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目标确认。但劳务过度或生病,也会因气血不顺、气血不足而有昏沉的现象。
「多食」后,因气血都往消化系统去了,以便消化和吸收;所以头部的气血不足,便会有昏沉的现象。甚至吃些不易消化的食物也会这样。
所以在瑜珈里,对食物的选择也是相当注重。然它不是注重营养的问题,而是注重食物是否易消化?甚至是否引发脉障?易消化,又不会引发脉障者,乃称为悦性食物。反之,则称为惰性食物。
其实,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产生一些脉障。所以在禅坐时,若脉障现行而气不通,就容易昏沉。尤其以往头部的脉为然。
故昏沉现象,也可视为「身体的需要」。比如既食物入胃,就得消化吸收;于是就可能引起昏沉。故等消化过后,就能改善也。至于脉障引起的昏沉,则得等坐久气慢慢养足了,才能渐通而改善。至于要坐多久,才能改善呢?那就看个人的功夫以及脉障的程度而定了。
因于我对脉障不通而引起的昏沉现象,有比较深刻的体验,所以我对正昏沉的人,不建议他放腿下坐。有人说:那就跪着吧!跪着,就会帮助你疏解脉障吗?或说:就起来经行吧!经行也不能帮助你疏解脉障。
故我无偏方,只能教人继续坐。坐到气慢慢养足了,才能渐通而改善。这时就好象是大地回春般地慢慢清醒过来。但是这清醒过来,往往不是坐半小时、一小时,就能见效的。有的人打禅七,且要昏沉个三四天,才会清醒过来。所以,还看你有没有这能耐,直坐到它清醒过来。
我们的身体,其实很精巧的。故既脉障现行,于是为了让它加速通过,所以就把其他部位的气血,抽调而集中在那不通的部位;所以头脑因暂时气不足而昏沉也。是以因脉障而产生的昏沉现象,乃属当时身体的需要,故不必有太深的罪恶感。同理人生病时,何以会厌倦呢?事实上,我们并未虚弱到那个地步;故也是为了调动气血以治病,才会产生那样的感觉尔。
所以昏沉,虽不必有太深的罪恶感;但为了疏解它,却也不是小坐个半个小时就能改善的。依我的经验而言:坐不到两小时,便是白坐的。因可能于坐半小时后,才开始昏沉。而昏沉个三、四十分钟,才慢慢清醒过来。但清醒过来后,还不可马上放腿下坐。因为这时脉虽稍微通些,却非全通也。故如就放腿下坐,乃蛮可惜的!总得再坐个半小时、一个小时再下坐,才比较划算。
而下次再上坐,情况可能好一点,但也不可能就完全无障碍哩!如果是往头部的气脉不通而产生的昏沉现象;则于日常生活中,也会比较健忘。所以不必担心:我怎么越坐,越没智慧呢?那是过程,待通过后大地回春,便又更鸟鸣花香也。以上是讲睡眠盖。
至次「掉悔」,乃为妄想多,心散乱,这部分各位已听多了,所以不再烦述。至于「疑」者,或疑自己根器不佳,或疑方法不灵,皆无法安心练习也。
譬如身依于食而得长养非不食,如是七觉分依食而住,依食长养非不食。何等为念觉分不食?为四念处不思惟,未起念觉分不起,已起念觉分令退,是名念觉分不食。何等为择法觉分不食?谓于善法选择,于不善法选择,于彼不思惟,未起择法觉分令不起,已起择法觉分令退,是名择法觉分不食。何等为精进觉分不食?谓四正断,于彼不思惟,未起精进觉分令不起,已起精进觉分令退,是名精进觉分不食。何等为喜觉分不食?有喜、有喜处法,于彼不思惟,未起喜觉分不起,已起喜觉分令退,是名喜觉分不食。何等为猗觉分不食?有身猗息及心猗息,于彼不思惟,未生猗觉分不起,已生猗觉分令退,是名猗觉分不食。何等为定觉分不食?有四禅,于彼不思惟,未起定觉分不起,已起定觉分令退,是名定觉分不食。何等为舍觉分不食?有三界,谓断界、无欲界、灭界。于彼不思惟,未起舍觉分不起,已起舍觉分令退,是名舍觉分不食。
何等为贪欲盖不食?谓不净观,于彼思惟,未起贪欲盖不起,已起贪欲盖令断,是名贪欲盖不食。何等为瞋恚盖不食?彼慈心,思惟,未生瞋恚盖不起,已生瞋恚盖令灭,是名瞋恚盖不食。何等为睡眠盖不食?彼明照,思惟,未生睡眠盖不起,已生睡眠盖令灭,是名睡眠盖不食。何等为掉悔盖不食?彼寂止,思惟,未生掉悔盖不起,已生掉悔盖令灭,是名掉悔盖不食。何等为疑盖不食?彼缘起法思惟,未生疑盖不起,已生疑盖令灭,是名疑盖不食。
不食,即是「对治」之意。以缘起法对治疑盖,然而缘起甚深,却非一般人即能运用自如的。以下且略说:
如疑自己根器不佳:根器好不好,不是天生本然的;而是累生累劫所修练出来的。故根器好者,乃为过去世中早练习故。反之,根器不好者,乃为过去世中从未接触故。于是若以根器不好,而不肯修;则来世必更差也。反之,若抱着「勤能补拙」的心态而精进不懈;必能渐入佳境也。
如疑方法不灵:在善知识所教的方法中,必既有法统的传承,也有自己切身的体验;所以不用胡乱怀疑也。
何等为念觉分食?谓四念处,思惟已,未生念觉分令起,已生念觉分转生令增广,是名念觉分食。何等为择法觉分食?有择善法,有择不善法,彼思惟已,未生择法觉分令起,已生择法觉分重生令增广,是名择法觉分食。何等为精进觉分食?彼四正断,思惟,未生精进觉分令起,已生精进觉分重生令增广,是名精进觉分食。何等为喜觉分食?有喜、有喜处,彼思惟,未生喜觉分令起,已生喜觉分重生令增广,是名喜觉分食。何等为猗觉分食?有身猗息、心猗息,思惟,未生猗觉分令起,已生猗觉分重生令增广,是名猗觉分食。何等为定觉分食?谓有四禅,思惟,未生定觉分令生起,已生定觉分重生令增广,是名定觉分食。何等为舍觉分食?有三界。何等三?谓断界,无欲界,灭界。彼思惟,未生舍觉分令起,已生舍觉分重生令增广,是名舍觉分食。」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340 ~ p.342
七觉支,就是从意愿修止观,直到最后成就的七个阶段,乃称为七觉支,或七觉分。
首先有念觉分,这里乃以四念处为念觉分。然而若对照四如意足的次第,则念觉分乃跟「欲」相应。而欲,则是指我们对修止观,要有强烈的动机和意愿。
其次「择法觉分」,既修止观当要有方法才能练习。于是须用思考、抉择,来确认所要入门的方法,这称为择法觉分。「精进觉分」:方法既确认后,便当一心一意地用功去。如心忘失了,要赶快将之抓回来,继续安住在方法上用功。
「喜觉分」:如功夫用上了,因渐入佳境而得欢喜─初禅。「猗觉分」,因功夫用上而得身心之和谐与轻安─二禅、三禅。「定觉分」:入一心境界,即四禅也。
最后,何以称为「舍觉分」?因就算入了四禅,那也还是凡夫禅、外道禅而已。故当进一步能舍身心、五蕴,舍我跟我所,这才能入灭尽定而出三界。因此,能证得舍觉分者,即能证得解脱道也。
修觉分之时或非时
「诸比丘!若尔时其心微劣,其心犹豫者,不应修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所以者何?微劣心生,微劣犹豫,以此诸法增其微劣故。譬如小火,欲令其燃,增以燋炭,云何比丘!非为增炭令火灭耶?」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如是比丘!微劣、犹豫,若修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者,此则非时,增懈怠故。」
「若掉心起,若掉心、犹豫,尔时不应修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所以者何?掉心起,掉心、犹豫,以此诸法,能令其增。譬如炽火,欲令其灭,足其干薪,于意云何?岂不令火增炽燃耶?」比丘白佛;「如是,世尊!」佛告比丘:「如是掉心生,掉心、犹豫,修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增其掉心。」
「诸比丘!若微劣心生,微劣、犹豫,是时应修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所以者何?微劣心生,微劣、犹豫,以此诸法示教、照喜。譬如小火,欲令其燃,足其干薪,云何比丘!此火宁炽燃不?」比丘白佛:「如是世尊!」佛告比丘;「如是微劣心生,微劣、犹豫,当于尔时修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示教、照喜。若掉心生,掉心、犹豫,修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所以者何?掉心生,掉心、犹豫,此等诸法,能令内住一心摄持。譬如燃火,欲令其灭,足其燋炭,彼火则灭。如是比丘!掉心生,掉心犹豫,修择法觉分,精进、喜觉分,则非时;修猗、定、舍觉分,自此则非时。此等诸法,内住一心摄持。念觉分者,一切兼助。」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338 ~ p.339
这部经文字虽多,但重点却不是很多。首先就止观而言,七觉支前面的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乃比较偏重观法。至于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则比较偏重止法。为何于七觉支中,反是先修观后修止呢?因为佛法是以正见为首,而修止观的,故先修观以确立正见。以上是就大体的修行次第而言。
然在每次的禅坐,也可视情况而作调整。云何调整呢?如心力不足,或意愿不高时,则应修观法而非止法。因为再修止法,心力乃会越来越弱。反之,当妄想杂念,或觉受多时,则当修止法,而非观法。因为若修观法,心会动得更厉害。所以,经中虽用很多比喻,重点也只在:当辨别什么时候当修止?什么时候当修观尔?
善知识纯一满净,梵行清白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夹谷精舍。尔时尊者阿难亦在彼住。时尊者阿难,独一静处,禅思思惟,作如是念:半梵行者,所谓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非恶知识、恶伴党、恶随从。时尊者阿难从禅觉,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独一静处,禅思思…
《佛法原典 道品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