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的生命观 七▪P2

  ..续本文上一页们的行为有规范了,你就不会越位。那你规范了,你就会定下来,你就堂堂正正,无所畏惧了。慧,有智慧了,智慧现前了。熄灭贪嗔痴,你有戒定慧,贪嗔痴就熄灭了。你没有戒定慧,你贪嗔痴就没法熄灭。就像钟摆一样,没完没了的在动,为什么在动?因为上面有发条啊。然后你已经上劲了,他不动不行。如果你把劲一点点消下来,那就一点点停下来了。那你说这不就是规矩吗?然后他就停下来了。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是不一样的。把阿赖耶识中的恶因,恶因缘断除,让它完全成为清净的,也就是说能够使我们身心清净的方法,就是要通过戒定慧的熏修。你为什么早晚说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你不能忘记,你不要认为皈依很简单,皈依很难的。

  

  上次济群法师来了,应该说大家对皈依有一个深刻的印象,不要忘了皈依,不能违背皈依,因为你是佛教徒。所以太虚大师说有三个定位,第一,信仰定位,你是信什么的。你是信佛的,你就要走佛道。第二,寺院定位,寺院是弘法的,要定位。第三,僧伽定位。谁来弘法,出家人。这个很重要的定位。使阿赖耶识种子发生质变,你的戒定慧有了,就会发生质的变化,那么未修行以前的阿赖耶识是善恶交织在一起,没有修行。现在修行是让恶的势力范围逐渐在减少,没有恶。善的增加,不断持续的增加到99%至100%。以清净心行身口意三业,清净的就是你不执着。众生喜欢的我做。众生不喜欢的我不做。这样你才能完成对自己生命痕迹的改造,改变。那么转识成智即是修行成功。八识成四识,转前五识,眼耳舌鼻身成所做智,你所作的一切事情都能得以成就。你眼睛看的,你要它成功,它就成功。耳朵听的,都可以。因为你成佛了嘛。成所做智,转第六意识叫妙观察智,因为你能够在分别之中不分别,转第七识末那识为平等性。你看到山河大地一切众生都是平等。没有差异,什么我和张三好,跟李四不行,没有这样的观念。转第八识大圆镜智,明明历历,一点没有杂质,那就是阿赖耶识种子彻底清净了。所以叫转识成智。就八识而言,它是通过循序渐进的改变过程来完成我们自己对生命的改造,同时也来影响自己对别人生命的一种影响熏习。那么这样的话,辗转反侧,相互影响,那我相信,我们的众生由此而得解脱。过去有无名烦恼时,我们如同处在黑暗之中,无名烦恼愚痴啊,自己也不懂佛法,有了烦恼老是求神啊,装神弄鬼得,最后都很麻烦。处在黑暗中,不能看清事实得真相,不能够明白轮回得道理。如今有了智慧,就如灯光亮了,黑暗中灯突然亮了,所以叫冥冥三业中,三宝为灯烛。突然间亮了,就能看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很清楚啊,然后就不犯傻了。所以当我们看清楚之后,那时心便自在了。然后你就不浮躁了,不胡思乱想了。原来就这么简单,就这样简单吗?就这样简单。原来我为什么那么复杂?因为你想的太多。而当我们的心能够自在时,死亡时就能够自在。你的心能够自在,死亡你就能够自在。为什么?因为你心自在了,心对死亡的执着就改变了。不怕死了,因为死已经不是死了。所以它不能引起你的恐惧,所以你自在了,而且你会认为死就是生,而且你会认为这种生就是往生,而不是再去投生。而且是在无生中往生的。

  

  所以我们在回向中说,愿生西方九品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我们永远跟法身大菩萨在一起。那个时候你才有好的因缘,不然的话你哪有好的因缘啊。而当我们的心能够自在时,死亡便能自在。佛教中有一些解脱的大修行者,能够依自己的修行力量,在临命终时站着死,坐着死,可以生死自在。据说五台山的碧山寺金峰禅师据说是倒立死的。他死的自在。你们看过倒立死的吗?没有。没有那我给你倒立看看,马上倒立死了。你能吗?就像玩游戏,就像耍戏法似的,你就不能,你就没办法,你还在那愁呢,那你就被隔住了。以前有个庞居士的故事就是这样的,据说他是弥勒再来。那么他与夫人、女儿、儿子比赛着怎么死。比赛啊,你听说过这个吗?没有吧。人家是怎么样比赛踢足球得冠军,他们四个人是比赛怎么样去死。有的说一个礼拜后,坐着死;有的说要站着死;还有的说这里走到那里死;那么另一位怎么样呢?他先死,先跑了。死就是生啊,为什么大家抢着死呢,比赛着死呢,因为死是一种自在,解脱,所以不害怕。你现在为什么害怕呢?是因为你不知道死后到哪里去,所以你才害怕,所以你现在有个观念,好死不如赖活着。所以不愿意死。观念一改变,世界海阔天空。斯里兰卡有位长老尼,也就是出家的比丘尼,他怎么样啊,他的死亡与我们现在的死亡也绝对不一样。那么我把他的死亡过程描述给大家听。他说我端着脸盆走进房间里,然后洗好手,洗好脚,然后并且把手擦干净,自在,无所谓啊。很自然的,没有像我们手忙脚乱的,赶紧给我助念啊。没有那样慌乱着急,于是我就坐在床铺上,床上啊有一盏油灯,我就用针把油灯的芯啊,把它挑出来,于是火就熄灭了。于是自己就往生了。很自然的一个过程。那么这个长老尼就是这么死的,就像秋叶似的,平静,就像泰戈尔,印度诗人说过这样的话,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我们要活,活的负责任,活的很成功,活的很有成就。我们死呢,也要死得很自在,很超脱,很洒脱。死如秋叶之静美。那么寂静优美高雅柔和,灯芯指的是什么呢?就是阿赖耶时。我离开了,阿赖耶识转识成智了,它能够把阿赖耶识挑起来,就是指阿赖耶识离开肉体,这个样子的死不也是很自在的吗?你能吗?当我们临命终时,不是手忙脚乱的吗?不是苟延残喘悲哀啊,忧伤啊,甚至会茫然啊。或者会恋恋不舍啊,眷顾啊,有没有这样的情形呢?我想更多的是这样的情形。所以这是常人的生死。不是常人的,他一定是这样自在的,坦然,坦荡,无所畏惧。另外还有种方法,靠自己的修行,修行力,佛的愿力,加被往生佛国净土,远离生死的轮回。

  

  佛教中三宝的力量相当之大,佛经中曾经有这样的记载,是来自于《那先比丘经》,或者也叫弥蓝陀光所问经,那么有这样的记载,虽然只有一两重的小石头,把他放到大海里或水里,便咚的一声沉了下去,这是一个事实。大家能够想象到符合我们生活中自然规律。但是如果把他放在船上,如果你把石子放在船上,那么即使是一百斤的大石头或者是一吨或者是一百吨的大石头,也不会潜下去。事实上是不是这样呢?是这样。因为这个船很大,这个船是什么?是阿弥陀佛的愿力,四十八愿,应该是这样的。所以你害怕吗?你不要说带业不能往生啊,可以往生,问题你要坚定你的信心啊。他也能够将它乘载在海面上不会沉下去。诸位听了觉得如何呢?当我们不修行时,即使我们的业只有一两重,都会沉到海里去,沉到水里去,都会堕落。可是当我们有了修行,并且仰仗三宝的功德力量,仰仗阿弥陀佛的愿力,那么就如同有一艘大船,或者一架大飞机,在那里等着我们,能够乘载几千公斤甚至是几千吨的业力。从我们的娑婆世界抵达极乐世界,这一点我坚信不疑,这是佛说的,这不是个人杜撰的。

  

  我们印了许多乱七八糟的书,为什么《那先比丘经》没人印,我觉得这是遗憾。为什么弥蓝陀也没人印呢?大家不都急功近利吗?有人送我一箱《疗治疮经》,真的很奇怪,《玉历宝钞》那么多,不是佛法。真的不是佛法,真正的宝贝大家不知道。这是遗憾啊。登上目的的彼岸,就像念佛的人,如果我们有阿弥陀佛的愿力加被我们,我们于是就可以因此将罪业带业往生。这一点不用怀疑。佛说的。说来说去,我们要净化阿赖耶识种子,我们同时要相信三宝的加被,自利和他利,而这完成往生。这一定是可行的。那么由此我们可以度过生死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一点我想是不能怀疑的,因为佛经是这么说的。我们既然信佛就要依法不依人,如果依人不依法,那可能瞎掰了。所以就像江湖上流行的墓林僧笔记本一样。我们说依法不依人,我们不提倡这个,因为他也累,我们更累,因为绕路了,没有真正按着佛经说的做。如果你真的按《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或者《大势智菩萨圆通章》或者《弥蓝光所问经》或者《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你去看,你就觉得那不重要了。开阔你的心量,完成你对事物智慧的透视。我觉得才是根本。

  

  所以《维摩经》里有这样的话,“若菩萨欲得净土”,如果你想往生净土,无论你是东方西方任何一方佛国净土,当净其身,那是根。随其心净则国土净。你的心清净了,你的佛土就清净了。怎么清净?不执着,不挂碍,不在乎,还要负责,还要承当,但是你不要执着。这个很重要,所以你的心就会清净。你的心清净了,你的世界,你的佛土就清净了。你的生命的质量就改变了。不一样啊,这是佛说的。所以不要故弄玄机,佛法其实很简单,只是你不愿意付出辛苦。你老是想走捷径,指望别人摸一下你的脑袋,别人教你特殊的咒子,或者怎么样,你突然间就跑了,上极乐世界了。没这好事,我学佛二十年,出家二十年,没有这样的捷径可走。我也没找到,找到的,这就是捷径。那么让我们走进第五个问题。结论,结束语。那么有情的生命虽然有变化,变化万千,变化万端,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大家左右瞧瞧,你和我长得一样吗?你和他长得一样吗?都不一样,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真的不一样。你说他两像,像的不一样啊。而且什么都不一样,即使同年同月同时生的人,也不一样。所以说变化多端,但这些变化都是因缘生,因缘灭。是一个过程,不是永恒,所以大家不要执着了。这一个过程你还在乎吗?是真理的体现,我们如果能够知道死亡的真理,那么生也是真理,病也是真理,老也是真理,死也是真理,爱别离都是真理,因为你知道他是生命的痕迹,生命的…

《佛法的生命观 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