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罗婆依自界,乘瞋猛盛力,致祸碎其身。
我具足通达,依于自境界,伏怨心随喜,自观欣其力。
设汝有凶愚,百千龙象力,不如我智慧,十六分之一,
观我智殊胜,摧灭于苍鹰。」
如是比丘!如彼鹰鸟愚痴,自舍所亲父母境界,游于他处,致斯灾患。汝等比丘亦应如是,于自境界所行之处,应善守持,离他境界,应当学。比丘!他处、他境界者,谓五欲境界。眼见可意、爱念、妙色,欲心染着;耳识声;鼻识香;舌识味;身识触可意、爱念、妙触,欲心染着,是名比丘他处他境界。比丘自处父母境界者,谓四念处。云何为四?谓身身观念处,受、心、法法观念处。是故比丘!于自行处父母境界而自游行,远离他处他境界,应当学。」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255
我们看经文最后一段:「比丘自处父母境界者,谓四念处。」这是说我们要将心安住在四念处上,而不要向外去攀缘五欲,这称为「父母境界」。
何谓「父母境界」?如俗谓的「回老家去」!亦即禅宗所谓的「本来面目」。
故「父母境界」乃是指:「未起无明.未染爱欲」之「本地风光」。
为什么称为「父母境界」呢?在佛经上对「父母境界」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一、众生乃以无明为父、爱欲为母,而降生也。故这父母境界,乃是指轮回受苦的境界。因此虽大部分经典,都谓:杀父、杀母是五逆重罪。可是也有些经典,却鼓励去杀父、杀母。为什么呢?乃以破无明为杀父,除爱欲为杀母也。
二、此经所谓「父母境界」者,就像我们常说的:要回「老家去」!老家在那呢?老家就是指无明未生、爱欲未起的境地。如禅宗常说的「本来面目」、「本地风光」也。
至于五欲境界者,则称为「他境界」也。故心向外攀缘者,都称为他境界。要把心安住在四念处上,而不要向外攀缘五欲境界,即称为「自处父母境界」也。
于自所行处依止而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大雪山中寒冰崄处,尚无猿猴,况复有人!或复有山,猿猴所居而无有人;或复有山,人、兽共居。于猿猴行处,猎师以黐胶涂其草上。有黠猿猴,远避而去。愚痴猿猴,不能远避,以手小触即胶其手;复以二手欲解求脱,即胶二手;以足求解,复胶其足;以口啮草,辄复胶口;五处同胶,联卷卧地。猎师既至,即以杖贯担负而去。
比丘!当知愚痴猿猴,舍自境界父母居处,游他境界,致斯苦恼。如是比丘!愚痴凡夫依聚落住,晨朝着衣持钵,入村乞食,不善护身,不守根门,眼见色已则生染着,耳、声,鼻、香,舌,味、身、触,皆生染着。愚痴比丘,内根、外境被五缚已,随魔所欲。是故比丘当如是学:于自所行处、父母境界依止而住,莫随他处、他境界行。云何比丘自所行处、父母境界?谓四念处:身身观念住,受、心、法法观念住。」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258 ~ p.259
这是另一个比喻:猴子在深山,本是无拘无束的。而猎人们欲去猎它时,既不用箭射,也不必追赶。而是用胶放在地上。于是调皮无知的小猴子,就用手去抓,结果手被粘住了。然后再用脚去踢,结果脚也被粘住了。最后,用头去撞,故头也被粘住了。于是猎师随至,即以木杖贯穿,担负而去。
这两手、两脚跟头,加起来有五,就是指五蕴的意思。以众生执着五蕴,故被胶粘住了。最后就被猎人扛走了,这猎人即是指魔王。魔王把众生抓去作什么呢?继续轮回六道,而为魔子魔孙也。
若失一渧油者,辄当断汝命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奈仙人住处鹿野苑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世间美色者,能令多人集聚观看者不?」诸比丘白佛:「如是,世尊!」佛告比丘:「若世间美色者,又能种种歌舞伎乐,复极令多众聚集看不?」比丘白佛:「如是,世尊!」佛告比丘:「若有世间美色者,在于一处,作种种歌舞,伎乐戏笑,复有大众云集一处。若有士夫不愚、不痴,乐乐、背苦,贪生、畏死,有人语言:士夫!汝当持满油钵,于世间美色者所及大众中过。使一人拔刀随汝,若失一渧油者,辄当断汝命。云何比丘!彼持油钵士夫,能不念油钵,不念杀人者,观彼伎女及大众不?」比丘白佛:「不也,世尊!彼士夫唯一其心,系念油钵,于世间美色及大众中,徐步而过,不敢顾眄。」
「如是比丘!若有沙门、婆罗门,正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顾声、色,善摄一切心法,住身念处者,则是我弟子、随我教者。云何为比丘正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顾声、色,摄持一切心法,住身念处?如是比丘,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受、心、法法观念住,亦复如是。」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专心正念,护持油钵,自心随护,未曾至方。
甚难得过,胜妙微细,诸佛所说,言教利剑,
当一其心,专精护持。非彼凡人,放逸之事,
能入如是,不放逸教。」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261 ~ p.262
「若失一渧油者,辄当断汝命。」用这种方式来修行,算精进吗?却是太紧张.太压抑了。
这也是另个比喻:有一个人正在马路上行走,而左边有很多人在嘻笑打闹,右边也有很多美女正歌舞伎乐,故他走在那里一定左顾右盼,心神不定。但是如换成另种情况:乃叫他手捧一装满油的钵,还从那里经过。然若在行进的过程中,溢出一滴油的话,就会要他的命。于是这个人当然很紧张,唯小心翼翼地看着这钵油,既眼不敢旁视,心也不敢散乱。于是反能安全地走过去,而不会溢出一滴油来。
这是说一个修行人,应该用这样的心态来修行,须时时刻刻把心看得紧紧的,唯恐出了乱子。各位如真用这样的知见来修行,会怎么样呢?会很快成就吗?我看:会很快精神分裂,因为太紧张了。因如刚才所说,五戒要守到完全如法,就已是不容易了;更何况动心起念,如何能完全掌控呢?
所以一个人在修行的过程中,当先掌握大原则;至于小节者,乃八九不离十即可。虽不免有点瑕疵,但大体上是过得去的。而不必这么紧张,时时看着油钵,唯恐溢出一滴,就定死无疑。因为对刚开始修行的人而言,不要说溢出一滴,是家常便饭。就算漏了半钵,也还算庆幸哩!
这也就说:以「若失一渧油者,辄当断汝命」的方式来修行,表面上似很精进,但难以持久。待后续无力时,就可能连杯子丢到那里去,都不知道了。
「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有什么好紧张?有什么须压抑的呢?
这世界既没什么好看的!也没什么不能看的!
所以禅宗有句话说「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你尽管在万花丛中穿进穿出,而不必担心枝叶.花粉会沾惹到你身上。既没什么好紧张,也没什么可压抑。然这凭什么呢?
如前所云:修行调心,乃像牧牛一般,且不让它吃草。其实,不让它吃草,只是最初阶段,而最后乃是要将这条牛饿死,甚至杀死为止。故如它死了,你还用担心它会去吃草吗?而未死之前,就算偶而吃一点草,也扳不回它将死的命运。所以就算偶而吃一点草,也没什么好操心的。
于是,既将牛饿死了,这世界上便既无什么好看的,也无什么不能看的;反正看不看,都是死牛一条。所以重点乃在于:掌握牧牛的大原则,是要将这条牛饿死,甚至杀死为止。而非将牛养得又肥又壮,然后再紧紧拉住绳索,唯恐它又撒野而吃草去。
所以如观念不改变,业习不消除,而只是用紧张、压抑的方式来修行。其实修不了多久,一定会崩溃的。而用内销法修行者,则销多少,算多少。既已销的,就不会再长;仍未销的,且待因缘时节慢慢去销。若以这样的方式修行,则既没什么好紧张的,但也不会太放逸。
不过这乃要先通过「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阶段。
然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非「既不敢看山,也不敢看水」。
所以禅宗说:修行到最后,乃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然必通过第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阶段。而不是既不敢看山,也不敢看水;这各位要搞清楚。
此「若失一渧油者,辄当断汝命。」乃是既不敢看山,也不敢看水。而非「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更非「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也。至于为何能「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呢?如前所云:从观相而见性。故若能见无常、苦、空、无我之性;则看山看水,就非原来的山跟水了。
因此,各位听到这里应该比较清楚,就修行法门而言,我是比较偏向开放式的,而非封闭式的。因为在这资讯时代,想用封闭的方式来修行,或是不可能,或修到最后却变成无知的怪物。但如用开放的视野来修行,则在资讯时代中,反而会有很大的方便。因为看得越多,见怪不怪,心反而越能平。所以现在请我打妄想,我还不知道要打什么新鲜的妄想哩!
总之,修到最后要成就的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而非既不敢看山,也不敢看水。
或问:开放和内销,是否有冲突?
答云:如前谓「看得越多,见怪不怪,心反而越能平。」故不只不冲突,反而能相得益彰也。
今庵罗女来,是故诫汝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跋祇人间游行,到鞞舍离国庵罗园中住。尔时庵罗女闻世尊跋祇人间游行,至庵罗园中住,即自庄严,乘车出鞞舍离城,诣世尊所,恭敬供养。诣庵罗园门,下车步进,遥见世尊与诸大众…
《佛法原典 道品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