更宜精神百倍。
7月21日
藏才隱智,任重致遠
“行知病虎,立如眠鷹”是形容人聰明才華不外露,但也說明了人的心機深刻,智謀高遠隱秘。
所謂:“靜若處女,動若脫兔。”當鷹在搏兔或虎在攫食的時候,最先是不動聲色,不露鋒芒,懶懶的好像在睡覺,其實它是在作准備,不發則已,一發即必達到他攫取食物的目的,所以,君子應當要有“鷹立如睡,虎行若病”的工夫,才能勇于任事。
常言說得好:“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若愚。”也就是說,君子要聰明才華不露,才是明哲保身、消災遠禍的最好方法。
【前集二00】
鷹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他攫入噬人手段處。故君子要聰明不露,才華不逞,才有肩鴻任钜的力量。
7月22日
過儉者吝薔,過讓者卑曲
儉爲美德,但太過則變成吝薔,有傷大雅。禮讓是美行,但太過則足恭曲謹,反而有失常態。所以,君子處世無過與不及,只要恰到好處。
處于動亂的社會,人心陷溺已久,只知爭奪權利,忘掉道德義行,以致風俗日壞,道德淪亡。
要想使人心恢複,重整道德風俗,只有從生活上著手。
首先應當製止奢靡浮華的生活和改正虛僞不誠的風氣,使人人生活節儉樸實,養成崇禮的德性,在物質生活上不要太吝薔,或是太奢侈,在精神生活上要甯奉之拙勿失之巧。做到這樣,才能夠轉移風俗,振作人心。
【前集二0一】
儉,美德也,過則爲悭吝,爲鄙吾,反傷雅道;讓,懿行也,過則爲足恭,爲曲謹,多出機心。
7月23日
喜慶安危,勿介于心
不要憂愁失意,要知道失意正是得意的基礎。不要歡喜得意,要知道得意正是失意的根源。不要以爲有恃而無恐,應當曉得“日中則昃,月盈則虧”。
天道尚不可久恃,何況人事呢?不要怕起頭困難,這困難是爲了更向前進一步。
在佛家看來,人生原無得意與失意,只是人的觀念的分別。世間一切事物皆知電光石火,皆知夢幻泡影,在人生道路上只有用辛苦突破艱難,就像蝸牛爬壁,一步步的往上而已。人入世以來,是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的,只求人生在世平安即可。
【前集二0二】
毋憂拂意,毋喜快心,毋恃久安,毋憚初難。
7月24日
宴樂聲色名位,叁者不可過貪
日以繼夜貪圖酣樂的人家,是奢侈浪費生活的代表,這樣的人家享受過度,等到福報已完,便互見衰敗消亡。
古時候讀書的人都是“十載寒窗一舉成名”,如果在讀書的時候就貪愛那些聲色之樂、華美之裝,這樣的士人,也絕對不是真的讀好了書。即使是讀了些書,也不是治國安邦的經典。不過是一些騷人墨客的詩詞歌賦,于世無補,于身無益,結果無聲無嗅的埋沒了一生。有的文人無行,還做出許多風流韻事爲後人的笑柄。
有知識的人,如果名利心太重,就會不顧一切爭權奪利。自古爲了功名利祿臣逆拭其君父者,不知道有多少,如王莽、曹操、隋炀帝、唐太宗之輩,盡管是位高權重,或是貴爲天子,但是在百代之下,後人的筆墨形容,也是難脫公道啊!
【前集二0叁】
飲宴之樂多,不是個好人家;聲華之習勝,不是個好士子;名住之念重,不是個好臣士。
7月25日
樂極生悲,苦盡甘來
世人多半以爲自己所喜歡的便是快樂,反而被樂心把他引到了苦痛的境界。比方說喜歡吃好穿好的人,認爲衣食豐滿就是快樂,不知他被這享樂的心引到了負債累累的境域,因此是苦痛不是快樂了。
反之,明達事理的人,常處逆境和有…
《天天天藍(聖印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