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原典 六入相應

  【六入相應】

  

  想各位都知道,所謂「六入」,就是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爲什麼說六是入呢?如物品被我看了,則其印象即映入我們心中也。

  

  前于〈五陰相應〉中已覺悟:爲緣起故,無常、無我。故修行的重點,唯內銷其無明.愛欲而已!然下手處,即是從〈六入相應〉中去覺照.調伏而已!

  

  故〈六入相應〉主要是說:真正的修行,乃要從六根去修。前已再叁說到:釋迦牟尼佛最初覺悟和說法的重點,應該是〈五陰相應〉,也就是覺悟五陰本是無常的、是空、無我的。如進一步去分析:其何以是無常、是空?乃因緣起故。于是既無常、無我,所以能離欲、放下,而證得寂靜涅槃的境界。

  

  因此修行的重點,就是去內銷無明.愛欲而已!如禅宗也講到悟後啓修,悟後如何修呢?就是從六根去修,去覺照無明.愛欲,並將之調伏也。這種的說法,再對照大乘的《楞嚴經》就蠻相應的。

  

  故在《楞嚴經》中有謂「六解一亡」,這「六解」即與〈六入相應〉的修行法要,完全相符;至于「一亡」者,即是亡「我慢」也。

  

  在《楞嚴經》中有謂「六解一亡」,所謂「六解」,就是從六根去解。因爲衆生之所以造業生死,都是從六根去造的。當我們眼根看到色塵當下,就會起貪瞋癡;並隨而造業。同理,耳根、鼻根等亦然。在六根接觸六塵時,也即是無明業障現行時。

  

  所以修行,就是要在六根對六塵的當下,要能掌握正見,而去內銷無明業障。因此六解,就是能「舍識用根」,這是《楞嚴經》的講法。識,是分別取舍的意思。根,能夠清楚的覺照。故雖能清楚地覺照,但不起貪愛、瞋恚等分別,就是舍識用根也。這與〈六入相應〉的修法,乃是前後對應的。

  

  因此,從六解到最後能證得一亡。「一」是什麼呢?略指我見,事實上乃包括更細微的我慢。因爲衆生六根中的本,其實就是我執。故若從六根裏增長我所,我所既增長,我執乃更堅固矣!因此能從六根下手,使我執不再現行;久而久之,我愛、我慢也就漸漸淡化消亡也。

  

  因此,可說〈五陰相應〉是見道究竟;而〈六入相應〉爲修道方便。

  

  在佛法常將道,分爲見道、修道跟證道。因此,我們可以說〈五陰相應〉是見道位,而〈六入相應〉乃對應修道位。見道者,乃爲能悟五陰皆空,這樣就能建立正見。而悟後啓修,則當從六入去修也。

  

  在過去我曾把大乘佛法的性空學、唯識學跟真如學,作這樣的定位:性空學是見道位,唯識學是修道位,而真如學則是證道位。爲什麼說性空學是見道位呢?就是從覺悟因爲緣起,所以五蘊都是自性本空。這在理上,就是最究竟的了。目前也公認,《中觀》所講的佛法是最究竟、最了義的。

  

  其次唯識,何以是修道位?修道乃要善擇方便!尤其修道,乃要一門深入,而不可能每個因緣都去照顧。故選擇一門深入者,即是方便也。在性空學上,謂衆因緣和合;故心境乃是互相緣起的。但真正的修行,乃是從心去修,而非從境去修。如從境去修,那跟世間法、跟科學,便沒什麼兩樣。

  

  于是,爲強調「從心去修」,故「唯識學」把一切境相說成唯識所現,乃把一切問題內在化。就《中觀》而言,內外既是互相緣起的,外能影響內,內也影響外。故把一切境相說成唯識所現,其實並不究竟。但是,爲了修行方便,爲了調心方便,乃把一切境相,說成唯識所現。這是方便道,而非究竟理也。

  

  所以唯識在很多地方是講不通的。比如既唯識所現,那電腦又是怎麼現出來的?還是很難說:雲何從識,變現出電腦來?即使用很迂回的方式,說了半天,別人還是不明白。但就《中觀》的講法,一切因緣和合就現起了!這不是很簡單嗎?同樣,講到原子彈,爲何既是唯識所現,卻也把很多人炸死了呢?甚至既汽車也是唯識所現,當汽車撞過來時,我們閃不閃呢?問題多多哩!但如將唯識學,定位爲「修道方便」,則這些問題便不必太計較了。

  

  在〈六入相應〉中有很多思想,似爲「唯識思想」的起源。如「雲何名世間?」「到世界邊」等。

  

  于是,我們檢點〈六入相應〉的經文,乃有很多地方,跟「唯識思想」頗相類似。比如「雲何名世間?」,世間即在六根當下。否則,若眼不見,色塵何所在呢?若耳不聽,聲塵何所在呢?又雲何能「到世界邊」,六根所在即是世界邊也。這跟唯識學的講法,豈非淵遠流長呢?

  

  教理精義

  

  如是觀者,是名正見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正觀察眼無常,如是觀者,是名正見。正觀故生厭,生厭故離喜、離貪;離喜、離貪故,我說心正解脫。如是耳、鼻、舌、身、意(者亦然)。心正解脫者,能自記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上)p.214 ~ p.215

  

  這些經文,從〈五陰相應誦〉看下來,其實早耳熟能詳了。最初只是說五陰無常,這裏更說六入無常,其實都差不多。既知它是無常的,所以不會貪戀;既不貪戀,即不會變成系縛也。

  

  目前于佛教界中,乃盛行「內觀禅」和「動中禅」。然當雲何內觀呢?既修行,當從六入去修;則內觀者,即于六根對六塵時,當去觀察、覺照是否有貪瞋癡?若有,再加以調伏,才能跟解脫道漸相應也。

  

  但是,目前所見南傳的內觀法門,卻非如此。因爲,它乃偏于觀身體的動作或覺受,而不在觀心念的起落,尤其觀心念的染淨。身體的動作或覺受,因爲比較粗,所以容易觀;而心念的起落、心念的染淨,則較細而更難觀也。其次,觀身體的動作或覺受,頂多是修定的法門,而非修慧法門。

  

  若因把注意力用于觀照動作和覺受,所以能不打妄想。但這不打妄想,不等于已降伏妄想。故這些修法,卻像以石壓草,只是讓妄想暫時不産生,讓執著暫時不現行,而非已清楚自己有什麼執著;更非能斷這些執著也。

  

  至于「動中禅」怎麼修呢?也差不多!就是于面對境界時,去返觀我們的動心起念。去看看我現在起的是貪心?還是瞋心?貪的話,是貪什麼?如果是貪錢,則更進一步,去省思爲什麼貪錢呢?其有更細微的動機:有的人是爲了安全感,所以貪錢;有的人是爲了虛榮心,所以貪錢。各個動機,不一樣也。

  

  所以對居士而言,修「動中禅」倒是更切實際。因爲,既大家每天都在奔波忙碌,面對境界動心起念的機會,也就特別多了。所以,我推薦的動中禅,並不像某些人所說的:看到任何境界,都不分別、不取舍,不喚醒記憶,不給它名字,這就是「動中禅」。因爲這還是偏于修定而已!而非真能看到問題之所在。

  

  故真欲看到問題之所在,則當如捉老鼠一般。老鼠如跑進洞口了,要把它騙出來,才有辦法捉;如一直守在洞口,它就不出來了。而不出來者,就難捉矣!同理,要圍剿山賊,也要把他們騙出來,才能確認賊窩之所在。

  

  所以,真修動中禅者,反而當經常到不同的境界裏去練。因在不同的境界裏,我們才會有不同的煩惱現行。如在一個封閉的環境裏,因能起的就只有這些妄想,故錯以爲已沒問題了;但到另個環境時,又會有不同的問題現起矣!這樣的修行方式,跟一般的修定法門,是完全不同的取向。

  

  但是,我也不奢談動中禅,因爲如靜中沒有基礎,要修動中禅其實是更難的。否則,待人都已打死了,才發覺自己瞋心這麼重,就來不及了。故要在靜中先修好定。

  

  很多人只是把數息當作修定的法門,其實數息更重要的是,去看我們念頭的起落。這樣訓練久了,對我們念頭的起落,就能很快察覺到了。如果,起的是貪心或瞋心,起的是跟正法不相應的妄念,要能很快就察覺到。然後再進一步去調整它,這就是常謂的「回向」也。

  

  因「回向」者,就是回到正法的方向也。因爲我們雖知正法的方向,但是如習氣業障很重,還是常察覺到它又出軌了;于是要把它扳回正法的方向。這是講:在六根對六塵當下,要經常去覺照:現起的是什麼念頭?是煩惱的念頭,還是疑惑的念頭。如是疑惑的念頭,或將從內觀而轉到「參禅」法門。

  

  所以,我並不強調動中禅:因爲前已說到,如靜的基礎不夠,要修動中禅是很難的。而靜的基礎,不是置心一處、不起妄念而已!而是當對我們的動心起念,能觀照得很清楚。

  

  所以比較理想的修行方式是:先在靜的基礎打功夫,然後再到動的境界裏去磨煉。煉一煉覺得有問題,再回去用靜的功夫重新處理。這樣有動有靜,就像煉劍時,有時用火燒,有時用水淬,這樣熱軋冷淬,煉久了,就能變成金剛寶劍也。否則,過分強調靜或過分強調動,乃都是偏一邊爾!

  

  于六入不離欲者,不堪任越生老病死苦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于眼若不識、不知、不斷、不離欲者,不堪任越生老病死苦。耳、鼻、舌、身、意,不識、不知、不斷、不離欲者,不堪任越生老病死苦。

  

  諸比丘!于眼若識、若知、若斷、若離欲者,堪任越生老病死苦。于耳、鼻、舌、身、意,若識、若知、若斷、若離欲,堪任越生老病死苦。」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上)p.216

  

  六入皆無常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一切無常。雲何一切無常?謂眼無常,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無常。如是耳、鼻、舌、身、意(者亦然)。

  

  多聞聖弟子如是觀者,于眼解脫,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解脫…

《佛法原典 六入相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