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一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一

  

  靜波法師

  

  一.《維摩诘經》的翻譯和弘傳

  《維摩诘經》是《維摩诘所說經》的簡稱,也簡稱《維摩經》,或者也稱《不思議解脫經》。此經的漢文譯本有六種以上。

  1. 後漢靈帝中平五年(188年),由嚴佛調在洛陽譯出,稱《古維摩經》,有兩卷。

  2. 叁國時代的吳國黃武二年(233年)由支謙在武昌譯出,稱《維摩诘經》,有兩卷。

  3. 西晉惠帝元康元年(291年)由竺法蘭譯出,稱《毘摩羅诘經》,有叁卷。

  4. 西晉惠帝泰安二年(303年)由竺法護譯出,稱《維摩诘所說法門經》,有一卷。

  5. 後秦弘始八年(406年)由鸠摩羅什在長安大興善寺譯出,稱《維摩诘所說經》,也稱《不思議解脫經》,有叁卷。

  6. 唐太宗貞觀年間,由玄奘叁藏法師在長安大慈恩寺譯出,稱《說無垢稱經》,有六卷。

  除此以外,在西晉時期有支敏度,爲使人便于研究本經起見,將來華已譯出的叁種譯本,編輯爲一本,共有五卷,稱《合維摩诘經》。

  綜合上述,雖有六種譯本,只是東晉嚴佛調、西晉竺法蘭、竺法護等叁種譯本已經失傳,就是支敏度的《合維摩诘經》也已泯沒,現在在藏經中所能看到的僅有吳支謙、後秦鸠摩羅什、唐玄奘的叁種譯本。而就現存的叁種譯本當中,流通最廣的是羅什的譯本,因羅什的譯本文簡義赅,詞句優美,有很高的文學價值,深受廣大佛教徒的喜愛。人們往往喜歡閱讀此種譯本,所以流行最廣。由于《維摩诘經》博大華美,是對佛法了義的切身體會與實踐,所以古往今來對其講說、注釋、弘揚也就特別廣泛,如古代的成實師、地論師、天臺宗、禅宗、叁論宗等各下的注釋有幾十種之多。

  《維摩诘經》屬于真空法性部的經典。所以叁論宗特別予以重視。把這部經與般若經一樣看待。吉藏大師在談論般若的權實二智之時,都是把它們放在《維摩诘經》中闡述並發揮的。吉藏大師是以實智和方便智解釋《摩诃般若》的。同樣也是以實智方便智解釋《維摩诘經》的。由此可見一斑。

  羅什是中國叁論宗的初祖。羅什在翻譯《維摩诘經》時,一邊翻譯一邊講說,當時參加譯場翻譯和聽講的人有一千二百余人(見僧肇序)。此後,羅什弟子根據羅什所譯,竟相注釋,第一位爲《維摩诘經》注釋的是僧肇,其後還有道生、道融、僧叡。即使是羅什本人也有注釋,後人將此五人注釋合爲一部,稱爲《維摩诘所說經注》,所采用的思想內容以羅什、僧肇爲主,其他人的則很少。只是不知該書是何人何時所集。唐代有一位道灌法師,也是采用以上五人之說。冠名以《維摩诘關中注》。所謂“關中”即是指長安羅什師徒等。內容已經是很豐富。因其中有《維摩诘所說經注》中所沒有的內容,近代叁論學者李翊灼居士又把《維摩诘經注》的十卷本、八卷本何《維摩诘經關中注》,以及僧肇、僧叡、支敏度等序文合爲一部,稱爲《維摩诘經集注》,有十卷。

  羅什和其弟子曾廣泛弘傳注疏此經,以後傳到興皇朗大師和吉藏大師,一如既往大力弘揚。吉藏大師著有《維摩遊意》一卷、《淨名玄論》八卷、《維摩義疏》六卷、《維摩略疏》五卷。在這些著作中,著重發揮了叁論宗的教義,可見該經對于叁論宗的重要性。

  二.解釋名題

  (一) 總論人法

  《維摩诘所說經》也稱《不思議解脫法門》即此經人法雙題,也即人是一名,指《維摩诘所說經》,法爲一名,指《不思議解脫》。對此人法雙題,吉藏大師在《維摩诘經義疏》中說有五義:1.法不孤起,弘之由人,故如來命文殊于異方,召維摩于他土,爰集毗耶,共弘斯教。題淨名,標說教之主;辯不思議,明所弘之法也。2.經題淨名,是尊敬維摩诘其人,又標題不思議,是尊重維摩诘之法。即說不可思議解脫,則淨德內充,嘉聲外滿,聞此人法,誰能不尊敬? 3.爲了互相顯教,所以是人法雙題,稱之爲淨名的原因,是因爲有不可思議解脫之德,此即是以法釋人。接下來說不思議。是舉出此經的宗旨,題標淨名是爲辯明法起之因緣,所以舉人來成就法(即不可思議解脫)。 4. 爲說明通別兩種意義。標淨名是爲說明人別之義,題不思議辯明法之通義。這是因爲:本經有兩個教化之主,一是佛說,二是淨名說。如果題目只有淨名之人,而沒有不思議之法,那麼本經只能淨名說,不該佛說。如果說不思議,則是含二教,所以是人法雙題。 5. 此經之立題。具足叁業,所謂“維摩诘”是舉能說之人,辯明意業;所謂“所說經”是說明口業;所謂“不思議解脫”是敘其身業。此叁業次第爲:先是意察機,然後對機說法,再後則是身現神通。這裏有一個問題:爲什麼身業獨稱不可思議呢?回答是:以後貫穿于前,則叁業都是相同,進一步說,身現神通,不思議事得以顯現,所以偏重說之。

  (二) 別釋人,共有叁門

  1.翻名。梵語稱“毗摩羅诘”。羅什、僧肇把它譯成“淨名”。道生是影譯爲“無垢稱”。真谛叁藏以爲梵語全名應稱“毗摩羅诘利帝”,“毗”譯爲“滅”,“摩羅”譯爲“垢”,“诘利帝”譯爲“鳴”,合起來稱“滅垢鳴”。羅什、僧肇是從“所得”立名,所以稱“淨名”;道生是影得翻譯,則從“所離”立名,所以稱“無垢稱”,而真谛的翻譯也是從“所離”立名的,所以稱“無垢鳴”。因爲維摩诘居士,他名聲在外,享譽天下,所以稱“鳴”,而“鳴”也有名的意義。

  2. 因無因門。總論立名,凡有二種:(1)有因緣。(2)無因緣。所謂有因緣,維摩诘既托質毗耶離城,從其父母,必有名字。因爲維摩诘出生之時,具有淨德,所以稱淨名。再者如來印證稱歎,兼有世人贊美,所以稱淨名。有人或許會問:一切菩薩,都有淨德,爲什麼只是維摩诘稱此名呢?回答時:如諸大菩薩,雖都有慈德,而彌勒卻以慈爲最尊,故名慈氏菩薩。淨名德道理亦如是。況且,淨名是在家菩薩,示現同于世俗,而心棲累表,世所希有,所以獨受淨名。傳說《佛喻經》中說:淨名姓王,又傳說姓雷,祖名稱大仙,父名稱那提,譯爲智慕,母姓釋氏,字喜,十九出嫁,父二十叁婚娶,再二十七歲之時,在提婆城內,生淨名,淨名又有子,字稱善思,有乃父之風,如來授記,未來作佛。吉藏大師沒有見過這樣的經文記載。所謂無因緣,是根據法身而言,體絕百非,形超四句,起名絕相,只是爲利益衆生,強立名字,所以說是無因緣。如《涅槃經》所說:低羅婆夷,名爲食油,實不食油,是爲無因,強立名字。道朗大師解釋:低羅婆夷是指燕雀。進一步說無因緣:因法身不可稱,而爲法身立名,所以稱無因緣,只是勉強起個名字而已。

  3. 論德位門。《思惟叁昧經》記載說,維摩诘居士過去是金栗如來,文殊師利是龍種上尊佛。只是此經已經不存在。在“方便品”中說,淨名得無生法忍,應當能夠無生並觀。有叁種看法:有人說,初地得無生法忍,即能真俗並觀,此是江南靈味寺少亮法師所說;有人說,七地無生,真俗始並,此是關內羅什、僧肇所說;有人說,七地雖能並觀,未能等並,直到八地,始得全並。淨名即是八地以上之人,此是江左河右諸師所說。對此,有所得人以爲,“後身”是淨名,初發心不是淨名。這是不符合般若中道思想的。涅槃經說:發心畢竟二不別。如是,後心淨諸見,既然稱淨名,那麼,初發心淨諸見,也應該稱淨名,所以此經《方便品》破凡夫,《弟子品》斥小道(二乘),《菩薩品》呵大見。現在是從初發心,淨此叁見,即是淨名。

  縱觀長者維摩诘,出生于貴族家庭,在社會中具有非常高的地位,而在佛法也居于首位,本是妙喜世界的補處菩薩,來到釋迦摩尼佛的娑婆世界,客居此土,助佛揚化。他的活動範圍,深入社會各個階層,所到之處無不以利益衆生爲己任,所以能在各階層中有很高的威望。從經的內容上看,不但一般人被他教化,即使是佛陀座下的諸大弟子,一與長者論說,無不敗下陣來,甚至連彌勒菩薩也辯論不過他。他大力發揚不可思議解脫法門,所以能被人之所稱揚、欽佩,所以能博得無垢稱的尊稱。所以吉藏大師解釋說:所謂淨名,以淨德內充,嘉聲外滿,天下籍甚,故名“淨名”。在當時的古印度社會,許多的魔怨、各類的外道能被長者製服,就是五百聲聞也亦稱不敢,八千菩薩也失對。當時,因德譽遠播,所以稱其爲淨名。而且,他作爲一個在家的居士,不論客觀的環境是如何的汙穢垢染,總是能縱任自在的往來其間,不被任何塵染之所拘礙,正所謂“居五塵而不染,處衆穢而常淨”。由于他有如此的淨德,所以被任稱爲淨名。回觀返照,不免自慚形穢。因爲不要說八千菩薩,即使是五百聲聞,我們都無法與之相比,又怎麼能妄加效法呢?所以,爲今之計,應是怎樣通過這樣的熏習,對般若甚深思想有一個全新的認識,也就是此時,我們需要的態度是:臨淵慕魚,何如退而結網。相信網成之時,我們會得到魚的,而且絕不是幾條小魚。

  (叁) 釋“所說經”

  淨名妙德內充,托疾興教,所以稱爲:“說”。而淨名是能說,經是所說,所以稱“維摩诘所說經”。經是通題,所通于一切經,凡是佛所說的典籍,無論大乘小乘都可稱名。如《法華經》、《般若經》、《阿含經》等。經在梵文中稱“修多羅”或者“修妒路”、“素怛纜”,譯成漢語,稱之爲經,與中國說德經義相近。印度人用線貫串花環,使一朵朵的花不失,作爲裝飾用品或禮品。因此義將佛說的法門,以文字、章句編輯起來,使所說的教法不散失,用以作爲佛弟子修習佛法的指南。又如此經有五義:一是湧泉,義味無盡;二是顯示,顯示法人;叁是出生,出生諸義;四是繩墨,裁邪取正;五是結鬘,貫穿諸法。此土翻譯爲線,線能持物,喻教能诠理。所以說爲經。

  (四) 釋“不可思議解脫…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