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多福利,住智慧为上,解脱坚固,念为增上。若比丘学戒福利,智慧为上,解脱坚固,念增上已,令三学满足。
诸比丘!何等为学戒随福利?谓大师为诸声闻制戒:所谓摄僧,极摄僧,不信者信,信者增其信,调伏恶人,惭愧者得乐住,现法防护有漏,未来得正对治,令梵行久住。如是学戒者行坚固戒,恒戒,常行戒,受持学戒,是名比丘戒福利。
何等智慧为上?谓大师为声闻说法,大悲哀愍,以义饶益,若安慰,若安乐,若安慰安乐。如是于彼彼法、彼彼处,智慧观察,是名比丘智慧为上。
何等为解脱坚固?谓大师为诸声闻说法,大悲哀愍,以义饶益,安慰安乐。如是说彼彼法,如是彼处得解脱乐,是名比丘坚固解脱。
何等为比丘念增上?未满足戒身者,专心系念安住;未观察者,于彼彼处智慧系念安住;已观察者,于彼彼处重念安住;未触法者,于彼彼处解脱念安住;已触法者,于彼彼处解脱念安住,是名比丘正念增上。」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学戒随福利,专思三昧禅,智慧为最上,
现生最后边,牟尼持后边,降魔度彼岸。」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438 ~ p.440
这部经主要是说: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制戒?共计九个原因。然归纳后不出两个重点:一是为个人的解脱,二是为教团能够长久住世。佛法如果不成为教团,则所说的法便很容易就散掉了。而有了教团,便能巩固长久。这就像现代企业一般,凭个人单打独斗,力量是很有限的。但若透过组织,则力量便能浩瀚无比也。
于是既形成组织,一定要有规章,才能有效运作的。因此广义的戒律,并不只是规范个人的行为,也包括制定团体的规章、制度。因此释迦牟尼佛,乃应因缘所需而制戒也。
广义的律,乃包括:犍度及行仪。犍度是指团体的规约及互动关系。
而行仪,乃有止持及作持。
而止持中,又可分:性戒.遮戒.避嫌疑戒.顺风俗戒。
故广义的戒律,乃包括犍度及行仪。何谓犍度?乃指团体的规约及彼此互动的伦理。故有衣食住行,该怎么处理的规章。也有什么程度者,得为人师。什么人不应剃度等规定。
其次,行仪又包括:止持和作持。止持是不可以做的,而作持是应该做的。这就像我们生病时去看医生,医生既为你开药方,也警告你当有什么禁忌。故开药方,即是作持,当服用者;警告你有什么禁忌,即是止持,不可犯者。
所以戒律的范畴,其实非常广泛,我们不要老以为五戒、八戒等,才是戒律。譬如用电脑,其实就包含着很多戒律:要怎么开机、关机,要怎么开档、存档。都是有规矩,而马虎不得的。否则或马上当机,或资料便不见了。所以我们都乖乖地谨守规矩,甚至还不觉得受约束哩!
但对佛教的戒律,很多人便以为是外铄的,是增加束缚的,其实非也。因为戒律的授与守,乃依因果而论。为了完成某种目标,必配合因果的关系,而有当做与不当做的,这就是戒律的基本原则。用前述看病与用电脑的例子作比喻,便很清楚了。
所以如你不要这个果,你可以不遵守戒律─如你不想活了,尽可将医生的话当耳边风。反之,若欲达到预期的目标,你是不可能不守戒律也─若希望病赶快好,也只能良药苦口了。所以戒,不是为佛规定,故我不得不遵守;而是为了完成自度度人的目标,而不得不奉行也。
因此广义的戒,乃有止持和作持。而止持中,又可分为:一、性戒:乃是本就不可做的,如杀盗淫妄等。故性戒,是共世间的道德规范。二、遮戒:虽本身未必是过,但为了防患可能的过错,而守的戒也。譬如饮酒戒,即是遮戒。因若饮酒,怕失去理智而犯性戒,所以制不得饮酒戒。
三、避嫌疑戒:比如一对男女在房间内共夜,虽没有人知道他们曾作什么?但别人总觉得有嫌疑。于是为避免他人的讥嫌,而当守的戒也。
四、顺风俗戒:这是我归纳的。因为每个地方、每个民族里,都有他们一向的风俗习惯。于是为了顺应当地的风俗习惯,就得遵行某些行为规范。所以,这些戒律如移到别的地方、别的民族,就没什么意义。
比如当时印度,把一切植物称为「鬼神村」。因为他们认为既植物也有生命,且还有很多非人寄居着。所以在佛教戒律中,也是严格禁止砍伐树木的。但这样的观念却不存在于中国,所以百丈大师建丛林时,便既伐树,也下田。
时至今日,观念、行为和风俗习惯,乃与佛陀当时差异更大!于是当如何抉择取舍?便须有更大的智慧才行。故法与律为一体的两面。是以单论法而无戒行,则理不能落实。光执律而昧理法,则易固执不通也。
所谓法者,上与解脱道相应,下与器世间无碍。
何谓法?上与解脱道相应。云何与解脱道相应呢?不起我执与法执。下与器世间无碍,如能去除我执与法执,便能跟世间、跟众生,达成更大的和谐与安乐。
故很多人不了解戒律的真精神,便很容易在坚持戒相中,与人对立、冲突,而制造出更多的烦恼来。而在坚持戒相的当下,既我执在,也法执在。所以表面上似守戒严谨,其实正犯戒哩!因戒律的真精神,乃在于降伏我慢及贪瞋痴也。而在坚持戒相的当下,其实已是我执跟贪瞋痴矣!所以此间如何拿捏?不是光专研《律典》就能明白的。因如于修证上没有较深入的体会,则我执与法执还横梗如山,便不可能拿捏得恰到好处也。
如以「日中一食」为例:佛何以制此戒呢?主要为戒「贪吃」尔。其次也是为适应印度当时的托钵生活,因既不方便一大早就跑到居士家托钵,更不方便于天黑后还到处乞食。尤其当时的僧众,每天禅坐用功的时间都很长,因此一天吃一顿也就够了。于是当什么时候吃,最方便呢?当然是在中午前后。所以重点不在日中,而在于一天吃一顿就够了。
现代人把「日中」定义为中午十二点。其实在那个时代因没有钟表,所以时间无法像现代这么精准;事实上,也不需要这么精准。故以一定要在中午十二点以前用毕饮食,是为守「日中一食」戒,根本是错解律义。
也有人认为:在中午十二点以前,不管怎么吃,都不犯戒。然何谓「一食」呢?即结过斋后,即不能再吃了。故为不能掌握戒法的真精神,使持戒持得自己很烦恼,别人也罣碍;还自以为清净哩!
同理,再看「不持金银戒」,今天我要守此戒也可以啊!经常带个侍者,陪着我上山、下海,钱都是他付!但帐都我在管。各位觉得这清净吗?不清净!因手虽能不碰钱,心中却不能不为钱操心啊!
所以要掌握戒法的真精神:上与解脱道相应,下与器世间无碍。才能身心清净,而向解脱也。
譬如田夫,随时善作三种田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田夫,有三种作田,随时善作。何等为三?谓彼田夫随时耕磨,随时溉灌,随时下种。彼田夫随时耕磨、溉灌、下种已,不作是念:欲令今日生长,今日果实,今日成熟,若明日、后日也。诸比丘!然彼种子已入地中,则自随时生长,果实成熟。如是比丘于此三学,随时善学,谓善戒学,善意学,善慧学已,不作是念:欲令我今日得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若明日,若后日。然彼已随时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已,随彼时节,自得不起诸漏,心善解脱。
譬如比丘!伏鸡生卵,若十乃至十二,随时消息冷暖爱护。彼伏鸡不作是念:我今日,若明日、后日,当以口啄,若以爪刮,令其儿安隐得生。然其伏鸡善伏其子,爱护随时,其子自然安隐得生。如是比丘!善学三学,随其时节,自得不起诸漏,心善解脱。」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440 ~ p.441
三种田,乃戒定慧三学。然可能只问耕耘,而不问收获吗?其实,既耕耘是为了收获;那能只问耕耘,而不问收获呢?
其次,耕耘技术的好坏,也关系着收获的多少。故不只当耕耘,并且要专精于耕耘的技术,才能有好收获也。
安那般那相应
说法因缘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金刚聚落,跋求摩河侧萨罗梨林中。尔时世尊为诸比丘说不净观,赞叹不净观言:「诸比丘!修不净观、多修习者,得大果、大福利。」时诸比丘修不净观已,极厌患身,或以刀自杀,或服毒药,或绳自绞,投岩自杀,或令余比丘杀。有异比丘,极生厌患恶露不净,至鹿林梵志子所,语鹿林梵志子言:「贤首!汝能杀我者,衣、钵属汝。」时鹿林梵志子,即杀彼比丘,持刀至跋求摩河边洗刀。
时有魔天,住于空中,赞鹿林梵志子言:「善哉!贤首!汝得无量功德,能令诸沙门释子持戒有德者,未度者度,末脱者脱,未稣息者令得稣息,未涅槃者令得涅槃;诸长利衣钵杂物,悉皆属汝。」时鹿林梵志子,闻赞叹已,增恶邪见,作是念:我今真实大作福德,令沙门释子持戒功德者,未度者度,未脱者脱,末稣息者令得稣息,未涅槃者令得涅槃;衣钵杂物,悉皆属我。于是手执利刀,循诸房舍,诸经行处,别房、禅房,见诸比丘,作如是言:「何等沙门持戒有德,未度者我能令度,未脱者令脱,未稣息者令得稣息,未涅槃令得涅槃。」时有诸比丘厌患身者,皆出房舍,语鹿林梵志子言:「我未得度,汝当度我!我未得脱,汝当脱我!我未得稣息,汝当令我得稣息!我未得涅槃,汝当令我得涅槃!」时鹿林梵志子,即以利刀杀彼比丘,次第乃至杀六十人。
尔时世尊至十五日说戒时,于众僧前坐。告尊者阿难:「何因、何缘,诸比丘转少、转减、转尽?」阿难白佛言:「世尊为诸比丘说修不净观,赞叹不净…
《佛法原典 道品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