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羅婆依自界,乘瞋猛盛力,致禍碎其身。
我具足通達,依于自境界,伏怨心隨喜,自觀欣其力。
設汝有凶愚,百千龍象力,不如我智慧,十六分之一,
觀我智殊勝,摧滅于蒼鷹。」
如是比丘!如彼鷹鳥愚癡,自舍所親父母境界,遊于他處,致斯災患。汝等比丘亦應如是,于自境界所行之處,應善守持,離他境界,應當學。比丘!他處、他境界者,謂五欲境界。眼見可意、愛念、妙色,欲心染著;耳識聲;鼻識香;舌識味;身識觸可意、愛念、妙觸,欲心染著,是名比丘他處他境界。比丘自處父母境界者,謂四念處。雲何爲四?謂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是故比丘!于自行處父母境界而自遊行,遠離他處他境界,應當學。」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p.255
我們看經文最後一段:「比丘自處父母境界者,謂四念處。」這是說我們要將心安住在四念處上,而不要向外去攀緣五欲,這稱爲「父母境界」。
何謂「父母境界」?如俗謂的「回老家去」!亦即禅宗所謂的「本來面目」。
故「父母境界」乃是指:「未起無明.未染愛欲」之「本地風光」。
爲什麼稱爲「父母境界」呢?在佛經上對「父母境界」有兩種不同的解釋:
一、衆生乃以無明爲父、愛欲爲母,而降生也。故這父母境界,乃是指輪回受苦的境界。因此雖大部分經典,都謂:殺父、殺母是五逆重罪。可是也有些經典,卻鼓勵去殺父、殺母。爲什麼呢?乃以破無明爲殺父,除愛欲爲殺母也。
二、此經所謂「父母境界」者,就像我們常說的:要回「老家去」!老家在那呢?老家就是指無明未生、愛欲未起的境地。如禅宗常說的「本來面目」、「本地風光」也。
至于五欲境界者,則稱爲「他境界」也。故心向外攀緣者,都稱爲他境界。要把心安住在四念處上,而不要向外攀緣五欲境界,即稱爲「自處父母境界」也。
于自所行處依止而住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大雪山中寒冰崄處,尚無猿猴,況複有人!或複有山,猿猴所居而無有人;或複有山,人、獸共居。于猿猴行處,獵師以黐膠塗其草上。有黠猿猴,遠避而去。愚癡猿猴,不能遠避,以手小觸即膠其手;複以二手欲解求脫,即膠二手;以足求解,複膠其足;以口齧草,辄複膠口;五處同膠,聯卷臥地。獵師既至,即以杖貫擔負而去。
比丘!當知愚癡猿猴,舍自境界父母居處,遊他境界,致斯苦惱。如是比丘!愚癡凡夫依聚落住,晨朝著衣持缽,入村乞食,不善護身,不守根門,眼見色已則生染著,耳、聲,鼻、香,舌,味、身、觸,皆生染著。愚癡比丘,內根、外境被五縛已,隨魔所欲。是故比丘當如是學:于自所行處、父母境界依止而住,莫隨他處、他境界行。雲何比丘自所行處、父母境界?謂四念處:身身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p.258 ~ p.259
這是另一個比喻:猴子在深山,本是無拘無束的。而獵人們欲去獵它時,既不用箭射,也不必追趕。而是用膠放在地上。于是調皮無知的小猴子,就用手去抓,結果手被粘住了。然後再用腳去踢,結果腳也被粘住了。最後,用頭去撞,故頭也被粘住了。于是獵師隨至,即以木杖貫穿,擔負而去。
這兩手、兩腳跟頭,加起來有五,就是指五蘊的意思。以衆生執著五蘊,故被膠粘住了。最後就被獵人扛走了,這獵人即是指魔王。魔王把衆生抓去作什麼呢?繼續輪回六道,而爲魔子魔孫也。
若失一渧油者,辄當斷汝命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波羅奈仙人住處鹿野苑中。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世間美色者,能令多人集聚觀看者不?」諸比丘白佛:「如是,世尊!」佛告比丘:「若世間美色者,又能種種歌舞伎樂,複極令多衆聚集看不?」比丘白佛:「如是,世尊!」佛告比丘:「若有世間美色者,在于一處,作種種歌舞,伎樂戲笑,複有大衆雲集一處。若有士夫不愚、不癡,樂樂、背苦,貪生、畏死,有人語言:士夫!汝當持滿油缽,于世間美色者所及大衆中過。使一人拔刀隨汝,若失一渧油者,辄當斷汝命。雲何比丘!彼持油缽士夫,能不念油缽,不念殺人者,觀彼伎女及大衆不?」比丘白佛:「不也,世尊!彼士夫唯一其心,系念油缽,于世間美色及大衆中,徐步而過,不敢顧眄。」
「如是比丘!若有沙門、婆羅門,正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顧聲、色,善攝一切心法,住身念處者,則是我弟子、隨我教者。雲何爲比丘正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顧聲、色,攝持一切心法,住身念處?如是比丘,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受、心、法法觀念住,亦複如是。」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專心正念,護持油缽,自心隨護,未曾至方。
甚難得過,勝妙微細,諸佛所說,言教利劍,
當一其心,專精護持。非彼凡人,放逸之事,
能入如是,不放逸教。」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p.261 ~ p.262
「若失一渧油者,辄當斷汝命。」用這種方式來修行,算精進嗎?卻是太緊張.太壓抑了。
這也是另個比喻:有一個人正在馬路上行走,而左邊有很多人在嘻笑打鬧,右邊也有很多美女正歌舞伎樂,故他走在那裏一定左顧右盼,心神不定。但是如換成另種情況:乃叫他手捧一裝滿油的缽,還從那裏經過。然若在行進的過程中,溢出一滴油的話,就會要他的命。于是這個人當然很緊張,唯小心翼翼地看著這缽油,既眼不敢旁視,心也不敢散亂。于是反能安全地走過去,而不會溢出一滴油來。
這是說一個修行人,應該用這樣的心態來修行,須時時刻刻把心看得緊緊的,唯恐出了亂子。各位如真用這樣的知見來修行,會怎麼樣呢?會很快成就嗎?我看:會很快精神分裂,因爲太緊張了。因如剛才所說,五戒要守到完全如法,就已是不容易了;更何況動心起念,如何能完全掌控呢?
所以一個人在修行的過程中,當先掌握大原則;至于小節者,乃八九不離十即可。雖不免有點瑕疵,但大體上是過得去的。而不必這麼緊張,時時看著油缽,唯恐溢出一滴,就定死無疑。因爲對剛開始修行的人而言,不要說溢出一滴,是家常便飯。就算漏了半缽,也還算慶幸哩!
這也就說:以「若失一渧油者,辄當斷汝命」的方式來修行,表面上似很精進,但難以持久。待後續無力時,就可能連杯子丟到那裏去,都不知道了。
「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有什麼好緊張?有什麼須壓抑的呢?
這世界既沒什麼好看的!也沒什麼不能看的!
所以禅宗有句話說「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你盡管在萬花叢中穿進穿出,而不必擔心枝葉.花粉會沾惹到你身上。既沒什麼好緊張,也沒什麼可壓抑。然這憑什麼呢?
如前所雲:修行調心,乃像牧牛一般,且不讓它吃草。其實,不讓它吃草,只是最初階段,而最後乃是要將這條牛餓死,甚至殺死爲止。故如它死了,你還用擔心它會去吃草嗎?而未死之前,就算偶而吃一點草,也扳不回它將死的命運。所以就算偶而吃一點草,也沒什麼好操心的。
于是,既將牛餓死了,這世界上便既無什麼好看的,也無什麼不能看的;反正看不看,都是死牛一條。所以重點乃在于:掌握牧牛的大原則,是要將這條牛餓死,甚至殺死爲止。而非將牛養得又肥又壯,然後再緊緊拉住繩索,唯恐它又撒野而吃草去。
所以如觀念不改變,業習不消除,而只是用緊張、壓抑的方式來修行。其實修不了多久,一定會崩潰的。而用內銷法修行者,則銷多少,算多少。既已銷的,就不會再長;仍未銷的,且待因緣時節慢慢去銷。若以這樣的方式修行,則既沒什麼好緊張的,但也不會太放逸。
不過這乃要先通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階段。
然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非「既不敢看山,也不敢看水」。
所以禅宗說:修行到最後,乃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然必通過第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階段。而不是既不敢看山,也不敢看水;這各位要搞清楚。
此「若失一渧油者,辄當斷汝命。」乃是既不敢看山,也不敢看水。而非「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更非「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也。至于爲何能「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呢?如前所雲:從觀相而見性。故若能見無常、苦、空、無我之性;則看山看水,就非原來的山跟水了。
因此,各位聽到這裏應該比較清楚,就修行法門而言,我是比較偏向開放式的,而非封閉式的。因爲在這資訊時代,想用封閉的方式來修行,或是不可能,或修到最後卻變成無知的怪物。但如用開放的視野來修行,則在資訊時代中,反而會有很大的方便。因爲看得越多,見怪不怪,心反而越能平。所以現在請我打妄想,我還不知道要打什麼新鮮的妄想哩!
總之,修到最後要成就的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境界,而非既不敢看山,也不敢看水。
或問:開放和內銷,是否有沖突?
答雲:如前謂「看得越多,見怪不怪,心反而越能平。」故不只不沖突,反而能相得益彰也。
今庵羅女來,是故誡汝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跋祇人間遊行,到鞞舍離國庵羅園中住。爾時庵羅女聞世尊跋祇人間遊行,至庵羅園中住,即自莊嚴,乘車出鞞舍離城,詣世尊所,恭敬供養。詣庵羅園門,下車步進,遙見世尊與諸大衆…
《佛法原典 道品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