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原典 教理精义▪P18

  ..续本文上一页等为五?谓色受阴,比丘于色厌,离欲,灭,不起,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如是受、想、行、识厌,离欲,灭,不起,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比丘!亦于色厌,离欲,灭,名阿罗汉慧解脱。如是受、想、行、识厌,离欲,灭,名阿罗汉慧解脱。比丘!如来、应、等正觉(与)阿罗汉慧解脱,有何差别?」比丘白佛:「如来为法根,为法眼,为法依,唯愿世尊为诸比丘广说此义!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这部经主要是在论述:如来、罗汉有何差别?前既曰:当内销无余,才能证解脱。佛当然已内销无余,所以能成佛。而阿罗汉也因内销无余,才能成就阿罗汉道。于是,佛与罗汉竟有何差别呢?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如来、应、等正觉,未曾闻法能自觉法,通达无上菩提;于未来世开觉声闻而为说法,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八道。比丘!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未得而得,未利而利,知道,分别道,说道,通道,复能成就诸声闻,教授教诫;如是说正顺欣乐善法,是名如来、罗汉差别。」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上)p.122 ~ p.123

  

  如来与罗汉于内销的果证上,其实并无差别。

  

  于是如来与罗汉的差别,只是为如来是先知先觉,而罗汉为后知后觉。

  

  简单讲:如来跟罗汉的差别只在这点,佛是无师自觉者。而后来的声闻弟子得先从佛听法,再去修证,而终能证得阿罗汉道。故如来是先知先觉者,而罗汉则为后知后觉者。然虽觉有先后,但觉后所修证的结果乃是一样。以上是原始佛教的讲法。

  

  若因此而谓「罗汉不能成佛」,便无可异议。

  

  然而菩萨也是后知后觉,故菩萨当也不能成佛。

  

  故就这一点来论,说「罗汉不能成佛」那是很明确的。因为既属后知后觉,便不可能再变成先知先觉。就像你生下来,就已经是某人的儿子;故无论如何,终不可能再变成某人的爸爸了。若因此说「罗汉不能成佛」,则菩萨也不能成佛。因为菩萨也是从佛闻法后,才去行菩萨道的。于是经三大阿僧祇劫或五大阿僧祇劫,反正都不能成佛。

  

  其次,再讲到另一个问题,在后期的佛教乃讲到有「三乘佛法」─声闻乘、辟支佛乘与菩萨乘。辟支佛乘,是说在无佛之世,而能自己觉悟。于是既自己觉悟,不就是佛了吗?因此辟支佛,算不算成佛呢?其实,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乃无辟支佛的存在。在历史上就只有释迦牟尼佛是无师自觉的,剩下的辟支佛都属传说而已。因此,辟支佛算不算成佛?就修行而言,其实并无意义。

  

  会把佛教说成三乘,乃是后来的讲法。然而就名相的定义而言,乃有些混淆:菩萨也是从佛闻法的,何以就不是声闻乘呢?辟支佛既属无师自觉者,云何又属于佛教的一乘呢?故就内销的修行而言,其实不必弄得这么复杂!

  

  此心,此意,此识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支提竹园精舍。尔时有三正士出家未久,所谓尊者阿卢律陀,尊者难提,尊者金毗罗。尔时世尊知彼心中所念而为教诫:「比丘!此心,此意,此识;当思惟此,莫思惟此,断此欲,断此色,身作证具足住。比丘!宁有色若常、不变易、正住不?」比丘白佛:「不也,世尊!」佛告比丘:「善哉!善哉!色是无常、变易之法,厌,离欲,灭,寂,没。如是色从本以来,一切无常、苦、变易法。如是知已,缘彼色生诸漏、害、炽然、忧恼,皆悉断灭。断灭已无所着,无所着已安乐住,安乐住已得般涅槃。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佛说此经时,三正士不起诸漏,心得解脱。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上)p.140 ~ p.141

  

  在原始佛典中,心意识,并未有严格的区分。

  

  而后于唯识学中乃谓:心为阿赖耶识,意为末那识,识为显意识。

  

  这部经主要讲述的重点是「心、意、识」。如就经文而言,「此心、此意、此识」,还未作严格的区分。因为有心,所以能够起意;因为起意,所以能够认识。但在后来的唯识学中,就把心意识定义得很明确。故心乃指阿赖耶识,即第八识。意是指第七识,也就是末那识。至于识,才是现行意识,也就是第六识。

  

  这部经最后曰「佛说此经时,三正士不起诸漏,心得解脱。」前才说出家未久;而现即能不起诸漏,心得解脱。其实应没有那么快。如我们对照其他的《阿含经》,乃说到这三位尊者于阿兰若修行时,既生活有规约,又能在不互相干扰的前提下,增长道谊;于是才能渐成就于解脱道也。

  

  有命终者,即记说言其所往生处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有外道出家,名仙尼,来诣佛所,恭敬问讯,于一面坐。白佛言:「世尊!先一日时,若沙门、若婆罗门、若遮罗迦、若出家,集于希有讲堂。如是义称:富兰那迦叶为大众主,五百弟子前后围繞,其中有极聪慧者,有钝根者,及其命终,悉不记说其所往生处。复有末迦梨瞿舍利子、先阇那毗罗胝子、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拘陀迦栴延、尼揵陀若提子等,各与五百弟子前后围繞,亦如前者悉不记说其所往生处。

  

  沙门瞿昙尔时亦在。彼论中言:沙门瞿昙为大众主,其诸弟子有命终者,即记说言:某生彼处,某生此处。我先生疑,云何沙门瞿昙得如此法?」佛告仙尼:「汝莫生疑!以有惑故,彼则生疑。仙尼!当知有三种师。何等为三?有一师,见现在世真实是我,如所知说,而无能知命终后事。复次有一师,见现在世真实是我,命终之后亦见是我,如所知说。复次有一师,不见现在世真实是我,亦复不见命终之后真实是我。

  

  仙尼!其第一师,见现在世真实是我者,名曰断见。彼第二师见今世后世真实是我者,则是常见。彼第三师不见现在世真实是我,命终之后亦不见我,是则如来、应、等正觉说,现法、爱断,离欲、灭尽、涅槃。」仙尼白佛言:「世尊!我闻世尊所说,遂更增疑。」佛告仙尼:「正应增疑,所以者何?此甚深处,难见难知,应须甚深照微妙、至到聪慧所了,凡众生类未能辩知。所以者何?众生长夜异见、异忍、异求、异欲故。」

  

  仙尼白佛言:「世尊!我于世尊所心得净信,唯愿世尊为我说法,令我即于此座慧眼清净!」佛告仙尼:「今当为汝随所乐说。」佛告仙尼:「色是常耶?为无常耶?」答言:「无常,世尊!」复问:「仙尼!若无常者,是苦耶?」答言:「是苦,世尊!」复问:「仙尼!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我、异我、相在不?」答言:「不也,世尊!」「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部经是说:某天六师外道共集于希有讲堂,然六师外道的宗师,都无法知道其弟子往生后到那里去了?佛陀当时也在场,但佛陀就能肯定记说其弟子往生后到那里去。于是有位外道仙尼,就来问佛:汝云何独能知,弟子往生何处?于是,佛说世间有三种师。

  

  故外道诸师何以不能知其弟子往生何处?因为他们不是堕于常见,就是执着断见。而如来者,既不堕常见,也不执断见,所以能知其弟子往生何处。对于这样的经文,我有不同的看法。

  

  会有外道诸师,共聚「希有讲堂」的事吗?

  

  所谓外道见,并非即是常见或断见─皆肯定有生死轮回的事。

  

  外道的神通,还能知其所往生处。

  

  既无常见,也无断见,何以不知其所往生处?

  

  首先,从故事本身来看,我不认为会有六师外道共聚一堂的可能性。就像今天的台湾,不要说六师外道共聚一堂,就是台湾诸大山头、诸大法师共聚一堂,一起论法的可能性,几乎没有。更何况是要集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等一起来论法的可能性,更微乎其微。

  

  第二、为什么名为「希有讲堂」呢?这名字是否已暗示「讲堂」本就是「莫须有」的?于是若「讲堂」是莫须有的,则集会论议更不可得也。

  

  第三、在文中乃一口咬定:外道诸师,不是常见,就是断见。如就当时的印度宗教而言,其实多肯定有三世轮回。故不是「人死,如灯灭」的断见。其次,既曰轮回,即谓非这辈子是人,下辈子还是人,永远是人。所以这也非常见也。当然,他们不可能像佛法讲得那么精准、深刻:因为缘起,所以无常、苦、空、无我。但也不能妄下断言,说他们不是常见、就是断见。

  

  再者,我们知道外道如果修得好,也可以有神通。故如证得天眼通,还是可以知道其弟子往生何处的。当时外道证得天眼通的,应有其人,非无其人。但至少有一种人,外道是无法确认:他命终之后,往生何处去?那一种人呢?乃阿罗汉,因阿罗汉乃不受后有也。

  

  佛告仙尼:「我诸弟子,闻我所说,不悉解义,而起慢无间等,非无间等故慢则不断;慢不断故,舍此阴已,余阴相续生。是故仙尼!我则记说是诸弟子,身坏命终,生彼彼处。所以者何?以彼有余慢故。仙尼!我诸弟子,于我所说能解义者,彼于诸慢得无间等,得无间等故诸慢则断。诸慢断故,身坏命终,更不相续。仙尼!如是弟子,我不说彼舍此阴已,生彼彼处。所以者何?无因缘可记说故。

  

  欲令我记说者,当记说彼:断诸爱欲,永离有结,正意解脱,究竟苦边。我从昔来及今现在,常说慢根、慢集、慢生、慢起,若于慢无间等,观众苦不生。」佛说此法时,仙尼出家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尔时仙尼出家见法,得法,断诸疑惑,不由他知,不由他度,于正法中心得无畏。从座起,合掌白佛言:「世尊!我得于正法中出家修梵行不?」佛告仙尼:「汝于正法得出家,受具足戒,得比丘分。」尔时仙尼得出家已,独一静处,修不放逸住,乃至得阿罗汉。

  

  ──《杂阿含经论…

《佛法原典 教理精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