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原典 道品诵▪P7

  ..续本文上一页定?谓住心不乱,坚固摄持,寂止、三昧、一心。」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389 ~ p.390

  

  关于「正见」的部分,刚才已说过了。「正志」大致也讲到了。一般众生从「常乐我净」的偏执而立的志,乃非正志。故得从「无常、苦、空、无我」的觉悟,而重新抉择生命的目标,这才称为正志。所以,经中乃以「出要志,无恚志,不害志」为正志。简单讲,从外延的习性而求有所得者,皆非正志。从内销而完成出离者,才是正志也。

  

  「何等为正方便?谓欲精进,方便出离,勤竞堪能,常行不退。」故正方便,其实就是修观的方法。然在修观之前,首先要有修行的欲望或动机。其次要选定方法。待方法确认后,才能勤加练习。而练习后,乃能渐消尽贪瞋慢疑等妄念,而与正念相应也。若正念能持续不断,即成正定矣!且待下一部经,会有更详细的说明。

  

  正见有二种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生闻婆罗门,来诣佛所,稽首佛足,与世尊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所谓正见者,何等为正见?」佛告婆罗门;「正见有二种:有正见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见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谓正见有施,有说,有斋,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何等为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于法选择、分别、求觉、巧便、黠慧、观察,是名正见。」佛说此经已,生闻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去。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396

  

  这部经乃谓:正见有两种,一是世间正见,一是出世间正见。至于何为世间正见?「谓正见有施,有说,有斋,乃至自知不受后有。」我认为「乃至自知不受后有」这句话是有问题的。何以有问题呢?且看另一部经所写的:

  

  何等为正见有漏、有取,向于善趣?若彼见有施,有说,乃至知世间有阿罗汉,不受后有,是名世间正见,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390

  

  世间正见:肯定因果,而有人天乘。

  

  出世正见:肯定无我,而有解脱乘。

  

  所谓世间正见,只是从人天善法上相信:善因有善果、恶因有恶果,且相信世间有凡夫、有圣人。是相信,而不是自己已证得「不受后有」了。如已证得不受后有,便是出世间,而非世间也。所以「乃至自知不受后有」,应是「乃至相信:世间有已证得不受后有的圣人」之意。

  

  从肯定因果,而肯定世间有凡、有圣,这在佛法中即是人天乘也。因此更有「施、斋」等善行。故从肯定因果,而劝善断恶者,便称为世间正见。

  

  其次,出世间正见呢?从肯定无我,而趋向解脱道也。因果跟无我,其实不冲突。为若从「因果」中,更进一步去分析探究,便能确认其唯无我也。所以世间正见跟出世间正见,基本上只是层次的差别,而非相异的两端。

  

  既正见有两种,那紧接着的正志、正语、正业,直到正念、正定,不都也应有两种吗?所以我们继续看:

  

  世间正志:发增上心,而趋善避恶。

  

  出世正志:发出离心,而逆生死道。

  

  世间的正志,乃是从人天乘的知见而发增上心。努力地趋善避恶,好求更好,多求更多。既要赚更多的钱,也要行更多的善,这便是世间正志。一般而言,多数的宗教也都是劝善避恶的,故只能成就世间的正志尔!

  

  至于出世间的正志,就是要发出离心,要了生死苦,这才称为正志。故一是顺生死流,一是逆生死流。世间的正志,虽发的是善心,然还止于顺生死流而已。至于出世间的正志,才能逆生死流而向解脱道也。

  

  世间正语: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出世正语:非法不说,语言道断。

  

  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才是世间正语。我想这不需再解说了。至于出世正语,就是非法不说。合法的才说,非法的不说,一切乃以法为依归,而来评定是正语、非正语?

  

  如说到更高境界,相信各位已看过《维摩诘经》,其中有文殊菩萨跟维摩诘论何谓不二法门?时维摩诘乃默然无言。故言语道断,才是出世间正语也。

  

  世间正业:离杀、盗、淫。

  

  出世正业:心行处灭;以「不务」为「正业」。

  

  离杀、盗、淫等之业,就称为世间正业。至于心行处灭,才称为出世间正业。所以在中国有句话很有趣─不务正业。不务正业本是骂人的话,但我们若从解脱道的观点来意会,却别有天地。何为正业呢?以「不务」为「正业」也。为什么呢?因为如有心去做,或作意而为者,乃都是造业。而造业就解脱道而言,即非正业也。故无心、不作意,才能不造业。有心、作意,称为务;无心、不作意,才能不务。所以必「不务」才为「正业」也。

  

  而无心、不作意,即是心行处灭也。故曰:以心行处灭,为出世间正业。所以既可说:有业即非正业。亦可说:若心无所执,则一切都是正业。

  

  世间正命:如法求衣服、饮食、卧具、汤药;有正当的职业。

  

  以法得供养,而非下口食.仰口食.方口食.维口食。

  

  出世正命:无我即无命,不贪生怕死。

  

  世间正命,是如法去求得饮食、衣服、卧具、汤药等资生所需品。所以有人乃曰:正命,就是有正当的职业。然就佛法而言,还得非杀、盗、淫、妄、酒等行业,才能称之为正命。这是就在家居士而言。

  

  如就出家众而言,以法得供养,不管以自修或弘法,而得到饮食、衣服等供养,才称为正命。因此经典上所谓的四口食─下口食、仰口食、方口食、维口食,即非正命也。所以仰看星相,为人占卜吉凶祸福等,乃非正命。然即使是以法得供养,还只能算是世间的正命。

  

  何为出世间正命?无我即无命。所以,如一个人还贪生怕死,即非正命也。若于如法得供养的当下,还贪生怕死,乃非正命也。故得从觉悟无我、修证无我,才能有出世间正命。于是有没有供养,便都不是问题了。

  

  世间精进:以外延为主。

  

  出世精进:以内销为主。

  

  精进,也就是正方便。若以有所得为方便而精进努力者,就是世间精进。譬如盖房子,很努力去盖,便是精进。或想学某种技术学问,故努力去学,也是世间精进。简言之,以外延、有所得为目标而精进努力者,都是世间精进。

  

  至于出世间精进,乃是以内销为目标。内销什么?内销我执、贪瞋慢疑等,才称为出世间精进。因此以外延和安住为取向的止观法门,便还是世间精进而已!

  

  世间正念:不离当下的方法。

  

  出世正念:与无我、出离相应,才是正念。

  

  世间正念:广义来讲,跟世间正见相应的一切念,都称为世间正念。故这范畴当就很广了。但如就修行止观而言,当下的方法才是正念。比如若修的是数息法,则离开数字的一切觉受和境界,便都是妄念。同理,若修的是念佛法门,则离开佛号,便是妄念。故你不必问:若阿弥陀佛来了,要不要跟祂去?因你在分辨是否阿弥陀佛真的来了?或在考虑是否跟祂去时,其实已非正念了。因此要分辨是佛?是魔?其实很简单。若离开当下的方法,则一切都魔。而不必再去分辨这觉受是好?是坏?这觉受从何而来?

  

  然有方法可用,还是世间正念,而不是出世间正念。何谓出世间正念?与无我、出离相应,才是正念。故四念处,也是正念也。

  

  世间正定:住于一心─四禅。

  

  出世正定:无所住心─灭尽定。

  

  能够用方法,用到最后进入一心境界,这即称为世间正定。世间正定,大致是以四禅为四标。至于出世间正定,必心无所住,才是出世间正定。以心无所住故,一切境界对他都无所谓。故心无所住,其实也就是灭尽定的意思。

  

  今天我们多花点时间,将世间的八正道跟出世间的八正道,说明清楚。以免在论说八正道时,常将两者混为一谈。或说四禅为正定,或说四念处为正念。真是愈搞愈不清楚哩!今天将之说明白了,这样你一看就能断定:这是世间的,还是出世间的?

  

  学相应

  

  三学具足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学,何等为三?谓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何等为增上戒学?若比丘住于戒,波罗提木叉律仪,威仪、行处具足,见微细罪则生怖畏,受持学戒。何等为增上意学?若比丘离欲恶不善法,乃至第四禅具足住。何等为增上慧学?是比丘此苦圣谛如实知,集、灭、道圣谛如实知,是名增上慧学。」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三学具足者,是比丘正行,增上戒心慧,三法勤精进。

  

  勇猛坚固城,常守护诸根,如昼如其夜,如夜亦如昼,

  

  如前如其后,如后亦如前,如上如其下,如下亦如上。

  

  无量诸三昧,映一切诸方,是说为觉迹,第一清凉集。

  

  舍离无明诤,其心善解脱,我为世间觉,明行悉具足。

  

  正念不忘住,其心得解脱,身坏而命终,如灯尽火灭。」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431 ~ p.432

  

  这是说在佛法修行的架构中,还可有另一种归纳方式,即「戒定慧」三学也。何等为增上意学?意学,就是心学,而心学就是定学也。关于慧学,前述已多,故以下乃偏就戒学而发挥,看下面的〈学戒多福利〉。

  

  学戒多福利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学戒…

《佛法原典 道品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