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原典 道品誦▪P5

  ..續本文上一頁目標確認。但勞務過度或生病,也會因氣血不順、氣血不足而有昏沈的現象。

  

  「多食」後,因氣血都往消化系統去了,以便消化和吸收;所以頭部的氣血不足,便會有昏沈的現象。甚至吃些不易消化的食物也會這樣。

  

  所以在瑜珈裏,對食物的選擇也是相當注重。然它不是注重營養的問題,而是注重食物是否易消化?甚至是否引發脈障?易消化,又不會引發脈障者,乃稱爲悅性食物。反之,則稱爲惰性食物。

  

  其實,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産生一些脈障。所以在禅坐時,若脈障現行而氣不通,就容易昏沈。尤其以往頭部的脈爲然。

  

  故昏沈現象,也可視爲「身體的需要」。比如既食物入胃,就得消化吸收;于是就可能引起昏沈。故等消化過後,就能改善也。至于脈障引起的昏沈,則得等坐久氣慢慢養足了,才能漸通而改善。至于要坐多久,才能改善呢?那就看個人的功夫以及脈障的程度而定了。

  

  因于我對脈障不通而引起的昏沈現象,有比較深刻的體驗,所以我對正昏沈的人,不建議他放腿下坐。有人說:那就跪著吧!跪著,就會幫助你疏解脈障嗎?或說:就起來經行吧!經行也不能幫助你疏解脈障。

  

  故我無偏方,只能教人繼續坐。坐到氣慢慢養足了,才能漸通而改善。這時就好象是大地回春般地慢慢清醒過來。但是這清醒過來,往往不是坐半小時、一小時,就能見效的。有的人打禅七,且要昏沈個叁四天,才會清醒過來。所以,還看你有沒有這能耐,直坐到它清醒過來。

  

  我們的身體,其實很精巧的。故既脈障現行,于是爲了讓它加速通過,所以就把其他部位的氣血,抽調而集中在那不通的部位;所以頭腦因暫時氣不足而昏沈也。是以因脈障而産生的昏沈現象,乃屬當時身體的需要,故不必有太深的罪惡感。同理人生病時,何以會厭倦呢?事實上,我們並未虛弱到那個地步;故也是爲了調動氣血以治病,才會産生那樣的感覺爾。

  

  所以昏沈,雖不必有太深的罪惡感;但爲了疏解它,卻也不是小坐個半個小時就能改善的。依我的經驗而言:坐不到兩小時,便是白坐的。因可能于坐半小時後,才開始昏沈。而昏沈個叁、四十分鍾,才慢慢清醒過來。但清醒過來後,還不可馬上放腿下坐。因爲這時脈雖稍微通些,卻非全通也。故如就放腿下坐,乃蠻可惜的!總得再坐個半小時、一個小時再下坐,才比較劃算。

  

  而下次再上坐,情況可能好一點,但也不可能就完全無障礙哩!如果是往頭部的氣脈不通而産生的昏沈現象;則于日常生活中,也會比較健忘。所以不必擔心:我怎麼越坐,越沒智慧呢?那是過程,待通過後大地回春,便又更鳥鳴花香也。以上是講睡眠蓋。

  

  至次「掉悔」,乃爲妄想多,心散亂,這部分各位已聽多了,所以不再煩述。至于「疑」者,或疑自己根器不佳,或疑方法不靈,皆無法安心練習也。

  

  譬如身依于食而得長養非不食,如是七覺分依食而住,依食長養非不食。何等爲念覺分不食?爲四念處不思惟,未起念覺分不起,已起念覺分令退,是名念覺分不食。何等爲擇法覺分不食?謂于善法選擇,于不善法選擇,于彼不思惟,未起擇法覺分令不起,已起擇法覺分令退,是名擇法覺分不食。何等爲精進覺分不食?謂四正斷,于彼不思惟,未起精進覺分令不起,已起精進覺分令退,是名精進覺分不食。何等爲喜覺分不食?有喜、有喜處法,于彼不思惟,未起喜覺分不起,已起喜覺分令退,是名喜覺分不食。何等爲猗覺分不食?有身猗息及心猗息,于彼不思惟,未生猗覺分不起,已生猗覺分令退,是名猗覺分不食。何等爲定覺分不食?有四禅,于彼不思惟,未起定覺分不起,已起定覺分令退,是名定覺分不食。何等爲舍覺分不食?有叁界,謂斷界、無欲界、滅界。于彼不思惟,未起舍覺分不起,已起舍覺分令退,是名舍覺分不食。

  

  何等爲貪欲蓋不食?謂不淨觀,于彼思惟,未起貪欲蓋不起,已起貪欲蓋令斷,是名貪欲蓋不食。何等爲瞋恚蓋不食?彼慈心,思惟,未生瞋恚蓋不起,已生瞋恚蓋令滅,是名瞋恚蓋不食。何等爲睡眠蓋不食?彼明照,思惟,未生睡眠蓋不起,已生睡眠蓋令滅,是名睡眠蓋不食。何等爲掉悔蓋不食?彼寂止,思惟,未生掉悔蓋不起,已生掉悔蓋令滅,是名掉悔蓋不食。何等爲疑蓋不食?彼緣起法思惟,未生疑蓋不起,已生疑蓋令滅,是名疑蓋不食。

  

  不食,即是「對治」之意。以緣起法對治疑蓋,然而緣起甚深,卻非一般人即能運用自如的。以下且略說:

  

  如疑自己根器不佳:根器好不好,不是天生本然的;而是累生累劫所修練出來的。故根器好者,乃爲過去世中早練習故。反之,根器不好者,乃爲過去世中從未接觸故。于是若以根器不好,而不肯修;則來世必更差也。反之,若抱著「勤能補拙」的心態而精進不懈;必能漸入佳境也。

  

  如疑方法不靈:在善知識所教的方法中,必既有法統的傳承,也有自己切身的體驗;所以不用胡亂懷疑也。

  

  何等爲念覺分食?謂四念處,思惟已,未生念覺分令起,已生念覺分轉生令增廣,是名念覺分食。何等爲擇法覺分食?有擇善法,有擇不善法,彼思惟已,未生擇法覺分令起,已生擇法覺分重生令增廣,是名擇法覺分食。何等爲精進覺分食?彼四正斷,思惟,未生精進覺分令起,已生精進覺分重生令增廣,是名精進覺分食。何等爲喜覺分食?有喜、有喜處,彼思惟,未生喜覺分令起,已生喜覺分重生令增廣,是名喜覺分食。何等爲猗覺分食?有身猗息、心猗息,思惟,未生猗覺分令起,已生猗覺分重生令增廣,是名猗覺分食。何等爲定覺分食?謂有四禅,思惟,未生定覺分令生起,已生定覺分重生令增廣,是名定覺分食。何等爲舍覺分食?有叁界。何等叁?謂斷界,無欲界,滅界。彼思惟,未生舍覺分令起,已生舍覺分重生令增廣,是名舍覺分食。」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p.340 ~ p.342

  

  七覺支,就是從意願修止觀,直到最後成就的七個階段,乃稱爲七覺支,或七覺分。

  

  首先有念覺分,這裏乃以四念處爲念覺分。然而若對照四如意足的次第,則念覺分乃跟「欲」相應。而欲,則是指我們對修止觀,要有強烈的動機和意願。

  

  其次「擇法覺分」,既修止觀當要有方法才能練習。于是須用思考、抉擇,來確認所要入門的方法,這稱爲擇法覺分。「精進覺分」:方法既確認後,便當一心一意地用功去。如心忘失了,要趕快將之抓回來,繼續安住在方法上用功。

  

  「喜覺分」:如功夫用上了,因漸入佳境而得歡喜─初禅。「猗覺分」,因功夫用上而得身心之和諧與輕安─二禅、叁禅。「定覺分」:入一心境界,即四禅也。

  

  最後,何以稱爲「舍覺分」?因就算入了四禅,那也還是凡夫禅、外道禅而已。故當進一步能舍身心、五蘊,舍我跟我所,這才能入滅盡定而出叁界。因此,能證得舍覺分者,即能證得解脫道也。

  

  修覺分之時或非時

  

  「諸比丘!若爾時其心微劣,其心猶豫者,不應修猗覺分、定覺分、舍覺分。所以者何?微劣心生,微劣猶豫,以此諸法增其微劣故。譬如小火,欲令其燃,增以燋炭,雲何比丘!非爲增炭令火滅耶?」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如是比丘!微劣、猶豫,若修猗覺分、定覺分、舍覺分者,此則非時,增懈怠故。」

  

  「若掉心起,若掉心、猶豫,爾時不應修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所以者何?掉心起,掉心、猶豫,以此諸法,能令其增。譬如熾火,欲令其滅,足其幹薪,于意雲何?豈不令火增熾燃耶?」比丘白佛;「如是,世尊!」佛告比丘:「如是掉心生,掉心、猶豫,修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增其掉心。」

  

  「諸比丘!若微劣心生,微劣、猶豫,是時應修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所以者何?微劣心生,微劣、猶豫,以此諸法示教、照喜。譬如小火,欲令其燃,足其幹薪,雲何比丘!此火甯熾燃不?」比丘白佛:「如是世尊!」佛告比丘;「如是微劣心生,微劣、猶豫,當于爾時修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示教、照喜。若掉心生,掉心、猶豫,修猗覺分、定覺分、舍覺分。所以者何?掉心生,掉心、猶豫,此等諸法,能令內住一心攝持。譬如燃火,欲令其滅,足其燋炭,彼火則滅。如是比丘!掉心生,掉心猶豫,修擇法覺分,精進、喜覺分,則非時;修猗、定、舍覺分,自此則非時。此等諸法,內住一心攝持。念覺分者,一切兼助。」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p.338 ~ p.339

  

  這部經文字雖多,但重點卻不是很多。首先就止觀而言,七覺支前面的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乃比較偏重觀法。至于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則比較偏重止法。爲何于七覺支中,反是先修觀後修止呢?因爲佛法是以正見爲首,而修止觀的,故先修觀以確立正見。以上是就大體的修行次第而言。

  

  然在每次的禅坐,也可視情況而作調整。雲何調整呢?如心力不足,或意願不高時,則應修觀法而非止法。因爲再修止法,心力乃會越來越弱。反之,當妄想雜念,或覺受多時,則當修止法,而非觀法。因爲若修觀法,心會動得更厲害。所以,經中雖用很多比喻,重點也只在:當辨別什麼時候當修止?什麼時候當修觀爾?

  

  善知識純一滿淨,梵行清白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夾谷精舍。爾時尊者阿難亦在彼住。時尊者阿難,獨一靜處,禅思思惟,作如是念:半梵行者,所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時尊者阿難從禅覺,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獨一靜處,禅思思…

《佛法原典 道品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