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原典 教理精義▪P18

  ..續本文上一頁等爲五?謂色受陰,比丘于色厭,離欲,滅,不起,解脫,是名如來、應、等正覺。如是受、想、行、識厭,離欲,滅,不起,解脫,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比丘!亦于色厭,離欲,滅,名阿羅漢慧解脫。如是受、想、行、識厭,離欲,滅,名阿羅漢慧解脫。比丘!如來、應、等正覺(與)阿羅漢慧解脫,有何差別?」比丘白佛:「如來爲法根,爲法眼,爲法依,唯願世尊爲諸比丘廣說此義!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這部經主要是在論述:如來、羅漢有何差別?前既曰:當內銷無余,才能證解脫。佛當然已內銷無余,所以能成佛。而阿羅漢也因內銷無余,才能成就阿羅漢道。于是,佛與羅漢竟有何差別呢?

  

  佛告比丘:「谛聽,善思,當爲汝說。如來、應、等正覺,未曾聞法能自覺法,通達無上菩提;于未來世開覺聲聞而爲說法,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八道。比丘!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未得而得,未利而利,知道,分別道,說道,通道,複能成就諸聲聞,教授教誡;如是說正順欣樂善法,是名如來、羅漢差別。」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上)p.122 ~ p.123

  

  如來與羅漢于內銷的果證上,其實並無差別。

  

  于是如來與羅漢的差別,只是爲如來是先知先覺,而羅漢爲後知後覺。

  

  簡單講:如來跟羅漢的差別只在這點,佛是無師自覺者。而後來的聲聞弟子得先從佛聽法,再去修證,而終能證得阿羅漢道。故如來是先知先覺者,而羅漢則爲後知後覺者。然雖覺有先後,但覺後所修證的結果乃是一樣。以上是原始佛教的講法。

  

  若因此而謂「羅漢不能成佛」,便無可異議。

  

  然而菩薩也是後知後覺,故菩薩當也不能成佛。

  

  故就這一點來論,說「羅漢不能成佛」那是很明確的。因爲既屬後知後覺,便不可能再變成先知先覺。就像你生下來,就已經是某人的兒子;故無論如何,終不可能再變成某人的爸爸了。若因此說「羅漢不能成佛」,則菩薩也不能成佛。因爲菩薩也是從佛聞法後,才去行菩薩道的。于是經叁大阿僧祇劫或五大阿僧祇劫,反正都不能成佛。

  

  其次,再講到另一個問題,在後期的佛教乃講到有「叁乘佛法」─聲聞乘、辟支佛乘與菩薩乘。辟支佛乘,是說在無佛之世,而能自己覺悟。于是既自己覺悟,不就是佛了嗎?因此辟支佛,算不算成佛呢?其實,從曆史的角度來看,乃無辟支佛的存在。在曆史上就只有釋迦牟尼佛是無師自覺的,剩下的辟支佛都屬傳說而已。因此,辟支佛算不算成佛?就修行而言,其實並無意義。

  

  會把佛教說成叁乘,乃是後來的講法。然而就名相的定義而言,乃有些混淆:菩薩也是從佛聞法的,何以就不是聲聞乘呢?辟支佛既屬無師自覺者,雲何又屬于佛教的一乘呢?故就內銷的修行而言,其實不必弄得這麼複雜!

  

  此心,此意,此識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支提竹園精舍。爾時有叁正士出家未久,所謂尊者阿盧律陀,尊者難提,尊者金毗羅。爾時世尊知彼心中所念而爲教誡:「比丘!此心,此意,此識;當思惟此,莫思惟此,斷此欲,斷此色,身作證具足住。比丘!甯有色若常、不變易、正住不?」比丘白佛:「不也,世尊!」佛告比丘:「善哉!善哉!色是無常、變易之法,厭,離欲,滅,寂,沒。如是色從本以來,一切無常、苦、變易法。如是知已,緣彼色生諸漏、害、熾然、憂惱,皆悉斷滅。斷滅已無所著,無所著已安樂住,安樂住已得般涅槃。受、想、行、識,亦複如是。」佛說此經時,叁正士不起諸漏,心得解脫。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上)p.140 ~ p.141

  

  在原始佛典中,心意識,並未有嚴格的區分。

  

  而後于唯識學中乃謂:心爲阿賴耶識,意爲末那識,識爲顯意識。

  

  這部經主要講述的重點是「心、意、識」。如就經文而言,「此心、此意、此識」,還未作嚴格的區分。因爲有心,所以能夠起意;因爲起意,所以能夠認識。但在後來的唯識學中,就把心意識定義得很明確。故心乃指阿賴耶識,即第八識。意是指第七識,也就是末那識。至于識,才是現行意識,也就是第六識。

  

  這部經最後曰「佛說此經時,叁正士不起諸漏,心得解脫。」前才說出家未久;而現即能不起諸漏,心得解脫。其實應沒有那麼快。如我們對照其他的《阿含經》,乃說到這叁位尊者于阿蘭若修行時,既生活有規約,又能在不互相幹擾的前提下,增長道誼;于是才能漸成就于解脫道也。

  

  有命終者,即記說言其所往生處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有外道出家,名仙尼,來詣佛所,恭敬問訊,于一面坐。白佛言:「世尊!先一日時,若沙門、若婆羅門、若遮羅迦、若出家,集于希有講堂。如是義稱:富蘭那迦葉爲大衆主,五百弟子前後圍繞,其中有極聰慧者,有鈍根者,及其命終,悉不記說其所往生處。複有末迦梨瞿舍利子、先阇那毗羅胝子、阿耆多翅舍欽婆羅、迦羅拘陀迦栴延、尼揵陀若提子等,各與五百弟子前後圍繞,亦如前者悉不記說其所往生處。

  

  沙門瞿昙爾時亦在。彼論中言:沙門瞿昙爲大衆主,其諸弟子有命終者,即記說言:某生彼處,某生此處。我先生疑,雲何沙門瞿昙得如此法?」佛告仙尼:「汝莫生疑!以有惑故,彼則生疑。仙尼!當知有叁種師。何等爲叁?有一師,見現在世真實是我,如所知說,而無能知命終後事。複次有一師,見現在世真實是我,命終之後亦見是我,如所知說。複次有一師,不見現在世真實是我,亦複不見命終之後真實是我。

  

  仙尼!其第一師,見現在世真實是我者,名曰斷見。彼第二師見今世後世真實是我者,則是常見。彼第叁師不見現在世真實是我,命終之後亦不見我,是則如來、應、等正覺說,現法、愛斷,離欲、滅盡、涅槃。」仙尼白佛言:「世尊!我聞世尊所說,遂更增疑。」佛告仙尼:「正應增疑,所以者何?此甚深處,難見難知,應須甚深照微妙、至到聰慧所了,凡衆生類未能辯知。所以者何?衆生長夜異見、異忍、異求、異欲故。」

  

  仙尼白佛言:「世尊!我于世尊所心得淨信,唯願世尊爲我說法,令我即于此座慧眼清淨!」佛告仙尼:「今當爲汝隨所樂說。」佛告仙尼:「色是常耶?爲無常耶?」答言:「無常,世尊!」複問:「仙尼!若無常者,是苦耶?」答言:「是苦,世尊!」複問:「仙尼!若無常、苦,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甯于中見我、異我、相在不?」答言:「不也,世尊!」「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這部經是說:某天六師外道共集于希有講堂,然六師外道的宗師,都無法知道其弟子往生後到那裏去了?佛陀當時也在場,但佛陀就能肯定記說其弟子往生後到那裏去。于是有位外道仙尼,就來問佛:汝雲何獨能知,弟子往生何處?于是,佛說世間有叁種師。

  

  故外道諸師何以不能知其弟子往生何處?因爲他們不是墮于常見,就是執著斷見。而如來者,既不墮常見,也不執斷見,所以能知其弟子往生何處。對于這樣的經文,我有不同的看法。

  

  會有外道諸師,共聚「希有講堂」的事嗎?

  

  所謂外道見,並非即是常見或斷見─皆肯定有生死輪回的事。

  

  外道的神通,還能知其所往生處。

  

  既無常見,也無斷見,何以不知其所往生處?

  

  首先,從故事本身來看,我不認爲會有六師外道共聚一堂的可能性。就像今天的臺灣,不要說六師外道共聚一堂,就是臺灣諸大山頭、諸大法師共聚一堂,一起論法的可能性,幾乎沒有。更何況是要集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道教…,等一起來論法的可能性,更微乎其微。

  

  第二、爲什麼名爲「希有講堂」呢?這名字是否已暗示「講堂」本就是「莫須有」的?于是若「講堂」是莫須有的,則集會論議更不可得也。

  

  第叁、在文中乃一口咬定:外道諸師,不是常見,就是斷見。如就當時的印度宗教而言,其實多肯定有叁世輪回。故不是「人死,如燈滅」的斷見。其次,既曰輪回,即謂非這輩子是人,下輩子還是人,永遠是人。所以這也非常見也。當然,他們不可能像佛法講得那麼精准、深刻:因爲緣起,所以無常、苦、空、無我。但也不能妄下斷言,說他們不是常見、就是斷見。

  

  再者,我們知道外道如果修得好,也可以有神通。故如證得天眼通,還是可以知道其弟子往生何處的。當時外道證得天眼通的,應有其人,非無其人。但至少有一種人,外道是無法確認:他命終之後,往生何處去?那一種人呢?乃阿羅漢,因阿羅漢乃不受後有也。

  

  佛告仙尼:「我諸弟子,聞我所說,不悉解義,而起慢無間等,非無間等故慢則不斷;慢不斷故,舍此陰已,余陰相續生。是故仙尼!我則記說是諸弟子,身壞命終,生彼彼處。所以者何?以彼有余慢故。仙尼!我諸弟子,于我所說能解義者,彼于諸慢得無間等,得無間等故諸慢則斷。諸慢斷故,身壞命終,更不相續。仙尼!如是弟子,我不說彼舍此陰已,生彼彼處。所以者何?無因緣可記說故。

  

  欲令我記說者,當記說彼:斷諸愛欲,永離有結,正意解脫,究竟苦邊。我從昔來及今現在,常說慢根、慢集、慢生、慢起,若于慢無間等,觀衆苦不生。」佛說此法時,仙尼出家遠塵、離垢,得法眼淨。爾時仙尼出家見法,得法,斷諸疑惑,不由他知,不由他度,于正法中心得無畏。從座起,合掌白佛言:「世尊!我得于正法中出家修梵行不?」佛告仙尼:「汝于正法得出家,受具足戒,得比丘分。」爾時仙尼得出家已,獨一靜處,修不放逸住,乃至得阿羅漢。

  

  ──《雜阿含經論…

《佛法原典 教理精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