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原典 六入相應▪P12

  ..續本文上一頁

  

  彼善男子難陀勝念、正知者,是善男子難陀,觀察東方,一心正念,安住觀察;觀察南、西、北方,亦複如是一心正念,安住觀察。如是觀者,世間貪憂惡不善法不漏其心。彼善男子難陀,覺諸受起,覺諸受住,覺諸受滅,正念而住,不令散亂。覺諸想起,覺諸想住,覺諸想滅;覺諸覺起,覺諸覺住,覺諸覺滅,正念而住,不令散亂。是名善男子難陀,正念、正智成就。

  

  是故諸比丘當作是學!關閉根門,飲食知量,初夜後夜精勤修業,正念、正智成就。如教授難陀法,亦當持是爲其余人說。」時有異比丘而說偈言:

  

  「善關閉根門,正念攝心住,飲食知節量,

  

  覺知諸心相,善男子難陀,世尊之所歎!」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上)p.356 ~ p.358

  

  難陀比丘,即是佛陀的弟弟─同父異母的弟弟。

  

  難陀比丘,初出家時,較任性放逸;後經佛陀特別教誡後,才精進修行。

  

  首先說明「難陀比丘」是誰?如從經、律來對照看,難陀其實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弟,但不是同父同母的弟弟,而是同父異母的弟弟。我們知道佛陀的母親─摩耶夫人,在生出祂不久,就往生去了。所以他的父親既是國王,可以想象,應會很快立其他嫔妃爲後的。故難陀比丘,即是佛陀同父異母的弟弟,故在其他經典,乃說是「姨母子」。

  

  所以難陀比丘的形相,乃跟佛陀非常相似。故「其有說言大力者,其唯難陀」難陀跟世尊一樣,力氣都非常大。「其有說言最端政者,其唯難陀」所謂端正,就是長得英俊潇灑、一表人才。難陀比丘聽說也有卅一相,所以在律典上說,因難陀外表跟佛陀非常像,所以很多比丘見到難陀時,就忙著問訊頂禮。忙了半天,結果一問,才知非世尊也!于是既難陀很尴尬,也比丘不好意思。于是乃爲難陀訂製特別的衣服,以免和佛陀混淆。但難陀剛出家時,卻是嬌生慣養、任性放逸,既喜歡穿漂亮的衣服,又喜歡到處攀緣作秀。于是佛陀乃爲他特別開導。其中有兩個例子:

  

  第一是有關孫陀利的故事:各位或許知道,孫陀利就是難陀出家前的太太。因長得非常漂亮,所以難陀雖出家了,還是很想念她。于是有一次,佛陀示現神通,帶難陀到天上去。乃看到很多天女,于是問他:「你覺得孫陀利長得如何?」難陀乃說:「跟天女比較後,卻跟母猴一樣!」然後,佛陀又帶他到地獄,地獄那邊有一個油鍋,已燒得很熱。問獄卒:「這油鍋,要作什麼用?」獄卒回答:「難陀出家後卻很放逸,這油鍋就是爲他准備的!」難陀聽了,嚇得魂不附體。回人間後,再也不敢想念孫陀利了。然這部經典到底是真?是假?我覺得值得懷疑,因爲我相信釋迦牟尼佛不會現這種神通的。

  

  第二、釋迦牟尼佛乃開示難陀曰:你既是釋迦族的出家人,故當做好榜樣,而非壞榜樣。當修得更有成就才是,而非因貴族出身,就可奢侈放逸、可得過且過。難陀聽過之後,就改過向上、奮發精進,到最後也能證得阿羅漢果。

  

  所以在佛教裏,有曰「富貴學道難」,富貴爲什麼學道難呢?因爲富貴者,于社會中常享有特權,而享特權者,即離道越遠矣!這對被稱爲大護法者,當起很大的省思。事實上,在佛教中的大護法,乃都享有很多特權。而就世尊的開示而言,既是大護法,則當更守規矩、當更精進用功,才配稱大護法。否則因享有特權,而敗壞風紀;那不是護法,而是敗法、壞法也。雖修了一些福德,也帶一些罪過,這樣功過能否相抵?就不知道了。

  

  這是說到難陀比丘,從一個放逸的釋迦貴族,到成爲一個精進行者的心路曆程。當然有佛陀特別的教化,當然也有他宿世的善根因緣。到最後,終能證得阿羅漢果。于是,在這部經上就描述著他證得阿羅漢果後的一些狀況。

  

  「飲食知量者,于食系數,不自高,不放逸,不著色,不著莊嚴,支身而已。任其所得,爲止饑渴修梵行故。」這裏提到佛法對飲食的觀念。在中國佛教,乃把齋堂稱爲「五觀堂」;因爲食時,當作五種觀法:(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叁)防心離過,貪等爲宗。(四)正事良藥,爲療形枯。(五)爲成道故,應受此食。

  

  這是說一個出家衆在接受飲食時,要思量:一、這飲食是從那裏來的?既因農人辛苦耕耘,才有此飲食。也因信衆供養,才有此飲食。還有因宿世的福德因緣,才有此飲食。二、于受飲食時,應再省思,我是否盡心盡責,無愧于佛教和衆生,而能受此飲食。叁、不貪多、不貪味。四、這飲食,消極的是因肚子餓了,要填飽肚皮而吃。五、積極的是爲了修行成道,爲了弘法利生而受飲食。

  

  所以我們午齋時,先念「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衆生。」接著再念「四弘誓願」。這四弘誓願,即是「爲成道故,應受此食」之意。成道,就大乘佛法來講,就是實踐四弘誓願也。

  

  基本上,我不太相信營養學。衛生呢?過得去便可,因爲禅修的人,免疫系統應比別人更健全才是。稀奇.精巧者,未必有實用。好不好吃─看心情。

  

  講到飲食,我就有很多感觸。第一、我卻不相信營養學:爲什麼不相信呢?我們看一塊土地,既可以種出五谷雜糧,也可栽培蔬菜水果。故不是因爲這塊地有麥的營養,所以長出麥;不是因爲有桔的營養,所以長出桔。所以營養,乃不是呆板不變的。

  

  或者我們看有些人,天上飛的也吃,地上爬的也吃,水中遊的也吃,結果還是營養不足。而牛只吃草,草以現代的營養學來看,乃只有纖維,那有什麼營養;而牛吃了之後,不只長得胖嘟嘟的,還有余力供應牛奶,以補充人類的脂肪、蛋白質和鈣質等。這一比較下來,人豈非禽獸不如呢?

  

  我認爲:營養是合成的,不是吃什麼,才有什麼?就像地,不是因有稻的營養,所以才長出稻來。或問:至少要有稻的種子,才長出稻來?答雲:若稻的種子,應是指體內分泌的酵素,而非外食之營養也。否則牛吃草,雲何能長出脂肪、蛋白質和鈣質呢?

  

  所以有沒有營養?不是單純地計算「卡洛裏」就能解決也。否則,爲何有些人吃了很多,還是瘦巴巴的。有些人只吃一點點,卻胖嘟嘟的?還有某些人常謂:當補充維他命A、B、C……,我說:既名爲維「他」命,而非維「我」命!我幹嘛吃呢?因爲那都是用機器去測量的,而非用人體去體證的;且每個人的消化吸收能力,還都不一樣哩!

  

  如在過去的時代,就少有營養不足的現象。至于現代,應更沒有這些問題。因爲現代人比過去人所吃的真是豐富多了。故如還有營養的問題,那是因爲腸胃吸收不良,而非吃的食物有問題也。

  

  第二、我也不相信衛生。不是全不信,而是不會太在意。因爲禅修的人理論上,免疫系統應比別人健全才是。以禅修者,一方面心中沒有情結,二方面脈又比較暢通。很多免疫系統的病,都跟我們的情緒有關。故內心裏如有很多自我矛盾或情緒上受到很大的壓抑,這免疫系統便會出問題的。

  

  而禅修者,既能以正知見來排除心結,脈又比別人通暢,所以對病菌等外來的幹擾,應會有更大的抵抗能力才是。故如別人吃了不生病,我吃了也不用擔心會有病。學禅的人,應該有這份信心才是。

  

  第叁、稀奇.精巧者,未必有實用。稀奇古怪的食物很貴,吃了能長養一些虛榮心,但對身體的健康,不見得有幫助。過去有人號稱:他的湯頭,是帝王食譜,乃加了廿多種藥材,才炖出來的。我評之曰:「所有的顔料加起來,卻是黑色的!」因爲各種食物,于五行中皆有生克。而廿多種藥材,生生克克的結果,到最後不會只剩下一攤水嗎?于是他再說:我這湯頭,又是熬了八個小時、十個小時,才出爐的。我再答雲:「若清陽者,都蒸發掉了;剩下的不都變成瀝青了嗎?」可是大部份人還是容易受這些噱頭所動,而不惜花錢去充當儍瓜。

  

  過去我曾聽一位中醫師演講,到現在還印象深刻。他說:「在任何地方,都有五行生克。所以任何一種病,其近邊即有對治的藥;而不必到遠方求也。」這和禅修不向外求的見地,竟有異曲同功之妙。故吃得奇巧,只是對增長虛榮心、增長我慢心有幫助。對健康和治療,就沒什麼用了。

  

  至于好不好吃呢?那就看心情、看胃口了。心情好、胃口佳,就一切好吃;反之,心情不好,胃口不佳,就不好吃也。故心情好、胃口佳,其實比烹調技術還重要。

  

  另在市面上,又流行吃「有機食物」,因爲怕食物有毒。我說:你鼻子所吸的毒,卻比嘴巴吃的還多哩!不是嗎?我們鼻子一天廿四小時都在吸氣,一刻也不能休息,而吃東西乃叁餐才吃。吃的能精挑細選,而吸的能精挑細選嗎?所以杯水車薪,小撿而大遺,豈有什麼效益呢?但現代人還是很著迷哩!

  

  真正的禅法,乃應有更大的涵容量;而世間法,卻以對立.局限爲賣點。

  

  所以在市面上流行著太多似是而非的觀念,未必有助于健康,卻都增加衆生的執著。而真正的禅法,是教我們能包容無礙,能悠遊自在。故與世間法,從對立、設限而分別取舍,乃大不相同。其實界限越嚴,束縛也越深,故跟解脫道唯南轅北轍爾。

  

  所以有人主張:當飯前吃水果,甚至當兩個小時前就要吃水果,那你就整天搞吃的好了,還能修行嗎?大家都知道:佛教是主張日中一食的,而現代人除叁餐外,還有水果餐、下午茶和宵夜。也不嫌麻煩嗎?也不怕早把福報享光了嗎?

  

  所以飲食,乃爲資生而已。然就資生而言,我們的生命其實有非常大的彈性。在饑餓的時代,五年、十年老是吃不飽,也不至餓死!又如斷食者,全斷了一個月、兩個月,也都相安無事。所以幾餐不吃,或偶而簡略一點,會有什麼妨礙呢?但現代人就是太嬌生慣養,就是太…

《佛法原典 六入相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