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五根其实是相辅相成的。故既信能够成就慧,也慧能够成就信。而有信、有慧加起来,才是正信也。
力相应
数力及修力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二种力,何等为二?谓数力,及修力。何等为数力?谓圣弟子空闲、林中、树下,作如是思惟:身恶行,现法、后世受于恶报。我若行身恶行者,我当自悔,教他亦悔我,大师亦当悔我,大德梵行亦当悔我,以法责我,恶名流布;身坏命终,当生恶趣泥犁中。如是现法、后报身恶行断,修身善行。如身恶行,口、意恶行亦如是说,是名数力。何等为修力?若比丘学于数力,圣弟子数力成就已,随得修力;得修力已,修力满足。」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303
数力,殆是指从思惟、抉择观念,而产生的力用。故从亲近善知识,而建立正见者,也是数力也。因这都是从「明理」而产生的力用。
至于修力,乃从反复练习才产生的力用。光知道道理,有时是无法落实应用的;而是要经过反复地练习、修正,才让我们身口意三业,能跟所知道的理完全相应,这称为修力。简单讲,要解行并用,才有力也。
四摄事力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力,何等为四?谓觉力,精进力,无罪力,摄力。
何等为觉力?于善、不善法如实知;有罪、无罪,习近、不习近,卑法、胜法,黑法、白法,有分别法、无分别法,缘起法、非缘起法如实知,是名觉力。
何等为精进力?谓四正断。
何等为无罪力?谓无罪身、口、意,是名无罪力。
何等为摄力?谓四摄事─惠施、爱语、行利、同利。
若最胜施者,谓法施。最胜爱语者,谓善男子乐闻应时说法。行利最胜者,谓不信者,能令入信,建立于信;不戒者以净戒,悭者以施,恶智者以正智令入建立。同利最胜者,谓阿罗汉以阿罗汉,阿那含以阿那含,斯陀含以斯陀含,须陀洹以须陀洹,净戒者以净戒而授于彼。」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307
「觉力」,就是刚才所讲的数力,乃是从思惟抉择而得到的观念。「精进力」,得到观念后,乃进一步要去精进修行、练习。「无罪力」,若修行到最后成就了,能将无明业障全消除已,即称为无罪力。最后「摄力」,乃是从自度而度他之力。
然此「四摄法」与大乘佛法所说,名相虽相似,定义则不同:
「若最胜施者,谓法施」虽也劝布施,但在原始佛教里不奢求财施,而是当努力于法施也。
「最胜爱语者,谓善男子乐闻应时说法。」同样,也是以说法,而称为爱语。至于说法,为何就是爱语呢?乃有「应时说法」和「应机说法」之宜也。应时,要确认对方有此需要才说,而非不需要时也强迫洗脑。应机,对方虽有此需要,也要应他的根机而说,才能称心入理也。
因此乃为对他人有帮助、有好处,才称为爱语。而不是光讲些对方爱听的话。因爱听大部分乃为与其习气相应尔!故听得愈多,他就愈难以自拔。而讲愈多,也就愈害人尔。当然爱语,还可分为世间法跟出世间法,但主要是从「有用」的观点而说的。故忠言逆耳,如最后也能有益对方,也算是爱语哩!
「行利最胜者,谓不信者,能令入信,建立于信;不戒者以净戒,悭者以施,恶智者以正智令入建立。」行利,在大乘法中乃称为利他。就经文来看,行利,主要是谓能成就信.解.行也。不信者让他信,不戒者让他戒,悭者转施,恶智者成正智。故也是以成就修行,而称为最胜利行也。
「同利最胜者,谓阿罗汉以阿罗汉,阿那含以阿那含,斯陀含以斯陀含,须陀洹以须陀洹,净戒者以净戒而授于彼。」故最胜同事者,乃谓共证解脱道尔!同利,在大乘法中乃称为同事。于是乎同事,有人乃解释为:跟他做一样的事。若跟他做一样的事,则是他度你,还是你度他呢?
总之,在原始佛教里,皆掌握着「以法为中心」的前提而来摄受众生。于是既以法为中心,当然就只能重质而不重量也。故如时机不成熟,不勉强说法。甚至若无观机逗教的能耐,也不用急于一时。
总之,若能掌握以法为前提而来摄受众生,便既不会偏差,也不会增加负担也。
五力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力,何等为五?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彼信力,当知是四不坏净。精进力者,当知是四正断。念力者,当知是四念处。定力者,当知是四禅。慧力者,当知是四圣谛。」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310 ~ p.311
如来十力
何等为如来十力?
如来处非处如实知。
如来于过去、未来、现在,业法受、因事报如实知。
如来于禅、解脱、三昧、正受,染恶、清净处净如实知
如来知众生种种诸根差别如实知。
如来悉知众生种种意解如实知。
如来悉知世间众生种种诸界如实知。
如来于一切至处道如实知。
如来于过去宿命种种事忆念,从一生至百千生,从一劫至百千劫:我尔时于彼生,如是族,如是姓,如是名,如是食,如是苦乐觉,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寿分齐;我于彼处死此处生,此处死彼处生,如是行、如是因,如是方,宿命所更,悉如实知。
如来以天眼净过于人眼,见众生死时、生时,妙色、恶色,下色、上色,向于恶趣、向于善趣,随业法受,悉如实知。此众生身恶业成就,口、意恶业成就,谤毁贤圣,受邪见业,以是因缘,身坏命终堕恶趣,生地狱中。此众生身善行,口、意善行,不谤贤圣,正见业法受,彼因、彼缘,身坏命终,生善趣天上,悉如实知。
如来诸漏已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身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如此十力,唯如来成就,是名如来与声闻种种差别。
──《杂阿含经论会编》p.314 ~ p.317
这如来十力,当然是后期论师所归纳的;但这部分,我不详细讲。为什么呢?因为这是果证的成就,照着因地法门老实修去,自然水到渠成,讲不讲都一样。反之,守株待兔、蹉跎时日,则唯画饼而不能充饥也。
觉支相应
卅七道品于五根、五力后,乃是七觉支跟八圣道分。故〈觉支相应〉,即是指七觉支也。而在正修七觉支之前,乃必先消除五盖。因五盖者,就是指修行止观的五种障碍。
如得先破除五盖,才能成就七觉支也。我们先看五盖的部分:
七觉支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退法,何等为五?谓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盖,是则退法。若修习七觉支,多修习令增广,是则不退法。何等为七?谓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猗觉支,喜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名不退法。」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330
五盖、七觉分之有食与无食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盖、七觉分,有食、无食,我今当说。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譬如身依食而立非不食,如是五盖依于食而立非不食。
贪欲盖以何为食?谓触相,于彼不正思惟,未起贪欲令起,已起贪欲能令增广,是名欲爱盖之食。何等为瞋恚盖食?谓障碍相,于彼不正思惟,未起瞋恚盖令起,已起瞋恚盖能令增广,是名瞋恚盖食。何等为睡眠盖食?有五法。何等为五?微弱,不乐,欠呿,多食,懈怠;于彼不正思惟,未起睡眠盖令起,已起睡眠盖能令增广,是名睡眠盖食。何等为掉悔盖食?有四法。何等为四?谓亲属觉,人众觉,天觉,本所经娱乐,觉自忆念,他人令忆念而生觉;于彼起不正思惟,未起掉、悔令起,已起掉、悔令其增广,是名掉悔盖食。何等为疑盖食?有三世。何等为三?谓过去世,未来世,现在世。于过去世犹豫,未来世犹豫,现在世犹豫;于彼起不正思惟,未起疑盖令起,已起疑盖能令增广,是名疑盖食。
关于贪欲和瞋恚,前述已多。故在此主要解释的是睡眠盖:
「何等为睡眠盖食?有五法:微弱,不乐,欠呿,多食,懈怠。」睡眠盖,又称为昏沉。「微弱,不乐,懈怠」是指道心不足,意愿不强。「欠呿」或指劳务过度.生病。「多食」后,气往下沉,头部气不足;或吃些不易消化的食物亦然。还有「气脉不通」时,也容易昏沉与健忘也。
相信各位学禅坐到现在,也有一段时间了。故对禅坐用功的两大障碍─昏沉跟掉举,会有比较深的体认。首先说明昏沉的障碍:
「微弱,不乐,懈怠」是指道心不足,意愿不强。如对禅坐没有很强烈的动机,甚至没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这时,既志不具,则气不足。若气不足,则易昏沉也。
过去在农禅寺教禅坐时,常提醒行者:上座之前,当先发愿。至于当发什么愿呢?如发欲成佛、度众生的愿。其实如何成佛?你也不知道!至于与这禅坐有何关连,也搞不清楚。则虽发了愿,还是用不上的;故愿不要发得太远,以免不切实际。
比如农禅寺都教:数息有七个层次。于是我即可发愿:于这支香中,我要达到第五层或第六层次。于是既有目标,我们就会很努力去用功。既现离目标还多远,心很清楚。也心稍放逸,便很快警觉了。而不会有「微弱,不乐,懈怠」的状况。「欠呿」,有时虽道心具足,…
《佛法原典 道品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