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围繞说法。
世尊遥见庵罗女来,语诸比丘:「汝等比丘!勤摄心住,正念、正智,今奄罗女来,是故诫汝。云何为比丘勤摄心住?若比丘已生恶不善法当断,生欲方便,精进摄心;未生恶不善法不令起;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令住不忘,修习增满,生欲方便,精勤摄心,是名比丘勤摄心住。
云何名比丘正智?若比丘去来威仪,常随正智;回顾、视瞻、屈伸、俯仰、执持衣钵、行住坐卧、眠觉、语默,皆随正智住,是名正智。云何正念?若比丘内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如是受、心、法法观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是名比丘正念。是故汝等勤摄其心,正智、正念,今庵罗女来,是故诫汝。」……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260 ~ p.261
这「庵罗女」是印度当时一个很有名的妓女,国色天香、倾城倾国,所以一些王族大臣都跟她有来往。最后因宿世善根,也皈依了佛门,也去亲近释迦牟尼佛,因此有这部经。
然而这「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对初修行者而言,却也非那么容易!
所以用「不见可欲,使心不乱」的方式来调整身心,也算是「前方便」吧!
「汝等比丘!勤摄心住,正念、正智。」刚才说到:要通过「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阶段,其实这还是对比较有善根者而言。若善根不足者,还不易通过哩!于是通不过,怎么办?且还回归「既不敢看山,也不敢看水」的阶段也。
所以老子有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若不见才不乱,而见了就会乱,你只好用逃避、封闭的方式来修行。这方式我们虽认定:它是不究竟的,但对很多众生来讲,也是其必先通过的阶段。而待知见较具足后,才有能力由观相而见性,从见性而出离。
所以,经典上所说不同的修行法门,有的是针对不同的众生而言,有的是针对不同的阶段而言。然就一乘道来说,最后必殊途而同归也。
如宝山,大岩先崩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偷罗国跋陀罗河侧伞盖庵罗树林中。尊者舍利弗、目犍连涅槃未久。尔时世尊月十五日布萨时,于大众前敷座而坐。尔时世尊观察众会已,告诸比丘:「我观大众,见已虚空,以舍利弗、大目揵犍连般涅槃故。我声闻唯此二人,善能说法,教诫教授,辩说满足。有二种财,钱财及法财。钱财者,从世人求;法财者,从舍利弗、大目揵连求。如来已离施财及法财,汝等莫以舍利弗、目犍连涅槃故,愁忧苦恼。譬如大树,根、茎、枝、叶、华、果茂盛,大枝先折;亦如宝山,大岩先崩。
如是如来大众之中,舍利弗、目犍连二大声闻先般涅槃。是故比丘!汝等勿生愁忧苦恼!何有生法、起法、作法,有为法、坏败之法而不磨灭?欲令不坏,无有是处。我先已说:一切可爱之物,皆归离散;我今不久,亦当过去。是故汝等当知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异洲、不异依。谓内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如是外身、内外身、受、心、法法观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是名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异洲不异依。」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273
「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异洲、不异依。」即「自依止,法依止,莫余依止。」之谓。
这部经是说:在释迦牟尼佛晚年时,因两位大弟子舍利弗及目犍连都先入涅槃了。当然失去这两位大弟子的辅助,对僧团必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其他弟子皆不免忧悲苦恼,而有一些情绪的反应。所以世尊乃再三告诫、昭示「我先已说:一切可爱之物,皆归离散;我今不久,亦当过去。」既一切世间有为相, 皆归于无常、苦、空,故包括世尊过不久后,也会入涅槃的。
于是若世尊入涅槃后,要怎么办呢?「是故汝等当知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异洲、不异依。」这也就是在《大智度论》所说「自依止,法依止,莫余依止」之意。
真修学佛法的人,当以法为依归。虽然在求法的过程中,是要亲近善知识;但亲近善知识的初衷乃为能够得法。是以既得法后,善知识在哪里,其实已不关紧要。
所以于《遗教经》乃说到:释迦牟尼佛涅槃时,祂未得道的弟子虽都爱恋不舍,忧悲苦恼。而得道的弟子反都心平气和。这一方面是因为自已得法了,一方面又已降伏贪爱、忧恼等。总之,当依法不依人。
下面的经文,本应有〈正断相应〉跟〈如意足相应〉。然《杂阿含经》从最初翻译,到编入大藏经,乃经过一百多年吧!所以在这期间,有一卷多的经文被遗失了。而被遗失者,即是〈正断相应〉跟〈如意足相应〉的部分。所以在《杂阿含经》里没有对应的经文。但现代的学者,仍可以从对照《南传大藏经》或《瑜珈师地论》中,略知它的意思。
正断相应
又作四正勤。勤,不怠之义;断,断障之义。或以精勤心断除怠慢心。四正勤即方便精勤于断恶生善之四种修行品目,为三十七道品中之第二行品。
据法界次第初门卷中之下记载,四正勤即:(一)为除断已生之恶,而勤精进。(二)为使未生之恶不生,而勤精进。(三)为使未生之善能生,而勤精进。(四)为使已生之善能更增长,而勤精进。以一心精进,行此四法,故称四正勤。 ──《佛光大辞典》
关于「四正断」,我们看《佛光大辞典》的解释,其实很单纯。所谓四正断或四正勤,就是:一、为除断已生之恶,而勤精进。二、未生之恶令不生。三、未生之善能生。四、已生之善,能更增长。这称为四正勤。
但事实上,我觉得重点并非只在于:如何增善或减恶?因为如没有智慧、没有正知见,则对于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其实还分不太清楚。所以只再三强调:存好心、作好事、说好话,却没什么大用。因为其实每个人都在作好事─作他所认为的好事,包括坏人亦然。他也努力地作他所认为的好事,只是这些好事,到最后却害人害己也。
所以如没有智慧、没有正知见,就无能判断什么才是善?什么才是恶?其次,即使有了正知见后,但定力不够,故业习一来,又跟着去作恶了。所以在有了正知见后,还要修习定力和返照能力,才有办法去断恶增善的。
如意足相应
系由欲求、心念、精进、观照四法之力,引发种种神用而产生之三摩地。
──《佛光大辞典》
四如意足,有时候又称为四神足。故是指从修定而引发神通的过程。乃包含四个子题─欲求、心念、精进、观照。所谓欲求,就是最初要有这样的动机去修这法。心念,应该是指方法。有欲望后,次须有个方法。精进,有方法后,当精进去修。最后观照,精进到最后当然会有成就的。
四如意足的次第,如对照「七菩提分」,乃有一些类同处。这我们会再补充。紧接着「四正断、四如意足」后,接下来就是「五根、五力」也。
根相应
信根者,乃四不坏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何等为五?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信根者,当知是四不坏净。精进根者,当知是四正断。念根者,当知是四念处。定根者,当知是四禅。慧根者,当知是四圣谛。」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294
五根─信、进、念、定、慧,如对照一般人所讲的「信、解、行、证」。则「精进」乃包括「解和行」。故精进者,一方面要对佛理能深入了解,一方面又得从解后,再去行。
念根:精进之后,云何念呢?用一种观念或一个方法,而不断地去练习,这即称为念。所以四念处、八正道、十二因缘都可用来修「念」也。而念到最后,心即能定。
定根:其实佛法所说的定,却非外道的四禅。因为若心,能念念跟四念处相应,心就不会被境所转。而心不被境转,这才是定根,而非以定在一种方法上、定在某个对象上,才称为定。
慧根:修到最后,就能证果解脱也。
譬如堂阁,栋为其首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何等为五?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若圣弟子成就慧根者,能修信根,依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是名信根成就;信根成就,即是慧根。如是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亦如是说。是故成就此五根,慧根为其首,以摄持故。譬如堂阁,栋为其首,众材所依,以摄持故。」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299
「若圣弟子成就慧根者,能修信根。」这部经虽也讲到五根,然何以谓:须先成就慧根者,才能修信根呢?因这里的信,跟信行人的信,是不一样的。以信行人的信,是仰信;且依人的成分还甚于依法也。而此谓的信是正信,而正信,乃必从正见才能切入也。是以一个人若慧根不足,便难具足正见。而既不具足正见,即不成正信也。
因此,虽教界中常谓「 某人信佛很虔诚」。然到现在为止,我却不知:虔诚该怎么下定义?难道是别人说什么,我就信什么,便是虔诚吗?或是一切经上所言,皆是圣旨。其实经上所言,前后矛盾者,比比皆是也。所以太虔诚了,反而才是迷途羔羊哩!
故一个真正的佛教徒,乃得透过自己的理智、体验,去判断,去抉择,去统合。待正见确定后,他就永远不会再迷惑了。
「譬如堂阁,栋为其首,众材所依,以摄持故。」待正见确定后,则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都会跟着慢慢成长、茁壮的。以慧根而成就信根,似跟前述的次第不一样;但总括来说,…
《佛法原典 道品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