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原典 道品诵▪P6

  ..续本文上一页惟,作是念:半梵行者,所谓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非恶知识、恶伴党、恶随从。」

  

  佛告阿难:「莫作是言,所以者何?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所谓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非恶知识、恶伴党、恶随从。我为善知识故,有众生于我所,取念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如是择法觉分,精进、喜、猗、定、舍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以是故当知,阿难!纯一满净梵行清白,谓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非恶知识,非恶伴党、非恶随从。」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352 ~ p.353

  

  善知识对我们的修行,有多重要呢?以下且分为五点来说明:

  

  第一、因善知识而有信愿:有时候我们虽想度别人,但度不了他;因为他总觉得你这个人也没好到那里去。然另有些人一碰到善知识,善知识虽不动心、不开口,或只简单地轻描淡写;就愿意跟他修学。所以有些人是因为碰上逆境了,才发心学佛。有些人却因碰到善知识了,才发心学佛。

  

  第二、因善知识而具正见:如果没有正见,那在修行上根本不能落实。而一般人靠自己闭门造车,也未必能有正见。然若依止善知识,便能事半功倍地建立起正知见也。

  

  第三、因善知识而得有效的修行方法。有了正见还不够!我们还要有方法去实修。而方法若自己去抉择,很容易落入「顺习」的障碍中。然若依止善知识,便无此疑虑也。

  

  第四、因善知识而能消除逆障、直进无违。一般人在修行的过程中,很容易逆障现行了而自己还不知道,这是最危险的。有时候虽知道了,但无法去对治消除。故我认为在修行的过程中,最需要善知识的便是这个阶段。

  

  因若无法去对治消除,就可能一直卡在那边动弹不得。更可怕的是有些人其实已走偏了,犹不知道。而善知识一看,就知道偏向那边?或者三言两语,就把疑难杂症给解了。但善知识也非必每天跟他厮守在一起,才有保障。而是要经常保持连络,尤其有什么新的状况,都应一五一十地回报,以方便他来鉴别、对治。

  

  第五、如修行有成就了,也得靠善知识的印证而能确认成果。所以从开始具信愿,到最后印证成果,其实都需要善知识的,因此称之为「纯一满净,梵行清白」也。

  

  然而在这时代中,谁才是善知识呢?如果你不具道眼,其实也分不清楚。但若从正见去着手,且秉持着「依法不依人」的大原则,庶几能无过也。

  

  圣道分相应

  

  如实知者,是则正见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诸恶不善法生,一切皆以无明为根本,无明集,无明生,无明起。所以者何?无明者无知,于善、不善法不如实知,有罪、无罪,下法、上法,染污、不染污,分别、不分别,缘起、非缘起不如实知。不如实知故,起于邪见;起于邪见已,能起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

  

  若诸善法生,一切皆以明为根本,明集,明生,明起。明于善、不善法如实知,有罪、无罪,亲近、不亲近,卑法、胜法,秽污、白净,有分别、无分别,缘起、非缘起,悉如实知。如实知者,是则正见;正见者,能起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正定起已,圣弟子得正解脱贪、恚、痴;贪、恚、痴解脱已,是圣弟子得正智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370

  

  这经主要是讲八正道,而八正道乃是从正见开始的。我们看经文第二段「若诸善法生,一切皆以明为根本,明集,明生,明起。明于善、不善法如实知,有罪、无罪,亲近、不亲近,卑法、胜法,秽污、白净,有分别、无分别,缘起、非缘起,悉如实知。如实知者,是则正见。」我觉得这样讲,还是太烦复了,且重点也不明朗。

  

  事实上,就解脱道而言,如实知乃在于「如实知诸法缘起也」。但缘起的相变化是无穷无尽的,一个人不可能尽知缘起的诸法相。故大乘经典常曰「缘起甚深」。然就解脱道而言,未必得尽知缘起的变化相,才能解脱。而是得悟:因为缘起,所以诸法乃不出「无常、苦、空、无我」的本质。故能悟「无常、苦、空、无我」者,就是如实知,就是「明」也。

  

  当然就菩萨道而言,若越能深入缘起的变化相,便既更能肯定诸法是苦、空、无常、无我的,也对如何度众生能有更大的善巧方便。但就解脱道而言,重点是从缘起去觉悟:诸法「无常、苦、空、无我」的共通性,便称为正见。

  

  所以看经文上有句话「缘起、非缘起,悉如实知。」诸法都是缘起的,没有那个是非缘起的。故这里所谓的非缘起,乃谓众生有很多观念是跟缘起不相应的。故非缘起者,唯邪知邪见也。

  

  从正见而立志,即称为正志。前既以悟「无常、苦、空、无我」的共通性,为正见。现则以出离、内销为正志;故一切外延、安住,皆非正志也。

  

  用正见来抉择生命的方向,这称为正志。用正见来过生活,而表现在身口意三业中,即是正语、正业、正命。详细的解说,待下面的经文才发挥,但大致是以正见为总纲。

  

  能将正见落实在生活中后,才能进一步去调动心起念,以期能念念与法相应,而有正念、正定等。我之所以这么讲,乃为当今很多人修行,都是从修定入门的,不管数息、念佛、止观都一样。然而既正见不具,也生活上不能去面对处理。故常是将生活弄得一团糟后,才赶紧到禅堂避难去。而避难了几天再出来,问题还都一样。

  

  因此,何谓「由戒生定」呢?戒,不是狭义的五戒、比丘戒而已!而是如何用正见来过生活,而表现在身口意三业中,这都是戒也。而能把我们的生活调理得比较如法,比较没有烦恼了,便能得初步的安定。然后才能进一步去修更专精的禅定。

  

  这种情况就像我们盖房子,先建粗胚,再作细部装潢一般。而不可能先作细部装潢,再来建粗胚的。盖房子的蓝图,即喻为正见。从蓝图而鸠工庀材,则喻为正志。建粗胚,乃喻正语、正业、正命。至于细部装潢,才是正念正定也。

  

  所以对八正道的修行次第,我个人觉得非常相应,因为它是从正见入手的,而有了正见,就能证初果也。未必要有很深的定力,才能证初果;但无正见者,即使有再深的定,也证不了初果也。

  

  邪见譬如苦果种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向邪者,违于法,不乐于法;向正者,乐于法,不违于法。何等为向邪者,违于法,不乐于法?若邪见人,身业如所见,口业如所见,若思、若欲、若愿、若为,彼皆随顺,一切得不爱果,不念、不可意果。所以者何?恶见谓邪见,邪见者起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譬如苦果种着地中,随时溉灌,彼得地味、水味、火味、风味,一切悉苦。

  

  何等为向正者,乐于法,不违于法?若正见人,身业如所见,口业如所见,若思、若欲、若愿、若为,悉皆随顺,彼一切得可爱、可念、可意果。所以者何?善见谓正见,正见者能起正志乃至正定。譬如甘蔗、稻、麦、蒲桃种着地中,随时溉灌,彼得地味、水味、火味、风味,彼一切味悉甜美。」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394 ~ p.395

  

  「譬如苦果种着地中,随时溉灌,彼得地味、水味、火味、风味,一切悉苦。」这也是一种譬喻,意思是如一个人心存邪见,则他身口业所造作出来的,一定是苦果。当然这只是比喻,在农业技术上,是否能把苦瓜变成甜瓜?这我不太清楚,目前也许有办法吧!

  

  然而它所要阐述的道理,却是很肯定的。甚至在我未学佛前,就已得到这样的肯定:一个人一生的幸福安乐,其实是决定于他的观念。故如观念错误或偏邪,则即使赚再多的钱、娶再漂亮的妻子,他一样不会快乐的。故人生最切要的事,既不是赶快成家立业,也不是赶快去工作讨生活,而是得先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然要使观念正确,不是靠胡思乱想,靠守株待兔就有办法正确的;而是要透过先圣先贤等智慧的教诲,才能有智慧的。于是我由此而研习中西哲学,然后再从中西哲学转入佛法,而佛法最后乃汇归于中观思想。因此中观思想,既是我安身立命之所在,也成为出家修行的动力来源。

  

  现代人都很忙,大学还没毕业就急着去找工作。可是很多时候,他观念上还是一头雾水。等忙过一阵后,再来冷静思考何去何从?大概就难回头是岸了。

  

  所以正见,不一定要讲得多庄重;但至少正确、健康、平衡的人生观,对我们来讲就是非常切要了。因此现代人为何都很忙呢?因不能安心立命,故得靠穷忙,来消耗时光。

  

  其次,若「苦果种着地中,随时溉灌,彼得果一切悉苦。」则众生无明,便不能转识成智矣!事实上,以修学佛法故,即能转识成智也。否则学佛修行,便无意义了。

  

  云何为正见,乃至正定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何等为正见?谓说有施,有说,有斋;有善行,有恶行,有善恶行果报;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众生生;有阿罗汉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证具足住: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何等为正志?谓出要志,无恚志,不害志。何等为正语?谓离妄语,离两舌,离恶口,离绮语。何等为正业?谓离杀、盗、淫。何等为正命?谓如法求衣服、饮食、卧具、汤药,非不如法。何等为正方便?谓欲精进,方便出离,勤竞堪能,常行不退。何等为正念?谓念、随顺念,不妄不虚。何等为正…

《佛法原典 道品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