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定?謂住心不亂,堅固攝持,寂止、叁昧、一心。」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p.389 ~ p.390
關于「正見」的部分,剛才已說過了。「正志」大致也講到了。一般衆生從「常樂我淨」的偏執而立的志,乃非正志。故得從「無常、苦、空、無我」的覺悟,而重新抉擇生命的目標,這才稱爲正志。所以,經中乃以「出要志,無恚志,不害志」爲正志。簡單講,從外延的習性而求有所得者,皆非正志。從內銷而完成出離者,才是正志也。
「何等爲正方便?謂欲精進,方便出離,勤競堪能,常行不退。」故正方便,其實就是修觀的方法。然在修觀之前,首先要有修行的欲望或動機。其次要選定方法。待方法確認後,才能勤加練習。而練習後,乃能漸消盡貪瞋慢疑等妄念,而與正念相應也。若正念能持續不斷,即成正定矣!且待下一部經,會有更詳細的說明。
正見有二種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生聞婆羅門,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所謂正見者,何等爲正見?」佛告婆羅門;「正見有二種:有正見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爲正見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謂正見有施,有說,有齋,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何等爲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于法選擇、分別、求覺、巧便、黠慧、觀察,是名正見。」佛說此經已,生聞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p.396
這部經乃謂:正見有兩種,一是世間正見,一是出世間正見。至于何爲世間正見?「謂正見有施,有說,有齋,乃至自知不受後有。」我認爲「乃至自知不受後有」這句話是有問題的。何以有問題呢?且看另一部經所寫的:
何等爲正見有漏、有取,向于善趣?若彼見有施,有說,乃至知世間有阿羅漢,不受後有,是名世間正見,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p.390
世間正見:肯定因果,而有人天乘。
出世正見:肯定無我,而有解脫乘。
所謂世間正見,只是從人天善法上相信:善因有善果、惡因有惡果,且相信世間有凡夫、有聖人。是相信,而不是自己已證得「不受後有」了。如已證得不受後有,便是出世間,而非世間也。所以「乃至自知不受後有」,應是「乃至相信:世間有已證得不受後有的聖人」之意。
從肯定因果,而肯定世間有凡、有聖,這在佛法中即是人天乘也。因此更有「施、齋」等善行。故從肯定因果,而勸善斷惡者,便稱爲世間正見。
其次,出世間正見呢?從肯定無我,而趨向解脫道也。因果跟無我,其實不沖突。爲若從「因果」中,更進一步去分析探究,便能確認其唯無我也。所以世間正見跟出世間正見,基本上只是層次的差別,而非相異的兩端。
既正見有兩種,那緊接著的正志、正語、正業,直到正念、正定,不都也應有兩種嗎?所以我們繼續看:
世間正志:發增上心,而趨善避惡。
出世正志:發出離心,而逆生死道。
世間的正志,乃是從人天乘的知見而發增上心。努力地趨善避惡,好求更好,多求更多。既要賺更多的錢,也要行更多的善,這便是世間正志。一般而言,多數的宗教也都是勸善避惡的,故只能成就世間的正志爾!
至于出世間的正志,就是要發出離心,要了生死苦,這才稱爲正志。故一是順生死流,一是逆生死流。世間的正志,雖發的是善心,然還止于順生死流而已。至于出世間的正志,才能逆生死流而向解脫道也。
世間正語:離「妄語.兩舌.惡口.绮語」。
出世正語:非法不說,語言道斷。
離「妄語、兩舌、惡口、绮語」,才是世間正語。我想這不需再解說了。至于出世正語,就是非法不說。合法的才說,非法的不說,一切乃以法爲依歸,而來評定是正語、非正語?
如說到更高境界,相信各位已看過《維摩诘經》,其中有文殊菩薩跟維摩诘論何謂不二法門?時維摩诘乃默然無言。故言語道斷,才是出世間正語也。
世間正業:離殺、盜、淫。
出世正業:心行處滅;以「不務」爲「正業」。
離殺、盜、淫等之業,就稱爲世間正業。至于心行處滅,才稱爲出世間正業。所以在中國有句話很有趣─不務正業。不務正業本是罵人的話,但我們若從解脫道的觀點來意會,卻別有天地。何爲正業呢?以「不務」爲「正業」也。爲什麼呢?因爲如有心去做,或作意而爲者,乃都是造業。而造業就解脫道而言,即非正業也。故無心、不作意,才能不造業。有心、作意,稱爲務;無心、不作意,才能不務。所以必「不務」才爲「正業」也。
而無心、不作意,即是心行處滅也。故曰:以心行處滅,爲出世間正業。所以既可說:有業即非正業。亦可說:若心無所執,則一切都是正業。
世間正命:如法求衣服、飲食、臥具、湯藥;有正當的職業。
以法得供養,而非下口食.仰口食.方口食.維口食。
出世正命:無我即無命,不貪生怕死。
世間正命,是如法去求得飲食、衣服、臥具、湯藥等資生所需品。所以有人乃曰:正命,就是有正當的職業。然就佛法而言,還得非殺、盜、淫、妄、酒等行業,才能稱之爲正命。這是就在家居士而言。
如就出家衆而言,以法得供養,不管以自修或弘法,而得到飲食、衣服等供養,才稱爲正命。因此經典上所謂的四口食─下口食、仰口食、方口食、維口食,即非正命也。所以仰看星相,爲人占蔔吉凶禍福等,乃非正命。然即使是以法得供養,還只能算是世間的正命。
何爲出世間正命?無我即無命。所以,如一個人還貪生怕死,即非正命也。若于如法得供養的當下,還貪生怕死,乃非正命也。故得從覺悟無我、修證無我,才能有出世間正命。于是有沒有供養,便都不是問題了。
世間精進:以外延爲主。
出世精進:以內銷爲主。
精進,也就是正方便。若以有所得爲方便而精進努力者,就是世間精進。譬如蓋房子,很努力去蓋,便是精進。或想學某種技術學問,故努力去學,也是世間精進。簡言之,以外延、有所得爲目標而精進努力者,都是世間精進。
至于出世間精進,乃是以內銷爲目標。內銷什麼?內銷我執、貪瞋慢疑等,才稱爲出世間精進。因此以外延和安住爲取向的止觀法門,便還是世間精進而已!
世間正念:不離當下的方法。
出世正念:與無我、出離相應,才是正念。
世間正念:廣義來講,跟世間正見相應的一切念,都稱爲世間正念。故這範疇當就很廣了。但如就修行止觀而言,當下的方法才是正念。比如若修的是數息法,則離開數字的一切覺受和境界,便都是妄念。同理,若修的是念佛法門,則離開佛號,便是妄念。故你不必問:若阿彌陀佛來了,要不要跟祂去?因你在分辨是否阿彌陀佛真的來了?或在考慮是否跟祂去時,其實已非正念了。因此要分辨是佛?是魔?其實很簡單。若離開當下的方法,則一切都魔。而不必再去分辨這覺受是好?是壞?這覺受從何而來?
然有方法可用,還是世間正念,而不是出世間正念。何謂出世間正念?與無我、出離相應,才是正念。故四念處,也是正念也。
世間正定:住于一心─四禅。
出世正定:無所住心─滅盡定。
能夠用方法,用到最後進入一心境界,這即稱爲世間正定。世間正定,大致是以四禅爲四標。至于出世間正定,必心無所住,才是出世間正定。以心無所住故,一切境界對他都無所謂。故心無所住,其實也就是滅盡定的意思。
今天我們多花點時間,將世間的八正道跟出世間的八正道,說明清楚。以免在論說八正道時,常將兩者混爲一談。或說四禅爲正定,或說四念處爲正念。真是愈搞愈不清楚哩!今天將之說明白了,這樣你一看就能斷定:這是世間的,還是出世間的?
學相應
叁學具足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叁學,何等爲叁?謂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何等爲增上戒學?若比丘住于戒,波羅提木叉律儀,威儀、行處具足,見微細罪則生怖畏,受持學戒。何等爲增上意學?若比丘離欲惡不善法,乃至第四禅具足住。何等爲增上慧學?是比丘此苦聖谛如實知,集、滅、道聖谛如實知,是名增上慧學。」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叁學具足者,是比丘正行,增上戒心慧,叁法勤精進。
勇猛堅固城,常守護諸根,如晝如其夜,如夜亦如晝,
如前如其後,如後亦如前,如上如其下,如下亦如上。
無量諸叁昧,映一切諸方,是說爲覺迹,第一清涼集。
舍離無明诤,其心善解脫,我爲世間覺,明行悉具足。
正念不忘住,其心得解脫,身壞而命終,如燈盡火滅。」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p.431 ~ p.432
這是說在佛法修行的架構中,還可有另一種歸納方式,即「戒定慧」叁學也。何等爲增上意學?意學,就是心學,而心學就是定學也。關于慧學,前述已多,故以下乃偏就戒學而發揮,看下面的〈學戒多福利〉。
學戒多福利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學戒…
《佛法原典 道品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