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新粹 五十陰魔▪P4

  ..續本文上一頁被鬼神控製而不能自覺;或雖有疑惑,但放不下。所以這想做善事、想度衆生的心,卻成爲附身著魔的助緣。

  

  若從這個角度再來審視,目前佛教界很多的「名」師,其實是蠻有問題的。既知見有問題,也心態、作法、說法,都有問題。群魔亂舞,豺狼當道,果真是末法時代。以上是有關「想蘊魔」的說明。

  

  在五蘊魔中的行蘊魔與識蘊魔,大致都是屬于知見的內魔。以關于知見,爲前面已說得很多了,故不再贅言。而下面乃綜合說明「魔境」的問題。

  

  道與魔

  有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修道即有魔;但若不修道,是否即不著魔了呢?答曰:著得更迷爾。

  

  我們常聽到這句話「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道就有魔。于是很多人,乃爲怕著魔而不敢修道。然是否「不修道,就不會著魔」呢?我說:唯著得更厲害爾!

  

  譬如人抽煙,抽久習慣了,也不覺得「煙瘾」有什麼不好,有什麼嚴重。這就如同一般衆生無始來皆無明業障,故反不覺得有無明業障;因此雖在魔中,倒不覺得有魔。而等抽煙人,想戒煙了;才會豁然發覺「煙瘾」的嚴重.可怕。故必待修道了,才能分辨「何者是魔?」而非爲修道故,才惹魔上身的。

  

  何以不修道,反會著得更厲害呢?我經常用一種比喻:就像有些人抽煙上瘾了,故每天抽、每天抽,也不覺得煙瘾有什麼不好?有什麼嚴重?而也許哪一天,或因爲別人的勸告,或爲身體有一些逆相了;所以他決定戒煙。故必待這時候,他才知道煙瘾有多厲害、有多可怕。

  

  這情況就像無明衆生一般,以衆生既無始來都是無明業障,不只我是無明業障,也周遭的人都是無明業障。所以反不覺得有無明業障的存在,更不覺得無明業障有多可怕。

  

  而等到有一天我們要修道了,才能分辨什麼是魔?原來我們周遭的,卻都是魔哩!故不是爲修道,才惹魔上身的;而是爲修道,才能分辨:原來這就是魔。

  

  蓋所謂魔者,未必指天魔、鬼神魔、非人等外魔。而是指衆生無始以來的無明業障、煩惱、迷惑。天魔、鬼神魔、非人等外魔,即使還有;亦爲無明業障相纏故,才引狼入室也。

  

  所以不當謂:以魔不願衆生修行故,才來幹擾。其實,魔本來就存在我們生命當中,而我們就是爲了克服這些魔障,才需要修行的。所以修道有魔擾,那才是正常的。

  

  故魔,未必是指外在的魔也。而世間往往把魔,認定是天魔、鬼神魔或其他非人衆生。而《楞嚴經》最重要的觀點,即當把一切魔,由內在去處理。因爲若一切境界,我們能去轉它而不被它轉,即一切非魔也。反之,心爲境轉,則一切境相,何非魔呢?因此真正的魔不是外在的衆生,不是外在的境相;而是衆生無始以來梗梗常在的無明、業障、煩惱、迷惑等。

  

  至于鬼神、天魔以及非人等外魔,到底有沒有呢?如就現象而言,佛法乃不否認有這種魔的存在。但外魔也須對應于衆生的無明妄習、共業相牽,才能乘虛而入的。所以對某些被外魔幹擾的人,我倒是經常奉勸他們:因爲你有這樣的業,才有這樣的魔;所以當從改變你的業,而能遠離魔障!因爲若業習,不再和鬼神相應,他就不再來纏你了。

  

  所以重點還在于用修行來改變我們的業,而不須去認定實有外魔,故得用各式方法來防範或抵抗。在《楞嚴經》中有一段經文,即說明外魔乃爲無明業障相纏,才會招惹的:

  

  『是故鬼神,及諸天魔,魍魉妖精,于叁昧時,佥來惱汝。然彼諸魔雖有大怒,彼塵勞內;汝妙覺中,如風吹光,如刀斷水,了不相觸。汝如沸湯,彼如堅冰,暖氣漸鄰,不日銷殒。徒恃神力,但爲其客。成就破亂,由汝心中五陰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

  

  即使有天魔、鬼神魔以及山精妖怪等,在你修行時,懷著瞋心,懷著傷害你的心,而來擾亂。但是他們是在『塵勞』之內者─即于叁界中,隨惑流轉也。而我們的真心妙覺,卻如虛空中的光明。故對見性者而言,這些鬼神的幹擾,就像以風來吹光,了不相觸。或像以刀來斷水,水仍常流。

  

  此何以將真心,比喻爲光呢?爲光乃無形體、無質礙,故何能傷害之也?同理,水也是柔軟而無界限者;故以刀斷水,水自常流。

  

  『汝如沸湯,彼如堅冰;暖氣漸鄰,不日銷殒。』若有智慧者,乃像沸湯;而鬼神卻似堅冰。故堅冰碰上了沸湯,便因受到熱氣的蒸發,而慢慢消融了。所以一個真有智慧者,即使鬼神最初還來搗亂;但過一段時間後,也許就會變成他的護法─堅冰消融成水也。

  

  然來擾亂的鬼神,是繼續搗亂你、控製你?還是終成你的護法呢?這就看我們心中的主人,夠不夠明智?夠不夠鎮定?

  

  『徒恃神力,但爲其客。成就破亂,由汝心中五陰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客是指變化的塵相。而主,則是真如心性。故爲迷失了不動的真主,才會被流轉的塵相,所幹擾、所傷害。

  

  『主人若迷,客得其便』,主人雲何能不迷?答:唯不『著相』爾。以若著相者,心爲物轉,即是迷也。是以「是魔、非魔」不應于相上分辨─以魔王亦能現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及一切瑞相也。

  

  這裏所說的『主人』,並非指內在的靈魂或神識之類,而是指從見性而證得真如心也。于是既從見性,而證得真如心,即能不著相也。所以迷不迷,端在著不著相爾。因此是魔非魔,亦不當從著相的觀點而去分辨也。因爲魔王亦能示現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及一切瑞相也。甚至連鬼神都能示現。

  

  其實,心既著相,早已迷也!雲何更能于中分辨「是魔、非魔」?所以禅宗常謂「佛來佛斬,魔來魔斬」,即指「不著任何相」爾。否則著相而斬,豈與道相應哉?

  

  所以我雖講五十陰魔,但不帶領諸位于魔相上仔細分辨,否則經典上所說的五十陰魔,還是太少了。事實上五百陰魔,五千陰魔,都難以盡言;因爲相的變化,本就是無窮無盡的。故如想按圖索骥,以從相中去分辨:何者是魔?何者非魔?其實,既著相者,即已著魔也。

  

  所以爲何仍有很多人窮盼瑞相呢?爲有瑞相即表示諸佛有感應,或修行有成就嗎?其實既著相了,竟有什麼相,還是瑞相呢?因此禅宗常講:「佛來佛斬,魔來魔斬。」爲何須要斬呢?又如何去斬呢?其實,只要不理它,心不被它轉,即是斬也。倒非必把現象全抹盡,才叫做斬。如認爲必抹除一切境相,才是斬;這倒是又被轉了。

  

  在經文中之五十陰魔,乃『色受想』叁陰,才有外魔也。因此,心愈內攝而不著相,乃愈能遠魔也。

  

  所以經文中,雖色受想行識之五蘊,皆有陰魔。卻只『色受想』叁蘊,才有外魔的幹擾。這也就爲心若能愈內攝,愈內攝即愈不著相。于是以不著相故,能遠離外魔的幹擾。

  

  所以經文中,常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即是謂:以不著相故,則任何境界,都是善境界─心境之善,非物境之善。反之,若著相者,即受群邪─內邪與外邪。內邪是指無明業障的現行,而外邪是鬼神、天魔的幹擾。

  

  所以《楞嚴經》中,雖有五十陰魔的經文,其實不須太著相而去分辨。這就如同《小止觀》中,也有〈覺知魔事〉一章,其實也不可爲著相而滋負擔也。下面我們再看《小止觀》的論文。

  

  小止觀

  『十二時獸,變化作種種形色,或作少女、老宿之形,乃至可畏身等非一,惱惑行人。此諸精魅欲惱行人,各當其時而來,善須別識。若于寅時來者,必是虎獸等;若于卯時來者,必是兔鹿等……』

  

  這大概是中國的說法吧!在一天中的十二時辰,乃對應有十二種禽獸。它們會變化成各種形狀,或是少女,或作老宿,或可怕的相貌等,而來惱惑行者。而這些精魅之來,都有它特定的時間與形相。故如于寅時來者,必是虎獸;若于卯時來者,必是兔鹿等獸。既把時間講得這麼明確,又把獸類記得這麼清楚,何非已著相了呢?

  

  『行者若見常用此時來,即知其獸精,說其名字呵責,即當謝滅。』

  

  故如固定于某時辰,即經常有異象者;當識其來由,而直說其種類,並诃責曰:「我已知道,你就是老鼠精,你不要再來搗蛋了吧!」

  

  『作諸獸之形,異相非一,來惱行人。應即覺知,一心閉目,陰而罵之。』

  

  其實,用這樣的心態去處理,豈與真如心相應呢?

  

  因此我還是說:不要從著相的觀點,而來辨魔;更不得用著相的方式,而來降魔。因爲既著相,就已是魔了;其雲何能降魔呢?下面再談「天魔」的來由。

  

  天魔

  天魔在欲界最高層天(他化自在天)的寓意:有欲,即有魔。若心著欲,即不出天魔的掌控中。因此欲真降魔,唯除『欲』爾。

  

  在佛經中,稱天魔爲波旬;而波旬乃居于他化自在天─即欲界的最高層天。他爲什麼卻住在欲界的最高層天呢?我覺得這乃是一種象征的意義:有欲,就有魔。故衆生若還在欲界中,就逃不出天魔的掌控外。

  

  因此當如何降天魔呢?唯去消除自己內在的「欲」望爾。無欲就無魔;因爲魔之能惱害行者,也是從示現境界,而鈎引行者貪瞋的欲望故,才有作用。

  

  故所謂「著魔」者,非魔故著。而是爲「著」,故魔。而衆生之所著,欲爲大焉。欲有粗有細:名利者粗也。至于細者,心有所求,皆是欲也─欲入定.欲開悟.欲成佛等。

  

  所以雖大衆常說:著魔、著魔。但往往把魔,當作外力的幹涉。其實,著魔的意思:不是因爲它是魔,所以我們被他附著了,故成爲魔障。相反地,乃因爲我們心理執著,所以任何境相,都變成魔了。因此非魔,故著;而是爲著,故魔。

  

  而衆生爲什麼著呢?乃因爲跟自己的欲望相應故,才會著。而欲望中,既包括喜歡的,也包括討厭的。故衆生…

《楞嚴新粹 五十陰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漣珠甘露 序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