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R>
观无量寿经笺注
一卷
民国、无锡丁福保笺注
笺注
观无量寿经释论
一卷
民国、吕碧城造
释论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集解
今讲此经,先释经题,次明译史,后释经文。
壹、释经题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据下经文,阿难请问,佛立二名。初云:「此经名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加一经字,共二十字。此从心境为名也。又云:「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更加经字,共有九字。此从破障感报为名也。就初名中,「观」之一字,能观智也。下十八字,所观境也。「极乐国土」,即是依报,摄前六观(一、日观,二、水观,三、地观,四、树观,五、池观,六、总观)。「无量寿」下,即是正报,摄后十观(七、华座观,八、圣像观,九、佛身观,十、观音观,十一、势至观,十二、普往生观,十三、杂明佛菩萨观,十四、上品生观,十五、中品生观,十六、下品生观)。观佛,总前三观。下二菩萨,总摄七观。故此一题,十六皆足。次名中,「净除业障」,总前十六观行力用。观成破障,即现因也。「生诸佛前」,即来果也。不指弥陀,而言「诸佛」者,即下经云:「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等。 今翻译家,止用初名,仍从省约。但据诸佛,深合经旨。天台疏云:「举正报以收依报,述化主以包徒众;观虽十六,言佛便周。」此约举要包摄前后释也。远师疏云:「此经以观佛为主,故偏举之。」此据经宗诸观相从释也。今详两释,后义最长。以正为观佛,须先国土,以为由渐;后因观佛,旁及徒众,以显周遍。是以佛观文中,独名念佛三昧也。
题中上七字为别题,别在今文;下一字为通题,通及众典。上二字,标能说教主;下五字,示所说行法。
初、能说中,佛是十号之一。说谓悦可众心(案:此约听者而言,故云「悦可众心」。天台疏云:「说者,悦所怀也。」妙宗钞释云:「悦,是畅悦。怀,是心怀。若就此经,即是如来久修久证念佛三昧,蕴之在怀,今机扣发,说之,乃畅昔之所怀。」)。此方化主,定是释迦,故但举通号。下所观境,恐滥余尊,则通别齐举。准智度论云:经通五人说:一佛,二圣弟子,三诸仙,四诸天鬼神,五变化人。欲显此经是佛自说,简非余人,令生信受。然一代时教,律唯佛说,特彰秘胜;经通余人,但须印可。然就经中,净土一法,定是佛说,明非小圣余凡所知。是以他经或容不着,诸净土经并须标简。
二、所说法中,上一字,即能观心;下四字,即所观境。 初中、大小观法,并指第六意识为能观体。五阴之中,善行阴摄。行前三心,体唯无记;必取行心成业,方能感报招生。准下经文,或名想念,或号思惟,名异体同,莫不皆指意思为能观耳。(以上皆录灵芝疏)
大乘义章二云:「粗思名觉,细思名观。」智度论十七:「问曰:有觉有观,为一法、为二法耶?答曰:二法。粗心初念,是名为觉;细心分别,是名为观。譬如撞钟,初声大时名为觉,后声细微名为观。」(笺注)
次、所观中,梵云阿弥陀,此翻无量寿,亦云无量光。寿即表福,是解脱德;光即表智,是般若德。般若解脱共严法身,即同居净土摄生教主。观音补处,实有寿限;且据凡小莫数,故言无量。佛者,具云佛陀,此翻觉者。觉有二义:一、觉察义,四住如贼,唯圣觉知,不能为害;二、觉悟义,无明如睡,圣慧一起,如眠得悟。对彼二乘,故名大觉。超彼等觉,故名妙觉。且据一相,余如别说。身相光明,具如佛观。(灵芝疏)
经者,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契有二义:一、上契诸佛之理,二、下契众生之机。经复多义:佛地开二:一、贯穿,贯穿所说法也。二、摄持,摄持所化生也。此方四义:一、常,三世不易也;二、法,十方同轨也;三、径,古今共由也;四、典,远近尊守也。(直指疏)
此经以观无量寿名者,专明极乐教主依正庄严,慈悲方便,与他方诸佛不相混滥;欲令众生一心回向,捷出生死。观有多门,随机利钝。摄以一佛,更无不尽。九品分张,万流齐赴。不离报化而顿彻法身,不外同居而直登补处。此之方便,无等无伦。遇斯经者,诐宜发决定心,坚儋何愿,尽此报身,速生彼国。(约论)
仰惟释迦此方发遣,弥陀即彼国来迎;彼唤此遣,岂容不去?唯可勤心奉法,毕命为期,舍此报身,即证彼法性之常乐!(四帖疏)
贰、明译史
刘宗、西域、三藏法师,僵良耶舍译
刘宋者,所以别于赵宋也。刘裕受晋禅,国号宋,都建康(今江苏江宁)。有今扬子江、珠江两流域各省。凡八主,五十九年。(起民前一四九二年(四二○),讫前一四三三年(四七九)。)禅位于南齐。(笺注)
西域之名,指敦煌以西诸国而言。古时常用西域以指印度诸国。(笺注)
三藏,谓经、律、论。法师者,以三藏法而为师故。又深通三藏之法,教化众生故。
僵良耶舍,译主名也。僧传云:僵良耶舍,此云时称,西域人。性刚直,寡嗜欲,善通三藏,尤工禅思。宋元嘉初,达于京邑。文帝深加叹异,敕止钟山道林精舍。僧含请译此经,并观药王药土经。含即笔受。后游岷蜀,还卒江陵。春秋六十。 译者,翻梵文以成华文也。
参、释经文
大科分三: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
甲初、序分分二
初、证信序 二、发起序
乙初、证信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
证信有六:
一、「如是」者,即指正宗所说之法。称理云如,离非曰是。决定可信,故云如是。
二、「我闻」者,阿难亲从佛闻,明非自说。诸法无我,无我则无闻;随俗假名,故说为我。
三、「一时」者,始从众集,终至毕席。一期之时,简非余时也。如来说经,时有无量,不可定指,故云一时。又,西土此方,年月日时,历数不同,流布他方,人难晓故。又复诸经,或有一席未能终毕,至后结集,方缀成文,前后不一,难为标指。即如今经,阇王造逆,如来说经,阿难重述,岂是同时?故以一言,包罗斯尽。
四、「佛」者,说教之主,显非余人。即指开示净土释迦大师也。佛翻为觉;自觉异凡夫,觉他异二乘,觉满异诸菩萨,故名大觉。
五、在王舍下,说经之处。(以上录灵芝疏)
王舍城:梵云罗阅祇伽罗,在中…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集解(会性法师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