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集解(會性法師集)▪P3

  ..續本文上一頁R>

觀無量壽經箋注

  

一卷

  

民國、無錫丁福保箋注

  

箋注

  

 

  

觀無量壽經釋論

  

一卷

  

民國、呂碧城造

  

釋論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集解

  今講此經,先釋經題,次明譯史,後釋經文。

  壹、釋經題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據下經文,阿難請問,佛立二名。初雲:「此經名觀極樂國土、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加一經字,共二十字。此從心境爲名也。又雲:「亦名淨除業障,生諸佛前。」更加經字,共有九字。此從破障感報爲名也。就初名中,「觀」之一字,能觀智也。下十八字,所觀境也。「極樂國土」,即是依報,攝前六觀(一、日觀,二、水觀,叁、地觀,四、樹觀,五、池觀,六、總觀)。「無量壽」下,即是正報,攝後十觀(七、華座觀,八、聖像觀,九、佛身觀,十、觀音觀,十一、勢至觀,十二、普往生觀,十叁、雜明佛菩薩觀,十四、上品生觀,十五、中品生觀,十六、下品生觀)。觀佛,總前叁觀。下二菩薩,總攝七觀。故此一題,十六皆足。次名中,「淨除業障」,總前十六觀行力用。觀成破障,即現因也。「生諸佛前」,即來果也。不指彌陀,而言「諸佛」者,即下經雲:「見無量壽佛者,即見十方無量諸佛」等。 今翻譯家,止用初名,仍從省約。但據諸佛,深合經旨。天臺疏雲:「舉正報以收依報,述化主以包徒衆;觀雖十六,言佛便周。」此約舉要包攝前後釋也。遠師疏雲:「此經以觀佛爲主,故偏舉之。」此據經宗諸觀相從釋也。今詳兩釋,後義最長。以正爲觀佛,須先國土,以爲由漸;後因觀佛,旁及徒衆,以顯周遍。是以佛觀文中,獨名念佛叁昧也。

  題中上七字爲別題,別在今文;下一字爲通題,通及衆典。上二字,標能說教主;下五字,示所說行法。

  初、能說中,佛是十號之一。說謂悅可衆心(案:此約聽者而言,故雲「悅可衆心」。天臺疏雲:「說者,悅所懷也。」妙宗鈔釋雲:「悅,是暢悅。懷,是心懷。若就此經,即是如來久修久證念佛叁昧,蘊之在懷,今機扣發,說之,乃暢昔之所懷。」)。此方化主,定是釋迦,故但舉通號。下所觀境,恐濫余尊,則通別齊舉。准智度論雲:經通五人說:一佛,二聖弟子,叁諸仙,四諸天鬼神,五變化人。欲顯此經是佛自說,簡非余人,令生信受。然一代時教,律唯佛說,特彰秘勝;經通余人,但須印可。然就經中,淨土一法,定是佛說,明非小聖余凡所知。是以他經或容不著,諸淨土經並須標簡。

  二、所說法中,上一字,即能觀心;下四字,即所觀境。 初中、大小觀法,並指第六意識爲能觀體。五陰之中,善行陰攝。行前叁心,體唯無記;必取行心成業,方能感報招生。准下經文,或名想念,或號思惟,名異體同,莫不皆指意思爲能觀耳。(以上皆錄靈芝疏)

  大乘義章二雲:「粗思名覺,細思名觀。」智度論十七:「問曰:有覺有觀,爲一法、爲二法耶?答曰:二法。粗心初念,是名爲覺;細心分別,是名爲觀。譬如撞鍾,初聲大時名爲覺,後聲細微名爲觀。」(箋注)

  次、所觀中,梵雲阿彌陀,此翻無量壽,亦雲無量光。壽即表福,是解脫德;光即表智,是般若德。般若解脫共嚴法身,即同居淨土攝生教主。觀音補處,實有壽限;且據凡小莫數,故言無量。佛者,具雲佛陀,此翻覺者。覺有二義:一、覺察義,四住如賊,唯聖覺知,不能爲害;二、覺悟義,無明如睡,聖慧一起,如眠得悟。對彼二乘,故名大覺。超彼等覺,故名妙覺。且據一相,余如別說。身相光明,具如佛觀。(靈芝疏)

  經者,梵語修多羅,此雲契經。契有二義:一、上契諸佛之理,二、下契衆生之機。經複多義:佛地開二:一、貫穿,貫穿所說法也。二、攝持,攝持所化生也。此方四義:一、常,叁世不易也;二、法,十方同軌也;叁、徑,古今共由也;四、典,遠近尊守也。(直指疏)

  此經以觀無量壽名者,專明極樂教主依正莊嚴,慈悲方便,與他方諸佛不相混濫;欲令衆生一心回向,捷出生死。觀有多門,隨機利鈍。攝以一佛,更無不盡。九品分張,萬流齊赴。不離報化而頓徹法身,不外同居而直登補處。此之方便,無等無倫。遇斯經者,诐宜發決定心,堅儋何願,盡此報身,速生彼國。(約論)

  仰惟釋迦此方發遣,彌陀即彼國來迎;彼喚此遣,豈容不去?唯可勤心奉法,畢命爲期,舍此報身,即證彼法性之常樂!(四帖疏)

  貳、明譯史

  劉宗、西域、叁藏法師,僵良耶舍譯

  劉宋者,所以別于趙宋也。劉裕受晉禅,國號宋,都建康(今江蘇江甯)。有今揚子江、珠江兩流域各省。凡八主,五十九年。(起民前一四九二年(四二○),訖前一四叁叁年(四七九)。)禅位于南齊。(箋注)

  西域之名,指敦煌以西諸國而言。古時常用西域以指印度諸國。(箋注)

  叁藏,謂經、律、論。法師者,以叁藏法而爲師故。又深通叁藏之法,教化衆生故。

  僵良耶舍,譯主名也。僧傳雲:僵良耶舍,此雲時稱,西域人。性剛直,寡嗜欲,善通叁藏,尤工禅思。宋元嘉初,達于京邑。文帝深加歎異,敕止鍾山道林精舍。僧含請譯此經,並觀藥王藥土經。含即筆受。後遊岷蜀,還卒江陵。春秋六十。 譯者,翻梵文以成華文也。

  參、釋經文

  大科分叁:一、序分,二、正宗分,叁、流通分。

  甲初、序分分二

  初、證信序 二、發起序

  乙初、證信序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薩叁萬二千,文殊師利法王子而爲上首。

  證信有六:

  一、「如是」者,即指正宗所說之法。稱理雲如,離非曰是。決定可信,故雲如是。

  二、「我聞」者,阿難親從佛聞,明非自說。諸法無我,無我則無聞;隨俗假名,故說爲我。

  叁、「一時」者,始從衆集,終至畢席。一期之時,簡非余時也。如來說經,時有無量,不可定指,故雲一時。又,西土此方,年月日時,曆數不同,流布他方,人難曉故。又複諸經,或有一席未能終畢,至後結集,方綴成文,前後不一,難爲標指。即如今經,阇王造逆,如來說經,阿難重述,豈是同時?故以一言,包羅斯盡。

  四、「佛」者,說教之主,顯非余人。即指開示淨土釋迦大師也。佛翻爲覺;自覺異凡夫,覺他異二乘,覺滿異諸菩薩,故名大覺。

  五、在王舍下,說經之處。(以上錄靈芝疏)

  王舍城:梵雲羅閱祇伽羅,在中…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集解(會性法師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