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原典 道品誦▪P3

  ..續本文上一頁圍繞說法。

  

  世尊遙見庵羅女來,語諸比丘:「汝等比丘!勤攝心住,正念、正智,今奄羅女來,是故誡汝。雲何爲比丘勤攝心住?若比丘已生惡不善法當斷,生欲方便,精進攝心;未生惡不善法不令起;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令住不忘,修習增滿,生欲方便,精勤攝心,是名比丘勤攝心住。

  

  雲何名比丘正智?若比丘去來威儀,常隨正智;回顧、視瞻、屈伸、俯仰、執持衣缽、行住坐臥、眠覺、語默,皆隨正智住,是名正智。雲何正念?若比丘內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受、心、法法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是名比丘正念。是故汝等勤攝其心,正智、正念,今庵羅女來,是故誡汝。」……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p.260 ~ p.261

  

  這「庵羅女」是印度當時一個很有名的妓女,國色天香、傾城傾國,所以一些王族大臣都跟她有來往。最後因宿世善根,也皈依了佛門,也去親近釋迦牟尼佛,因此有這部經。

  

  然而這「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對初修行者而言,卻也非那麼容易!

  

  所以用「不見可欲,使心不亂」的方式來調整身心,也算是「前方便」吧!

  

  「汝等比丘!勤攝心住,正念、正智。」剛才說到:要通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階段,其實這還是對比較有善根者而言。若善根不足者,還不易通過哩!于是通不過,怎麼辦?且還回歸「既不敢看山,也不敢看水」的階段也。

  

  所以老子有曰「不見可欲,使心不亂。」若不見才不亂,而見了就會亂,你只好用逃避、封閉的方式來修行。這方式我們雖認定:它是不究竟的,但對很多衆生來講,也是其必先通過的階段。而待知見較具足後,才有能力由觀相而見性,從見性而出離。

  

  所以,經典上所說不同的修行法門,有的是針對不同的衆生而言,有的是針對不同的階段而言。然就一乘道來說,最後必殊途而同歸也。

  

  如寶山,大岩先崩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偷羅國跋陀羅河側傘蓋庵羅樹林中。尊者舍利弗、目犍連涅槃未久。爾時世尊月十五日布薩時,于大衆前敷座而坐。爾時世尊觀察衆會已,告諸比丘:「我觀大衆,見已虛空,以舍利弗、大目揵犍連般涅槃故。我聲聞唯此二人,善能說法,教誡教授,辯說滿足。有二種財,錢財及法財。錢財者,從世人求;法財者,從舍利弗、大目揵連求。如來已離施財及法財,汝等莫以舍利弗、目犍連涅槃故,愁憂苦惱。譬如大樹,根、莖、枝、葉、華、果茂盛,大枝先折;亦如寶山,大岩先崩。

  

  如是如來大衆之中,舍利弗、目犍連二大聲聞先般涅槃。是故比丘!汝等勿生愁憂苦惱!何有生法、起法、作法,有爲法、壞敗之法而不磨滅?欲令不壞,無有是處。我先已說:一切可愛之物,皆歸離散;我今不久,亦當過去。是故汝等當知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洲、不異依。謂內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外身、內外身、受、心、法法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是名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洲不異依。」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p.273

  

  「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洲、不異依。」即「自依止,法依止,莫余依止。」之謂。

  

  這部經是說:在釋迦牟尼佛晚年時,因兩位大弟子舍利弗及目犍連都先入涅槃了。當然失去這兩位大弟子的輔助,對僧團必有很大的影響,所以其他弟子皆不免憂悲苦惱,而有一些情緒的反應。所以世尊乃再叁告誡、昭示「我先已說:一切可愛之物,皆歸離散;我今不久,亦當過去。」既一切世間有爲相, 皆歸于無常、苦、空,故包括世尊過不久後,也會入涅槃的。

  

  于是若世尊入涅槃後,要怎麼辦呢?「是故汝等當知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洲、不異依。」這也就是在《大智度論》所說「自依止,法依止,莫余依止」之意。

  

  真修學佛法的人,當以法爲依歸。雖然在求法的過程中,是要親近善知識;但親近善知識的初衷乃爲能夠得法。是以既得法後,善知識在哪裏,其實已不關緊要。

  

  所以于《遺教經》乃說到:釋迦牟尼佛涅槃時,祂未得道的弟子雖都愛戀不舍,憂悲苦惱。而得道的弟子反都心平氣和。這一方面是因爲自已得法了,一方面又已降伏貪愛、憂惱等。總之,當依法不依人。

  

  下面的經文,本應有〈正斷相應〉跟〈如意足相應〉。然《雜阿含經》從最初翻譯,到編入大藏經,乃經過一百多年吧!所以在這期間,有一卷多的經文被遺失了。而被遺失者,即是〈正斷相應〉跟〈如意足相應〉的部分。所以在《雜阿含經》裏沒有對應的經文。但現代的學者,仍可以從對照《南傳大藏經》或《瑜珈師地論》中,略知它的意思。

  

  正斷相應

  

  又作四正勤。勤,不怠之義;斷,斷障之義。或以精勤心斷除怠慢心。四正勤即方便精勤于斷惡生善之四種修行品目,爲叁十七道品中之第二行品。

  

  據法界次第初門卷中之下記載,四正勤即:(一)爲除斷已生之惡,而勤精進。(二)爲使未生之惡不生,而勤精進。(叁)爲使未生之善能生,而勤精進。(四)爲使已生之善能更增長,而勤精進。以一心精進,行此四法,故稱四正勤。 ──《佛光大辭典》

  

  關于「四正斷」,我們看《佛光大辭典》的解釋,其實很單純。所謂四正斷或四正勤,就是:一、爲除斷已生之惡,而勤精進。二、未生之惡令不生。叁、未生之善能生。四、已生之善,能更增長。這稱爲四正勤。

  

  但事實上,我覺得重點並非只在于:如何增善或減惡?因爲如沒有智慧、沒有正知見,則對于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其實還分不太清楚。所以只再叁強調:存好心、作好事、說好話,卻沒什麼大用。因爲其實每個人都在作好事─作他所認爲的好事,包括壞人亦然。他也努力地作他所認爲的好事,只是這些好事,到最後卻害人害己也。

  

  所以如沒有智慧、沒有正知見,就無能判斷什麼才是善?什麼才是惡?其次,即使有了正知見後,但定力不夠,故業習一來,又跟著去作惡了。所以在有了正知見後,還要修習定力和返照能力,才有辦法去斷惡增善的。

  

  如意足相應

  

  系由欲求、心念、精進、觀照四法之力,引發種種神用而産生之叁摩地。

  

  ──《佛光大辭典》

  

  四如意足,有時候又稱爲四神足。故是指從修定而引發神通的過程。乃包含四個子題─欲求、心念、精進、觀照。所謂欲求,就是最初要有這樣的動機去修這法。心念,應該是指方法。有欲望後,次須有個方法。精進,有方法後,當精進去修。最後觀照,精進到最後當然會有成就的。

  

  四如意足的次第,如對照「七菩提分」,乃有一些類同處。這我們會再補充。緊接著「四正斷、四如意足」後,接下來就是「五根、五力」也。

  

  根相應

  

  信根者,乃四不壞淨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爲五?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信根者,當知是四不壞淨。精進根者,當知是四正斷。念根者,當知是四念處。定根者,當知是四禅。慧根者,當知是四聖谛。」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p.294

  

  五根─信、進、念、定、慧,如對照一般人所講的「信、解、行、證」。則「精進」乃包括「解和行」。故精進者,一方面要對佛理能深入了解,一方面又得從解後,再去行。

  

  念根:精進之後,雲何念呢?用一種觀念或一個方法,而不斷地去練習,這即稱爲念。所以四念處、八正道、十二因緣都可用來修「念」也。而念到最後,心即能定。

  

  定根:其實佛法所說的定,卻非外道的四禅。因爲若心,能念念跟四念處相應,心就不會被境所轉。而心不被境轉,這才是定根,而非以定在一種方法上、定在某個對象上,才稱爲定。

  

  慧根:修到最後,就能證果解脫也。

  

  譬如堂閣,棟爲其首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爲五?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若聖弟子成就慧根者,能修信根,依離、依無欲、依滅,向于舍,是名信根成就;信根成就,即是慧根。如是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亦如是說。是故成就此五根,慧根爲其首,以攝持故。譬如堂閣,棟爲其首,衆材所依,以攝持故。」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p.299

  

  「若聖弟子成就慧根者,能修信根。」這部經雖也講到五根,然何以謂:須先成就慧根者,才能修信根呢?因這裏的信,跟信行人的信,是不一樣的。以信行人的信,是仰信;且依人的成分還甚于依法也。而此謂的信是正信,而正信,乃必從正見才能切入也。是以一個人若慧根不足,便難具足正見。而既不具足正見,即不成正信也。

  

  因此,雖教界中常謂「 某人信佛很虔誠」。然到現在爲止,我卻不知:虔誠該怎麼下定義?難道是別人說什麼,我就信什麼,便是虔誠嗎?或是一切經上所言,皆是聖旨。其實經上所言,前後矛盾者,比比皆是也。所以太虔誠了,反而才是迷途羔羊哩!

  

  故一個真正的佛教徒,乃得透過自己的理智、體驗,去判斷,去抉擇,去統合。待正見確定後,他就永遠不會再迷惑了。

  

  「譬如堂閣,棟爲其首,衆材所依,以攝持故。」待正見確定後,則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都會跟著慢慢成長、茁壯的。以慧根而成就信根,似跟前述的次第不一樣;但總括來說,…

《佛法原典 道品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