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原典 如来所说诵▪P9

  ..续本文上一页有闲暇,答我所问。」阿难答言:「莫逼世尊,世尊疲极。」如是须跋陀罗再三请尊者阿难,尊者阿难亦再三不许。须跋陀罗言:「我闻古昔出家耆年大师所说:久久乃有如来、应、等正觉出于世间,如优昙钵华,而今如来中夜,当于无余涅槃界而般涅槃,我今于法疑,信心而住,沙门瞿昙有力能开觉我,若阿难不惮劳者,为我白沙门瞿昙!」阿难复答言:「须跋陀罗!莫逼世尊,世尊今日疲极。」

  

  尔时世尊以天耳,闻阿难与须跋陀罗共语来往,而告尊者阿难:「莫遮外道出家须跋陀罗,令入问其所疑。所以者何?此是最后与外道出家论议,此是最后得证声闻善来比丘,所谓须跋陀罗。」尔时须跋陀罗,闻世尊为开善根,欢喜增上,诣世尊所,与世尊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凡世间入处,谓富兰那迦叶等六师,各作如是宗:此是沙门,此是沙门。云何瞿昙!为实各各有是宗不?」尔时世尊即为说偈言:

  

  「始年二十九,出家修善道,成道至于今,经五十余年。

  

  三昧明行具,常修于净戒,离斯少道分,此外无沙门。」

  

  佛告须跋陀罗:「于正法律,不得八正道者,亦不得初沙门,亦不得第二、第三、第四沙门。须跋陀罗!于此法律得八正道者,得初沙门,得第二、第三、第四沙门。除此已,于外道无沙门,斯则异道之师,空沙门、婆罗门耳。是故我今于众中作师子吼。」说是法时,须跋陀罗外道出家,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尔时须跋陀罗见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诸狐疑,不由他信,不由他度,于正法律得无所畏。从坐起,整衣服,右膝者地,白尊者阿难:「汝得善利!汝得大师!为大师弟子,为大师雨雨灌其顶。我今若得于正法律出家,受具足、得比丘分者,亦当得斯善利!」时尊者阿难白佛言:「世尊!是须跋陀罗外道出家,今求于正法律出家、受具足,得比丘分。」

  

  尔时世尊告须跋陀罗:「此比丘来修行梵行!」彼尊者须跋陀罗,即于尔时出家,即是受具足,成比丘分。如是思惟,乃至心善解脱,得阿罗汉。时尊者须跋陀罗得阿罗汉,解脱乐。觉知已,作是念:我不忍见佛般涅槃,我当先般涅槃。时尊者须跋陀罗先般涅槃已,然后世尊般涅槃。

  

  ──《杂阿含经论会编》(下)p.681 ~ p.683

  

  这是传说,释迦牟尼佛在入涅槃前,还度了一位外道,而被称为「最后弟子」。但是,如仔细检点这些经文,其实有不少瑕疵:

  

  第一、经上的外道弟子,为何都是一百廿岁呢?这似乎是前所谓「格式化」的结果。

  

  第二、外道问佛:「每位宗师,都自谓得道;然究竟是谁,真得道了?」佛答曰「始年二十九,出家修善道,成道至于今,经五十余年。」

  

  目前学术界公认:世尊乃二十八岁出家,三十五岁成道,八十岁左右入涅槃。故与「始年二十九,出家修善道」乃差不多啦!因有的算实岁,有的算虚岁也。但是「成道至于今,经五十余年」便有问题。因为从成道到涅槃,却未有五十余年也。

  

  第三、「不得八正道者,即不得初沙门,亦不得第二、第三、第四沙门。」话虽没错,但文中却未详述「何为八正道?」于是外道须跋陀罗,即能知法、入法,以至于愿在佛陀座下出家吗?

  

  第四、「彼尊者须跋陀罗,即于尔时出家,即是受具足,成比丘分。」于《律典》中,外道求出家,要先在僧团中勘察;待四个月后,若于羯磨会议中,得投票通过,才准正式剃度。因此不可能当下就能出家剃度的。

  

  第五、「如是思惟,乃至心善解脱,得阿罗汉。」即使是大智舍利弗,从初果到证得罗汉,也得经好几个月。而外道须跋陀罗,可能即时证得阿罗汉果吗?

  

  最后、「时尊者须跋陀罗先般涅槃已,然后世尊般涅槃。」其他经典,乃说:他是先在僧团里,见习四个月后,才出家的。既非即时出家,更非先世尊般涅槃也。因此,这些都是以讹传讹,越说越夸张尔!

  

  杂相应

  

  念如来之时,恐怖即除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住于空闲、树下、空舍,有时恐怖,心惊毛竖者,当念如来事及法事、僧事;念如来事,法事,僧事之时,恐怖即除。诸比丘!过去世时,释提桓因与阿修罗共战。尔时帝释语诸三十三天言:诸仁者!与阿修罗共斗战时,若生恐怖,心惊毛竖者,汝当念我伏敌之幢;念彼幢时,恐怖即除。

  

  彼天帝释怀贪、恚、痴,于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不得解脱,有恐怖、畏惧、逃窜、避难,而犹告诸三十三天,令念我摧伏敌幢,恐怖即除;况复如来、应、等正觉、乃至佛、世尊,离贪、恚、痴,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无诸恐怖、畏惧、逃避,而不能令其念如来者除诸恐怖?」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下)p.689

  

  这部经是说─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住于空闲、树下、空舍,有时恐怖,心惊毛竖者,当念如来事及法事、僧事;念如来事,法事,僧事之时,恐怖即除。」于是,就以过去释提桓因与阿修罗共战之事作比喻。那时诸天若有恐怖,念释提桓因就能消除恐怖也。然释提桓因者,其实既未解脱,也功德未圆满;其就已能令卅三天消除恐怖。而佛陀既已解脱,功德也圆满了;云何念祂,而不能消除恐怖呢?

  

  以上念如来时,恐怖即除,乃是就信行人而言也!当然是有用的,但还非最究竟也。因若就法行人而言,重点在于观无我,才能消除恐怖。因为有我,才有恐怖。若无我者,谁来恐怖呢?故曰「观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也。

  

  诸在我舍而命终者,皆得生天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给孤独长者,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若有人在我舍者,皆得净信;诸在我舍而命终者,皆得生天。」佛言:「善哉,长者!是深妙说,是一向受。然有何大德神力比丘为汝说言:凡在汝舍命终者,皆生天上耶?」长者白佛:「不也,世尊!」复问:「云何为比丘尼、为诸天,为从我所面前闻说?」长者白佛:「不也,世尊!」「云何长者!汝缘自知见,知在我舍命终者,皆生天上耶?」长者白佛:「不也,世尊!」佛告长者;「汝今何由能作如是甚深妙说,作一向受,于大众中作师子吼,而作是言:有人于我舍命终者,皆生天上?」

  

  长者白佛:「世尊!以我见众生主怀妊之时,我即教彼为其子故,归佛,归法,归比丘僧。及其生已,复教三归。及生知见,复教持戒。设复婢使、下贱客人怀妊,及生,亦如是教。若人卖奴婢者,我辄往彼语言:贤者!我欲买人,汝当归佛,归法,归比丘僧,受持禁戒。随我教者,辄授五戒,然后随价而买;不随我教,则所不取。若复止客,若佣作人,亦复先要受三归、五戒,然后受之。若复有来求为弟子,若复乞贷举息,我悉要以三归五戒,然后受之。

  

  又复我舍供养佛及比丘僧时,称父母名,兄弟、妻子、宗亲、知识、国王、大臣、诸天、龙神,若存、若亡,沙门、婆罗门,内外、眷属,下至仆使,皆称其名而为咒愿。又从世尊闻称名咒愿因缘,皆得生天。或因园田布施,或因房舍,或因床卧具,或因常施,或施行路,下至一抟施与众生,此诸因缘皆生天上。」佛言:「善哉!长者!汝以信心故作是说。如来于彼有无上知见,审知汝舍有人命终,皆悉生天。」尔时给孤独长者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杂阿含经论会编》(下)p.701 ~ p.702

  

  某日,给孤独长者来见佛,且说曰:「相信在我家里的人,命终之后一定能生天。」为什么呢?因为,所有在我家出生者,一定叫他受三皈、五戒;所有在我家工作的仆人,也一定要他受三皈、五戒;甚至只是来我家作客者,我也都劝他受三皈、五戒。所以相信,只要在我家住过者,在我家命终者,都能生天也。」于是佛说:「善哉,长者!汝以信心故作是说。」

  

  虽泛泛地说:受持三皈,即不堕三恶道,但也要能「如法修行」才有保证哩!

  

  其次,守五戒能保人身,未必能生天。

  

  然这里面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再去斟酌:虽佛教里常讲受持三皈,即能不堕三恶道。但那只是泛泛地说而已!因为重点不在于是否皈依?而在于能否如法修行?这就像「一子出家,九族生天」一样,九族要如法修行,才可能生天。而不是靠一个人出家,其他者就可等着生天了!

  

  其次,皈依者,要自发心皈依,才算皈依。而非他人能帮作皈依也。故佛教,至少要七岁才能皈依;因七岁,才勉强有一点判断能力吧!事实上,要待成年,才能正式皈依和受戒。故比丘要满廿岁,才能正式受戒。因此,既得自己发心皈依,也得如法修行,才有生天的保障。

  

  第二、传统上曰:守五戒得人身,修十善能生天。故单守五戒,未必能生天也。当然如详细讲:守五戒,要守到什么地步,才能得人身?修十善,要修到什么境界,才能生天?问题就很多了。

  

  第三、「从世尊闻称名咒愿因缘,皆得生天。」其它经典却无此说。因为唯有靠自力修行,才能生天;而非以称名咒愿因缘,即得生天也。最后,「如来于彼有无上知见,审知汝舍有人命终,皆悉生天。」这句话,当不可能是佛亲口说的。因为升天与否?关键不在信不信?而在能否如实修行尔?

  

  譬喻相应

  

  修心犹如铸金者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金师住处。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铸金者,积聚沙土,置于槽中,然后以水灌之,刚石坚块随水而去,犹有粗沙缠结。复以水灌,粗沙随水流出,然后生金犹为细沙黑土之所缠结。复以水灌,细沙黑土随水流出,然后真金沌净无杂,犹有似金微垢。

  

  然后金师置于炉中,增火鼓风,…

《佛法原典 如来所说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天心明月 自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