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五根其實是相輔相成的。故既信能夠成就慧,也慧能夠成就信。而有信、有慧加起來,才是正信也。
力相應
數力及修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二種力,何等爲二?謂數力,及修力。何等爲數力?謂聖弟子空閑、林中、樹下,作如是思惟:身惡行,現法、後世受于惡報。我若行身惡行者,我當自悔,教他亦悔我,大師亦當悔我,大德梵行亦當悔我,以法責我,惡名流布;身壞命終,當生惡趣泥犁中。如是現法、後報身惡行斷,修身善行。如身惡行,口、意惡行亦如是說,是名數力。何等爲修力?若比丘學于數力,聖弟子數力成就已,隨得修力;得修力已,修力滿足。」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p.303
數力,殆是指從思惟、抉擇觀念,而産生的力用。故從親近善知識,而建立正見者,也是數力也。因這都是從「明理」而産生的力用。
至于修力,乃從反複練習才産生的力用。光知道道理,有時是無法落實應用的;而是要經過反複地練習、修正,才讓我們身口意叁業,能跟所知道的理完全相應,這稱爲修力。簡單講,要解行並用,才有力也。
四攝事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力,何等爲四?謂覺力,精進力,無罪力,攝力。
何等爲覺力?于善、不善法如實知;有罪、無罪,習近、不習近,卑法、勝法,黑法、白法,有分別法、無分別法,緣起法、非緣起法如實知,是名覺力。
何等爲精進力?謂四正斷。
何等爲無罪力?謂無罪身、口、意,是名無罪力。
何等爲攝力?謂四攝事─惠施、愛語、行利、同利。
若最勝施者,謂法施。最勝愛語者,謂善男子樂聞應時說法。行利最勝者,謂不信者,能令入信,建立于信;不戒者以淨戒,悭者以施,惡智者以正智令入建立。同利最勝者,謂阿羅漢以阿羅漢,阿那含以阿那含,斯陀含以斯陀含,須陀洹以須陀洹,淨戒者以淨戒而授于彼。」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p.307
「覺力」,就是剛才所講的數力,乃是從思惟抉擇而得到的觀念。「精進力」,得到觀念後,乃進一步要去精進修行、練習。「無罪力」,若修行到最後成就了,能將無明業障全消除已,即稱爲無罪力。最後「攝力」,乃是從自度而度他之力。
然此「四攝法」與大乘佛法所說,名相雖相似,定義則不同:
「若最勝施者,謂法施」雖也勸布施,但在原始佛教裏不奢求財施,而是當努力于法施也。
「最勝愛語者,謂善男子樂聞應時說法。」同樣,也是以說法,而稱爲愛語。至于說法,爲何就是愛語呢?乃有「應時說法」和「應機說法」之宜也。應時,要確認對方有此需要才說,而非不需要時也強迫洗腦。應機,對方雖有此需要,也要應他的根機而說,才能稱心入理也。
因此乃爲對他人有幫助、有好處,才稱爲愛語。而不是光講些對方愛聽的話。因愛聽大部分乃爲與其習氣相應爾!故聽得愈多,他就愈難以自拔。而講愈多,也就愈害人爾。當然愛語,還可分爲世間法跟出世間法,但主要是從「有用」的觀點而說的。故忠言逆耳,如最後也能有益對方,也算是愛語哩!
「行利最勝者,謂不信者,能令入信,建立于信;不戒者以淨戒,悭者以施,惡智者以正智令入建立。」行利,在大乘法中乃稱爲利他。就經文來看,行利,主要是謂能成就信.解.行也。不信者讓他信,不戒者讓他戒,悭者轉施,惡智者成正智。故也是以成就修行,而稱爲最勝利行也。
「同利最勝者,謂阿羅漢以阿羅漢,阿那含以阿那含,斯陀含以斯陀含,須陀洹以須陀洹,淨戒者以淨戒而授于彼。」故最勝同事者,乃謂共證解脫道爾!同利,在大乘法中乃稱爲同事。于是乎同事,有人乃解釋爲:跟他做一樣的事。若跟他做一樣的事,則是他度你,還是你度他呢?
總之,在原始佛教裏,皆掌握著「以法爲中心」的前提而來攝受衆生。于是既以法爲中心,當然就只能重質而不重量也。故如時機不成熟,不勉強說法。甚至若無觀機逗教的能耐,也不用急于一時。
總之,若能掌握以法爲前提而來攝受衆生,便既不會偏差,也不會增加負擔也。
五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力,何等爲五?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彼信力,當知是四不壞淨。精進力者,當知是四正斷。念力者,當知是四念處。定力者,當知是四禅。慧力者,當知是四聖谛。」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p.310 ~ p.311
如來十力
何等爲如來十力?
如來處非處如實知。
如來于過去、未來、現在,業法受、因事報如實知。
如來于禅、解脫、叁昧、正受,染惡、清淨處淨如實知
如來知衆生種種諸根差別如實知。
如來悉知衆生種種意解如實知。
如來悉知世間衆生種種諸界如實知。
如來于一切至處道如實知。
如來于過去宿命種種事憶念,從一生至百千生,從一劫至百千劫:我爾時于彼生,如是族,如是姓,如是名,如是食,如是苦樂覺,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壽分齊;我于彼處死此處生,此處死彼處生,如是行、如是因,如是方,宿命所更,悉如實知。
如來以天眼淨過于人眼,見衆生死時、生時,妙色、惡色,下色、上色,向于惡趣、向于善趣,隨業法受,悉如實知。此衆生身惡業成就,口、意惡業成就,謗毀賢聖,受邪見業,以是因緣,身壞命終墮惡趣,生地獄中。此衆生身善行,口、意善行,不謗賢聖,正見業法受,彼因、彼緣,身壞命終,生善趣天上,悉如實知。
如來諸漏已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身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如此十力,唯如來成就,是名如來與聲聞種種差別。
──《雜阿含經論會編》p.314 ~ p.317
這如來十力,當然是後期論師所歸納的;但這部分,我不詳細講。爲什麼呢?因爲這是果證的成就,照著因地法門老實修去,自然水到渠成,講不講都一樣。反之,守株待兔、蹉跎時日,則唯畫餅而不能充饑也。
覺支相應
卅七道品于五根、五力後,乃是七覺支跟八聖道分。故〈覺支相應〉,即是指七覺支也。而在正修七覺支之前,乃必先消除五蓋。因五蓋者,就是指修行止觀的五種障礙。
如得先破除五蓋,才能成就七覺支也。我們先看五蓋的部分:
七覺支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退法,何等爲五?謂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蓋,是則退法。若修習七覺支,多修習令增廣,是則不退法。何等爲七?謂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猗覺支,喜覺支,定覺支,舍覺支,是名不退法。」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p.330
五蓋、七覺分之有食與無食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蓋、七覺分,有食、無食,我今當說。谛聽,善思,當爲汝說。譬如身依食而立非不食,如是五蓋依于食而立非不食。
貪欲蓋以何爲食?謂觸相,于彼不正思惟,未起貪欲令起,已起貪欲能令增廣,是名欲愛蓋之食。何等爲瞋恚蓋食?謂障礙相,于彼不正思惟,未起瞋恚蓋令起,已起瞋恚蓋能令增廣,是名瞋恚蓋食。何等爲睡眠蓋食?有五法。何等爲五?微弱,不樂,欠呿,多食,懈怠;于彼不正思惟,未起睡眠蓋令起,已起睡眠蓋能令增廣,是名睡眠蓋食。何等爲掉悔蓋食?有四法。何等爲四?謂親屬覺,人衆覺,天覺,本所經娛樂,覺自憶念,他人令憶念而生覺;于彼起不正思惟,未起掉、悔令起,已起掉、悔令其增廣,是名掉悔蓋食。何等爲疑蓋食?有叁世。何等爲叁?謂過去世,未來世,現在世。于過去世猶豫,未來世猶豫,現在世猶豫;于彼起不正思惟,未起疑蓋令起,已起疑蓋能令增廣,是名疑蓋食。
關于貪欲和瞋恚,前述已多。故在此主要解釋的是睡眠蓋:
「何等爲睡眠蓋食?有五法:微弱,不樂,欠呿,多食,懈怠。」睡眠蓋,又稱爲昏沈。「微弱,不樂,懈怠」是指道心不足,意願不強。「欠呿」或指勞務過度.生病。「多食」後,氣往下沈,頭部氣不足;或吃些不易消化的食物亦然。還有「氣脈不通」時,也容易昏沈與健忘也。
相信各位學禅坐到現在,也有一段時間了。故對禅坐用功的兩大障礙─昏沈跟掉舉,會有比較深的體認。首先說明昏沈的障礙:
「微弱,不樂,懈怠」是指道心不足,意願不強。如對禅坐沒有很強烈的動機,甚至沒有一個很明確的目標。這時,既志不具,則氣不足。若氣不足,則易昏沈也。
過去在農禅寺教禅坐時,常提醒行者:上座之前,當先發願。至于當發什麼願呢?如發欲成佛、度衆生的願。其實如何成佛?你也不知道!至于與這禅坐有何關連,也搞不清楚。則雖發了願,還是用不上的;故願不要發得太遠,以免不切實際。
比如農禅寺都教:數息有七個層次。于是我即可發願:于這支香中,我要達到第五層或第六層次。于是既有目標,我們就會很努力去用功。既現離目標還多遠,心很清楚。也心稍放逸,便很快警覺了。而不會有「微弱,不樂,懈怠」的狀況。「欠呿」,有時雖道心具足,…
《佛法原典 道品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