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观与大手印
止观的意义
心力集中
清楚明了
守窍
念佛
观身受法
默照禅
大手印
小结
在前几章中,已大致介绍了参禅的方法和次序;故我们且顺此检讨一些和打坐修观的法门。
止观的意义
首先谈「止」的意义,众所皆知:止者,乃止息一切妄念。我们打坐,首要的目的,便是止息一切妄念;使之由大而小,由粗而细,由有而无。然而在妄念中有一较细微的妄念,却是很多人浑不自觉,更不必说去断除它─此妄念者,即是「作意」。
所谓「作意」,即以「有所求」故,费心导引自我的身心至某境界中。其实「有念」,不见得就是妄念。譬如佛对众生说法,对贪心重者说不净观,对瞋心重者说慈悲观。这说法的过程,即使不谓之为「无念」,但也绝不是「妄念」。因为佛于「无功用心」中,早断除一切分别作意。因此所谓「妄念」者,但为作意故─从第七识而起的我见分别。而众生之一切念起,乃皆从作意生,故俗谓一切念为妄念。因此,止门更深切的要务,乃息止一切作意也。由是而言,一切从作意而修的法门,皆是不究竟的。
其次,论「观」的对象。观有「内观」与「外观」。一般人所谓的观,皆是指将心安守在一个特定的对象上;比如数息、念佛、落日、明月等。若以「守一」的方法而修的一切观门,我皆称之为「外观」也─即使所观者,为由心识作意现起的内象亦然。若外观者,乃偏「修定」而已!
至于「内观」者,即我再三所说:当妄念起时,一方面用剥舍、还灭的方法,来止息妄念;一方面更以追溯妄念的起处。于是妄心剥之复剥,灭之又灭,终能修成「无心」境界,而离一切作意分别。故唯内观者,能兼修定慧。于是用此理则,我们更以检讨以下两种观念:
心力集中
很多人都说:打坐有助于心力的集中。(言下之意,似宜为心力的集中而来打坐,但心力集中后又将何所作为呢?该不是去造业吧!)何以谓「打坐有助于心力的集中」?以平日妄念太多,故心力分散;现既能以禅坐来息止妄念,故当能收揽已散佚的心力。
在此「心力集中」的说法中,虽未对「心力」作个明确的定义。但意下之中,其实已包含了相当的「自性见」:1.众生的心,各自具有,离物别存;2.心者,乃本自具存当量的力用。这离物有心与本具其力,即是自性见者。从佛法的缘起理则来观,离物即无有心;又一切的力用,乃是在缘起的互动中才展现出来的。
其次,「真心」既包纳虚空,量周沙界;则云何谓为集中呢?当非如世俗所谓,将曾散走的众人再集中于某处。因此,俗所谓:打坐将有助于心力的集中。乃是指打坐后,较具「统一协调」的功能─以较具「统一协调」的功能故,思惟能较敏锐,说法能更动听,而办事亦更效率。
然此「统一协调」的功能又从何而生?以缘起的知见言,万物在缘起中,本具相关互动者,亦本具统一协调的功能。反倒是众生以自我中心的造作思惟,才破坏此统一协调的。因此欲成全「统一协调」的功能,唯有从「无我」的修证着手。而禅坐,即使未能真证得无我境界,但至少能稍却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妄念。故能增加其「统一协调」的功能。
因此,真禅坐者,绝不当有「集中」与「有力」的觉受。否则知见不正,难免落入「大我」与「神我」的窠臼中。
清楚明了
我们乃为世间中有种种的无明、迷惑;故为觉了诸法实相而发心学佛。于是乎,很多人乃以为若觉悟后,必能显了「客观世界」的真实相或本来面目。此譬如心镜为尘埃所染,故见不到实相;但若尘垢除尽,则能见到实相。
然以缘起的理则审之,既缘起则无常虚妄,唯如梦如幻而已,岂有客观实存的本来面目可得?因此所谓「无明」者,即谓诸法本来虚妄,故不可得明;而非曰待觉悟后,则能明得诸法实相。
或问:若诸法实相本不可得,则禅宗云何能开悟?答曰:开悟,乃指「见性」而非「见相」;且所见者为「无常、无我,本自虚妄」之空性也,而非见得「常、乐、我、净」之实性也。然众生以一向执着世界为实有故,虽佛法再三言空,还将执着其有,故与觉道南辕北辙。故「无明」者,初谓诸法缘起本幻,实不可得。次谓若众生从实有的观点去求觉道,则是更深重的「无明」。
再问:佛教中不是有「法相宗」吗?若诸法本妄,则云何安立法相?答言:法相者,非谓有「物自相」,而是观其「缘起相」─即观照万事万物于缘起间的交互关系,于缘起间的本末终始。这种讲法,也可见之于当代的心理学中:所谓「我」者,乃于人际的互动中,才形成此我;而非谓其有一个「本我」或「自我」的存在。
此譬如于「旋火轮」中,我们虽见不到最初的那点火头;但却能见到由火点所旋成的轨迹。而轨迹者,相虽似有,本自虚妄。又如于棒球赛中,若打击手必待看清楚投手所投出的球才肯挥棒,必难免于三振出局;但实际上打击手却只要抓准球所投出的轨迹即可挥棒。这也就说,法相不是明其物自相,而是明其缘起性,明其相对性。我们且更以学生的考试成积作例:譬如张三考个八十分,那成积是好,还是坏呢?其实单看一个人的分数,还不足以评断好坏。因为若多数人皆考得九十分,则八十分便算坏;反之若众皆只七十分,则八十分便算高竿。
以很多人都说:禅坐之后,头脑能较清楚,观照能较明了。于是对什么才是真正的「清楚明了」,乃有深入商确的必要。若谓真有客观的实相世界,以去清楚明了,则唯妄见而已!若谓能更明察诸法的本末去来相,则犹可些,但还不是最高明的!因为真正的「见」,是见性而非见相;而性既是空性,则何有「清楚与不清楚」「明了与不明了」的差别。若假名谓有「清楚明了」者,亦不过因「知妄即离」而不再受骗而已!
其次,俗谓的「清楚明了」,乃从「比较」后才有的。故以三际未断、能所未泯,既有过去、现在、未来的差别,也有能比较的我与被比较的境相,才能从比较而生「清楚与不清楚」之意识。反之,若一心安于当下,既无前后之际,亦绝心境之别,则云何起种种的分别、言说?因此,所谓「禅坐后,将更清楚明了」多只是从知见不正所妄生的自我暗示而已!绝非禅坐的真功夫,更与悟境了不相干!
若必言:禅坐后,真有助于清楚明了者。乃是清楚其理,明了其性而已!而不能以自性见的妄执,谓有客观实存的境界可让其明了。因此真修禅者,绝不当有清楚明了的觉受。若从禅坐后,能对法相的纷纭变化观照得更透彻明了,那也必是由「无功用心」中而产生统一协调的功能,与世俗者从我见与自性见的妄执而生的清楚明了绝不相同─既无心,谁来清楚?何所明了?
此关于「心力集中」与「清楚明了」的说词,乃普遍流行于现代的生活禅中,故我早谓「那皆是恋世禅」而已!然若众口纷纭皆这么说,则信徒中能不汩惑而身陷坎井中者,几稀矣!于是这不只将成为禅坐晋升的障碍,更且由于知见不正、心态不正而或引魔入身,不只自害又且害人。
以上已先澄清一些有关禅坐的观念;其次,更得对某些实修的方法加以检讨和洗炼。
守窍
所谓「守窍」,乃指将注意力专守在身体中的某个部位,比如涌泉、丹田、心轮或眉心等。以气脉而言,若将注意力专守在某个部位;则身体上的气必往彼处集中。而不管是在生活中,或禅坐时,气应普遍流行于周身才是。故我认为守窍的法门,对气机的流行,将有不利的影向。
或问:如生病时的上实下虚,是否可将气导之于下?或禅坐时某部位的脉不通,是否宜将气集中此不通的部位,以加速其通?答言:我已再三说过,气脉于生病时、于不通处,自有它巧妙调节的功能,你勿自作聪明而庸人自扰。
其次,在密宗中有「专守心轮」的方便。这对初学者一样会有对气脉流行不利的负面影向;同时若守得太紧,还将引起胸口的闷痛。除非行者已能打通中脉、汇通心轮,才能免此病症;但若已能打通中脉并汇通心轮者,还须用此不甚高明的守窍法门吗?
念佛
首先就念佛的观念来探讨。很多净土宗的行者,乃把「念佛」当作求「来世乐」的方便─即求来生得往生于极乐世界,以享受无量乐、无量寿之妙果。而今更有把念佛当作求「现世乐」的方便者,比如以念观音菩萨而求消灾免难,念药师佛而求安康体健。若以念佛而求来世乐与现世乐;以心外求故,乃不与解脱道相应。故正确的念佛观念,是宜把念佛当作摄心的方便。以众生一向心猿意马、妄识纷飞,故权用念佛的方法,以契出契而归究于无念。
其次,就方法而言。念佛当以心念为主,因修行主要是用心去修的─当然心念并不妨碍兼用口念,但若只有口无心却绝是不行的!在用心念中,又有内观与外观的差别:外观,乃一心一意,专执佛名。而内观者,在执持佛名的当下,又兼观妄念的起处,或兼参「念佛者是谁?」。若外观者,唯修定;而内观者,兼修慧。
虽曰:心念并不妨碍兼用口念,但我却反对很多大德所倡导的「大声念佛」。念佛何必大声呢?难道愈大声,才代表愈虔诚吗?难道愈大声,才愈能感应佛菩萨吗?若把念佛当作类似小孩子叫妈妈般地,以为必愈出力,妈妈才愈心疼,岂不太幼稚了吗?其实念佛并非念给佛听的呀!念佛乃贵在返参佛性,既非念得数多即是功夫,更非念得大声才有感应。
或曰:大声念佛乃能对治昏沉!答言:所谓对治昏沉者,只是假相尔。为我前已说过,若脉障不通将引起昏沉的现象。而脉障不通,唯继续禅坐,以促其通。若用大声念佛的方便,而不觉中将气导引至头部,虽…
《禅悟密法 止观与大手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