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的生命觀 七▪P2

  ..續本文上一頁們的行爲有規範了,你就不會越位。那你規範了,你就會定下來,你就堂堂正正,無所畏懼了。慧,有智慧了,智慧現前了。熄滅貪嗔癡,你有戒定慧,貪嗔癡就熄滅了。你沒有戒定慧,你貪嗔癡就沒法熄滅。就像鍾擺一樣,沒完沒了的在動,爲什麼在動?因爲上面有發條啊。然後你已經上勁了,他不動不行。如果你把勁一點點消下來,那就一點點停下來了。那你說這不就是規矩嗎?然後他就停下來了。戒定慧熄滅貪嗔癡。是不一樣的。把阿賴耶識中的惡因,惡因緣斷除,讓它完全成爲清淨的,也就是說能夠使我們身心清淨的方法,就是要通過戒定慧的熏修。你爲什麼早晚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你不能忘記,你不要認爲皈依很簡單,皈依很難的。

  

  上次濟群法師來了,應該說大家對皈依有一個深刻的印象,不要忘了皈依,不能違背皈依,因爲你是佛教徒。所以太虛大師說有叁個定位,第一,信仰定位,你是信什麼的。你是信佛的,你就要走佛道。第二,寺院定位,寺院是弘法的,要定位。第叁,僧伽定位。誰來弘法,出家人。這個很重要的定位。使阿賴耶識種子發生質變,你的戒定慧有了,就會發生質的變化,那麼未修行以前的阿賴耶識是善惡交織在一起,沒有修行。現在修行是讓惡的勢力範圍逐漸在減少,沒有惡。善的增加,不斷持續的增加到99%至100%。以清淨心行身口意叁業,清淨的就是你不執著。衆生喜歡的我做。衆生不喜歡的我不做。這樣你才能完成對自己生命痕迹的改造,改變。那麼轉識成智即是修行成功。八識成四識,轉前五識,眼耳舌鼻身成所做智,你所作的一切事情都能得以成就。你眼睛看的,你要它成功,它就成功。耳朵聽的,都可以。因爲你成佛了嘛。成所做智,轉第六意識叫妙觀察智,因爲你能夠在分別之中不分別,轉第七識末那識爲平等性。你看到山河大地一切衆生都是平等。沒有差異,什麼我和張叁好,跟李四不行,沒有這樣的觀念。轉第八識大圓鏡智,明明曆曆,一點沒有雜質,那就是阿賴耶識種子徹底清淨了。所以叫轉識成智。就八識而言,它是通過循序漸進的改變過程來完成我們自己對生命的改造,同時也來影響自己對別人生命的一種影響熏習。那麼這樣的話,輾轉反側,相互影響,那我相信,我們的衆生由此而得解脫。過去有無名煩惱時,我們如同處在黑暗之中,無名煩惱愚癡啊,自己也不懂佛法,有了煩惱老是求神啊,裝神弄鬼得,最後都很麻煩。處在黑暗中,不能看清事實得真相,不能夠明白輪回得道理。如今有了智慧,就如燈光亮了,黑暗中燈突然亮了,所以叫冥冥叁業中,叁寶爲燈燭。突然間亮了,就能看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很清楚啊,然後就不犯傻了。所以當我們看清楚之後,那時心便自在了。然後你就不浮躁了,不胡思亂想了。原來就這麼簡單,就這樣簡單嗎?就這樣簡單。原來我爲什麼那麼複雜?因爲你想的太多。而當我們的心能夠自在時,死亡時就能夠自在。你的心能夠自在,死亡你就能夠自在。爲什麼?因爲你心自在了,心對死亡的執著就改變了。不怕死了,因爲死已經不是死了。所以它不能引起你的恐懼,所以你自在了,而且你會認爲死就是生,而且你會認爲這種生就是往生,而不是再去投生。而且是在無生中往生的。

  

  所以我們在回向中說,願生西方九品中,九品蓮花爲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爲伴侶。我們永遠跟法身大菩薩在一起。那個時候你才有好的因緣,不然的話你哪有好的因緣啊。而當我們的心能夠自在時,死亡便能自在。佛教中有一些解脫的大修行者,能夠依自己的修行力量,在臨命終時站著死,坐著死,可以生死自在。據說五臺山的碧山寺金峰禅師據說是倒立死的。他死的自在。你們看過倒立死的嗎?沒有。沒有那我給你倒立看看,馬上倒立死了。你能嗎?就像玩遊戲,就像耍戲法似的,你就不能,你就沒辦法,你還在那愁呢,那你就被隔住了。以前有個龐居士的故事就是這樣的,據說他是彌勒再來。那麼他與夫人、女兒、兒子比賽著怎麼死。比賽啊,你聽說過這個嗎?沒有吧。人家是怎麼樣比賽踢足球得冠軍,他們四個人是比賽怎麼樣去死。有的說一個禮拜後,坐著死;有的說要站著死;還有的說這裏走到那裏死;那麼另一位怎麼樣呢?他先死,先跑了。死就是生啊,爲什麼大家搶著死呢,比賽著死呢,因爲死是一種自在,解脫,所以不害怕。你現在爲什麼害怕呢?是因爲你不知道死後到哪裏去,所以你才害怕,所以你現在有個觀念,好死不如賴活著。所以不願意死。觀念一改變,世界海闊天空。斯裏蘭卡有位長老尼,也就是出家的比丘尼,他怎麼樣啊,他的死亡與我們現在的死亡也絕對不一樣。那麼我把他的死亡過程描述給大家聽。他說我端著臉盆走進房間裏,然後洗好手,洗好腳,然後並且把手擦幹淨,自在,無所謂啊。很自然的,沒有像我們手忙腳亂的,趕緊給我助念啊。沒有那樣慌亂著急,于是我就坐在床鋪上,床上啊有一盞油燈,我就用針把油燈的芯啊,把它挑出來,于是火就熄滅了。于是自己就往生了。很自然的一個過程。那麼這個長老尼就是這麼死的,就像秋葉似的,平靜,就像泰戈爾,印度詩人說過這樣的話,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我們要活,活的負責任,活的很成功,活的很有成就。我們死呢,也要死得很自在,很超脫,很灑脫。死如秋葉之靜美。那麼寂靜優美高雅柔和,燈芯指的是什麼呢?就是阿賴耶時。我離開了,阿賴耶識轉識成智了,它能夠把阿賴耶識挑起來,就是指阿賴耶識離開肉體,這個樣子的死不也是很自在的嗎?你能嗎?當我們臨命終時,不是手忙腳亂的嗎?不是苟延殘喘悲哀啊,憂傷啊,甚至會茫然啊。或者會戀戀不舍啊,眷顧啊,有沒有這樣的情形呢?我想更多的是這樣的情形。所以這是常人的生死。不是常人的,他一定是這樣自在的,坦然,坦蕩,無所畏懼。另外還有種方法,靠自己的修行,修行力,佛的願力,加被往生佛國淨土,遠離生死的輪回。

  

  佛教中叁寶的力量相當之大,佛經中曾經有這樣的記載,是來自于《那先比丘經》,或者也叫彌藍陀光所問經,那麼有這樣的記載,雖然只有一兩重的小石頭,把他放到大海裏或水裏,便咚的一聲沈了下去,這是一個事實。大家能夠想象到符合我們生活中自然規律。但是如果把他放在船上,如果你把石子放在船上,那麼即使是一百斤的大石頭或者是一噸或者是一百噸的大石頭,也不會潛下去。事實上是不是這樣呢?是這樣。因爲這個船很大,這個船是什麼?是阿彌陀佛的願力,四十八願,應該是這樣的。所以你害怕嗎?你不要說帶業不能往生啊,可以往生,問題你要堅定你的信心啊。他也能夠將它乘載在海面上不會沈下去。諸位聽了覺得如何呢?當我們不修行時,即使我們的業只有一兩重,都會沈到海裏去,沈到水裏去,都會墮落。可是當我們有了修行,並且仰仗叁寶的功德力量,仰仗阿彌陀佛的願力,那麼就如同有一艘大船,或者一架大飛機,在那裏等著我們,能夠乘載幾千公斤甚至是幾千噸的業力。從我們的娑婆世界抵達極樂世界,這一點我堅信不疑,這是佛說的,這不是個人杜撰的。

  

  我們印了許多亂七八糟的書,爲什麼《那先比丘經》沒人印,我覺得這是遺憾。爲什麼彌藍陀也沒人印呢?大家不都急功近利嗎?有人送我一箱《療治瘡經》,真的很奇怪,《玉曆寶鈔》那麼多,不是佛法。真的不是佛法,真正的寶貝大家不知道。這是遺憾啊。登上目的的彼岸,就像念佛的人,如果我們有阿彌陀佛的願力加被我們,我們于是就可以因此將罪業帶業往生。這一點不用懷疑。佛說的。說來說去,我們要淨化阿賴耶識種子,我們同時要相信叁寶的加被,自利和他利,而這完成往生。這一定是可行的。那麼由此我們可以度過生死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一點我想是不能懷疑的,因爲佛經是這麼說的。我們既然信佛就要依法不依人,如果依人不依法,那可能瞎掰了。所以就像江湖上流行的墓林僧筆記本一樣。我們說依法不依人,我們不提倡這個,因爲他也累,我們更累,因爲繞路了,沒有真正按著佛經說的做。如果你真的按《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或者《大勢智菩薩圓通章》或者《彌藍光所問經》或者《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你去看,你就覺得那不重要了。開闊你的心量,完成你對事物智慧的透視。我覺得才是根本。

  

  所以《維摩經》裏有這樣的話,“若菩薩欲得淨土”,如果你想往生淨土,無論你是東方西方任何一方佛國淨土,當淨其身,那是根。隨其心淨則國土淨。你的心清淨了,你的佛土就清淨了。怎麼清淨?不執著,不挂礙,不在乎,還要負責,還要承當,但是你不要執著。這個很重要,所以你的心就會清淨。你的心清淨了,你的世界,你的佛土就清淨了。你的生命的質量就改變了。不一樣啊,這是佛說的。所以不要故弄玄機,佛法其實很簡單,只是你不願意付出辛苦。你老是想走捷徑,指望別人摸一下你的腦袋,別人教你特殊的咒子,或者怎麼樣,你突然間就跑了,上極樂世界了。沒這好事,我學佛二十年,出家二十年,沒有這樣的捷徑可走。我也沒找到,找到的,這就是捷徑。那麼讓我們走進第五個問題。結論,結束語。那麼有情的生命雖然有變化,變化萬千,變化萬端,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大家左右瞧瞧,你和我長得一樣嗎?你和他長得一樣嗎?都不一樣,五花八門,形形色色,真的不一樣。你說他兩像,像的不一樣啊。而且什麼都不一樣,即使同年同月同時生的人,也不一樣。所以說變化多端,但這些變化都是因緣生,因緣滅。是一個過程,不是永恒,所以大家不要執著了。這一個過程你還在乎嗎?是真理的體現,我們如果能夠知道死亡的真理,那麼生也是真理,病也是真理,老也是真理,死也是真理,愛別離都是真理,因爲你知道他是生命的痕迹,生命的…

《佛法的生命觀 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