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惟,作是念:半梵行者,所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
佛告阿難:「莫作是言,所以者何?純一滿淨,梵行清白,所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我爲善知識故,有衆生于我所,取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于舍;如是擇法覺分,精進、喜、猗、定、舍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于舍。以是故當知,阿難!純一滿淨梵行清白,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惡知識,非惡伴黨、非惡隨從。」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p.352 ~ p.353
善知識對我們的修行,有多重要呢?以下且分爲五點來說明:
第一、因善知識而有信願:有時候我們雖想度別人,但度不了他;因爲他總覺得你這個人也沒好到那裏去。然另有些人一碰到善知識,善知識雖不動心、不開口,或只簡單地輕描淡寫;就願意跟他修學。所以有些人是因爲碰上逆境了,才發心學佛。有些人卻因碰到善知識了,才發心學佛。
第二、因善知識而具正見:如果沒有正見,那在修行上根本不能落實。而一般人靠自己閉門造車,也未必能有正見。然若依止善知識,便能事半功倍地建立起正知見也。
第叁、因善知識而得有效的修行方法。有了正見還不夠!我們還要有方法去實修。而方法若自己去抉擇,很容易落入「順習」的障礙中。然若依止善知識,便無此疑慮也。
第四、因善知識而能消除逆障、直進無違。一般人在修行的過程中,很容易逆障現行了而自己還不知道,這是最危險的。有時候雖知道了,但無法去對治消除。故我認爲在修行的過程中,最需要善知識的便是這個階段。
因若無法去對治消除,就可能一直卡在那邊動彈不得。更可怕的是有些人其實已走偏了,猶不知道。而善知識一看,就知道偏向那邊?或者叁言兩語,就把疑難雜症給解了。但善知識也非必每天跟他厮守在一起,才有保障。而是要經常保持連絡,尤其有什麼新的狀況,都應一五一十地回報,以方便他來鑒別、對治。
第五、如修行有成就了,也得靠善知識的印證而能確認成果。所以從開始具信願,到最後印證成果,其實都需要善知識的,因此稱之爲「純一滿淨,梵行清白」也。
然而在這時代中,誰才是善知識呢?如果你不具道眼,其實也分不清楚。但若從正見去著手,且秉持著「依法不依人」的大原則,庶幾能無過也。
聖道分相應
如實知者,是則正見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諸惡不善法生,一切皆以無明爲根本,無明集,無明生,無明起。所以者何?無明者無知,于善、不善法不如實知,有罪、無罪,下法、上法,染汙、不染汙,分別、不分別,緣起、非緣起不如實知。不如實知故,起于邪見;起于邪見已,能起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
若諸善法生,一切皆以明爲根本,明集,明生,明起。明于善、不善法如實知,有罪、無罪,親近、不親近,卑法、勝法,穢汙、白淨,有分別、無分別,緣起、非緣起,悉如實知。如實知者,是則正見;正見者,能起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正定起已,聖弟子得正解脫貪、恚、癡;貪、恚、癡解脫已,是聖弟子得正智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p.370
這經主要是講八正道,而八正道乃是從正見開始的。我們看經文第二段「若諸善法生,一切皆以明爲根本,明集,明生,明起。明于善、不善法如實知,有罪、無罪,親近、不親近,卑法、勝法,穢汙、白淨,有分別、無分別,緣起、非緣起,悉如實知。如實知者,是則正見。」我覺得這樣講,還是太煩複了,且重點也不明朗。
事實上,就解脫道而言,如實知乃在于「如實知諸法緣起也」。但緣起的相變化是無窮無盡的,一個人不可能盡知緣起的諸法相。故大乘經典常曰「緣起甚深」。然就解脫道而言,未必得盡知緣起的變化相,才能解脫。而是得悟:因爲緣起,所以諸法乃不出「無常、苦、空、無我」的本質。故能悟「無常、苦、空、無我」者,就是如實知,就是「明」也。
當然就菩薩道而言,若越能深入緣起的變化相,便既更能肯定諸法是苦、空、無常、無我的,也對如何度衆生能有更大的善巧方便。但就解脫道而言,重點是從緣起去覺悟:諸法「無常、苦、空、無我」的共通性,便稱爲正見。
所以看經文上有句話「緣起、非緣起,悉如實知。」諸法都是緣起的,沒有那個是非緣起的。故這裏所謂的非緣起,乃謂衆生有很多觀念是跟緣起不相應的。故非緣起者,唯邪知邪見也。
從正見而立志,即稱爲正志。前既以悟「無常、苦、空、無我」的共通性,爲正見。現則以出離、內銷爲正志;故一切外延、安住,皆非正志也。
用正見來抉擇生命的方向,這稱爲正志。用正見來過生活,而表現在身口意叁業中,即是正語、正業、正命。詳細的解說,待下面的經文才發揮,但大致是以正見爲總綱。
能將正見落實在生活中後,才能進一步去調動心起念,以期能念念與法相應,而有正念、正定等。我之所以這麼講,乃爲當今很多人修行,都是從修定入門的,不管數息、念佛、止觀都一樣。然而既正見不具,也生活上不能去面對處理。故常是將生活弄得一團糟後,才趕緊到禅堂避難去。而避難了幾天再出來,問題還都一樣。
因此,何謂「由戒生定」呢?戒,不是狹義的五戒、比丘戒而已!而是如何用正見來過生活,而表現在身口意叁業中,這都是戒也。而能把我們的生活調理得比較如法,比較沒有煩惱了,便能得初步的安定。然後才能進一步去修更專精的禅定。
這種情況就像我們蓋房子,先建粗胚,再作細部裝潢一般。而不可能先作細部裝潢,再來建粗胚的。蓋房子的藍圖,即喻爲正見。從藍圖而鸠工庀材,則喻爲正志。建粗胚,乃喻正語、正業、正命。至于細部裝潢,才是正念正定也。
所以對八正道的修行次第,我個人覺得非常相應,因爲它是從正見入手的,而有了正見,就能證初果也。未必要有很深的定力,才能證初果;但無正見者,即使有再深的定,也證不了初果也。
邪見譬如苦果種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向邪者,違于法,不樂于法;向正者,樂于法,不違于法。何等爲向邪者,違于法,不樂于法?若邪見人,身業如所見,口業如所見,若思、若欲、若願、若爲,彼皆隨順,一切得不愛果,不念、不可意果。所以者何?惡見謂邪見,邪見者起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譬如苦果種著地中,隨時溉灌,彼得地味、水味、火味、風味,一切悉苦。
何等爲向正者,樂于法,不違于法?若正見人,身業如所見,口業如所見,若思、若欲、若願、若爲,悉皆隨順,彼一切得可愛、可念、可意果。所以者何?善見謂正見,正見者能起正志乃至正定。譬如甘蔗、稻、麥、蒲桃種著地中,隨時溉灌,彼得地味、水味、火味、風味,彼一切味悉甜美。」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p.394 ~ p.395
「譬如苦果種著地中,隨時溉灌,彼得地味、水味、火味、風味,一切悉苦。」這也是一種譬喻,意思是如一個人心存邪見,則他身口業所造作出來的,一定是苦果。當然這只是比喻,在農業技術上,是否能把苦瓜變成甜瓜?這我不太清楚,目前也許有辦法吧!
然而它所要闡述的道理,卻是很肯定的。甚至在我未學佛前,就已得到這樣的肯定:一個人一生的幸福安樂,其實是決定于他的觀念。故如觀念錯誤或偏邪,則即使賺再多的錢、娶再漂亮的妻子,他一樣不會快樂的。故人生最切要的事,既不是趕快成家立業,也不是趕快去工作討生活,而是得先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然要使觀念正確,不是靠胡思亂想,靠守株待兔就有辦法正確的;而是要透過先聖先賢等智慧的教誨,才能有智慧的。于是我由此而研習中西哲學,然後再從中西哲學轉入佛法,而佛法最後乃彙歸于中觀思想。因此中觀思想,既是我安身立命之所在,也成爲出家修行的動力來源。
現代人都很忙,大學還沒畢業就急著去找工作。可是很多時候,他觀念上還是一頭霧水。等忙過一陣後,再來冷靜思考何去何從?大概就難回頭是岸了。
所以正見,不一定要講得多莊重;但至少正確、健康、平衡的人生觀,對我們來講就是非常切要了。因此現代人爲何都很忙呢?因不能安心立命,故得靠窮忙,來消耗時光。
其次,若「苦果種著地中,隨時溉灌,彼得果一切悉苦。」則衆生無明,便不能轉識成智矣!事實上,以修學佛法故,即能轉識成智也。否則學佛修行,便無意義了。
雲何爲正見,乃至正定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等爲正見?謂說有施,有說,有齋;有善行,有惡行,有善惡行果報;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衆生生;有阿羅漢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何等爲正志?謂出要志,無恚志,不害志。何等爲正語?謂離妄語,離兩舌,離惡口,離绮語。何等爲正業?謂離殺、盜、淫。何等爲正命?謂如法求衣服、飲食、臥具、湯藥,非不如法。何等爲正方便?謂欲精進,方便出離,勤競堪能,常行不退。何等爲正念?謂念、隨順念,不妄不虛。何等爲正…
《佛法原典 道品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