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原典 道品誦▪P8

  ..續本文上一頁多福利,住智慧爲上,解脫堅固,念爲增上。若比丘學戒福利,智慧爲上,解脫堅固,念增上已,令叁學滿足。

  

  諸比丘!何等爲學戒隨福利?謂大師爲諸聲聞製戒:所謂攝僧,極攝僧,不信者信,信者增其信,調伏惡人,慚愧者得樂住,現法防護有漏,未來得正對治,令梵行久住。如是學戒者行堅固戒,恒戒,常行戒,受持學戒,是名比丘戒福利。

  

  何等智慧爲上?謂大師爲聲聞說法,大悲哀愍,以義饒益,若安慰,若安樂,若安慰安樂。如是于彼彼法、彼彼處,智慧觀察,是名比丘智慧爲上。

  

  何等爲解脫堅固?謂大師爲諸聲聞說法,大悲哀愍,以義饒益,安慰安樂。如是說彼彼法,如是彼處得解脫樂,是名比丘堅固解脫。

  

  何等爲比丘念增上?未滿足戒身者,專心系念安住;未觀察者,于彼彼處智慧系念安住;已觀察者,于彼彼處重念安住;未觸法者,于彼彼處解脫念安住;已觸法者,于彼彼處解脫念安住,是名比丘正念增上。」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學戒隨福利,專思叁昧禅,智慧爲最上,

  

  現生最後邊,牟尼持後邊,降魔度彼岸。」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p.438 ~ p.440

  

  這部經主要是說:釋迦牟尼佛爲什麼要製戒?共計九個原因。然歸納後不出兩個重點:一是爲個人的解脫,二是爲教團能夠長久住世。佛法如果不成爲教團,則所說的法便很容易就散掉了。而有了教團,便能鞏固長久。這就像現代企業一般,憑個人單打獨鬥,力量是很有限的。但若透過組織,則力量便能浩瀚無比也。

  

  于是既形成組織,一定要有規章,才能有效運作的。因此廣義的戒律,並不只是規範個人的行爲,也包括製定團體的規章、製度。因此釋迦牟尼佛,乃應因緣所需而製戒也。

  

  廣義的律,乃包括:犍度及行儀。犍度是指團體的規約及互動關系。

  

  而行儀,乃有止持及作持。

  

  而止持中,又可分:性戒.遮戒.避嫌疑戒.順風俗戒。

  

  故廣義的戒律,乃包括犍度及行儀。何謂犍度?乃指團體的規約及彼此互動的倫理。故有衣食住行,該怎麼處理的規章。也有什麼程度者,得爲人師。什麼人不應剃度等規定。

  

  其次,行儀又包括:止持和作持。止持是不可以做的,而作持是應該做的。這就像我們生病時去看醫生,醫生既爲你開藥方,也警告你當有什麼禁忌。故開藥方,即是作持,當服用者;警告你有什麼禁忌,即是止持,不可犯者。

  

  所以戒律的範疇,其實非常廣泛,我們不要老以爲五戒、八戒等,才是戒律。譬如用電腦,其實就包含著很多戒律:要怎麼開機、關機,要怎麼開檔、存檔。都是有規矩,而馬虎不得的。否則或馬上當機,或資料便不見了。所以我們都乖乖地謹守規矩,甚至還不覺得受約束哩!

  

  但對佛教的戒律,很多人便以爲是外铄的,是增加束縛的,其實非也。因爲戒律的授與守,乃依因果而論。爲了完成某種目標,必配合因果的關系,而有當做與不當做的,這就是戒律的基本原則。用前述看病與用電腦的例子作比喻,便很清楚了。

  

  所以如你不要這個果,你可以不遵守戒律─如你不想活了,盡可將醫生的話當耳邊風。反之,若欲達到預期的目標,你是不可能不守戒律也─若希望病趕快好,也只能良藥苦口了。所以戒,不是爲佛規定,故我不得不遵守;而是爲了完成自度度人的目標,而不得不奉行也。

  

  因此廣義的戒,乃有止持和作持。而止持中,又可分爲:一、性戒:乃是本就不可做的,如殺盜淫妄等。故性戒,是共世間的道德規範。二、遮戒:雖本身未必是過,但爲了防患可能的過錯,而守的戒也。譬如飲酒戒,即是遮戒。因若飲酒,怕失去理智而犯性戒,所以製不得飲酒戒。

  

  叁、避嫌疑戒:比如一對男女在房間內共夜,雖沒有人知道他們曾作什麼?但別人總覺得有嫌疑。于是爲避免他人的譏嫌,而當守的戒也。

  

  四、順風俗戒:這是我歸納的。因爲每個地方、每個民族裏,都有他們一向的風俗習慣。于是爲了順應當地的風俗習慣,就得遵行某些行爲規範。所以,這些戒律如移到別的地方、別的民族,就沒什麼意義。

  

  比如當時印度,把一切植物稱爲「鬼神村」。因爲他們認爲既植物也有生命,且還有很多非人寄居著。所以在佛教戒律中,也是嚴格禁止砍伐樹木的。但這樣的觀念卻不存在于中國,所以百丈大師建叢林時,便既伐樹,也下田。

  

  時至今日,觀念、行爲和風俗習慣,乃與佛陀當時差異更大!于是當如何抉擇取舍?便須有更大的智慧才行。故法與律爲一體的兩面。是以單論法而無戒行,則理不能落實。光執律而昧理法,則易固執不通也。

  

  所謂法者,上與解脫道相應,下與器世間無礙。

  

  何謂法?上與解脫道相應。雲何與解脫道相應呢?不起我執與法執。下與器世間無礙,如能去除我執與法執,便能跟世間、跟衆生,達成更大的和諧與安樂。

  

  故很多人不了解戒律的真精神,便很容易在堅持戒相中,與人對立、沖突,而製造出更多的煩惱來。而在堅持戒相的當下,既我執在,也法執在。所以表面上似守戒嚴謹,其實正犯戒哩!因戒律的真精神,乃在于降伏我慢及貪瞋癡也。而在堅持戒相的當下,其實已是我執跟貪瞋癡矣!所以此間如何拿捏?不是光專研《律典》就能明白的。因如于修證上沒有較深入的體會,則我執與法執還橫梗如山,便不可能拿捏得恰到好處也。

  

  如以「日中一食」爲例:佛何以製此戒呢?主要爲戒「貪吃」爾。其次也是爲適應印度當時的托缽生活,因既不方便一大早就跑到居士家托缽,更不方便于天黑後還到處乞食。尤其當時的僧衆,每天禅坐用功的時間都很長,因此一天吃一頓也就夠了。于是當什麼時候吃,最方便呢?當然是在中午前後。所以重點不在日中,而在于一天吃一頓就夠了。

  

  現代人把「日中」定義爲中午十二點。其實在那個時代因沒有鍾表,所以時間無法像現代這麼精准;事實上,也不需要這麼精准。故以一定要在中午十二點以前用畢飲食,是爲守「日中一食」戒,根本是錯解律義。

  

  也有人認爲:在中午十二點以前,不管怎麼吃,都不犯戒。然何謂「一食」呢?即結過齋後,即不能再吃了。故爲不能掌握戒法的真精神,使持戒持得自己很煩惱,別人也罣礙;還自以爲清淨哩!

  

  同理,再看「不持金銀戒」,今天我要守此戒也可以啊!經常帶個侍者,陪著我上山、下海,錢都是他付!但帳都我在管。各位覺得這清淨嗎?不清淨!因手雖能不碰錢,心中卻不能不爲錢操心啊!

  

  所以要掌握戒法的真精神:上與解脫道相應,下與器世間無礙。才能身心清淨,而向解脫也。

  

  譬如田夫,隨時善作叁種田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田夫,有叁種作田,隨時善作。何等爲叁?謂彼田夫隨時耕磨,隨時溉灌,隨時下種。彼田夫隨時耕磨、溉灌、下種已,不作是念:欲令今日生長,今日果實,今日成熟,若明日、後日也。諸比丘!然彼種子已入地中,則自隨時生長,果實成熟。如是比丘于此叁學,隨時善學,謂善戒學,善意學,善慧學已,不作是念:欲令我今日得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若明日,若後日。然彼已隨時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已,隨彼時節,自得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譬如比丘!伏雞生卵,若十乃至十二,隨時消息冷暖愛護。彼伏雞不作是念:我今日,若明日、後日,當以口啄,若以爪刮,令其兒安隱得生。然其伏雞善伏其子,愛護隨時,其子自然安隱得生。如是比丘!善學叁學,隨其時節,自得不起諸漏,心善解脫。」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p.440 ~ p.441

  

  叁種田,乃戒定慧叁學。然可能只問耕耘,而不問收獲嗎?其實,既耕耘是爲了收獲;那能只問耕耘,而不問收獲呢?

  

  其次,耕耘技術的好壞,也關系著收獲的多少。故不只當耕耘,並且要專精于耕耘的技術,才能有好收獲也。

  

  安那般那相應

  

  說法因緣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金剛聚落,跋求摩河側薩羅梨林中。爾時世尊爲諸比丘說不淨觀,贊歎不淨觀言:「諸比丘!修不淨觀、多修習者,得大果、大福利。」時諸比丘修不淨觀已,極厭患身,或以刀自殺,或服毒藥,或繩自絞,投岩自殺,或令余比丘殺。有異比丘,極生厭患惡露不淨,至鹿林梵志子所,語鹿林梵志子言:「賢首!汝能殺我者,衣、缽屬汝。」時鹿林梵志子,即殺彼比丘,持刀至跋求摩河邊洗刀。

  

  時有魔天,住于空中,贊鹿林梵志子言:「善哉!賢首!汝得無量功德,能令諸沙門釋子持戒有德者,未度者度,末脫者脫,未稣息者令得稣息,未涅槃者令得涅槃;諸長利衣缽雜物,悉皆屬汝。」時鹿林梵志子,聞贊歎已,增惡邪見,作是念:我今真實大作福德,令沙門釋子持戒功德者,未度者度,未脫者脫,末稣息者令得稣息,未涅槃者令得涅槃;衣缽雜物,悉皆屬我。于是手執利刀,循諸房舍,諸經行處,別房、禅房,見諸比丘,作如是言:「何等沙門持戒有德,未度者我能令度,未脫者令脫,未稣息者令得稣息,未涅槃令得涅槃。」時有諸比丘厭患身者,皆出房舍,語鹿林梵志子言:「我未得度,汝當度我!我未得脫,汝當脫我!我未得稣息,汝當令我得稣息!我未得涅槃,汝當令我得涅槃!」時鹿林梵志子,即以利刀殺彼比丘,次第乃至殺六十人。

  

  爾時世尊至十五日說戒時,于衆僧前坐。告尊者阿難:「何因、何緣,諸比丘轉少、轉減、轉盡?」阿難白佛言:「世尊爲諸比丘說修不淨觀,贊歎不淨…

《佛法原典 道品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