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夸张了,而能继续用功。大致这些偏端的情绪,都不会持续太久的。
所以有人曾问我:「你一个人独自在山上修行,若碰到情绪低落时,你会怎么办呢?」你认为:我会怎么办?去拜佛消业呢?还是持咒加持呢?
其实我是什么也不会办的!通常我只冷冷地看着它,俗话说「且将冷眼看螃蟹,看你横行至几时?」既知它是不会持久的,则只要具足信心,安忍一段时间,它便过去了。反之,如将它当成问题;则可能愈搅愈迷乱哩!所以对我而言:很简单,以平常心看待而已!
想蕴魔
下面再看想蕴魔,在此的「想」,未必是我们刻意去想的,而是为过去的业习现行了,所以「心」中呈现出某些「相」来,即是想也。
于是因业习的现行,便应对着某些贪欲。而这些贪欲,如再加上知见不正或心态不正,便很容易招引外魔的渗透,甚至有附身的现象:
一、心爱圆明,贪求善巧
有些人乃极希望,自己能很快地变成聪明能干;于是就会招引外魔,而让他果真变成聪明能干。
二、心爱游荡,飞其精思,贪求经历
有些人乃贪求不同的生命经验,于是常好到处攀缘游荡,或结交五湖四海的朋友,或见识不同的文化习俗。于是以心好游荡,也会有相应的鬼神来附身。
三、心爱绵沼,澄其精思,贪求契合
或希望能与天地并生,与万物合一。
四、心爱根本,穷览物化,性之终始;精爽其心,贪求辨析
有的人却喜欢去寻思:天地是从什么时候,才开始的?而万物最根本的元素又是什么?万物的流转变化间,是否遵循一定的法则?
五、心爱悬应,周流精研,贪求冥感
或希望常能感应道交,未卜先知。
六、心爱深入,克己辛勤,乐处阴寂,贪求静谧
有的人乃不喜欢,跟外界有太多的互动;而宁可孤独地沉思,或静默无为而已。
七、心爱知见,勤苦研寻,贪求宿命
或贪求见识、宿命,而能广知过去世或未来世。
八、心爱神通,种种变化,研究化元,贪取神力
有些人却希望,别具方术而有神通异能。
九、心爱入灭,研究化性,贪求深空
或觉得生命没有什么意义,故唯希望早点入灭,或钻入更深的空定中。
十、心爱长寿,贪求永岁
或希望能长生不死。
事实上众生所贪欲者,何其多也,这只是简略挑出十种作为代表。于是因为贪欲,便会有相应的鬼神来附会。所谓「附会」,乃指顺其习气,而变现出某境界来。如本身知见又不正,不只难以觉察鬼神的附会,甚至正中心怀,乐此不疲。
于是更会形成鬼神的附身;而附身后,乃更以魔力的加持,而善巧说法以招揽更多相应的信众,使皆成为鬼神的门徒。
业习现形
在调伏比较粗重的妄想后,才会现形。如剥芭蕉,初为色蕴,次为受蕴,更为想蕴。其实对已有相当功夫者,才能将业习逼出。
事实上,要使过去的业障习气现行,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因为就五蕴而言,色蕴最粗重故,最先现行;而待色蕴的魔象,慢慢消失了,才有受蕴的魔相。故除非用功,能像剥芭蕉然,从最外层、第二层,皆剥掉后,才会有想蕴魔的现行。
所以有些人常满口地:业障现行、业障现行。其实未真努力修行者,业障还不会现行哩!一般人所谓的业障现行,唯是遭逢逆境尔!这就像有些人现赚的钱都不够用了,岂有能力去偿旧债呢?
于是因无其他妄念制衡故,力量便很强。很容易随习所牵,而忘失正道。故对凡夫而言,妄念很多,还是好事!
而这时候因为其他的妄念已经很少了,故当下却无其他妄念可以制衡;所以业习一现行,力量便很强也。如更以觉照能力不够,就很容易随着业习的力量,而被牵引驱策。于是便离开方法、离开正念、离开佛道。
所以有些修行人,在精进修行一段时间后,却去搞一些不干紧要的事;这就为业障习气现行了,而没办法觉照。比如有的人因于禅坐间,感受到气脉的变化,于是就对气脉很有兴趣,便一头栽进气脉的迷魂阵里。也有些人坐到一半,却对风水算命有兴趣了,于是就忙着去风水算命。
这有时候不仅为自己有兴趣而想学,也可能是鬼神附会,故使自己变成有兴趣。于是他果真很快地精通于风水算命,当其趾高气扬地自以为正造福人群时,其实唯变成鬼神的傀儡尔!
附身着魔
知见不正:不悟修行乃为降伏我见我慢,却以修行的觉受或体验,而自我肯定。或着相而用功者。
心态不正:不肯老实用功,而急功近利。信心不足,或感性过度。
何以「知见不正」,便较容易招引外魔的附身呢?以知见不正者,即不明了:修行乃为降伏我见、我慢尔,而非以修行来自我肯定或自我标榜。我在修行上有什么成就呢?有!可以入初禅、二禅,或能未卜先知,或有神通异能。若祈求从某些异常的觉受,甚至超能力,而来肯定修行的成果,甚至肯定自我的价值;这就难免予外魔乘虚而入的机会。
或者虽也精进用功,却是从着相中去论功夫,也就是须从各式各样的境相中,来验证自己是否进步?所以很多人都喜欢比较:你现在又是什么境界呢?我呀……。既都在境相中穿梭盘旋,便难免被鬼神附会而不觉。
其次「心态不正」者,即虽有目标,却不肯按部就班地去老实用功,而只一心巴望所期望的境相,能很快现前。于是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便更容易招惹鬼神的附身。
故「心态不正」者,其实是从「知见不正」而引申的。以「知见不正」故,锁定非法的目标。而「心态不正」者,更是为急功近利而不择手段。所以既已成内魔了,再招惹外魔便无法觉察也。
而之所以急功近利,又跟信心不足有很大的关系。很多人因对自己的信心不够,所以更急着去寻求自我肯定,因此便难免于急功近利而不择手段。所以在世间法中,常谓:若阴气重者,乃比较容易被附身。而阴气重者,即指信心不足或感性过于偏端者。
所谓感性过于偏端者,即不能用理性的方法去抉择,现象的正邪偏圆;而只用直觉去评断。这种非理性的作风,也是予外魔入侵的机会。故有些人讲到修行时,却太强调:不要思考、不要分别,凭直觉而安于当下。
其实这是非常危险的:第一、这可能是业障现行;第二、甚至是鬼神附身的魔相。因此即使于禅坐用功,待身心沉淀后,而能起一些直觉的意念;但还是得再透过理性的判断,而加以抉择或淘汰。这才既不太理性,也不太感性。
虽太过理性,也会形成生命的负担;但若只强调直觉,又成为另一种偏端。而人类的历史中,多在这两端间摇摆不定。过去的时代,太理性了;而现代却逆转成太感性了。
当今邪魔当道:禅坐.气功.异能。
人心不安与速食文化。
分工专职与钻牛角尖。
故放眼看,当今整个的社会现象或宗教现象,其实到处都是附身着魔;尤其在气功、异能与禅修中,更凸显得特别夸张。而这既与感性过于偏端有关,也与社会人心不安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人心不安,所以更急着去寻觅一种能安心之道。而既处于感性偏端与速食文化的共业中,知从「见性、明理」而来安心者,唯凤毛麟角也。或真肯从老实修行而来安心立命者,也是少之又少。故若既期待很快受用,又不肯老实用功,这就让鬼神有太多乘虚而入的机会。这是首因「人心不安与速食文化」,而造成附身着魔的现象。
知识不是智慧,专家反更容易迷失─用长镜头看世界。
知从共通性中,去增长智慧者已不多矣!佛教的学术研究能增长智慧吗?
第二是分工专职与钻牛角尖。目前整个社会趋向于分工专职,所以每个人都不得不钻到一个很局限的范畴里,而没办法用宏观的视野来看世界。于是既不能用宏观的视野来看世界,便很容易产生偏差。
所以我常说:专家者,就是钻牛角尖的钻家也。因为他们只习惯用长镜头来看世界;而如只用长镜头来看世界,则镜头虽只闪动一下,目标就迷失了。但我也不说:唯应以广角镜头,来看世界。就一个有智慧者而言,他乃先用广角镜头来大体浏览这个世界,然后再伸长镜头而瞄准目标。这才可大可小,能出能入也。
而如何才能用超广角镜头,来看世界呢?即要从「见性」法门中,来观世界。故真正的佛法,乃在于见性法门也。而时至今日,因学术研究的发达,故能从「见性」的需求,而来修学佛法者,乃愈来愈少;似每个人都急着去作专家,而这一钻进去,或等「驴」年了,还不想出来?
安于孤单寂寞,安于蜗牛行步。虚荣、爱现,甚至想广度众生,都是蛮危险的。目前有一些佛教界的名师,其实是蛮有问题的。
所以云何才能避免被附身着魔?首先得先建立正知见,即见性而不着相也。其次于修行的心态上,更不可急功近利。最后要安于孤单寂寞。其实修行的过程是蛮孤单的,只能期勉自己能安于如蜗牛般地行步,既不求很快有成就,更不求让别人来肯定我的成就。这虽只初发心,却已立于不退转的基础上也。
而在大乘佛法中,却强调要「广度众生」。其实,这难道不也是另一种偏端吗?若以知见不正,又不曾老实用功,则其如何来度众生呢?若这想广度众生的心太急切了,也可能招致附身着魔的现象。因为鬼神就来加持他,让他口若悬河地说些似是而非的相法。故能招引听众,以成为鬼神的附庸。
而这些说法者,既满足于其虚荣、爱现的心理,又自认为弘法利生、造福社会。所以虽…
《楞严新粹 五十阴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