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原典 教理精义▪P19

  ..续本文上一页会编》(上)p.188 ~ p.190

  

  「如是弟子,我不说彼舍此阴已,生彼彼处。所以者何?无因缘可记说故。」如佛弟子在修证上,还不能完全内销我慢的话,便会有来生。反之,如能全销我慢,就能不受后有,而无可记说也。

  

  很多人对「不受后有的境界」很有兴趣。说实话,不受后有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也不是很清楚,因为这是证量的问题,证量不够,便只能意会,而不能验证。我觉得在修行过程中,对我们而言,更重要的是去明辨:当从何去修?而不是一直在揣测:最后能证得什么境界?此为:1. 那离我们,还太遥远了;故说也说不明白,揣也揣度不了。2.所谓「水到渠成」,既从正见去努力,何虑不解脱呢?

  

  故在此,乃勉强作个比喻:就像雨后天边,常见到彩虹。彩虹虽艳丽,但往往很快就消失了。于是如问:彩虹从那里来?彩虹往那里去?其实,它既非从那里来,也非往那里去!我们知道:彩虹是在某种特殊的状态下,它才会现形。故当这些条件欠缺时,它又消失了。因它本就不是一个实有的存在体, 故不能问:它从那里来?往那里去?同样,五蕴的生命亦然。当凝聚的因缘不具足时,它就消失了。而消失后,也不能再问:到那里去了?

  

  讲到最后,我认为这部经,应是后人汇编,而非佛当时所说也。否则,我既不堕常见,也不执断见,为何就不知道别人往生何处呢?这应是证量的问题,而非单纯地常、断见尔!最后再看《土抟喻》:

  

  土抟喻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异比丘,于禅中思惟,作是念:颇有色常、恒、不变易、正住耶?如是受、想、行、识常、恒、不变易、正住耶?

  

  是比丘晡时从禅起,往诣佛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颇有色常、恒、不变易、正住耶?颇有受、想、行、识常、恒、不变易、正住耶?」

  

  尔时世尊手执小土抟,告彼比丘言:「汝见我手中土抟不?」比丘白佛:「已见,世尊!」「比丘!如是少土,我不可得;若我可得者,则是常、恒、不变易、正住法。」

  

  佛告比丘:「我自忆宿命,长夜修福,得诸胜妙可爱果报之事。曾于七年中,修习慈心,经七劫成坏,不还此世。七劫坏时,生光音天;七劫成时,还生梵世空宫殿中,作大梵王,无胜、无上,领千世界。从是以后,复三十六反作天帝释;复百千反作转轮圣王,领四天下,正法治化。七宝具足,所谓轮宝,象宝,马宝,摩尼宝,玉女宝,主藏臣宝,主兵臣宝。千子具足,皆悉勇健。于四海内,其地平正,无诸毒刺。不威、不迫,以法调伏。灌顶王法,有八万四千龙象,皆以众宝庄严而校饰之,宝网覆上,建立宝幢,布萨象王最为导首,朝、晡二时自会殿前。我时念言:是大群象,日日再反往来,蹈杀众生无数。愿令四万二千象,百年一来。即如所愿,八万四千象中,四万二千象百年一至。灌顶正法,复有八万四千匹马,亦以纯金为诸乘具,金网覆上,婆罗马王为其导首。灌顶王法,有八万四千四种宝车,所谓金车、银车、琉璃车、颇梨车,师子、虎、豹皮、杂色钦婆罗以为覆衬,跋求毗阇耶难提音声之车为其导首。灌顶王法,领八万四千城,安隐丰乐,人民炽盛,拘舍婆提王而为上首。灌顶王法,有八万四千四种宫殿,所谓金、银、琉璃、颇梨,摩尼琉璃由诃而为上首。比丘!灌顶王法,有八万四千四种宝床,所谓金、银、琉璃、颇梨,种种缯褥、氍氀、毾?、迦陵伽卧具以敷其上,安置丹枕。

  

  复次,比丘!灌顶王法,复有八万四千四种衣服,所谓迦尸细衣,刍摩衣,头鸠罗衣,拘沾婆衣。复次,比丘!灌顶王法,有八万四千玉女,所谓剎利女,似剎利女,况复余女。复次,比丘!灌顶王法,有八万四千釜食,众味具足。比丘!八万四千玉女中,唯以一人以为给侍。八万四千宝衣,唯着一衣。八万四千宝床,唯卧一床。八万四干宫殿,唯处一殿。八万四千城,唯居一城,名拘舍婆提。八万四千宝车,唯乘一车,名毗阇耶难提瞿沙。出城游观,八万四千宝马,唯乘一马,名婆罗诃,毛尾绀色。八万四千龙象,唯乘一象,名布萨陀,出城游观。

  

  比丘!此是何等业报,得如是威德自在耶?此是三种业报。云何为三?一者布施,二者调伏,三者修道。比丘!当知凡夫染习五欲,无有厌足,圣人智慧成满而常知足。比丘!一切诸行,过去尽灭,过去变易,彼自然众具及以名称,皆悉磨灭。是故比丘!永息诸行,厌离,断欲,解脱。」

  

  布施,我想各位听多了。调伏,乃是指持戒。因为持戒,所以能调伏我们身口的行为。第三修道,那时的修道,乃指禅定而言。

  

  「比丘!色为常、无常?」比丘白佛言:「无常,世尊!」「若无常者是苦耶?」比丘白佛言:「是苦,世尊!」「比丘!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圣弟子宁复于中计我,异我,相在不?」比丘白佛:「不也,世尊!」「如是受、想、行、识,为常、为无常?」比丘白佛言:「无常,世尊!」「若无常者是苦耶?」比丘白佛言:「是苦,世尊!」「比丘!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圣弟子宁复于中计我,异我,相在不?」比丘白佛:「不也,世尊!」佛告比丘:「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比丘!于色当生厌,离欲,解脱。如是于受、想、行、识,当生厌,离欲,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时彼比丘闻佛所说,踊跃欢喜,作礼而去。常念土抟譬教授,独一静处,精勤思惟,不放逸住。不放逸住已,所以善男子剃除须发,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为究竟无上梵行,见法,自知身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时彼尊者亦自知法,心得解脱,成阿罗汉。

  

  ──《杂阿含经论会编》(上)p.64

  

  这经乃与上述众经,风格全然不同。

  

  乃是后人杂编的而已!

  

  如从〈五阴相应诵〉一路看下来,再看这部经,会非常诧异!除了经文特别长外,还花了相当多的篇幅,来回味以前修福的盛况:上光音天、作转轮圣王…等。其实从这些,就可以慢慢嗅出大乘佛法的气息。

  

  就故事本身来看:一位比丘一天到晚听佛说「无常、苦、空、无我」的法,竟还怀疑─会不会有非「无常、苦、空、无我」的事相。于是佛陀花了很多篇幅,来说明以前曾修慈心,而得的福报。虽最后结论:还是无常的。但凡夫看了,难免早已着迷入骨,而忘了无常的结论哩!

  

  故我所以引用这部经者,乃为说明:目前的学术研究已经确认,后期的大乘佛法是由后人汇编的。汇编,是指将很多佛讲过的经文,再整合编辑。故既不是无中生有的,也不是正本清源的。

  

  但如用我的手法去看《杂阿含经》的话,也可以看到很多后人汇编的痕迹。所以我绝不相信所有的佛典,包括大小乘都是佛亲口说。因为,从佛说法直到结集,再到变成文字,那已是一、两百年以后的事了。而在一、两百年间的口口相传,难免会有所增减和偏离。

  

  这也就说:研习原始佛典,除知道佛法的原点在那里外?也借着不同经文的对照,慢慢了解到从单纯、简洁的佛法,到变成浩浩长河的一路轨迹。

  

  

《佛法原典 教理精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