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严新粹 五十阴魔▪P4

  ..续本文上一页被鬼神控制而不能自觉;或虽有疑惑,但放不下。所以这想做善事、想度众生的心,却成为附身着魔的助缘。

  

  若从这个角度再来审视,目前佛教界很多的「名」师,其实是蛮有问题的。既知见有问题,也心态、作法、说法,都有问题。群魔乱舞,豺狼当道,果真是末法时代。以上是有关「想蕴魔」的说明。

  

  在五蕴魔中的行蕴魔与识蕴魔,大致都是属于知见的内魔。以关于知见,为前面已说得很多了,故不再赘言。而下面乃综合说明「魔境」的问题。

  

  道与魔

  有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修道即有魔;但若不修道,是否即不着魔了呢?答曰:着得更迷尔。

  

  我们常听到这句话「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道就有魔。于是很多人,乃为怕着魔而不敢修道。然是否「不修道,就不会着魔」呢?我说:唯着得更厉害尔!

  

  譬如人抽烟,抽久习惯了,也不觉得「烟瘾」有什么不好,有什么严重。这就如同一般众生无始来皆无明业障,故反不觉得有无明业障;因此虽在魔中,倒不觉得有魔。而等抽烟人,想戒烟了;才会豁然发觉「烟瘾」的严重.可怕。故必待修道了,才能分辨「何者是魔?」而非为修道故,才惹魔上身的。

  

  何以不修道,反会着得更厉害呢?我经常用一种比喻:就像有些人抽烟上瘾了,故每天抽、每天抽,也不觉得烟瘾有什么不好?有什么严重?而也许哪一天,或因为别人的劝告,或为身体有一些逆相了;所以他决定戒烟。故必待这时候,他才知道烟瘾有多厉害、有多可怕。

  

  这情况就像无明众生一般,以众生既无始来都是无明业障,不只我是无明业障,也周遭的人都是无明业障。所以反不觉得有无明业障的存在,更不觉得无明业障有多可怕。

  

  而等到有一天我们要修道了,才能分辨什么是魔?原来我们周遭的,却都是魔哩!故不是为修道,才惹魔上身的;而是为修道,才能分辨:原来这就是魔。

  

  盖所谓魔者,未必指天魔、鬼神魔、非人等外魔。而是指众生无始以来的无明业障、烦恼、迷惑。天魔、鬼神魔、非人等外魔,即使还有;亦为无明业障相缠故,才引狼入室也。

  

  所以不当谓:以魔不愿众生修行故,才来干扰。其实,魔本来就存在我们生命当中,而我们就是为了克服这些魔障,才需要修行的。所以修道有魔扰,那才是正常的。

  

  故魔,未必是指外在的魔也。而世间往往把魔,认定是天魔、鬼神魔或其他非人众生。而《楞严经》最重要的观点,即当把一切魔,由内在去处理。因为若一切境界,我们能去转它而不被它转,即一切非魔也。反之,心为境转,则一切境相,何非魔呢?因此真正的魔不是外在的众生,不是外在的境相;而是众生无始以来梗梗常在的无明、业障、烦恼、迷惑等。

  

  至于鬼神、天魔以及非人等外魔,到底有没有呢?如就现象而言,佛法乃不否认有这种魔的存在。但外魔也须对应于众生的无明妄习、共业相牵,才能乘虚而入的。所以对某些被外魔干扰的人,我倒是经常奉劝他们:因为你有这样的业,才有这样的魔;所以当从改变你的业,而能远离魔障!因为若业习,不再和鬼神相应,他就不再来缠你了。

  

  所以重点还在于用修行来改变我们的业,而不须去认定实有外魔,故得用各式方法来防范或抵抗。在《楞严经》中有一段经文,即说明外魔乃为无明业障相缠,才会招惹的:

  

  『是故鬼神,及诸天魔,魍魉妖精,于三昧时,佥来恼汝。然彼诸魔虽有大怒,彼尘劳内;汝妙觉中,如风吹光,如刀断水,了不相触。汝如沸汤,彼如坚冰,暖气渐邻,不日销殒。徒恃神力,但为其客。成就破乱,由汝心中五阴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

  

  即使有天魔、鬼神魔以及山精妖怪等,在你修行时,怀着瞋心,怀着伤害你的心,而来扰乱。但是他们是在『尘劳』之内者─即于三界中,随惑流转也。而我们的真心妙觉,却如虚空中的光明。故对见性者而言,这些鬼神的干扰,就像以风来吹光,了不相触。或像以刀来断水,水仍常流。

  

  此何以将真心,比喻为光呢?为光乃无形体、无质碍,故何能伤害之也?同理,水也是柔软而无界限者;故以刀断水,水自常流。

  

  『汝如沸汤,彼如坚冰;暖气渐邻,不日销殒。』若有智慧者,乃像沸汤;而鬼神却似坚冰。故坚冰碰上了沸汤,便因受到热气的蒸发,而慢慢消融了。所以一个真有智慧者,即使鬼神最初还来捣乱;但过一段时间后,也许就会变成他的护法─坚冰消融成水也。

  

  然来扰乱的鬼神,是继续捣乱你、控制你?还是终成你的护法呢?这就看我们心中的主人,够不够明智?够不够镇定?

  

  『徒恃神力,但为其客。成就破乱,由汝心中五阴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客是指变化的尘相。而主,则是真如心性。故为迷失了不动的真主,才会被流转的尘相,所干扰、所伤害。

  

  『主人若迷,客得其便』,主人云何能不迷?答:唯不『着相』尔。以若着相者,心为物转,即是迷也。是以「是魔、非魔」不应于相上分辨─以魔王亦能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及一切瑞相也。

  

  这里所说的『主人』,并非指内在的灵魂或神识之类,而是指从见性而证得真如心也。于是既从见性,而证得真如心,即能不着相也。所以迷不迷,端在着不着相尔。因此是魔非魔,亦不当从着相的观点而去分辨也。因为魔王亦能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及一切瑞相也。甚至连鬼神都能示现。

  

  其实,心既着相,早已迷也!云何更能于中分辨「是魔、非魔」?所以禅宗常谓「佛来佛斩,魔来魔斩」,即指「不着任何相」尔。否则着相而斩,岂与道相应哉?

  

  所以我虽讲五十阴魔,但不带领诸位于魔相上仔细分辨,否则经典上所说的五十阴魔,还是太少了。事实上五百阴魔,五千阴魔,都难以尽言;因为相的变化,本就是无穷无尽的。故如想按图索骥,以从相中去分辨:何者是魔?何者非魔?其实,既着相者,即已着魔也。

  

  所以为何仍有很多人穷盼瑞相呢?为有瑞相即表示诸佛有感应,或修行有成就吗?其实既着相了,竟有什么相,还是瑞相呢?因此禅宗常讲:「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为何须要斩呢?又如何去斩呢?其实,只要不理它,心不被它转,即是斩也。倒非必把现象全抹尽,才叫做斩。如认为必抹除一切境相,才是斩;这倒是又被转了。

  

  在经文中之五十阴魔,乃『色受想』三阴,才有外魔也。因此,心愈内摄而不着相,乃愈能远魔也。

  

  所以经文中,虽色受想行识之五蕴,皆有阴魔。却只『色受想』三蕴,才有外魔的干扰。这也就为心若能愈内摄,愈内摄即愈不着相。于是以不着相故,能远离外魔的干扰。

  

  所以经文中,常有『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即是谓:以不着相故,则任何境界,都是善境界─心境之善,非物境之善。反之,若着相者,即受群邪─内邪与外邪。内邪是指无明业障的现行,而外邪是鬼神、天魔的干扰。

  

  所以《楞严经》中,虽有五十阴魔的经文,其实不须太着相而去分辨。这就如同《小止观》中,也有〈觉知魔事〉一章,其实也不可为着相而滋负担也。下面我们再看《小止观》的论文。

  

  小止观

  『十二时兽,变化作种种形色,或作少女、老宿之形,乃至可畏身等非一,恼惑行人。此诸精魅欲恼行人,各当其时而来,善须别识。若于寅时来者,必是虎兽等;若于卯时来者,必是兔鹿等……』

  

  这大概是中国的说法吧!在一天中的十二时辰,乃对应有十二种禽兽。它们会变化成各种形状,或是少女,或作老宿,或可怕的相貌等,而来恼惑行者。而这些精魅之来,都有它特定的时间与形相。故如于寅时来者,必是虎兽;若于卯时来者,必是兔鹿等兽。既把时间讲得这么明确,又把兽类记得这么清楚,何非已着相了呢?

  

  『行者若见常用此时来,即知其兽精,说其名字呵责,即当谢灭。』

  

  故如固定于某时辰,即经常有异象者;当识其来由,而直说其种类,并诃责曰:「我已知道,你就是老鼠精,你不要再来捣蛋了吧!」

  

  『作诸兽之形,异相非一,来恼行人。应即觉知,一心闭目,阴而骂之。』

  

  其实,用这样的心态去处理,岂与真如心相应呢?

  

  因此我还是说:不要从着相的观点,而来辨魔;更不得用着相的方式,而来降魔。因为既着相,就已是魔了;其云何能降魔呢?下面再谈「天魔」的来由。

  

  天魔

  天魔在欲界最高层天(他化自在天)的寓意:有欲,即有魔。若心着欲,即不出天魔的掌控中。因此欲真降魔,唯除『欲』尔。

  

  在佛经中,称天魔为波旬;而波旬乃居于他化自在天─即欲界的最高层天。他为什么却住在欲界的最高层天呢?我觉得这乃是一种象征的意义:有欲,就有魔。故众生若还在欲界中,就逃不出天魔的掌控外。

  

  因此当如何降天魔呢?唯去消除自己内在的「欲」望尔。无欲就无魔;因为魔之能恼害行者,也是从示现境界,而钩引行者贪瞋的欲望故,才有作用。

  

  故所谓「着魔」者,非魔故着。而是为「着」,故魔。而众生之所着,欲为大焉。欲有粗有细:名利者粗也。至于细者,心有所求,皆是欲也─欲入定.欲开悟.欲成佛等。

  

  所以虽大众常说:着魔、着魔。但往往把魔,当作外力的干涉。其实,着魔的意思:不是因为它是魔,所以我们被他附着了,故成为魔障。相反地,乃因为我们心理执着,所以任何境相,都变成魔了。因此非魔,故着;而是为着,故魔。

  

  而众生为什么着呢?乃因为跟自己的欲望相应故,才会着。而欲望中,既包括喜欢的,也包括讨厌的。故众生…

《楞严新粹 五十阴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涟珠甘露 序言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